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10. 261-27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261.鉴真
(687-763年)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扬州江阳县人。十四岁跟随大云寺智满出家,从道岸、弘景学律与天台。住扬州大明寺,讲戒律。天宝二年(743年),应普照、荣叡之请渡日本,在十一年中五次失败。其间虽失明而不屈,于天宝十三年六十六岁时到达日本的大宰府。在东大寺,被任命为传灯大法师,建戒坛,圣武天皇之外受菩萨戒者达四十余人。后赐唐招提寺,为大僧正,被宣下大和尚之号。有《唐大和尚东征传》。年七十七岁。

262.观心二百问
知礼述,继忠集。大正藏四十六卷。全名《法智遗编观心二百门》。赵宋时代,对《金光明玄义》,以有观心释的广本与没有观心释的略本之真伪为中心,山家、山外进行论战,结束这一争论的是知礼的《十义书》与《观心二百问》。针对庆昭对《十义书》的反论《答十义书》,知礼以《十义书》的十科为基础,以198条的问答形式,形成了本答辩书。在先前的争论中,庆昭著《辩讹、答疑书、五义书、释问书、答十义书、心印铭》表明其观点,但现均已不存。在本书中,从作为批评对象所举的短文中,可以了解庆昭的学说。本书是赵宋天台研究上重要的著作。

263.观心论
一卷,智顗撰。大正藏四十六卷。亦称《煎乳论》。是智顗口授的对其门人的遗言书。以观心为中心,劝告实修四种三昧。智朗在智顗临终之际问了三个问题,即“现处于何位”、“过世后往生何处”、“您过世后,门人应以谁为师”,对此,智顗回答“观心论中已有解答”等等,并答“波罗提木叉即为你们的师,四种三昧即为你们的明导。”由此答可见到,本书是表明天台基本立场之作。灌顶与普明向晋王呈上智顗的遗书时,将《观心论》与《净名疏》一同献上,从这一事实也可以看出天台教团对本书的重视。弟子灌顶作《观心论疏》五卷。

264.观心论疏
五卷,灌顶撰。大正藏四十六卷。是对智顗的遗言性质的《观心论》的注释书。智顗过世后,由智越统裁天台山,但从三大部开始结集编纂先师一代的学说的则是章安灌顶。章安对门人保持着必承其师法灯的姿态,并以此意图作成《观心论》的注释书。这一注释态度以《摩诃止观》为立脚点,是发扬《观心论》本旨的名著,也是读《观心论》时必不可缺的参考书。

265.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解说劝善惩恶的民众伦理的善书之一。亦略称《觉世真经》、《觉世经》。被当作关帝所说。关帝是将三国时代的武将关羽神格化后的神,关帝信仰自宋、元以来逐渐增强,至明、清时代在民众中普及。因是武将,与文帝的文神相对应,最初作为武神性质的守护神而出现。后来变为将其作为广义的“守护神”而信仰,大到天下国家的守护,小到一家一人的人身安全的守护。本经与《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并列为善书的三根支柱,但成书比《文昌帝君阴骘文》要晚,在清初左右。

266.观世音应验记
一卷。收入在牧田谛亮著《六朝古逸观世音应验记的研究》中。作者根据青莲院吉水藏中传下来的傅亮(374-426年)的《光世音应验记》七条、张演(五世纪前半)的《续光世音应验记》十条、陆杲(459-532年)的《系观世音应验记》六十九条这三编而校订刊行。据傅亮的序文可知,先前东晋谢敷撰《观世音应验传》十余条,赠予住在会稽的傅亮的父亲傅瑗;但隆安三年(399年),因遭孙恩之乱,此应验传散失,后根据所记忆的七说话而撰文。

267.观世音三昧经
为智顗《观音玄义》卷下、吉藏《法华义疏》卷十二等所引用的中国撰述的经典,其后散失;但现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有藏,敦煌本也有。最早出现本经的经录是法经的《众经目录》(594年),而《出三藏记集》中未见可以推定,此为梁、陈前后的撰述。此经说明观音信仰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法,因此,天台智顗的《请世观音忏法》是行法化了的。

