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79. 921-928)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说明:928重号

921.葱岭
在天山、兴都库什、昆仑、喜马拉雅等山脉结合地域,亦被称为世界屋脊。在中国的史书中称帕米尔地方为葱岭。

922.僧朗(太山)
(生卒年不详)京兆(西安)人。年轻时游访问道,初在邺跟从佛图澄习得戒,在长安学般若之空,讲《放光般若经》,僧叡曾听讲。常常满足于布衣蔬食的生活,前秦的符健皇始元年(351年),为逃避以邺为中心爆发的冉闵之乱,移往太山(山东省泰山),与隐士张忠交往,致力于修道。在太山西北的金舆谷昆仑山建精舍,以严格的规则教一百余门徒。前秦的符坚大概是从先召来的张忠处听到他的名字,派使者催促他去京但被推辞,对符坚的赠送深表谢意。后来就众僧的生活何者为正进行检查,由于僧朗的教团戒律严格、学徒清秀,没什么可挑剔的。东晋孝武帝也写信,要求协助其版图内的佛教教化;符坚下台后在河北独立的慕容垂,也和信一起送绢一百匹、袈裟三领、绵五十斤,期待僧朗的咒愿。另外,北魏的拓跋珪、后秦的姚兴也写信邀其参加军议,但僧朗坚守出家的立场,以在想山林中过佛者生活为由推辞。但是他承认他们对国家的支配力,对这些经济援助深表感谢,以宣扬大乘作答。尤其得到南燕的慕容德的信任、尊崇,受东齐王之号,且被赐予二个县的费用,是中国佛教史上应当特书的。这是由于慕容德之兄、后燕的慕容垂而来的关系。在南燕的国家保护下,保证了僧朗教团坚固的基础,据认为成为了当时北方佛教的一个中心。另一方面,僧朗在山中除虎灾、安道俗,是灵验、神异能力出众的神僧。八十五岁时圆寂于山中。

923.僧朗(三论)
(生卒年不详)亦被称为道朗、大朗法师、摄山大师。南齐、梁代的三论学者,吉藏所大成的新三论学派的鼻祖。高句丽国辽东城(辽宁省沈阳市)人。在北方学罗什之教学,后南下住杨都的钟山草堂寺讲说。汝南的周顒跟僧朗学习,著《三宗论》。还在会稽山阴县(浙江省绍兴)作过短时间的讲说,梁代初年留在摄山栖霞寺,讲“三论”、《华严》。天监十一年(512年),武帝派僧正智寂等十人去摄山,学习大乘之要。弟子僧诠以后极大地发展了僧朗的三论学。

924.僧录
后秦时为辅佐僧主而设的僧官。唐代元和(806-820年)前后起,在掌管僧尼、道士的俗人功德使之下设置,主管中央佛教教团有关的事务。元和二年(807年)被任命的左街僧录端甫、右街僧录灵邃为其开始。

925.楚圆
(986-1039年)临济宗,赐号慈明禅师,因之称为慈明楚圆。俗姓李,全州(广西省)清湘人。年轻时为书生,二十二岁时在城南的湘山隐静寺得度。应母亲之劝出游,听说汾阳善昭的道望后,前去拜谒。经过二年仍不许入室。一天傍晚,大悟嗣法。服役达七年后辞别,拜谒唐明智嵩、神鼎洪諲、洞山晓聪。应宜春守黄宗之请初住袁州(江西省)南源山广利禅院,历住潭州(湖南省)道吾山、石霜山崇胜禅院、南岳山福岩禅院、潭州兴化禅院。李遵勖上奏赐号。宝元二年一月五日圆寂,终年五十四岁,僧腊三十二。

