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上海戏剧博物馆

    昨日在上海戏剧学院莲花路校区(原上海戏曲学校址)开会,会后参观了设在图书馆的上海戏剧博物馆(戏曲馆)。
    参观前在左侧展厅随便看,是传统家庭布置,在各地看得很多,没有太多惊喜。
    正式参观以动态展演开始,请来三个学生扮演的青衣、老旦、老生,各来一段京剧传统剧目片断。三个小孩子(那演老生的大概还是小学生),盛装却只是清唱,表演不足,而几位伴奏又在台前,激昂的伴奏声盖过了演唱声。结果就如鲁迅看社戏般,不知道唱些什么了──其实听得真切,我也听不懂。
    随后进入“舞台”后的右侧展厅,是京剧艺术陈列展,布展相当精美,出乎意料。那些京剧缩微版的人物、服饰,让我想起了日本人偶,如此联想自然很不敬,但真是很久没看到这么精致靓丽的传统造型了。后来听说这些都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制做,已经后继乏人了。
    博物馆里还有名家用过的演出道具、服饰等。现在开馆不久,有些还裸放着,据说这些珍贵藏品以后是要收起来的。
    博物馆对京剧脸谱有十分详细的介绍,瓦块脸、六分脸……闻所未闻,像我这样的外行很难分辨。后来看到一幅绘画,大概因为是复制品,并未写有说明,解说者说是
“同光十三绝”,画的是同治、光绪年间十三个京剧名家。有人注意到除了一个丑角,没有画脸的,难道那么复杂的京剧脸谱,只有百来年历史?

    对此很是好奇,回家翻看赠送的《粉墨中国──传统戏剧动态展演的本体史述》(王伯男等著),在第三章“中国戏剧的地域分布”中插入大量各地戏剧的脸谱,但对脸谱及其起源只字未提。网上查“同光十三绝”,是戏曲史上十分有名的史料,在百度百科词条中找到了答案,原来这十三个人中,没有净角(花脸),据传因绘者沈蓉圃不善勾画脸谱所致。
    在二楼还有资料陈列,包括图书及手稿。时间所限走马观花,印象深的有:某现代手稿把400格的文稿纸横过来、从右到左竖着写,很传统;油印的“观影记录”表格,钢笔填写片名、日期、观看者及观感等,那个“影”字还是简体字(左边是“井”);某京剧名家的手抄剧本,用毛笔抄在宣纸上。

    博物馆名挂“上海戏剧”,但本次陈列展似乎并没有突出京剧在上海的历史。
    秦邦廉老师还问了王伯男馆长一个更深入的问题:上海戏剧并不只是京剧。王馆长显然对此很了然,说是……七种剧(抱歉没记住),但因课题时间所限,只能专注一剧,像越剧方面很多资料都没有收集。只得留待来日了,看来王馆长是会继续做下去的。
    上海本地戏剧是沪剧、滑稽,其他几种大概是越剧、淮剧、评弹、昆曲吧,很多也是历史上在上海这个大舞台发展起来的。

参见:
上海戏剧博物馆昨日开馆《新闻晚报》2009年12月6日

第二届国际图联图情专业学生论文奖征文

    2010年国际图联年会将于8月10-15日在瑞典哥德堡召开,会议主题:知识的开放获取──推进可持续进步。
    为鼓励图情专业学生参加年会,IFLA开始第二届图情专业学生论文奖征文(IFLA LIS Student Paper Award 2010)。

    对象:全世界所有以图情专业为第一专业的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以及硕士研究生,不包括博士研究生。
    应征者需先参加2010年IFLA年会各专业组征文,在摘要通过专业组审核后,再提交全文及教授推荐信。
截止日期:
    摘要提交:各专业组情况不一定相同,以编目组为例,截止日期1月15日,录取通知2月15日
    论文全文提交:4月15日
    通知获奖情况:5月1日
第一名奖励:
    
2010 年国际图联年会注册费,经济舱机票,住宿费,总数不超过2,600 欧元。
    
1年期IFLA 会员免费,在IFLA Journal 上发表该论文。
第二、三名:获奖证书

    详见通知中文版

    目前编目组征文已有中文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用中文写是获不了奖的。
    八卦:2009年会在意大利米兰召开,获奖者是意大利人。以此推测,2010年获奖者是瑞典人的可能性比较大?争取二、三名吧。

OCLC2008/2009年度报告数据解读

    OCLC2008/2009年度报告发布(62页PDF),时间段应该是2008/7-2009/6。有些数据以前也听说或知道些,比如WorldCat的中文数据已经超过日文,位居第5(国图的加入巩固了这个地位);香港大学原编数量第一,本年度增加82,585条(真不知道该馆有多少编目员)。有些数据则是第一次感受到。

    OCLC参与馆已达72,035家,比上年度又增加了二千多家。原来印象中不过二三万,没想到有这么多,巨无霸,无人能比。

    印刷目录卡片订购量160万张,虽然比上年度的180万张有所减少,仍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数字。不知道发行到哪些地区,能够消费得起OCLC服务的,也不至于太穷,只能说明世界上还有不少图书馆仍在使用目录卡片,难怪LibraryThing的图书馆编目快闪族在美国还有市场,做了一次又一次。

    处理的馆际互借数量1.03千万,比上年度略增。可见电子资源虽然飞速发展,对实体文献的需求仍很旺盛

    QuestionPoint的数字看不太懂。使用图书馆2200家,不增不减,但国家从23个增加到了28个。自2002年6月(服务开通)以来的提问数,上年度总计360万,本年度460万,计算结果是增加100万,但本年度提问只有43万多(比上年的近60万减了不少),还有57万?想着是不是大家都去用meebo做在线咨询而弃用QP了,但聊天次数却有56.7万,比上年度的48.8万增加不少。做一下除法,上年度每次聊天问1.15个问题,本年度问0.76个问题──不咨询问题,难道真用QP聊天?

    本年度批载入数据达2.418亿,上年度也有2.121亿,再之前是1.397亿(首次过亿),OCLC攻城掠地的速度真是惊人。本年度批载入书目数据超过百万的有56个机构,第1位是近4250万条记录的GBV(应该是德国最大的图书馆联合目录吧,它的Z39.50服务器是套录德国数据的最佳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224万居第26位。
    除了新西兰、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家图书馆,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其中那些著名大学:康奈尔、哈佛、加州多个分校、密歇根、斯坦福、剑桥、宾州、麦吉尔、芝加哥等。这些馆应该早就是OCLC的贡献成员馆,此举意味着他们把所有馆藏全都交到了WorldCat,接下来使用OCLC的WorldCat Local升级版──Web级管理服务也就水到渠成了。云计算集成管理系统真的要从小型图书馆走向大型图书馆了

    自2005年WorldCat.org上线以来,为WC带来流量的前10个网站中有2个来自中国,分别是第9位的百度(28.44万)和第10位的读书(23.75)。自己很少读书,以前不知道有读书网,惭愧!

    最后部分是财务数据,看不懂。似乎本年度OCLC在不少方面都亏了钱,而以前基本都是赚的
    除了数据,报告中还有更多OCLC产品介绍,就不一一提及了。或许不久之后,OCLC北京代表处就会有中译本提供。

Via ResourceShelf: OCLC Publishes 2008-2009 Annual Report (December 9th, 2009)

[update] 刚看到Nalsi的西文编目笔记 II,从另一个角度介绍这个报告:OCLC 08-09年度报告


关于OCLC的Web-scale management services,参见:
网络级编目/Web范围编目 (2008-01-31)
OCLC的云计算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2009-04-27)

另参见:图书馆编目快闪族 (200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