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13. 280-287)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280.观复
(生卒年不详)与道亭、师会、希迁共为华严四大家之一。籍贯等传记不详。赵宋人,号笑庵及迎福,住毗陵叶严寺。继承《注法界观文》、《易简记》的著者宗予,在五教章中著《折薪记》。他解释五教章的别教一乘时,根据澄观、宗密之说,加以同教的意味。对于这一立场,可堂师会著《焚薪》加以驳斥,两者间互相论辩。另外,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著《圆觉经钞辩疑误》,流传有《演义钞会解记》、《金刚别记》、《遗教经论记》四部十八卷。

281.监福曹
北魏高宗文成帝于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发布诏书复兴佛教之时,任命师贤为沙门统(道人统),沙门统主宰的官衙设置监福曹,在地方设置僧曹。由国家委托僧侣实行教化民众的任务。

282.汉法本内传
别名《法本内传》。关于佛教在中国初传的事情,有感梦求法说,汉法本内传就是这类资料之一。然而,在众多解说明帝求法的资料中,本书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极为戏剧性地记录了佛教渡来后,在明帝面前与道教的道士们进行论争、而使之大大屈伏。因此,本书作为一本意图露骨的后世伪书,在资料上受到轻视。然而,若从其中所书的与道教有关的记事,推定本书的伪作年代,那么,作为记录了当时道教界一斑的本书是相当宝贵的。

283.汉满蒙藏四体合璧大藏全咒
八套八十册,全名《御制汉满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亦略称为《大藏全咒》。为从大藏经中抄出陀罗尼咒,并加以四译对照之书。第一行为满文,第二行为汉字,第三行蒙古字、第四行为西藏字。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敕庄亲王,选精通梵音者,对本书加以订正后,由西藏喇嘛僧章嘉(1717-1786年)国师监修,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完成。为陀罗尼经研究的最基本的典籍。

284.感梦求法说
有关佛教初传的说话中比较古的资料中,最有名的一本。作为资料,还有晋朝袁宏的《后汉纪》卷十“孝明皇帝纪”,刘宋的范晔根据此记事而写的《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 ”、《牟子理惑论》、《四十二章经序》、《老子化胡经》、《明佛论》、《冥祥记》等。《后汉记》记述,佛教初传中国时,“初,帝(后汉明帝)梦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有西方神,其名曰佛,其形长大。而问其道术,至中国、图其像。”

285.观无量寿经
一卷,畺良耶舍译,大正藏十二卷。略称《观经》,净土三部经之一,以弥陀为中心,解说观察眷属庄严即极乐的依正二报(净土与阿弥陀佛)的经。中国净土教家中昙鸾根据菩提流支的劝戒,授本经,归入净土门,《往生论注》中表明了他的理解。净影寺慧远著关于本经的最古的注释书《观无量寿经义疏》,道绰著本经的纲要书《安乐集》,善导针对本经、著详细且大部头的注释书《观经四帖疏》。此外,由迦才、智顗、知礼等所著的注释书很多。

286.观无量寿经义疏
三卷,元照述,大正藏三十七卷,别名《观经元照疏》。经宋代三百余年,净土教非常兴隆,尤其是此信仰在民众间深入浸透。净土教多依附于天台、禅等诸宗而实行,其教旨也形成了台净融合、禅净双修的思潮。有关净土教,律宗的灵芝元照与《阿弥陀经义疏》等同时著本书。

287.观无量寿经疏
四卷,善导述,大正藏三十七卷。别名《观无量寿佛经疏》、《观经疏》、《四帖疏》等。为注释《观无量寿经》的书。由玄义、序分、定善、散善四卷组成,叙述净土的教相教义。阐明从来的诸师不能领会、理解的教义,所谓楷定古今、发挥净土之精髓。在中国,唐代所存诸书中未见其名,至宋代,似乎也仅有玄义一卷。在日本,于平安朝中期被诸书所引用,有惠心的《往生要集》、永观的《往生十因》等。源空将此书作为日本净土教最重要的圣典。

