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82. 941-95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941.楚南
(生卒年不详)为北宋大平兴国五年(980年)施护译出的《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大正藏十四卷)著注释。

942.疏勒
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绿州都市,喀什的古名。公元前二世纪与前汉产生关系,尤其是七世纪时唐朝在此设疏勒镇,与龟兹、于阗、焉耆共为安西四镇之一。

943.孙权
(182-252年)三国吴国的初代皇帝。吴不过是一个地方势力,与魏与蜀并称大国。他为康僧会在江南建最早的佛寺,号建初寺,当地命名为佛陀里。

944.孙绰
(311年左右-368年左右)东晋中期的思想家,字兴公,太原(山西省)中都人。早年与高阳、许询共同抱有隐栖之志,居会稽、游山水,与支遁等交往。永和七年(351年)前后,曾为征西将军庾亮幕下同僚的王羲之成为会稽内史后,作为其长吏与之亲密交往,永和九年(353年)也参加了兰亭会。喜好老庄,也通晓儒教与佛教。另外他的文章被评为当时第一,据说名士高官去世之际,刻在石上的碑文都经孙绰校阅。著作有《论语集解》、《老子赞》、《喻道论》、《道贤论》、《天台山赋》、《遂初赋》等。

945.存奖
(830-888年)由住持地称为兴化存奖。俗姓孔,阙里(山东省)人。根据公乘亿的“魏州故禅大德奖公塔碑”,存奖在临济义存晚年应魏府(河北省)太尉何公之请住观音寺江西禅院时师从而嗣法。之后,还参拜三圣慧然等。住魏府的兴化寺,振兴宗风。同光帝(后唐庄宗)驾幸河北,巡回到魏府的行宫时,根据近臣上奏将他作为道德之人招见,他谒见同光帝,答其所问。传说因此得赐紫衣师号而不受。文德元年七月十二日圆寂,终年五十九岁。弟子有南院慧顒,维持临济宗的法脉。

946.提谓波利经
二卷,昙靖撰,北魏时作于中国的伪经,亦称《提谓五戒经》、《提谓经》。从佛传中出现的最早的二个优婆塞提谓与波利的传说中得到启发,以得到中国庶民社会的接受为目的而伪作的经。与强调三归五戒的受持与年三长月斋、月六斋日等斋戒修善相反,加入不少五行说与道教的信仰。《出三藏记集》以来被视作伪经,没有入藏。说明伪经作者这一点也是很少见的。据认为本经是在北魏废佛、大量佛典被肃清后,以教化庶民为目的而作的。敦煌写本有四种,中国、日本的古章疏类中有许多佚文(参照《塚本善隆著作集》第二卷、牧田谛亮《疑经研究》),因此也可以知道对后代的影响有多大了。

947.大云经
Mahamegha-sutra,六卷,昙无谶译。大正藏十二卷。全名《大方等无想经》。由三十七品组成,解说三昧等的种种法门、如来常住之义。北凉元始十六年(427年)译出。西藏译本现存,但梵本现不存。唐代则天武后载初元年(690年),讨好武后的三阶教之徒薛怀义、法明等基于本经所说净光天女授记之说,制谶文,主张则天武后神皇受命说,开始武周革命。据此,武后将《大云经》分于天下,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自称圣神皇帝,在两京、诸州设置大云寺。据认为日本建立国分寺是模仿大云寺。

948.大云寺
唐代应则天武后的敕愿在全国设置的寺。有关官寺的建立,有隋文帝583年在京城、诸州建寺,到了唐代,高祖为整顿佛教寺院,帝都设三寺、诸州设一寺,高宗666年在衮州设寺观各三、诸州设一寺一观。僧法明等伪撰《大云经》,提倡神皇受命之说,由此则天武后自己即帝位,以周为国号。载初元年(690年)分《大云经》于天下,按此名在两京、诸州各设一寺。这是同时设立同一名称官寺之始,后来中宗建龙兴寺、玄宗建开元寺、日本的国分寺,都是模仿这种做法。大云寺碑文留传有河内、凉州、柳州、宣州之文,由僧传等可知,扬州的鉴真、温州的鸿楚、淄州的慧沼曾住过不同的大云寺。