268.关内四圣
鸠摩罗什门下三千人中,僧肇、僧叡、道生、道融称为四圣,加道恒、昙影、慧观、慧严亦通称八宿。

269.桓帝
(147-167年在位)据历史记载,后汉最早信奉佛教的皇帝。桓帝为后汉十一代皇帝,章帝的曾孙,为梁太后(顺帝的皇后)所迎,十五岁即位。延喜九年(166年),在濯龙宫祀黄老(《后汉书》卷七,桓帝纪)。《后汉书》在论中,引用《东观汉纪》所述“称前史,桓帝好音乐,善琴笙。饰芳林,考濯龙之宫,设华盖,以祠浮屠、老子。斯真所谓听神”。由此可以明确,桓帝在濯龙宫中并祀浮屠(佛陀)与老子。同年,山东学者襄楷去洛阳、上疏桓帝,在其上疏中讲,桓帝设立黄老、浮屠之祠,加之此教义消虚,尚无为、爱生命、恶杀生、寡欲去奢(《后汉书》卷三十,襄楷传)。襄楷解说佛教的教义,是为了对桓帝的非行进谏,而吸引桓帝的并不是佛教的伦理方面,而完全是佛教对长生不老的祈愿与黄老信仰可视为同类,受强烈的成仙欲望的驱使,在祭祀黄老的同时也并祀浮屠。佛陀作为具有攘灾招福、长生不老灵力的神而成为信仰的对象。作为传道师而来的西域沙门也具有巫祝的作用,作为神仙的修行者而受到尊敬,佛教总是以现世的、功利的道教信仰的形式而受容于后汉社会。襄楷对桓帝将佛陀与黄帝、老子一起祭祀进行劝谏,在其上疏中,叙述干吉将从神处获得的《太平清领书》奉献于顺帝。因为《太平清领书》解说根据阴阳五行说、巫觋用语、护符、神咒等,进行治病、消灾、招福、治国的方法等,成为后来的道教重要经典《太平经》的基础。

270.看话禅
用古则公案的话头(话题)作为大悟的手段,以达到解决疑团(疑问)的目的。绍兴四年(1134年)大慧宗杲(1089-1163年)针对雪峰山的真歇清了集团,攻击默照邪禅,通过这一攻击而形成了以前的看话禅。教导不安于本觉(自己悟)立场之悟,而是彻底地否定由知识来理解禅,解说要敢于站在始觉(自己迷惑)的立场,以话头为疑团,得到由无意识而得到的般若智慧之后,便能得到自由。因为参究悟了的话头亦称公案,看话禅亦称公案禅。历史上与默照禅作对比,大慧以后的临济禅属看话禅。代表性的公案为赵州的“无字”。

《中国佛教史辞典》(009. 251-26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251.元晓
(617-686年)敬称海东师,后自称小姓居士。新罗人。二十九岁时在新罗的皇龙寺出家,游学于各地,积极参加论争。真德女王四年(650年),听说中国法相宗兴盛,与同学义湘一起试图入唐,途中受阻于风雨,经此一夜的经验而悟“唯心”的道理,一人返回。其后,一边进行坐禅及经典的讲义,一边或是出入酒场与倡家,或是在祠堂中弹琴等,举止自由,生有名为薛聪的儿子。著书有《华严经疏》十卷(现仅存一卷)、《阿弥陀经疏》一卷、《涅槃宗要》一卷、《金刚三昧经论》三卷、《起信论疏》二卷、《游心安乐道》一卷等许多,对中国华严宗的法藏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252.观经疏
一卷。智顗说。大正藏三十七卷。亦称《观无量寿佛经疏》、《观无量寿经疏》、《天台观经疏》。与被认为是智顗著作的《阿弥陀经义记》、《净土十疑论》、《五方便念佛门》一同,讲述天台的净土教观。真撰说的论据之一是,作为注释书,有法聪的《释观无量寿经记》,以及重视本书的知礼的《妙宗钞》。日本江户时代开始论及本书的真伪,现在仍持续着。真撰论中令人注目的论据是,从法聪的注释书及天台大师别传中,可见到智顗在观经中注入不少心血;伪撰说的主张主要是认为本书与净影寺慧远的《观经疏》相似。

