节约型社会为什么不取消配套录音带?

    中小学英语/音乐课本配套磁带,大概有二十年了吧。在这期间,家用听音设备经历了磁带录音机、CD机、MP3的变化,而教育部门仍是以不变应万变。为什么不改变一下?或者至少先统计一下,现在有多少学生家里还有能用的录音机?
    儿子住校,他说同学们只在老师放录音的时候听,平时没人听的,因为没有录音机。儿子甚至根本没听说过Walkman,因为大家都用MP3随身听。

    其实上个学年一直给他用的Walkman,只是他不知道这个名称。但那个Walkman已有差不多十年历史,到上学期末就已不能正常使用。开学前想再买一个,却又难觅踪迹,想想解决的办法只有把磁带转成MP3——幸好家里还有一个录音机。
    在网上找MP3录音软件,选择下载、安装、试录。最终发现蓝光影音MP3录音机不错(免费软件,下载地址:http://www.languangav.com/soft/download.htm),转录方便,剪辑也简单。经过一番找转录线、买耳机大转小接头的折腾,再花上两个小时时间,终于把两盒录音带转成了MP3文件。

    现在说要建立节约型社会,要复用教材以减少浪费,其实最浪费的就是每年发下来的配套磁带。因为象我儿子那样的,发下来的教材,除了不用的(那是更大的浪费),每本没到期末就稀烂了,根本没法重用。而磁带原本是可以重复录制的,但那些配套磁带都是只用一个学期(或者根本没用),就搁家里再用不上了。如果捐赠,没有配套教材,那些磁带差不多就是废物。
    如果不是Money作怪,教材配套录音原该免费提供。如果舍不得这一大笔收入,出版社也可略提高些教材的订价,然后给每本书一个密码,凭密码到网上下载配套MP3。这样岂不是既节约又方便?不要说如果家里没电脑、不能上网怎么办——同学间Copy一下不就好了?

《集中编目与简化编目》

    若干年前,不记得为什么到总书库去找专业书,在架上见到这本50年代的《集中编目与简化编目》。那时旧分类书还没有进OPAC,网上是查不到的;因为类号不同,应该也是与新分类书分开排架的,也不知怎么就被我看到了。
    当时对简化编目正有兴趣,虽然书中讲的全是苏联东欧的卡片目录甚至书本式目录,但一些原则是共通的,而且能提供不少历史背景,便借了下来。看过后留在家中,想着写什么文章用得上。时过境迁,写文章没用上,书也不知塞到了哪个角落。
    那时本馆工作人员借阅制度比较宽松,借期长,还可无限次续借。知道这本书没丢,便总在要到期前网上续借。近年政策调整,馆内外一视同仁,二个月借期、续借一次。第一次发现收到逾期通知而又不能自己续借时,打电话给流通主管说明情况,她说代我先还再借——这种书是不会有人预约的。很快又到了需要续借的时候,因为怕麻烦,曾想陪钱了事,薄薄一本书,估计就几毛钱,罚十倍也没多少。但流通主管认为书没丢,还是再续借的好,于是这样二、三次。
    昨天在家偶然发现了此书,今天上班终于把这本书还了!

    将书目信息记于此,以做纪念:
集中编目与简化编目 / 北京图书馆编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8
123页 ; 20cm
图书馆学翻译丛刊 ; 7

    觉得挺珍贵的一本书,把细目一并列出,或许有人用得着:

