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76. 891-90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891.僧绍
(生卒年不详)僧柔(431-494年)的弟子。梁武帝于天监十五年(516年)敕命,让他撰集《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据说是抄僧祐的《出三藏记集》,略加些增减。

892.僧正
亦称僧主,是统管佛教教团的僧官。起源于后秦的姚兴(393-416年)时代,僧[丰刀石]成为国内僧主。主要是南朝诸王朝所设的僧官,种类、名称因时代而无定例。例如,刘宋孝武帝时,分别是僧正、都邑僧正、京邑都维那等;明帝时最高的僧官被称为天下僧主,之下大概设都邑僧正、京邑尼僧正。另外,齐代时在都城建康设天下僧主,但据认为实权由南衮州僧主、东土僧主、荆土僧主、南海僧主这样各地方的僧官掌握。之后的唐代时,在各地方任意设置,似乎与地方僧统属同类僧官。

893.僧肇
(384-414年?)京兆(西安)人。家贫,由于以抄写书籍为生而通晓经史等古典,常以爱好老庄为心要。然而不满足于《老子》,见吴国支谦所译《维摩经》,极为喜欢,认真读后、“始知归处”,终于出家,学大小乘。后来知道鸠摩罗什来姑藏,千里迢迢来到姑藏师从罗什,又随师回长安。应姚兴之命,与僧叡一起在逍遥园辅助罗什的译业。弘始七年(405年)译出《大品般若经》时,僧肇著《般若无知论》呈给罗什,罗什读后加以赞赏。庐山的隐士刘遗民在弘始九年见到道生带来的僧肇之论,感叹而呈给慧远。同年著《维摩经注》。第二年(弘始十年)刘遗民送来有关《般若无知论》的质疑信,僧肇在十一年给予回信及《维摩经注》。还著《物不迁论》、《不真空论》,为罗什所译诸经论写序,罗什去世后,撰《涅槃无名论》,献于姚兴。僧肇自己叙述,读了姚兴回答安成侯姚嵩有关“无为宗极”的质问信的文章后,感到这里言及了涅槃之义,因而作成本论。《高僧传》认为,东晋义熙十年(414年)、三十一岁时圆寂。不过有关这一点,也有将去世年修正为四十岁前后,推断生卒年代为374-414年的说法(塚本善隆编《肇论研究》120页以下)。他的著作中,《般若无知论》以下四编中,除了被冠以“宗本义”的《肇论》外,还有《注维摩诘经》、《百论序》、《长阿含经序》、《宝藏论》、《梵纲经序》、《金刚经注》、《法华经翻经后记》、《鸠摩罗什法师誺》等,但《宝藏论》以下未被承认为僧肇的真撰。

894.曹植
三国时魏国的文人,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字子建,谥号思,亦被称为陈思王。武帝爱其文才,但与文帝关系不好,也受到文帝之子明帝的冷淡,在失意中去世。据说游鱼山(山东省)时,听到空中梵天之音,和之而作梵呗。据说还删定《太子瑞应本起经》,作四十二契声明,刘宋、南齐时被当作中国佛教声明之祖而受到敬仰。批判道教的书有《辩道论》,收于《广弘明集》(大正藏五十二卷)。

895.僧嵩
(生卒年不详)僧传没有记载,详细情况不明。《魏书》释老志太和十九年(495年)四月条中,记载北魏高祖孝文帝行幸徐州白塔寺,其中叙述“此寺近代名僧嵩法师,受罗什成实论,流通于此。后授渊法师,渊法师授登、纪二法师。朕每玩(味)成实论,可释所持人之深情。故至此寺”,僧嵩出席罗什的译场,得到新译的《成实论》,在徐州彭城流传。其门下成实学者辈出,形成北方成实论研究的一大系统。

896.僧制
佛教教团的规章,以律藏为基础制定的教团基本法。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时僧制四十七条,东魏时作成僧制十八条,据此裁决僧尼的轻罪(杀人以上的重罪依国法)。另外,南朝时作有宋代僧璩的《僧尼要事》二卷、齐文宣王的《僧制》一卷、梁代法云的《僧制》等,成为各自时代教团的依据。