949.提云般若
(生卒年不详)Devaprajna,天智。于阗人,通晓大小乘,武后永昌元年(689年)携梵本100余部来中国,当年在洛阳谒见皇帝,应敕在魏国东寺从事译经。永昌元年起到天授二年(691年)间,译出《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法界无差别论》等经论六部,沙门战陀、慧智等任译语,处一任笔受,德感、慧俨、法明、弘景等任证义。另外法藏也参加这一译场。

950.大觉寺
位于广东省乳源县,亦称云门寺。五代同光元年(923年)云门宗之祖文偃开创。南汉朝廷先赐光泰禅院的寺额,接着改为证真寺、大觉寺。宋代建中年间绍资、明代洪武初年了偈、咸化五年法浩进行过重修。据说寺内存有大宝元年、七年对文偃的碑文。

《中国佛教史辞典》(081. 935-94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说明:935重号

935.续传灯录
三十六卷,目录三卷,圆极居顶撰。大正藏五十一卷。继承《景德传灯录》而编集的禅宗史传书之一,去掉《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嘉泰普灯录》四书中相互重复部分编集而成,是唐宋时代的禅宗史传书。《五灯会元》是在前述四书上再加《宗门联灯会要》共五灯,为便利使用而汇总成一书。本书从《五灯会元》中除掉与《景德传灯录》重复部分,加以改编,因而称为《续传灯录》。圆极居顶(?-1404年)继承松源崇岳—灭翁文礼—横川行珙—竺元妙道—恕中无愠的法系。

935a.则天武后[武则天]
(624-705年)俗姓武,唐高宗的皇后(690-705年在位)。先被召到太宗的后宫,太宗去世后入感业寺为尼,再入高宗的后宫,永徽六年(655年)一月成为皇后。显庆五年(660年)前后起握有政治实权,怪僧薛怀义讨好武后,制定附会于《大云经》的谶文,开始了武周革命。载初元年(690年)七月,分发《大云经》于天下,九月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十月在两京及诸州建大云寺。武周朝的佛教呈现出伪滥佛教的一面,而北宗禅的神秀与华严宗的法藏也接近武后。设置悲田养病坊,命人编纂《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936.续法
(1641-1728年)清代华严学僧。亦名成法,字柏庭,俗姓沈,号灌顶,浙江省仁和县人。九岁时跟杭州天竺山慈云寺明源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二十岁听讲经,经七年得明源之授法,成为云栖祩宏下的五世法孙。初学起学习法藏、澄观的教学,回答对华严有教无观的批评,集教观二门组织之大成,实现了两者的教判思想与杜顺的法界观思想的结合。因而有《贤首五教仪》六卷、同书的《科注》四十八卷。另外,总结华严的传灯成《法界宗五祖略记》,还有《大乘起信论疏记会阅》等,六十年间著述二十多部。

937.祖师禅
称以达摩为祖师的禅,即慧能系的禅。宗密将禅类分为五种:(1)外道禅,指印度一般实行的禅,以生天为目的;(2)凡夫禅,指行五戒十善,凡夫所行之禅;(3)小乘禅,指只思小乘法数所修之禅;(4)大乘禅,亦称菩萨禅,以安般、不净、慈心、观缘、念佛五门禅为内容的禅;(5)最上乘禅,被说成是如来清净禅等,指达摩所传之禅,也称为祖师禅。祖师禅彻悟自己的本性,以由此发挥任运无作之行为内容。最终的最上乘禅偏重于理,也产生了真之禅即理事相即的主张,这一立场与祖师禅也有所区别。

938.苏悉地羯罗经
三卷,善无畏(轮波迦罗)译。大正藏十八卷。亦略称《妙成就法》、《妙成就作业经》。“苏悉地羯罗”是susiddhikara的音译,意为“成就善”。对于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三部,解说各自的持诵法则、诸曼荼罗及种种成就法的密教经典。也有西藏译本,汉译本由善无畏(Subhakarasimha,637-735年)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译出。属五部秘经或三部秘经之一,是重要的密教经典。

