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早点摊

关键词:一副大饼油条、油条醮酱油

现在讲起上海的早餐,总会说“四大金刚”,但我小时候并没有听说过这个名称,其中的“老虎脚爪”更是从来没有见过,只是听闻有此点心而已。
1970年代,麦琪路五原路口有个规模不小的早点心摊头,和两侧的乌中菜场一样,也只在早上营业,现做现卖。大铁筒内壁贴上大饼(烧饼),用筒内煤火烤熟;黑黑的大铁锅,油条和糍饭糕在油中翻滚;大木桶中放着蒸好的糯米饭,用来包糍饭(团);大铝锅中煮沸着豆浆。这里不卖面条、馄饨和馒头(包子),要吃这些得去麦琪路上距离半条马路的点心店。人行道上放着少量简单的桌椅供堂食,印象中没有顶篷。

现在常看到各地为某种点心到底是甜味还是咸味的吵翻天,或许上海是移民城市的缘故,同一种早点常常甜咸都有。比如大饼,咸大饼做成圆形,3分钱一个,甜大饼做成椭圆形,4分一个;豆浆也有甜咸之分,甜的加白砂糖,咸的加油条碎、紫菜、虾皮、榨菜末、葱末及酱油、醋、辣油或麻油,价格好像是4、5分钱一大碗;那时的糍饭团只包整根油条,喜欢甜的可以另加钱放点糖。油炸的是咸油条,4分钱一根,还有糍饭糕,好像也差不多价钱;甜的有时有糖糕,U形的,面粉中有糖外,炸好后再洒上薄薄的红糖粉。

油炸的点心不要油票,但少不了粮票。大饼1两粮票一个,油条半两粮票一根,糍饭团则可由顾客决定要2两还是更多。
油条是早点的核心,糍饭、咸(豆)浆离不了它,吃大饼也一定要配上它,称为一副大饼油条(1只大饼1根油条),胃口大的还要再加1只大饼。另外再来一碗或甜或咸的豆浆,是早点的经典绝配。

早点摊生意很好,总是排队。早上赶去上班的人,会坐在街边吃。我们有时买好菜,会顺便带些回家。也有时会特意去买几根油条,拿一根筷子串着回家,醮着酱油下泡饭,真是美味。现在单位食堂早点有粥、也有油条,有次跟熟人谈起,一致的意见是:最不满意不提供醮食的酱油,让人提不起吃油条的兴致。

云同步真的很方便,可是快盘要关了

对于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走的人,云同步意义不很大。但像我这样上班和家里用不同电脑的人,有没有云盘同步,就完全不同了。
用了多年金山快盘,多设备同步文件,从此基本上不用U盘,连移动设备如手机上看文件也相当方便。曾经向不少同事推荐,尤其是两校区上班的。也曾将收集的资料与同事共享,一起做研究相当方便。
快盘相对于其他云存储的优点在于自动同步,完全不需人工干预,连<Ctrl-C><Ctrl-V>都不用,只要文件有变化,无论新增还是修改,随时同步上传到云中。上班时电脑保存的文件,回到家中打开电脑,很快完成同步下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却时时在你身边。
几年前“金山快盘”变成“快盘”,网址也改掉。或许那时,就已经从“金山”公司产品变成“迅雷”公司产品也未可知,反正对用户来说是自然过渡,完全没有感觉。然而现在,又到了互联网产品的悲剧时刻:关门大吉。
快盘团队4月26日发布“快盘服务调整公告”(摘录):
为配合监管部门专项整治网盘行动,快盘即日起将调整服务功能,包括以下(不仅限于)措施:
1. 停止快盘个人用户的存储服务,所有用户数据将保留到2016年6月30日,请在此之前及时转移您的数据,过期将不再保留。
……
也就是说,这次不是公司运营问题,而是有关部门的网络监管。对此,吐槽是没有意义的。先前一天,新浪微盘也发布了类似消息,关闭免费存储服务。
然而快盘并没有收费选项。对快盘这样方便、成熟的服务,重度用户如我,是愿意付费的。然而,没有选择,就这样说关就关了。昨天已经不能上传更新,虽然下载同步正常。
对我来讲,自动同步是云盘最重要的功能。同事考察了国内目前的云盘,没发现能与快盘匹敌的产品。
钱老板推荐腾讯微云,1T存储,每日同步1G,用来存储、同步文件完全够用。昨天安装后折腾许久,云端同步目录、本地同步目录傻傻分不清,同步还是不如快盘简单。想着说不定隔几天它也宣布关张,暂时就不折腾了。
只是没有云同步,做事真正不方便、不方便、不方便!不方便到影响做事的状态。
前几天单位设备清点,为看财产编号,找出了搁置多年的移动硬盘——十年前80G的移动硬盘还是固定资产。那就开始继续用移动硬盘吧!
—— 为互联网服务关闭而写的部分博文——
2005:toPimRSS阅读器:一无所有