897.僧诠
(生卒年不详)梁代的三论学者。初在庄严寺学《成实》,梁天监十一年(512年)应梁武帝之命,受学于在摄山栖霞寺讲说的僧朗,就此留在摄山,住止观寺。三论本来是讲《大智度论》、《华严经》、《大品经》,但认为“深乐于法者无多说”,以坐禅三昧为主。据说门下有数百,特别是法朗、智辩(玄辩)、慧勇、慧布四人,被称为“诠公四友”而活跃。据说命终之际,叫来弟子法朗、讲《华严》,在恭恭敬敬的教诲中圆寂。被称为止观寺僧诠或山中师。

898.僧迁
(生卒年不详)受戒于道祖、道流等及庐山慧远,受学于罗什。姚兴任命僧[丰刀石]为僧主,僧迁为悦众,法钦、慧斌为僧录,统管僧尼。二十八岁时圆寂。

899.宋藏遗珍
从《金刻大藏经》(亦称《金藏》)中选出珍本书影印出版而成。《金藏》1934年在山西广胜寺被发现,第二年影印其中的珍本书49部260卷,以《宋藏遗珍》为名出版,由3集12函120册(上集4函40册、中集6函60册、下集2函20册)组成。只是由于珍本书的选择标准是《碛砂版大藏经》及宋、元、明的《大藏经》,其中所收诸书与《高丽版大藏经》和传到日本的写本、刊本重复的也不在少数。但是《宝林传》、《传灯玉英集》、《成唯识论科文》、《大中祥符法宝录》、《景祐新修法宝录》、《天圣释教总录》等14部只留存在《金藏》中,是特别重要的新资料。

900.相续解脱经
二卷,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十六卷。本经是解说唯识教义的《解深密经(Samdhi-nirmocana-sutra)》五卷的部分译本。全译本有北魏菩提流支所译《深密解脱经》五卷及唐代玄奘所译《解深密经》,其它的部分译本有真谛所译《佛说解节经》一卷。梵本现不存,有西藏译本。求那跋陀罗于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年)来中国,在荆州的新寺译出本经。《解深密经》八品中的后二品“地波罗蜜多品”、“如来成所作事品”分别作为《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相续解脱如来所作随顺处了义经》,是中国译出印度瑜伽唯识系经典之嚆矢。

《中国佛教史辞典》(075. 881-89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881.僧粲
(529-613年)俗姓孙,汴州陈留(河南省)人。年轻时奔走于各国,博识而巧于应对,被自己与其他人称为三国的论师。开皇十年(590年)应敕住大兴善寺,十七年(597年)就任二十五众第一的摩诃衍匠。还著有《十种大乘论》,是由通、平、逆、顺、接、挫、迷、梦、相即、中道十种主题构成的佛教概论。仁寿二年(602年)送佛舍利到汴州的福广寺。大业五年(609年),与三论吉藏的对论令长安的僧俗惊叹。弟子有僧凤。

882.僧璨
(?-606年)禅宗第三祖,谥号镜(鉴)智禅师。《续高僧传》卷二十五的法冲传中,作为《楞伽经》的传持者以“可禅师后粲禅师”之名出现。之后由于应禅宗教团的请求,尤其是荷泽神会从事的显彰运动,作为四祖道信之师、三祖僧璨而显彰,确立了禅宗的传承。出生地不明,患风恙(业病),天平二年(535年)四十岁时参拜二祖慧可,大悟嗣法。隐于舒州的皖公山,往来于太湖县的司空山,无定居之处。据说还游于罗浮山。其间于开皇十二年(592年)育成四祖道信。大业二年(606年)十月十五日圆寂。据传《信心铭》为僧璨之作。

883.僧实
(476-563年)习禅者。俗姓程,咸阳(陕西省)灵武人。二十六岁时出家,师从道原法师。大和末年(499年前后),与道原同到洛阳,遇勒那摩提三藏,得受禅法。据说勒那摩提认为他是优秀的人。通晓三学,因特别擅长以九次第定调心,名声提高。为北周太祖文皇所重用,保定年间(561年前后)被称为国之三藏。太祖平定梁荆后,据说益州大德50余人入京师从,其教化日益兴盛。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圆寂于大追远寺,终年八十八岁。