926.楚王英
(?-71)佛教传到中国后,确知最初信仰佛教的就是汉明帝的异母弟楚王英。他在建武十七年(41年)成为楚王,二十八年到楚国赴任,异母史明帝即位后,同情对成为小国之王的楚王英。永平八年,喜好与宾客交游的楚王英被诬告谋反时,明帝诏告天下,如献绢可赎死罪。对楚王英为赎罪而献绢三十匹,明帝下诏,认为尊敬黄老、浮屠的楚王英不必受嫌疑,归还献上的绢,可以此作为沙门的供养费,将此事告知诸国。其诏为,“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誓为神,何嫌何疑?当有悔吝,还以其赎,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后汉书》卷四十二楚王英传)。据此可知楚王英并尊黄帝、老子与浮屠,以及楚王英进行王家特殊的佛教仪式。明帝应该是知道楚王英悔过、反省,让他将赎罪之绢用于供养优婆塞与沙门。此事成为后汉朝廷在国家上层统治阶级中公开承认将外来的佛教与儒教、黄帝老之教一起信仰的佐证。并且楚王英供养优婆塞与沙门之事,也说明西域的外国僧不仅已经在长安、洛阳,也来到了他的任地彭城进行佛教的宣教活动。后来,楚王英下台,左迁至江南的丹阳泾县(安徽省),楚国的佛教由此得到了从彭城推向江南推广的机会。三月洁斋誓为神的楚王英以佛陀当神祀,将佛教当作以求福的现世利益与长生不老为主旨的宗教加以信奉。这是后来中国佛教史的一贯态度,显示中国佛教的基本性格。

927.沮渠京声
(生卒年不详)北凉王蒙逊的表弟,称安阳侯。去KOUDAN,跟佛陀斯学习《禅要秘密治病经》,于北凉永和年间(433-439年)译出。北凉灭亡后,转到宋,继续译业。

928.沮渠蒙逊
(368-433年)五胡十六国的北凉的创建者。生于匈奴族酋长的家庭。先拥立后凉吕光的叛将段业,401年倒戈,在张掖自立;412年占领姑藏,称河西王;420年灭西凉李氏,又攻略敦煌,确保与西域诸国的交通。由此领内财物丰富,而佛教也兴起并繁荣。但他死后,439年其子牧犍被北魏所灭。他在位时,招译者昙无谶来姑藏,以慧嵩、道朗为笔受,译出以《涅槃经》为首的二十部[佛典]。

928a.祖钦
(?-1287年)临济宗杨岐派。号雪岩,漳州(福建省)人,亦说是婺州(浙江省)人。五岁时出家,十六岁剃发,十八岁出游。历参双林寺短篷远、妙峰之善、石田法薰、灭翁文礼,到径山拜谒无准师范而嗣法。宝祐元年(1253年)八月初住潭州(湖南省)龙兴寺,经湘西(湖南省)道林寺、处州(浙江省)南明佛日禅寺、台州(浙江省)仙居护圣寺、湖州(浙江省)光孝寺,咸淳五年(1269年)住袁州(江西省)仰山寺。世称法窟第一。至元二十四年圆寂,终年七十余岁。高足有高峰原妙。有《语录》四卷。

《中国佛教史辞典》(078. 911-92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911.相部宗
唐代建立的四分律宗之一。法砺(569-635年)著《四分律疏》、《羯磨疏》而开宗。弟子有满意与怀素,满意继承本宗,满意的弟子定宾著《四分律疏饰宗义记》,给日本的荣叡、普照授戒。满意弟子大亮的弟子昙一(692-771年)给湛然与澄观授律,著《发正义记》。后来就法砺弟子怀素的东塔宗的新疏引起争论,大历十三年(778年)为调和新旧两疏,[皇帝]让作《敕佥定四分律钞》而不成功,[相部宗、东塔宗]二宗衰微,只有南山宗盛行。

912.宗炳
(375-443年)南朝宋的隐士。字少文,南阳涅阳(河南省南阳府镇平县南)人。喜爱山水、书画与音乐,一生不为官。义熙八年(412年)以后,一度入庐山受教于慧远,但不久即下山隐遁于江陵,与释慧坚等交往,过着居士的生活。不仅学般若与空之义,似乎也持有现世的观音信仰与祈愿往生的阿弥陀信仰。晚年时,何承天送来慧琳的《白黑论》,批判佛教的报应说,他与何承天来往论战,虽继承慧远的思想,但展开他独特的神不灭论。著书有《明佛论》、《难白黑论》,给何承天的回信一并收于《弘明集》(大正藏五十二卷)。