253.观经疏妙宗钞
六卷,知礼述。大正藏三十七卷。亦称《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观经妙宗钞》、《妙宗钞》。注释智顗的《观经疏》,补足其难解点,规定天台净土教的体系。在知礼撰述《妙宗钞》以前,有义通《天台观经疏记》、行靖《观经记》、源清《观经疏显要记》、知圆《观经疏刊正记》,现已不存。根据《妙宗钞》的序,批评这些记仅解说事相,这便是著述本书的动机。本书发表以后,引起了山家、山外派的争论,尤其是知礼的门人仁岳撰《十谏书》、《雪谤书》,知礼撰《解谤书》,相互争论。

254.桓玄
(369-404年)字敬道,亦称灵宝。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子。据《晋书》卷九十九记载,为逆贼。成帝(340年)以来一直有“沙门应敬王者”的悬案,当他在姑孰(安徽省当涂县治)时命令执行(《弘明集》卷十二)。庐山慧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解说教权独立,被说服。年三十六岁。

255.寒山寺
位于江苏省苏州。开创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年)。据传,唐代时奇僧寒山、拾得来游、结庵,希迁在此地建庙宇并命名为寒山寺。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建七层塔,嘉祐年间(1056-1063年)改为普昭禅院。绍兴四年(1134年)法迁重建伽蓝,但遭元末兵火;明洪武、永乐、正统、嘉靖、万历加以重修,以其堂堂外观而自豪,但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遭火灾,之后的修复不及以往。古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到访,因唐朝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而著名,现传有出自明朝文征明与清朝俞樾所书的碑,及住持近舟所画的寒山、拾得的石刻。

256.颜氏家训
七卷,颜之推(531-590年)撰。隋仁寿年间(601-604年)汇编而成。著者初在南朝的梁,后在北朝的北齐、北周,接着在隋,共四代王朝为官,这是他为子孙而写下的教训书。对家庭生活、学问、文学、道德、养生、言语、杂艺等方面,在举实例的同时,以自己的体验为基础,极具体地加以叙述,是了解当时社会风俗的宝贵资料。本书的归心编中,解说应当皈依佛教;但在宣扬佛教的高远的同时,也有调和儒佛二教的特点。

257.灌顶
(561-632年)天台宗二祖,赐号章安大师、章安尊者,谥号总持尊者。字法云,俗姓吴,临海(台州)章安人。七岁跟随章安摄静寺的慧拯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陈至德元年(583年)随智顗入金陵光宅寺,承习天台的教观。侍奉智顗,听讲《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并笔录。开皇十七年(597年),智顗圆寂后,在晋王(炀帝)的庇护下守智顗的德行,录其遗教并加以传播。大业十年(614年),自己撰《大般涅槃经玄义》二卷、《同玄疏》三十三卷。唐贞观六年八月七日圆寂,年七十二岁,僧腊五十二。著书中除上述外,还有《观心论疏》五卷、《智者大师别传》一卷、《国清百录》四卷。另外还有散失的《仁王经疏》四卷、《同私记》三卷、《真观法师传》一卷、《智者大师十二所道场记》一卷、《南岳记》一卷等。

258.元照
(1048-1116年)号安忍子,谥号大智律师。字湛如,俗姓唐,余杭钱塘人。初跟随慧鉴出家,从神悟处谦学天台,从广慈慧才受菩萨戒、学南山律宗。著《行事钞资持记》四十二卷,因对允堪的《会正记》持有异义,以后分成会正、资持二派。元符元年(1098年),在四明开元寺创立戒坛。元祐(1086-1094年)初年前后起,掌管西湖灵芝的崇福寺达三十年之久。年六十九岁。著书有《观无量寿经义疏》三卷、《阿弥陀经义疏》一卷、《芝园集》二卷等多部。

259.刊定记
→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

260.灌顶经
十二卷,帛尸梨蜜多罗译,别名《灌顶七万二千神王护比丘咒经》、《大灌顶神咒经》。本书集十二部经,各经之初均有“佛说灌顶”四字。所谓灌顶,并非密教传法仪式的洒水灌顶之意,而是感叹经的功德效验之意味。据高僧传等记载,本经的译者蜜多罗长于咒术,译《孔雀王经》,表明神咒,显示出很大的效验;但对本经,存在着问题。另外,在注释书中,据传有璟兴述《灌顶经疏》二卷、神昙撰《灌顶经疏》一卷、《灌顶经音义》二卷,现已不存。