884.曹思文
(生卒年不详)东宫舍人,梁代人。反对范缜的《神灭论》,和萧琛、沈约等一样,著《难神灭论》。《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中奉答者之一。

885.僧主
后秦的姚兴为管理僧尼,在国内设名为僧主、悦众、僧录的僧官,罗什门下的僧[丰刀(上)石(下)]就任僧主,僧迁就任悦众,法钦、慧斌就任僧录。南朝的僧官司主要使用僧正、僧主的名称。

886.僧宗
(438-496年)俗姓严,雍州冯翊(陕西省大荔)人。九岁起为灵根寺法瑗的弟子,受慧业。后学于昙斌、昙济,擅长《涅槃》、《胜鬘》、《维摩》等。据说每次讲说,听者都接近千人。因自由奔放的性格而受到文惠太子的摈斥,但应北魏孝文帝之召讲说。据说因此被南齐太祖禁止出国。建立太昌寺,住此。建武三年圆寂,终年五十九岁。

887.僧柔
(413-494年)俗姓陶,丹阳(江苏省镇江)人。出家后,成为弘称的弟子,学经论。过二十岁登讲席,后游禹穴,遇慧基法师,讲论一夏。又入剡的白山灵鹫寺。应文宣王之招住在建康的定林寺而活跃。接受文惠太子、文宣王的皈依。梁代的三大法师智藏、僧旻、法云跟他学习,与谢寺的慧次并称。永明七年(489年)十月,应文宣王之命在普弘寺与慧次一起讲《成实论》,同时撰《抄成实论》九卷,附周顒序文而流传。延兴元年圆寂,终年六十四岁。

888.增修教苑清规
二卷。续藏二·六·四。亦称《教苑清规》。元代至正七年(1347年),天竺大圆觉教寺的云外法师自庆,以原天竺山白云堂某人印刻流传的《天台教苑清规》为基础,再订增修。受禅宗清规的影响,意识到天台的《立制法》以来的传统而编纂,是研究宋、元时天台教寺的组织制度等的重要资料。

889.增集续传灯录
六卷,径山文琇撰。续藏二·乙·十五。有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自序。据说观《五灯会元》,知道没有记载妙峰之善、北涧居简、松源崇岳、破庵祖先等诸老宿,立志撰述,历时三十余年而成。《续传灯录》收《五灯会元》之后的大鉴第十八到二十世为止,本书加以补正,因而命名为《增集续传灯录》。径山文琇(1345-1418年)属大慧派,是继承大慧宗杲—佛照德光—妙峰之善—藏叟善珍—元叟行端—行中至仁之法之人。

890.僧顺
(生卒年不详)南齐时的僧侣。针对张融著《三破论》批驳佛教,起草《析三破论》加以反驳。然而议论流于琐碎,有陷于感情之嫌。

《中国佛教史辞典》(074. 872-880)1896字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872.僧祗户
有义务每年向僧曹纳六十斛粟(僧祗粟)的特别户。北魏高祖承明元年(476年)左右,为强化教团的经济基础,基于沙门统昙曜的奏请,与佛图户一起设立的制度。最初的僧祗户为平齐郡户,是为强制山东地方的被征服民移居而设置的。僧祗粟委托僧曹管理,在各种佛教活动时利用,但也在歉收年借给民众,到丰收年加上若干利息返纳。以后这一制度在各地推广,有助于教团的发展与民众生活的安定。然而,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滥用这一制度的弊害,永平四年(511年),宣武帝为合理运用僧祗粟,作了法律上的规定,改变以往听任僧官的作法。在此之后,这一制度何时、如何发生变化而被废止不明。

873.僧璩
(生卒年不详)俗姓来,吴国人。僧业的弟子,熟悉《十诵律》,住吴国虎丘山;应宋孝武帝(453-464年)之敕,任僧正悦众,住京师中兴寺。终年五十八,继承僧镜之难,著《述道生善不受报义》,撰《僧尼要事》二卷。

874.僧乔
(467-502年?)俗姓华,吴兴(江苏省吴兴)东迁人。出家住杨都龙光寺。听庄严寺僧旻之说,参究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与同学僧整、宝渊、慧济、慧绍等一起,请僧旻移居,学习佛教。三、四年间中通达经论。他不流于世俗、不求闻名,闭门静处。天监初年圆寂,终年三十六岁。