913.僧辩
(566-642年)俗姓张,南阳(河南省)人。十岁出家,后师从智凝,学《摄大乘论》。大业年间应炀帝之召入大禅定道场,到唐代以后仍大讲《摄论》。贞观年间,当玄奘三藏大译经时,应敕入弘福寺,作证义而活跃,其间仍不懈地讲说。虽然是这样的大家,但仍赶到道岳的《俱舍论》讲席听法,并著注释。另外,据说对《摄论》、《中道论》、《唯识论》、《思尘论》、《佛性论》、《无性论》等也作注释而流传。

914.像法决疑经
一卷(二卷)。伪经之一。大正藏八十五卷。据推测于北魏末年到北周初年左右(六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作成。以《随愿往生经》一卷为直接的台阶,借助其骨架,摄取《涅槃经》、《般若经》、《维摩经》、《华严经》、《梵纲经》等的思想与构想,鼓吹真的大乘精神。特别宣扬在自觉的“像法”的基础上,实践布施或慈悲救济,认为敬田即仅布施三宝,悲田即不向贫困者、老人乃至蚁一类的小虫布施,是违反佛意的。本经对后世的宗教界给予很大的影响,三阶教采用本经作《示所犯者瑜伽法镜经》。道教的《海空智藏经》卷十“普记品”也是本经的改编本。

915.僧宝正续传
七卷,石室祖琇撰。续藏二·乙·十。补正觉范慧洪的《禅林僧宝传》,宋代的禅宗史传书之一。罗汉系南、圆通道旻、兜率惠照、潜庵清源、泐潭惟照、宝峰文准、花药进英、明白德洪、开福道宁、智海慧勤、龙门清远、禾山慧方、文殊心道、法轮应端、黄龙德逢、圜悟克勤、宝峰景祥、云居善悟、白杨法顺、草堂善清、大沩善果、护国景元、云居法如、真牧正贤、鼓山士珪、径山宗杲、福严文演、黄龙道震28人的略传并附赞语,卷尾有德山木上座、临济金刚王的传,以及“代古塔主与洪范书”,对慧洪进行责难。

916.僧旻
(467-527年)俗姓孙,吴郡(江苏省苏州)富春人。七岁就出家,住虎丘西山寺,成为僧回的弟子。十三岁就跟从僧回去杨都,住白马寺。十六岁时失去师傅,移住庄严寺,跟从昙景。跟僧柔、慧次等研究经论。永明七年(489年)柔、次二师在普弘寺讲《成实论》时,相互议论,使慧次惊叹。永明十年二十六岁时,开始在兴福讲《成实论》,大为驰名。得到梁武帝的信任,应敕在慧轮殿讲《胜鬘经》;在上定林寺成为30硕学之首,抄一切经成八十卷。普通(520年)以后得病,普通五年敕命移往开善寺而没能成行,大通元年二月一日圆寂,终年六十一岁。为梁代三大法师之一。

917.僧祐
(445-518年)以江南、建康为中心活跃的律僧,作为学僧而著名。初从建初寺的僧范,接着师从定林寺的法达,又从法颖学律。齐文宣王为他所倾倒,让他作律的讲义,据说听者常常不下七、八百人。用尊崇他的很多道俗赠予的信施,修筑建初、定林二寺,开无遮大会、配备经藏。也得到梁武帝的很大信任。作为学僧,他所留下的功绩表现在许多著述中,有《释迦谱》五卷、《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弘明集》十四卷等。