939.祖先
(1136-1211年)临济宗杨岐派。号破庵,俗姓王,广安(四川省)新明人。相继失去父母,跟从罗汉院的德祥出家。参拜昭觉缘、德山子涓后落发、受具,又历参沩山行、虎丘的瞎堂慧远、净慈的月堂道昌、双林的水庵师一,参拜乌巨山的密庵咸杰后大悟嗣法。跟咸杰移往蒋山,师从五年后回蜀。应尚书杨辅之请住夔府(四川省)龙山咸平禅院,又历住平江府(江苏省)秀峰禅院、临安府广寿慧云禅院、平江府福臻禅院、湖州凤山资福禅院。嘉定四年六月九日圆寂,终年七十六岁,僧腊四十九。有《语录》一卷。

940.祖堂集
二十卷,静、筠编,中文出版社影印。初期禅宗史传书之一,成书于南唐保大十年(952年)。现在所知的本书,是高丽高宗三十二年(1245年),由设置于庆昌道南海岛的分司大藏都监开版,同治四年(1865年)编入高丽再雕大藏经的补版,日本大正初年在伽耶山海印寺被发现、介绍的。本书在中国北宋时代有所知,但没有流传。编者静、筠二德的传记不详,指导的是继承雪峰义存—保福从展的泉州招庆院(承天寺)的住持净修禅师文(省)僜。文僜同时在王延彬创建的泉州开元寺内的千佛院中住十年、在招庆院住二十余年,相当活跃。本书以《宝林传》(801年)、文僜撰《泉州千佛新著祖师颂》、惟颈编《续宝林传》(910年)为基础,与同样过程成书的道原编《景德传灯录》(1004年)也有共通部分,但在沩仰宗与曹洞宗的古资料、雪峰系古则公案的著语、朝鲜出身的禅僧的传记及许多诗偈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特色。二十卷的内容构成以青原系为先、南岳系为后,与《景德传灯录》相反。卷首有文僜的序文、匡俊的海东新开印版记、目录,卷一—二收过去七佛、西天二十八祖、东土六祖,卷三收六祖慧能门下,卷四—十三收青原下的石头希迁到青原下八世的福先招庆省僜、山谷行崇,卷十四—二十从南岳下的马祖道一开始,收南岳七世的临济义玄下的兴化存奖、灌溪志闲下的后鲁祖等,总数为256人(其中一人没有传记)。其中附有文僜基于《宝林传》的四言八句赞颂,共有大迦叶到六祖慧能下的南岳怀让、吉州行司、国师慧忠、石头希迁、江西马祖38人,以及新加的道吾、德山、洞山、玄沙、长庆、南泉各条的赞颂。本书尤其作为中国口语研究的素材得到研究,并且得到历史、文化、思想等佛教以外的研究者的利用,国际上也寄予关心。

《中国佛教史辞典》(080. 929-934)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929.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十五卷,略称《刊定记》,慧苑述。续藏一·五。如本书开头慧苑之自述,其师法藏在晚年立志撰述八十华严的《略疏》,由于中途圆寂,慧苑继续完成。但是,否定五教判、提出新的四种教,又改变十玄说,后来受到澄观《华严经疏》的指责。然而华严宗内的人们指他为背师之徒是不妥当的,应该说法藏的教学得到了更好地继承。在日本天平年间以来、凝然以前,在八十华严的讲说中,本书也起着指南的作用。

930.俗讲
以俗人为对象、以特定的形式顺序进行的经典讲说。圆仁的《人[入]唐求法巡礼记》卷三中记载,文宗开成年间及太和九年(835年)以前,在长安诸寺中应敕命开俗讲,讲《华严经》、《法华经》、《涅槃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近一个月,尤其以讲《法华经》的文淑法师为俗讲第一人。圆仁所记载的俗讲形式顺序是:(1)打钟,(2)大众入堂,(3)讲师入堂,(4)大众齐声唱佛名,(5)一僧唱梵,(6)讲师唱经的题名,(7)开始讲经。另外,敦煌文书(佩里奥3849)中在唱经题前附加押座文,但实质不变。俗讲的形式与以往对出家专门僧的讲经相同,只是针对在俗者进行这一点上不同。俗讲不仅在长安,地方寺院如敦煌地方的诸寺中,也有春秋二次及夏或冬开三次。据说俗讲在中晚唐以后实行,但作为举行的记录,在《续高僧传》卷二十善伏传中可见常州义兴(江苏省宣[宜]兴县)的善伏于贞观三年(629年)听“俗讲”的记载,也可能在整个唐代都进行。进一步地,也有认为虽然没有俗讲这一名称,但这一形式的讲经可上溯到以前道安的时候。圆仁所见所闻的俗讲是应敕命而进行的,讲师也是最高级的僧侣们,内容也具有很强的仪式上的、学问上的色彩,但对于一般民众的俗讲,当以平易的因缘话为主,以韵律说教,也用变文与变相图。据说有假托经论、讲淫秽下流话的僧人文淑(有说法与前述的文淑为同一人,也有说是另外的人)受一般人的欢迎,很得人气。也有依听众的层次逐渐大众化、娱乐化了的俗讲。宋代时,由于过于俗化而受到禁止。