875.庄户
唐代耕作寺院所有领地的佃户,虽然僧尼与奴婢也耕作,但大部分由庄户进行。武宗与后周世宗的废佛事件,即以没收这样的寺领为目的。

876.宗杲
(1089-1163年)临济宗杨岐派。道号妙喜,赐号佛日大师、大慧禅师,谥号普觉禅师。俗姓奚,宣州(安徽省)宁国人。十六岁时跟随东山慧云院的慧齐得度,第二年受具足戒。参学于洞山道微、泐潭文准,宣和七年(1125年)参拜东京天宁寺的圜悟克勤而大悟。经扬州,活跃于江西省,绍兴四年(1134年)去福建省,攻击雪峰山真歇清了一派的默照禅。四十九岁时住径山,四年后卷入政争,被处流放于河南省衡阳及广东省梅州。六十九岁时复僧,住阿育王山,又再住径山。隆兴元年八月十日圆寂,终年七十五年,僧腊五十八。著书有《正法眼藏》,《语录》入藏。

877.僧业
(367-441年)俗姓王,河内人。从罗什受业,专长于新译出的《十诵律》,罗什赞叹他是后世的优波利(佛十大弟子之一,被称为持律第一)。应吴国张邵之请,住姑苏闲居寺布化。在讲的间隙坐禅,据说身边总是漂有异香。终年七十五岁。

878.宋高僧传
三十卷,赞宁撰。大正藏五十卷。与《高僧传》、《续高僧传》、《大明高僧传》同属高僧传四集,是研究唐、五代中国佛教史不可欠缺的重要资料。本书在立传时使用碑铭类这一点,使资料价值更高。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应敕命而编纂,端拱元年(988年)完成,上进于太宗。编者赞宁(919-1001年)属道宣的南山律宗,继承道宣所撰《续高僧传》,沿袭其十科分类,即译经32人(附见12人),义解72人(22人)、习禅103人(29人)、明律58人(10人)、护法18人(1人)、感通89人(23人)、遗身22人(2人)、读诵42人(8人)、兴福50人(6人)、杂科45人(12人),由总计531人(125人)的传记组成。序文说正传533人,附见130人。本书反映中国佛教的历史,特色是义解编较少,习禅编中加上许多达摩系的禅者。然而补笔只从《续高僧传》完成的645年起到道宣圆寂的667年为止,本书虽成书在约320多年以后,却没能适当地表现禅宗的成立。这虽有因会昌破佛事件而失去资料的原因,但不可否认撰者对禅宗也抱有一种偏见。本传中没有收入的有云门文偃(864-949年),不可能是对云门宗的动向毫无所知,而是有意识的无视。后来慧洪觉范就达摩禅不在“习禅编”范围之内这一点加以批判。另外,本书应敕命而编集,是与《高僧传》、《续高僧传》不同之处。由此,同为赞宁撰述的《大宋僧史略》三卷取儒、佛一致的立场,可以看到使佛教接近儒教伦理的意图,而在本书中,则可见到佛法顺应王法的立场。赞宁应太宗之召在滋福殿应对,得赐通慧大师之号,被纳入国家体制,可认为本书是在国家佛教的色彩较以前逐渐增强时所编集的。

879.僧琨
(生卒年不详)俗姓郑,北周的沙门,是写《息心铭》的亡名的弟子。住大兴善寺,在作为隋文帝佛教治国一环的二十五众制度中,作为读经法主而活跃。因此查阅各种经论,采纳贤圣的异说,撰述《论场》一卷。如同园场中都是果实谷物、戏场中全是歌舞声音、战场中全是武器、道场中全是庄严具,这一论场中有的全是议论,据说读一遍,不可能不理解。后来在曲池营造静觉寺,据说在此作诗歌。

880.僧斋
指向僧侣供养食物及其仪式。与无遮斋相对应,是斋会的一种基本形态,按受供养僧侣数分别为五百僧斋、千僧斋、万僧斋等。唐代时极为兴盛,已知大历七年(772年)、贞元年间(785-805年)、咸通十二年(871年)等实施过万僧斋。本来是为表明信心与皈依而进行的,后来以祝贺、报恩、追善等为明确目的的僧斋一般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