1970年代:卖鱼的副食品店

关键词:花色鱼票、蛋票、大户小户、刮鱼鳞、夹螺蛳

我可以很自豪地说,从十岁开始就去菜场买菜了么?不要说现在没人相信,15岁读高中住校,管宿舍的阿姨都不信。但“1970年代:乌中菜场买菜记”确实是我的亲身经历。

1970年代住长乐路,买菜到五原路上的乌中菜场,但买河海鲜类却是在乌鲁木齐中路上的副食品店中,店在安福路和五原路之间,依稀记得店名叫红光(也可能它隔壁的点心店叫红光)。由于货源并不多,每天基本上很快卖完,所以这家店和乌中菜场一样,大多数时候也只有早上营业。
那时这里卖鱼为主,少有鲜活的品种,大多是冷藏冷冻的。当然咸腌的海货是不需要冷藏的,但很少见,只记得在那里买过墨鱼蛋。平时最多的是带鱼、青鲇鱼、马鲛鱼,少有河鱼。有一年忽然出现了大量橡皮鱼(马面鱼),因为是新品种,广泛宣传要大家买,在物资匮乏的当年,似乎是件很奇怪的事。
另外似乎冷冻的副食品都在这里卖,比如过年时的冰蛋,只要半斤的蛋票就能买一斤。所谓冰蛋,就是蛋打散、装方纸袋中冷冻,专门供应过年的。我们通常用来做蛋饺,因为冷冻过、蛋液比较稀,需要加入一两个鸭蛋增加稠度。

对这家店印象最深的,就是过年前清晨长长的买鱼队伍。每年过年时,会按每家户口人数发鱼票:5人及以上为大户,以下为小户,大户、小户的鱼票可购数量不同;鱼票分普通票和花色票,花色票可以买大黄鱼、车扁鱼(鲳鱼)、乌贼鱼(墨鱼),普通票买鳗鱼、小黄鱼、带鱼。花色鱼卖完的话,有花色票也只能买普通鱼。普通鱼没法做过年的主菜,所以起早排队是必须的。
早上6点开秤,由于排队人太多,到要去上班的时间还没买到是很常见的情况,普遍的做法是让已经放寒假的学生接下去排队。那时没有手机,外出后除了叫邻居捎话,没其他办法联系家人,让家中小孩完成买鱼任务的方法只有两个:或者小孩一早跟着大人去排队,或者事先跟小孩讲好,到时间大人还没回家,就要去接替。

和此店相连的另一已然消失的风景,是店对面马路边,一字排开的当时少见的个体户,俗称“刮鱼鳞的”,专门为顾客刮鳞、去鳃、取内脏,划鳝丝、去骨。划鳝丝是不是要钱不记得了,刮鱼鳞是不要钱的,据说因为鱼鳞及鱼内脏等可以卖钱,不同摊位还要竞争拉客。
这些摊点还兼卖螺蛳,也是极少数的“资本主义尾巴”吧。夹掉尾的螺蛳8分钱/斤,未去尾的螺蛳4分钱/斤。邻居在工厂上班,用厂里材料定制了一个小铡刀,有一个小小缺口可以放进螺蛳尾、轻松将其铡掉。虽只节约4分钱,也是一顿饭的荤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