《中国佛教史辞典》(012. 279 观音信仰)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279.观音信仰
从疆梁接于孙亮的五凤二年(255年)译《法华三昧经》六卷开始,通过西晋竺法护于太康七年(286年)所译《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鸠摩罗什于姚秦的弘始八年(406年)译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阇那崛多、达摩笈多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共译《添品法华经》的普门品之偈颂,刘宋的昙无竭(?-453-?)所译《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一卷等等,在解说观世音菩萨功德的《法华经》信仰普及的同时,观音信仰浸透到了中国的民间。《法华经》以外,还有据传康僧铠于魏嘉平四年(252年)所译《无量寿经》;畺良耶舍所译《观无量寿经》、佛駄跋陀罗所译《华严经》入法界品等中所解说的观音的利益;东晋竺难提译出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北周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等,解说唱观音之名的福德与灵验。不可忘记的还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存在。从这些翻译经典而来的观音信仰得到令人惊异的发展,与这种风潮相呼应,许多鼓吹观音信仰的伪经类典由中国人撰述出来了。书名流传下来的有《高王观世音经》(现存)、《观世音十大愿经》(不存)、《观世音咏托生经》(不存)、《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现存),《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不存)、《观世音菩萨救苦经》(不存)、《观世音所说行法经》(不存)、《观世音三昧经》(现存)等。其中《高王观世音经》被称为“小观音经”,也是为能使人联想起东魏著名丞相高欢而作的经典。由因诵经的功德而获救、后来又受宾客礼遇的敌将卢景裕(也有解释为孙敬德与王玄谟的史料)与高欢间历史性的关系为背景,可知观音信仰已在庶民间扎根。宋朝的傅亮(374-426年)以东晋谢敷所著《观世音应验传》为基础撰《光世音应验记》七条,宋朝的张演(五世纪前半叶)撰《续光世音应验记》十条,齐代的陆杲(459-532年)撰《系观世音应验译》六十九条,等等,这些传达出了西晋末至南齐的六朝时代观音信仰的实态,从中也可了解到中国社会所实行的佛教信仰到底是什么样的。此外,《法苑珠林》频繁引用大原王琰的《冥详记》,传播灵验。据傅亮所记,晋元康(291-299年)年间,财产家竺长舒信佛教、喜诵竺法护所译《光世音经》。隋代的智顗针对“普门品”,著《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针对《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撰《请观音经疏》一卷、《请观音忏法》一编。《玄义》卷下的教相段中记载,普门品的最初别行,是从昙无谶教导用观音的利益救蒙逊之病开始的。智顗积极引用《观音三昧经》等伪经的解说,说明对观音信仰的观解,给后世的普门品解释以指针。顺便说一下,吉藏的《法华义疏》卷十二、慧沼的《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等中也引用了《观音三昧经》。知礼著《观音玄义记》四卷(1021年)、《观音义疏记》四卷(同年),增加了智顗的疏中所欠缺的偈颂、并加以注释。遵式也有《观音经普门品重颂》一卷,清代灵耀也有《观音经普门品肤说》一卷。另外,遵式撰《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忏仪》一卷,智圆著《清观音经疏阐义钞》四卷。唐代宝思惟的《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一卷、《陀罗尼念诵法》一卷(695-704年)等译出的时期,随着唐中期密教流行,观音信仰达到了新的发展。唐末五代前后,日本僧慧萼将从五台山得到的观音像安置于舟山列岛的潮音洞,创建观音院后,将此地称为补陀落山,以至成为观音的圣地。“补陀落净土”是以《华严经》所说为基础的。原不满一张纸的《高王观世音经》等,也加入杂咒增幅为经,据传《佛祖统纪》在成书(1269年)之时也满是猥杂的文字,但对本经诵经的灵验却坚信不移。尽管明代的云栖祩宏批评责难《高王观世音经》,但明清以来,以本经为基础的观音信仰却在深入,清代更是出现了送子观音,在机能上、其利益扩大了。清代的弘赞著《观音慈林集》三卷,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周克复著《观音经持验记》二卷,传播观音信仰者的灵验118件。卷末附《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经》、《礼观音文》、《辩论语三则》。与隋唐以来密教传来一起,造十一面、千手、如意轮、不空羂索、准胝等诸像;又以笃信者的感得为基础,出现了哈唎、马郎妇、水月、鱼篮等诸像。敦煌千佛洞等处也是观音像占了菩萨像的大半。

《中国佛教史辞典》(011. 271-278)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271.观念法门
一卷,善导记,大正藏四十七卷。五部九卷之一。叙述彻悟阿弥陀佛的行相作法及功德的书。别名《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观念阿弥陀集》。在《往生要集》下末助道人法之下、《选择集》第七集等中可见其名。本书在日本尤受重视,平安朝初承和六年(839年),圆行以后流传。其后与净土教的隆盛一起被研究。代表性的注释有良忠(净土宗镇西派第二祖)述《私记》、良荣述《私记见闻》等许多。

