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国外流行的开源软件──第三届梅隆技术协作奖

   安德鲁·梅隆基金会日前宣布第三届年度梅隆技术协作奖(Mellon Awards for Technology Collaboration (MATC)获奖名单,MATC授予在艺术人文学界的开源软件工具协作开发方面起领导作用的非盈利组织,以及文化遗产领域的非盈利活动。
    2006年首届MATC颁奖,请来了万维网发明人Timothy Berners-Lee,使用开源博客工具WordPress的OPAC前端软件WPOpac获奖(现名Scriblio),引起国外图林博客界一阵喧哗。今年颁奖则请来了“因特网之父”、现任Google副总载的Vint Cerf,在与图书馆界颇为密切的网络信息联盟(Coalition for Networked Information)(http://www.cni.org)2008秋季专责小组会议上颁发。据梅隆基金会的新闻稿,关于颁奖典礼及采访获奖者的播客,可在12月8日后访问CNI网站。但目前CNI及会议网页还没挂上相关内容。

    本年度奖金仍为65万美元,有11项获奖,前二项10万,其余5万。图书馆领域有数字图书馆软件绿宝石及OPAC前端软件VuFind获奖,前者可算元老,后者则是新锐。全部获奖机构及软件情况如下:

* MIT,开发并发布Kerberos网络认证协议(www.mit.edu/Kerberos/)

*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领导并开发Project Archon,一套存档工具(www.archon.org)

* 阿巴拉契亚大学协会(Appalachian College Association),领导LAMP联盟 (http://www.acaweb.org/content.aspx?sid=2&pid=197)

* 卡内基-梅隆大学,开发并发布熊猫3D及爱丽丝三维制作工具(Panda 3D and Alice three-dimensional authoring tools (www.panda3d.org)

* Ecotrust (www.ecotrust.org),开发并发布Open OceanMap,一个让科学家等可以在海洋保护活动上合作的工具 (http://www.ohloh.net/projects/10111)

* Foothill学院(www.foothill.edu),开发并发布Sakai学习管理系统(www.sakaiproject.org)的Mneme测试引擎(http://etudesproject.org/mneme)

* George Mason大学(www.gmu.edu),开发并发布Omeka文化遗产收藏Web展示系统(http://omeka.org/)

* 伦敦国王学院(www.kcl.ac.uk),开发并发布Pliny学术标注工具(http://pliny.cch.kcl.ac.uk/)

* 新西兰Waikato大学(www.waikato.ac.nz),开发并发布绿宝石项目(Project Greenstone),一套创建数字图书馆的工具(www.greenstone.org)

* 华盛顿大学,开发并发布WebAnywhere,一个增加视障人员访问及流动性的项目(www.webanywhere.cs.washington.edu/)

* Villanova大学(www.villanova.edu),开发并发布VUFind项目,学术图书馆资源门户软件(resource portal software for academic libraries) (www.vufind.org)

关于MATC及2006年首届获奖情况,参见:从获奖看国外流行的开源软件 (2006-12-07)

关于VuFind,参见:
开源OPAC发布:VuFind (2007-07-23)
SEOmoz的Web2.0奖 & 我用的获奖网站 (2008-08-18)

关于Greenstone,参见:
绿宝石数字图书馆开源软件(Greenstone) (2006-06-07)

捉刀记

    捉刀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比如单位评先进,需要上报材料的,通常会叫被评部门或个人自己写,美其名曰你(们)自己最了解,其实内心是觉得,当先进已经够便宜你(们)了,还想让别人辛苦劳累?类似的,学生要老师写推荐,老师通常会让学生自己写,然后签上自己的大名──谁得益、谁劳动么。
    有的捉刀就不是这样了。比如领导们的秘书,那是工作,劳动者不是得益者。某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也是领导,其高产量不知现在是否还是全国第一,据说秘书无数,一个学科有一个学科的秘书。这样的高龄学者,多少著述出自己手,就不得而知了。
    还见到不少公开场合述及元老级学者,都说已XX高龄仍如何如何,令人在佩服之余,有时不由得怀疑其真实性。前几年,在QQ群里某网友称赞巴金已百岁,仍继续工作,任上海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其时,已经有好几年了,上海观众看到市领导逢年过节前往医院探望,电视画面只见领导、不见巴老。倒是不知道有没有替巴老捉刀的。
    今天看到11月30日的《上海盟讯》(http://www.minmengsh.gov.cn/shmx.asp)上一篇文章,应该是纪念上月以百岁高龄过世的谈家桢院士,不过是从另一个角度──“给谈先生写稿”,总结了作者替谈先生捉刀的漫长历史,从1989年冬(80岁)到2007年(98岁)。除了发言稿,还包括1993年谈家桢纪念毛润之的文章,“和以往一样,谈先生没提什么意见”。
    文章结尾处,作者感慨“给谈先生写稿,总的感觉就是两个字──舒服”。似乎不愉快的捉刀经历也不鲜见呢。
    该期报纸目前还没挂上网,过一阵应该可以下载全文

[update] 附记,不知道老毛的大名在博文中也是呼不得的。后台显示正常,大家看到的就是三颗星了。于是呢,嘿嘿,用“字”试试,OK啦!