·苏联的集中编目 / Г.Г. 费尔索夫 ; 沈祖荣译自“苏联图书馆事业”[论文集]一书,舒翼翚校
·保加利亚、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集中编目 / Г.Г. 费尔索夫 ; 邵本贤译自“苏维埃目录学”1954年第37期,郭庆芳校
·社会主义国家的集中编目 / Г.Г. 费尔索夫 ; 刘光熹节译自“苏维埃目录学”1957年第45期)
·苏联图书的集中标题 / Э.В.马尔钦柯 ; 陈国英译自“苏联图书的集中标题”一书,莫斯科国立文教书籍出版社1955年版
·图书的简化编目 / А.М.节瓦金娜 ; 羊羽等译自“图书的简化编目”一书,莫斯科国立文教书籍出版社1954年版)
·关于图书分类法的几个争论问题(论文和来信综述)/ “苏维埃目录学”编辑部 ; 武宁生、何政安译自“苏维埃目录学”1957年第48期,苏大悔校
 
    看到沈祖荣译文,去查是不是有他的文集,查到一本1991年出版的沈祖荣1918-1944年文集。如果要编此后的文集或《沈祖荣全集》,不要忘了收录这里的译文啊。

又谈什么图书馆2.0,烦不烦啊

    一直觉得国内图书馆2.0谈得多,却缺乏比较好的应用。前天记录几个国外图书馆参与Web 2.0网站的例子,图林屠龙留言,认为偶“天天鼓吹这种看不到用处的应用,该叫图林屠龙术吧……”。忽然让自己觉得除了鼓吹“应用”之外,还有必要更多地“鼓吹”理念。

    今天看雨僧“批判斋主”,中心议题是竹帛斋主批判南大图书馆出借场地给高考评卷,与图书馆2.0可说没有丝毫关系。不料抢了沙发的斋主方言却得出结论:“……大学图书馆在大学的科研服务上的乏力现状!这让所谓的WEB2.0以及LIB2。0理念很尴尬。”
    不甘心说自己很笨,却也实在想不出斋主方言结论的由来。难道不是因为觉得图书馆在服务读者方面的不足,所以才想用“所谓的WEB2.0以及LIB2。0理念”来加以改善吗?

    如果以为提倡者把2.0当作包治百病的良药,是不是不太低估他人的智商了?草根的2.0没法改变他人的意志,就像精英的南大馆长没法不同意借用阅览室。2.0需要参与者改变理念,而这是强迫不得的。

    Leon在上海地区图书馆2.0应用与实践研讨会上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印象深刻。现本人亲身实践,意在“鼓吹”图书馆2.0的理念。因为不擅长“鼓吹”,所以基本上是<CTRL>+C加<CTRL>+V的活。

    先搬一段自己去年初“图书馆2.0”标签往哪儿贴上的话:“我所理解的“图书馆2.0”,是图书馆以Web2.0的理念、服务与技术,改善图书馆工作与服务,吸引更多人利用图书馆。”

    再重抄去年旧文中几个别人的图书馆2.0理念:

之一(Talis白皮书)
1.图书馆无处不在(The library is everywhere)
2.图书馆没有障碍(The library has no barriers)
3.图书馆邀请参与(The library invites participation)
4.图书馆使用灵活的单项优势系统(The library uses flexible, best-of-breed systems)

之二(维基女王Meredith Farkas)
1.它是一种无缝的用户体验——图书馆系统的可用性、互通性、及可塑性是很重要的关键;
2.它是更多地呈现于社区的图书馆——通过设计程序、建立社群、通过即时通讯、博客、维基等技术实现超越;
3.它允许读者的参与——通过写书评、在馆藏目录中加上标签(tag)、或者是通过博客与维基,使读者的声音得以被听见。
4.它使图书馆更加透明——通过图书馆网页的表现及图书馆实体的设计。

    最后来一段最新的,引自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孙坦在中美数字图书馆高级研讨班开班式上的报告:VDL环境下图书馆的变革与发展。报告中虽只字未图书馆2.0,但却与其理念极其契合,故转录在此:
· 走出图书馆范畴,思考用户的信息环境
· 让我们走出守株待兔式的眷恋
· Accessing the library from the web
· 让我们走进用户的需求
……
(来自本人笔记,如需引用请联系报告人确认)

    忽然发现自己不知从何时开始,变得有那么点责任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