918.僧邕
(543-631年)三阶教徒。俗姓郭,出身太原介休(山西省)。祖父宪为荆州刺史,父亲韶为博陵太守。十三岁时入道,跟云门寺的僧稠出家,深修禅定。北周废佛之际避难于白鹿山。隋代兴起,佛教一复兴,就应信行“持济度可先”的邀请而出山,与信行一起修行,开皇九年(589年)跟从他入长安。到信行去世,成为教团的中心,统率三阶教徒。贞观五年(631年)十一月十六日圆寂于化度寺。据说当时太宗也赠帛追福。据传按其遗言,遗骸在终南山付于荼毗,门徒收其舍利,在信行之塔的左边建塔。

919.综理众经目录
一卷,道安(312-385年)撰,亦称《道安录》、《安录》,现不存。不过由于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在整体上引用本书,以此为基础得以复原本书的内容。道安通过汉译佛典追求佛典本义,不断地努力、尽可能多地收集汉译佛典的写本。说到这一目录,也可以说是他的备忘录。据认为本书中包括经律论录、失译经律论录、古异经录、关中异经录、凉土异经录、疑经录、注经及杂经志录等诸编。《综理众经目录》之名初见于《历代三宝纪》。

920.僧 [丰刀石]
(生卒年不详)俗姓傅,北方泥阳人。长安大寺的弘觉的弟子。受学于罗什,受姚兴的重用,被任命为国内的僧主,有“僧正之兴始于[丰刀石]”之说。姚秦弘始(399-415年)末年,七十三(七十)岁圆寂。

《中国佛教史辞典》(077. 901-91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901.僧达
(475-556年)地论学派。俗姓李,上谷(直隶省保定府易州)人。十五岁出家,游于北魏首都(在同)。受具足戒后,专心学习律藏。受魏孝文帝看重,讲《四分律》。接着支洛阳,遇勒那摩提三藏,参学。勒那摩提圆寂后,反复学习《十地经论》。还参拜慧光,,听《十地经论》、受菩萨戒。通晓地论,受梁武帝看重,应敕住同泰寺。也受北齐文宣帝看重,住林虑山黄华岭下的洪谷寺,还改神武的旧庙为定寇寺,住两寺。天保七年六月七日圆寂,终年八十二岁。

902.僧稠
(480-560年)习禅者。《续高僧传》的编者道宣,将大乘禅的菩提达摩与小乘禅的僧稠作为习禅者并称。俗姓孙,原为昌黎(河北省保定府易州)人,移居钜鹿(真定府藁城县)的瘿陶。学儒学,初任太学博士,其名声遍及朝廷,就此发迹,但不久即厌世,一看佛教就希望出家。二十八时投钜鹿的景明寺的僧实法师而出家。先跟佛陀禅师的高足道房禅师受止观,去北方,游定州嘉鱼山,全无证。由此正打算出山诵读《涅槃经》时,遇到从泰岳来的一位僧人,郑重其事地向他推荐初地之禅,听从此人的建议,十天完成摄心之处而得定。之后,常修《涅槃经》圣行品的四念处法,无论睡醒均无欲想,这样经过了五年。还跟赵州障供山的道明禅师受十六特胜法,渐渐通透了禅观。僧稠得到印度传来的禅法,去少林寺,向祖师三藏佛陀禅师呈上自己之所证,佛陀以“葱岭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也”加以认可。佛陀进一步授深要,让他住嵩岳寺。没有长住嵩岳寺,入怀州之西的王屋山,据说以锡杖分开二虎,使它们停止相斗。后来移往青罗山及马头山,魏孝明帝三次、孝武帝一次召见而不应,从尚书谷的禅室转到常山,应定州刺史娄叡、彭城王高攸等之请,到又默的大冥山,开创归戒,得信者。天保二年(551年)应齐文宣帝之召在邺都入内,广说四念处之法。天保三年,在邺城西南八十里的龙山之北开创云门寺,敕住,同时成为石窟大寺的住持。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圆寂,终年八十五岁,僧腊五十。帝敕令右仆射魏收制作僧稠的碑文。撰《止观法》二卷。弟子有昙询。僧稠的特色是在小乘禅观中也推广四念处法,当时佛陀—僧稠系统之禅,拥有比达摩禅更大的势力,这一点是中国佛教禅定思想史上不可不注意的。

