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12. 279 观音信仰)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279.观音信仰
从疆梁接于孙亮的五凤二年(255年)译《法华三昧经》六卷开始,通过西晋竺法护于太康七年(286年)所译《正法华经》“光世音普门品”,鸠摩罗什于姚秦的弘始八年(406年)译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阇那崛多、达摩笈多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共译《添品法华经》的普门品之偈颂,刘宋的昙无竭(?-453-?)所译《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一卷等等,在解说观世音菩萨功德的《法华经》信仰普及的同时,观音信仰浸透到了中国的民间。《法华经》以外,还有据传康僧铠于魏嘉平四年(252年)所译《无量寿经》;畺良耶舍所译《观无量寿经》、佛駄跋陀罗所译《华严经》入法界品等中所解说的观音的利益;东晋竺难提译出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北周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等,解说唱观音之名的福德与灵验。不可忘记的还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存在。从这些翻译经典而来的观音信仰得到令人惊异的发展,与这种风潮相呼应,许多鼓吹观音信仰的伪经类典由中国人撰述出来了。书名流传下来的有《高王观世音经》(现存)、《观世音十大愿经》(不存)、《观世音咏托生经》(不存)、《观世音菩萨往生净土本缘经》(现存),《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不存)、《观世音菩萨救苦经》(不存)、《观世音所说行法经》(不存)、《观世音三昧经》(现存)等。其中《高王观世音经》被称为“小观音经”,也是为能使人联想起东魏著名丞相高欢而作的经典。由因诵经的功德而获救、后来又受宾客礼遇的敌将卢景裕(也有解释为孙敬德与王玄谟的史料)与高欢间历史性的关系为背景,可知观音信仰已在庶民间扎根。宋朝的傅亮(374-426年)以东晋谢敷所著《观世音应验传》为基础撰《光世音应验记》七条,宋朝的张演(五世纪前半叶)撰《续光世音应验记》十条,齐代的陆杲(459-532年)撰《系观世音应验译》六十九条,等等,这些传达出了西晋末至南齐的六朝时代观音信仰的实态,从中也可了解到中国社会所实行的佛教信仰到底是什么样的。此外,《法苑珠林》频繁引用大原王琰的《冥详记》,传播灵验。据傅亮所记,晋元康(291-299年)年间,财产家竺长舒信佛教、喜诵竺法护所译《光世音经》。隋代的智顗针对“普门品”,著《观音玄义》二卷、《观音义疏》二卷;针对《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撰《请观音经疏》一卷、《请观音忏法》一编。《玄义》卷下的教相段中记载,普门品的最初别行,是从昙无谶教导用观音的利益救蒙逊之病开始的。智顗积极引用《观音三昧经》等伪经的解说,说明对观音信仰的观解,给后世的普门品解释以指针。顺便说一下,吉藏的《法华义疏》卷十二、慧沼的《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等中也引用了《观音三昧经》。知礼著《观音玄义记》四卷(1021年)、《观音义疏记》四卷(同年),增加了智顗的疏中所欠缺的偈颂、并加以注释。遵式也有《观音经普门品重颂》一卷,清代灵耀也有《观音经普门品肤说》一卷。另外,遵式撰《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忏仪》一卷,智圆著《清观音经疏阐义钞》四卷。唐代宝思惟的《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一卷、《陀罗尼念诵法》一卷(695-704年)等译出的时期,随着唐中期密教流行,观音信仰达到了新的发展。唐末五代前后,日本僧慧萼将从五台山得到的观音像安置于舟山列岛的潮音洞,创建观音院后,将此地称为补陀落山,以至成为观音的圣地。“补陀落净土”是以《华严经》所说为基础的。原不满一张纸的《高王观世音经》等,也加入杂咒增幅为经,据传《佛祖统纪》在成书(1269年)之时也满是猥杂的文字,但对本经诵经的灵验却坚信不移。尽管明代的云栖祩宏批评责难《高王观世音经》,但明清以来,以本经为基础的观音信仰却在深入,清代更是出现了送子观音,在机能上、其利益扩大了。清代的弘赞著《观音慈林集》三卷,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周克复著《观音经持验记》二卷,传播观音信仰者的灵验118件。卷末附《观世音大悲心陀罗尼》、《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罗尼经》、《礼观音文》、《辩论语三则》。与隋唐以来密教传来一起,造十一面、千手、如意轮、不空羂索、准胝等诸像;又以笃信者的感得为基础,出现了哈唎、马郎妇、水月、鱼篮等诸像。敦煌千佛洞等处也是观音像占了菩萨像的大半。

《《中国佛教史辞典》(012. 279 观音信仰)》上有2条评论

  1. “从疆梁接于孙亮的五凤二年(255年)译《法华三昧经》六卷开始……”

    疆梁接,应为“支疆梁接”。当时汉地佛教的习惯,对古印度和西域来的僧侣,冠以国姓。如天竺来的竺法兰,安息来的安世高,康居国来的康僧会……汉传佛教,最初是传自西域大月氏(音“大肉支”,故亦称大月支,月氏国、月支国),月支国来华译经传教的高僧居多,皆以“支”为姓,如:支曜、支谦、支娄迦谶、支敏度,当然还有这位支疆梁接。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