272.观音义疏
二卷,智顗说,灌顶记。大正藏三十四卷。亦称《观世音义疏》、《别行义疏》。天台五小部之一,随文解释《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的长行。因解说性恶思想,本书的成书被认为在赵宋天台兴盛时。知礼在注释书《观音义疏记》四卷中说,“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认为是天台大师真撰;普寂(1707-1781年)在《摩诃止观复真钞》、《四教仪集注诠要》中,认为智顗不会解说性恶说,因此而怀疑真撰。在近世,学者也以各自的立场论述其真伪,现在尚未得出结论。

273.观音义疏记
四卷,宋四明尊者知礼著,大正藏三十四卷。亦称《观世音普门品义疏记》、《别行义疏记》、《别行疏记》。知礼为赵宋时天台山家、山外论争的一方的旗手,这是他解释智顗《观音义疏》的书,因而对义疏中欠缺的重颂部分,引用同门的遵式的疏而加以注释。内容以主倡天台的性恶法门为一大特色。与《观音玄义记》一同于宋天禧五年(1021年)撰写。知礼所著的《观经疏妙宗钞》、《金光明玄义拾遗记》、《金光明文句记》、《观音玄义记》、《观音义疏记》特被冠以五小部之名,与三大部一起,为学天台方面必须的要典。

274.观音经
一卷,大正藏九卷。与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品”、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隋阇那崛多与达摩笈多共译《添品法华经》的同品为同本,原为单行经典。据传,昙无谶向沮渠蒙逊推荐,因观音与本土(张掖、姑藏)有缘,当念诵此经,蒙逊生病因而获救。智顗著《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另有知礼《玄义记》四卷、《义疏记》四卷(1021年),遵式《观音经普门重颂》一卷(1032年左右),圣行(?)《观音义疏记条个》一卷、周克复《观音经持验记》二卷(1659年),灵耀《观音经普门品肤说》一卷(1678年)等。

275.观音经持验记
二卷,周克复撰,续藏二·乙·七。亦称《观世音持验纪》、《观音持验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作。由围绕《观音经》的灵验谭的诸书而集成。卷上有七十话,卷下有四十八话。本书的特色是收录了许多宋、元、明、清的新灵验谭。由此可知,六朝以来的观音信仰进入近世也并未衰弱。另外,卷末附有不空译《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礼观音文》、《辩论语三则》。

276.观音玄义
一卷。智顗说,灌顶记。大正藏三十四卷。亦称《别行玄义》、《观世音玄义》。天台五小部之一。“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品题与《法华玄义》的相同,提出释名、出体、明宗、辩用、教相五重玄义加以解释,是开示天台性恶法门的重要典籍。与《观音义疏》同样有真伪说。真撰说的根据是,《法华文句》中普门品的解释有“另有私记两卷,略,集齐其(所作)而释此题”,以及湛然《止观辅行》、《止观义例》中所见的引用。疑撰说的根据是,在《智者大师别传》、《内典录》、《续高僧传》等中,本书并没有作为智顗的著作而得到提示。

277.观音玄义记
四卷,知礼述,大正藏三十四卷。亦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观音经玄义记》、《观音别行玄记》、《别行玄义记》、《别行玄义》等。作为真撰的智顗《观音玄义》的随文解释书,强调性恶法门。据自序,知礼投入宝云义通,偶尔担当观音普门品的讲说,屡屡正确解答疑问,得奥义,于天禧五年(1021年)八月一日抄录。遵式于天圣二年(1024年)奏请,将本书与三大部一起收录于大藏经。

278.观音慈林集
三卷,弘赞撰。续藏二·乙·二二。清康熙七年(1668年)作。举与观音信仰关系深厚的诸经,并从诸书中集成信仰者的灵验谭。上卷为诸经编,中下卷为感应编。诸经中,以智顗的《观音玄义》为首,举《悲华经》、《观音势至授记经》、《大悲陀罗尼经》、《观音普门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华严经》、《无量寿经》、《十一面神咒经》、《庄严宝王经》、《请观音经》。感应编开始触及印度的情形,接着收录从晋到清初的僧俗的灵验谭共150多。末尾附有著者的后记“观音慈林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