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77. 901-91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901.僧达
(475-556年)地论学派。俗姓李,上谷(直隶省保定府易州)人。十五岁出家,游于北魏首都(在同)。受具足戒后,专心学习律藏。受魏孝文帝看重,讲《四分律》。接着支洛阳,遇勒那摩提三藏,参学。勒那摩提圆寂后,反复学习《十地经论》。还参拜慧光,,听《十地经论》、受菩萨戒。通晓地论,受梁武帝看重,应敕住同泰寺。也受北齐文宣帝看重,住林虑山黄华岭下的洪谷寺,还改神武的旧庙为定寇寺,住两寺。天保七年六月七日圆寂,终年八十二岁。

902.僧稠
(480-560年)习禅者。《续高僧传》的编者道宣,将大乘禅的菩提达摩与小乘禅的僧稠作为习禅者并称。俗姓孙,原为昌黎(河北省保定府易州)人,移居钜鹿(真定府藁城县)的瘿陶。学儒学,初任太学博士,其名声遍及朝廷,就此发迹,但不久即厌世,一看佛教就希望出家。二十八时投钜鹿的景明寺的僧实法师而出家。先跟佛陀禅师的高足道房禅师受止观,去北方,游定州嘉鱼山,全无证。由此正打算出山诵读《涅槃经》时,遇到从泰岳来的一位僧人,郑重其事地向他推荐初地之禅,听从此人的建议,十天完成摄心之处而得定。之后,常修《涅槃经》圣行品的四念处法,无论睡醒均无欲想,这样经过了五年。还跟赵州障供山的道明禅师受十六特胜法,渐渐通透了禅观。僧稠得到印度传来的禅法,去少林寺,向祖师三藏佛陀禅师呈上自己之所证,佛陀以“葱岭已东,禅学之最,汝其人也”加以认可。佛陀进一步授深要,让他住嵩岳寺。没有长住嵩岳寺,入怀州之西的王屋山,据说以锡杖分开二虎,使它们停止相斗。后来移往青罗山及马头山,魏孝明帝三次、孝武帝一次召见而不应,从尚书谷的禅室转到常山,应定州刺史娄叡、彭城王高攸等之请,到又默的大冥山,开创归戒,得信者。天保二年(551年)应齐文宣帝之召在邺都入内,广说四念处之法。天保三年,在邺城西南八十里的龙山之北开创云门寺,敕住,同时成为石窟大寺的住持。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圆寂,终年八十五岁,僧腊五十。帝敕令右仆射魏收制作僧稠的碑文。撰《止观法》二卷。弟子有昙询。僧稠的特色是在小乘禅观中也推广四念处法,当时佛陀—僧稠系统之禅,拥有比达摩禅更大的势力,这一点是中国佛教禅定思想史上不可不注意的。

903.僧导
(生卒年不详)京兆(西安)人。十岁出家,初学《法华经》。十八岁左右读完了众多的经论,得到了僧叡与释道安的认可。通晓禅律经论,姚兴以师友待之。罗什来长安,就去辅助其译业。不久在长安博得很高的名声,著《成实论》与“三论”的义疏及《空有二谛论》。刘裕(宋武帝)攻入长安城,听说僧导的德望而与之相见,请求他还俗,作自己身边之人。后来刘裕为僧导在寿春建东山寺,迎他入住。常常讲说经论,受业者一千人有余。孝武帝时,留在建康的中兴寺,还在瓦官寺讲《维摩经》。再回寿春,圆寂于石涧寺,终年九十六岁。

904.草堂寺
位于陕西省鄠县。后秦的姚兴弘始三年(401年)迎接鸠摩罗什,据传是作为译经处而建的逍遥园的遗迹。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在逍遥园遗迹上建三层之塔。北魏末年,在城内复建罗什译场即旧长安大寺,据说本名即草堂寺。后来分成四寺,其中城外的一座被认作旧址即逍遥园,在唐初前被称为栖禅寺。据说华严宗的圭峰宗密曾住此,但年代不明。宗密圆寂后五十年,应昭宗之敕重修草堂寺,当作旧罗什译场;宋代建立的舍利塔上有权邦彦的铭文。

905.曹洞宗
中国禅宗五家七宗之一。洞山良价(807-869年)与弟子曹山本寂(840-901年)为派祖,曹山与洞山之名各取一字,称为曹洞宗。曹洞宗中曹山的师兄弟云居道膺(902年圆寂)的系统长期繁荣,日本的曹洞宗也属该系统。良价通过“无情说法之话”而大悟,会昌破佛后,活跃于筠州(江西省)的新丰洞(洞山)。在此建立了曹洞宗的基础。本寂在江西省抚州曹山(荷玉山)继承这一宗风,良价擅长诗偈,确立五位思想。曹洞宗的宗风是,以连绵不断、彻底大悟的自受用三昧,自己进行亲密的修行。

906.僧尼轨范
释道安重视戒律,让竺佛念、昙摩持、慧常等翻译昙摩持所传《十诵比丘戒本》、僧纯传来的《比丘尼大戒》等,整顿戒律,制定《僧尼轨范》、《法门清式二十四条》(编年通论卷三)。具体内容不明,据说有:(1)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2)日常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3)布萨、差使悔过等之法。后来展开的僧制清规一类,都属于道安的这一轨范的系谱。

907.僧尼要事
宋代僧璩撰述的著书,《僧尼要事》二卷。

908.僧范
(476-555年)俗姓李,平乡(河北省)人。年轻时学儒学,二十九岁时听《涅槃经》而出家。在洛阳听献公讲《法华》与《华严》,又遇光统律师慧光,成为其弟子。因为原来就有儒学的教养,当时的大儒徐遵明与李宝顶等也来听他的讲义,甚至成为受菩萨戒的信者。讲《华严》、《十地》、《地持》、《维摩》、《胜鬘》等经论,并分别作注。尤其是在开讲〈华严经〉时,显示出许多奇瑞。圆寂于北齐邺都的东大觉寺。

909.僧弼
(365-442年)吴(江苏省苏州)人。年少时与龙光寺的昙干同游长安,跟随罗什受学。深受罗什赞赏,参与译业。后南行,在楚郢达十余年,以江表为中心大加教化。江西王沮渠蒙逊遥闻僧弼的德望,派使者不断施财。后来上都城,留在彭城寺,受宋文帝重视。僧弼曾在文帝讲述竺道生的顿悟义之际,加以批评。元嘉十九年圆寂,终年七十八岁。

910.僧敏
(生卒年不详)广陵(江苏省)人。也说住建业寺。针对顾欢的《夷夏论》,著《戎华论析顾道士夷夏论》。对《夷夏论》的中国中心论加以反驳,提出天竺(印度)中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