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11. 271-278)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271.观念法门
一卷,善导记,大正藏四十七卷。五部九卷之一。叙述彻悟阿弥陀佛的行相作法及功德的书。别名《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观念阿弥陀集》。在《往生要集》下末助道人法之下、《选择集》第七集等中可见其名。本书在日本尤受重视,平安朝初承和六年(839年),圆行以后流传。其后与净土教的隆盛一起被研究。代表性的注释有良忠(净土宗镇西派第二祖)述《私记》、良荣述《私记见闻》等许多。

272.观音义疏
二卷,智顗说,灌顶记。大正藏三十四卷。亦称《观世音义疏》、《别行义疏》。天台五小部之一,随文解释《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的长行。因解说性恶思想,本书的成书被认为在赵宋天台兴盛时。知礼在注释书《观音义疏记》四卷中说,“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认为是天台大师真撰;普寂(1707-1781年)在《摩诃止观复真钞》、《四教仪集注诠要》中,认为智顗不会解说性恶说,因此而怀疑真撰。在近世,学者也以各自的立场论述其真伪,现在尚未得出结论。

273.观音义疏记
四卷,宋四明尊者知礼著,大正藏三十四卷。亦称《观世音普门品义疏记》、《别行义疏记》、《别行疏记》。知礼为赵宋时天台山家、山外论争的一方的旗手,这是他解释智顗《观音义疏》的书,因而对义疏中欠缺的重颂部分,引用同门的遵式的疏而加以注释。内容以主倡天台的性恶法门为一大特色。与《观音玄义记》一同于宋天禧五年(1021年)撰写。知礼所著的《观经疏妙宗钞》、《金光明玄义拾遗记》、《金光明文句记》、《观音玄义记》、《观音义疏记》特被冠以五小部之名,与三大部一起,为学天台方面必须的要典。

274.观音经
一卷,大正藏九卷。与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光世音菩萨品”、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隋阇那崛多与达摩笈多共译《添品法华经》的同品为同本,原为单行经典。据传,昙无谶向沮渠蒙逊推荐,因观音与本土(张掖、姑藏)有缘,当念诵此经,蒙逊生病因而获救。智顗著《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另有知礼《玄义记》四卷、《义疏记》四卷(1021年),遵式《观音经普门重颂》一卷(1032年左右),圣行(?)《观音义疏记条个》一卷、周克复《观音经持验记》二卷(1659年),灵耀《观音经普门品肤说》一卷(1678年)等。

275.观音经持验记
二卷,周克复撰,续藏二·乙·七。亦称《观世音持验纪》、《观音持验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作。由围绕《观音经》的灵验谭的诸书而集成。卷上有七十话,卷下有四十八话。本书的特色是收录了许多宋、元、明、清的新灵验谭。由此可知,六朝以来的观音信仰进入近世也并未衰弱。另外,卷末附有不空译《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礼观音文》、《辩论语三则》。

276.观音玄义
一卷。智顗说,灌顶记。大正藏三十四卷。亦称《别行玄义》、《观世音玄义》。天台五小部之一。“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品题与《法华玄义》的相同,提出释名、出体、明宗、辩用、教相五重玄义加以解释,是开示天台性恶法门的重要典籍。与《观音义疏》同样有真伪说。真撰说的根据是,《法华文句》中普门品的解释有“另有私记两卷,略,集齐其(所作)而释此题”,以及湛然《止观辅行》、《止观义例》中所见的引用。疑撰说的根据是,在《智者大师别传》、《内典录》、《续高僧传》等中,本书并没有作为智顗的著作而得到提示。

277.观音玄义记
四卷,知礼述,大正藏三十四卷。亦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玄义记》、《观音经玄义记》、《观音别行玄记》、《别行玄义记》、《别行玄义》等。作为真撰的智顗《观音玄义》的随文解释书,强调性恶法门。据自序,知礼投入宝云义通,偶尔担当观音普门品的讲说,屡屡正确解答疑问,得奥义,于天禧五年(1021年)八月一日抄录。遵式于天圣二年(1024年)奏请,将本书与三大部一起收录于大藏经。

278.观音慈林集
三卷,弘赞撰。续藏二·乙·二二。清康熙七年(1668年)作。举与观音信仰关系深厚的诸经,并从诸书中集成信仰者的灵验谭。上卷为诸经编,中下卷为感应编。诸经中,以智顗的《观音玄义》为首,举《悲华经》、《观音势至授记经》、《大悲陀罗尼经》、《观音普门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华严经》、《无量寿经》、《十一面神咒经》、《庄严宝王经》、《请观音经》。感应编开始触及印度的情形,接着收录从晋到清初的僧俗的灵验谭共150多。末尾附有著者的后记“观音慈林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