903.僧导
(生卒年不详)京兆(西安)人。十岁出家,初学《法华经》。十八岁左右读完了众多的经论,得到了僧叡与释道安的认可。通晓禅律经论,姚兴以师友待之。罗什来长安,就去辅助其译业。不久在长安博得很高的名声,著《成实论》与“三论”的义疏及《空有二谛论》。刘裕(宋武帝)攻入长安城,听说僧导的德望而与之相见,请求他还俗,作自己身边之人。后来刘裕为僧导在寿春建东山寺,迎他入住。常常讲说经论,受业者一千人有余。孝武帝时,留在建康的中兴寺,还在瓦官寺讲《维摩经》。再回寿春,圆寂于石涧寺,终年九十六岁。

904.草堂寺
位于陕西省鄠县。后秦的姚兴弘始三年(401年)迎接鸠摩罗什,据传是作为译经处而建的逍遥园的遗迹。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在逍遥园遗迹上建三层之塔。北魏末年,在城内复建罗什译场即旧长安大寺,据说本名即草堂寺。后来分成四寺,其中城外的一座被认作旧址即逍遥园,在唐初前被称为栖禅寺。据说华严宗的圭峰宗密曾住此,但年代不明。宗密圆寂后五十年,应昭宗之敕重修草堂寺,当作旧罗什译场;宋代建立的舍利塔上有权邦彦的铭文。

905.曹洞宗
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洞山良价(807-869年)与弟子曹山本寂(840-901年)为派祖,曹山与洞山之名各取一字,称为曹洞宗。曹洞宗中曹山的师兄弟云居道膺(902年圆寂)的系统长期繁荣,日本的曹洞宗也属该系统。良价通过“无情说法之话”而大悟,会昌破佛后,活跃于筠州(江西省)的新丰洞(洞山)。在此建立了曹洞宗的基础。本寂在江西省抚州曹山(荷玉山)继承这一宗风,良价擅长诗偈,确立五位思想。曹洞宗的宗风是,以连绵不断、彻底大悟的自受用三昧,自己进行亲密的修行。

906.僧尼轨范
释道安重视戒律,让竺佛念、昙摩持、慧常等翻译昙摩持所传《十诵比丘戒本》、僧纯传来的《比丘尼大戒》等,整顿戒律,制定《僧尼轨范》、《法门清式二十四条》(编年通论卷三)。具体内容不明,据说有:(1)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2)日常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3)布萨、差使悔过等之法。后来展开的僧制清规一类,都属于道安的这一轨范的系谱。

907.僧尼要事
宋代僧璩撰述的著书,《僧尼要事》二卷。

908.僧范
(476-555年)俗姓李,平乡(河北省)人。年轻时学儒学,二十九岁时听《涅槃经》而出家。在洛阳听献公讲《法华》与《华严》,又遇光统律师慧光,成为其弟子。因为原来就有儒学的教养,当时的大儒徐遵明与李宝顶等也来听他的讲义,甚至成为受菩萨戒的信者。讲《华严》、《十地》、《地持》、《维摩》、《胜鬘》等经论,并分别作注。尤其是在开讲〈华严经〉时,显示出许多奇瑞。圆寂于北齐邺都的东大觉寺。

909.僧弼
(365-442年)吴(江苏省苏州)人。年少时与龙光寺的昙干同游长安,跟随罗什受学。深受罗什赞赏,参与译业。后南行,在楚郢达十余年,以江表为中心大加教化。江西王沮渠蒙逊遥闻僧弼的德望,派使者不断施财。后来上都城,留在彭城寺,受宋文帝重视。僧弼曾在文帝讲述竺道生的顿悟义之际,加以批评。元嘉十九年圆寂,终年七十八岁。

910.僧敏
(生卒年不详)广陵(江苏省)人。也说住建业寺。针对顾欢的《夷夏论》,著《戎华论析顾道士夷夏论》。对《夷夏论》的中国中心论加以反驳,提出天竺(印度)中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