LC21:美国国会图书馆数字策略

    朋友推荐一份2000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RC)的研究报告《LC21:美国国会图书馆数字策略》,网上可阅读全文。这8年间,图书馆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可以作为历史看。

        1990年代,数字化、网络化新型信息大量出现,旧模式已经动摇、新模式尚未形成(But no clear new
paradigm has emerged, even as the old one is
shaken)。1998年,NRC的计算机科学的电信委员会(CSTB)受LC之邀,成立LC信息技术策略委员会,审核该馆信息技术规划与实施状态,以
帮助LC处理面临的严峻形势,并帮助LC完成其使命。委员会的任务不是替LC开药方,而是全面梳理LC的服务与设施。形成的这份报告向LC提出了一些强有
力的告诫。
    报告一开始就针对现状,提出了以下五个当时尚无答案的问题,现在也很难说已经有了答案:
1、西方图书馆的鲜明特点仍将存续吗?
2、公共图书馆仍将广泛及免费地提供保存的信息吗?
3、大型研究图书馆仍将是其选定用户群的信息入口吗?
4、在急于利用互联网的普遍冲击下,数字信息与印刷信息会成功整合,抑或印刷信息将失去其威望?
5、会出现新的知识集成者和组织者(或许出自商业部门),绕过图书馆,找到直接把信息成功交到用户手中的途径吗?

    报告从六个方面对LC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现在看来,其中有些是LC在做,有些并未被接受?
1、建设数字馆藏
    包括长期保存、门户模式,接受原生数字资源、与其他系统集成、建立数字资料新标准,寻求修改版权法、收割存档美国网站、建立收集网站政策,收集各类数字资源相关政策(著录与编目、访问、保存)、需要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专业馆员

2、保存数字遗产

3、组织数字信息访问:从编目到元数据(p.11-12)
   
LC在协调编目标准方面曾经并将继续起着基本作用,这些标准使合作编目成为可能。这种协调应当继续,并且LC应该考虑如何将其作用延伸并转换到互联网环境
下。过去主要在图书馆界内的协作策略已经不够了,因为现在出现了新的重要的利益相关人,如Web搜索公司及联系出版商。
发现:LC大量参与创建与使用元数据,曾长期担当标准建立与初践的领导者。但是,元数据环境演变迅速,这将不但深刻地影响图书馆与其他信息提供者,也影响LC。LC乃至全国,有责任起领导作用,以造福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
建议:LC应当把开发一个更丰富也更复杂的元数据环境作为一个策略问题,大幅度增加其在这方面的参与及规划,应当更积极地投身于图书馆及信息界在推进元数据实践演变的工作。这需要奉献资源,馆长直接介入制定与调整预期,以及强有力地承诺由LC执委会指定一位项目负责人。
建议:LC应当积极鼓励和参与开发自动创建元数据工具。这些工具应当与编目工作流程整合。

4、LC与世界:跨越围墙
    协作与合作:数字出版与数图研发领域的利益相关人,改进与OCLC及RLG关系,与其他联邦机构(NLM, NAL, NARA, 史密森学会)建立日常高级政策关系

5、管理问题

6、信息技术基础设施

来源
LC21: A Digital Strategy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 Committee on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rategy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Computer
Science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oard, Commission on Physical Sciences,
Mathematics, and Application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0. ISBN 0-309-07144-5
目次:
Executive Summary (1-22)
1. Digital Revolution, Library Evolution (23-49)
2.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From Jefferson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50-81) LC从杰弗逊到21世纪
3. Building Digital Collections (82-104)
4. Preserving a Digital Heritage (105-121)
5. Organizing Intellectual Access to Digital Information: From Cataloging to Metadata (122-143)
6.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and the World, Beyond Its Walls (144-162)
7. Management Issues (163-192)
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193-213)
Afterword (214-216)
Bibliography (217-240)
Appendix A: Biographies of Committee Members (241-252)
Appendix B: Briefers at Plenary Meetings and Site Visits (253-260)
Appendix C: List of Letters Received (261-261)
Appendix D: Acronyms (26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