931.续光世音应验记
一卷,张演撰。牧田谛亮《六朝古逸观世音应验记の研究》(1970年)。本书已在中国散佚,所幸在日本京都的青莲院中留传有鎌仓中期的古写本,前述的牧田校订本即以此为基础。本书作为宋代傅亮《光世音应验记》的续编而写自不必说。张演还是南朝的贵族之一。本书成书于五世纪前半叶,年代不十分清楚。本书不过是由十条组成的短编,但因讲中国人古时的观音信仰而重要。陆杲的《系观世音应验记》是继承本书而述作的。

932.续高僧传
三十卷,道宣撰。大正藏五十卷。亦称《唐高僧传》。继梁代慧皎的《高僧传》之后,记录从梁初到唐初的高僧事迹。根据自序,收录到贞观十九年(645年)的高僧,正传340人、附见160人,但有麟德元年(664年)圆寂的玄奘的全传,也多见贞观十九年以后的消息,卷二十二的昙光传中说,“今麟德二年,东都讲说、师资导达,弥弥钦羡”,可知大致完成于贞观十九年,之后加以增补。因而最终有正传485人、附见219人。本书的构成继承《高僧传》的十科分类,加少许变更:(1)译经(四卷),(2)义解(十一卷),(3)习禅(五卷),(4)明律,(5)护法,(6)感通(以上各二卷),(7)遗身,(8)读诵,(9)兴福,(10)杂科(以上各一卷)。取代《高僧传》的神异、经师、唱导,设立护法、感通、杂科,可看作是道宣的见识及中国佛教的推移。撰者道宣为南山律宗的祖师,著述颇多,为中国佛教史学第一人。本书撰述之际,咨询先达、询问行人、实地踏查、研究国史碑文等等,历经艰辛。文章有虽难解之处,但资料之丰富与记述之正确是第一的。由于编纂于南北朝统一后的长安,补充了《高僧传》中欠缺的北朝佛教记录,与此同时,由于正处于佛教诸宗的勃兴时期,从佛教与政治及儒、佛、道三教的交流这一点来说,本书所具有的历史意义极大。常盘大定在本书译为日语(《国译一切经》和汉部七十六)时,列举道宣所用的碑文,对难以理解的语句作一般地例示;陈垣在《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中,论述从历史学上利用本书。另外有牧田谛亮、诹访义纯编成的索引上中下三卷。诸本卷数不同,高丽本与频伽本为三十卷,宋、元本与碛砂本为三十一卷,明本为四十卷。宋元本与高丽本相比,多正传71人、附见7人,据认为这是由于道宣有《后集续高僧传》十卷,这是宋代时编入的。

933.即色游玄论
支遁(314-366年)撰,解说色(事物)即是空。王洽读支遁的著作《道行指归》,就疑问点问支遁,支遁因而著本论加以解答。本论早就散失,据认为《世说新语》文学编的注中所见“支道林集妙观章”就是其片断。僧肇在“不真空论”(《肇论》)中批判即色义,后世的注释很多认为是指支遁之说,但三论宗的吉藏将关内即色义与支遁即色义加以区别,对后者有很高的评价。近年很多学者评价支遁的即色义综合了玄学与般若学,进一步理解了以往的般若学。

934.续集古今佛道论衡
一卷,智升撰。大正藏五十二卷。继承道宣的《集古今佛道论衡》,收集与佛教与道教对立的有关资料。引用《汉书》列传第七十八、《汉法本内传》、《传法记》等,记载佛法初传的事情及初期佛、道争论的情况。与《集古今佛道论衡》重复之处颇多。智升另外还有《开元释教录》二十卷、《续大唐内典录》、《续古今译经图记》各一卷、《集诸经礼谶仪》二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