《中国佛教史辞典》(008. 241-25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241.可洪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五代后唐到后晋。后唐长兴二年(931年)开始著《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三十卷(缩藏为一-五),约十年完成。继承玄庆、慧苑、慧琳、希麟,占有最后的音义之位置。

242.迦才
(?-627-?)与善导大致同时代,解说易行他力的净土教。去世及其他情况不明,著书有《净土论》。在自序中讲其著书的理由,“近代有绰禅师,撰安乐集一卷,广引众经,虽讲了大致的道理,但其文义参杂、章品混淆,读后之仍踌躇未决。今乃搜检群籍,引其所备道理,勒为九章,文义之区分、品目之殊位、览之如掌中”。中国、日本的净土教家对此书利用颇多。

243.何承天
(370-447年)南朝宋的历法家。东海、郯(山东省郯城县)人。母为作《既往七曜历》的徐广之姐。五岁失父,受教于母。通晓诸学,性格刚愎。任衡阳太守之职时,支持慧琳的《白黑论》,与宗炳、刘少府争论;著批评佛教报应说的《达性论》,与颜延之争论。后元嘉十六年(439年)为著作郎,参与编纂国史,元嘉二十年(443年)补正旧历、作新历,献于文帝。每当有事时参与朝廷的谘问。

244.家僧
“家中僧”之意。出入于王公、贵族、达官显贵等有权势者家中,担任主人乃至家族的家庭教师的僧侣,也担当祈祷家门繁荣、祖先冥福之责。多见于六朝至隋唐代,例如,梁武帝以僧伽婆罗、法宠、僧迁、僧旻、法云、慧超、明彻等为家僧,隋炀帝在为晋王广时以慧乘等为家僧。可以说是在以家为基盘的旧中国社会的构造中,所必然产生的职务。但为受礼遇而阿谀权势、忘记了出家的本分、受贿等也有发生。从某方面来说,家僧的习惯也成为中国佛教腐败的温床。

245.嘉泰普灯录
三十卷,总目三卷。云门宗的雷庵正受(1146-1208年)编。续藏二·乙·十。继《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而成的禅宗灯史。受其师月堂道昌(1090-1171年)之嘱,于淳熙十二年(1185年)开始编集,费时十七年于嘉泰元年(1201年)完成,上进宁宗,被敕许入藏。现在的刊行本有弟子黄汝霖于嘉定三年(1210年)所撰的“雷庵受禅师行业”,以及陆游(1125-1209)于嘉泰四年(1204年)所撰的跋,撰述过程在其中十分详尽。一改偏重于比丘的灯史,加入了王侯、士庶、尼师,以三教一致说来编集是其特色。

246.荷泽宗
六祖慧能下的荷泽神会(670-762年)为派祖。神会以神秀一派渐悟为傍系,慧能的顿悟为正系,慧能在定下南宗后,暗中主张神会为七祖。彰显慧能的运动使禅的历史为之一变,以至只有慧能的系统被继承下来。著《历代法宝记》的四川禅宗,以及被改变的《六祖坛经》中神会给予了很强的影响。并且在接受了神会的顿悟渐修说之后,圭峰宗密(780-841年)确立了教禅一致的思想,强调神会—磁州法如—益州惟忠—遂州道圆—宗密的荷泽宗,但从史实来说,宗密属净众寺神会系统。该集团的势力在宗密以后消亡。

247.峨眉山
位于四川省嘉定州峨眉县。古来,与文殊的清凉山(五台山)、观音的普陀山一起,作为普贤菩萨的灵场,被当作中国三大灵山之一。因两峰相对、如蛾之眉而得名。山势奇胜,文人墨客颇多来游、赋词作文。从前,一名为蒲翁的老人在山中见普贤像而以之为灵迹,晋代时建了一所庙宇,命名为白水普贤寺。以后,在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因敕而铸高达二丈多的金铜普贤像,建大阁,重修白水普贤、黑水华严、中峰、乾昭、光相五寺,接受真宗、仁宗的皈依。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普贤寺改称万年寺,清康熙四年(1665年)又加重修。

248.卧佛寺
位于北京市寿安山。唐代开创,初称兜率寺。以后,元代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用五十万斤铜、七千名工人,铸卧佛像。明代景帝景泰三年(1452年)重修,改称永安寺。清代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年)再重修,改名为十方普觉寺。因卧佛像在此而被称为卧佛寺,现存的像比元代所铸要轻。

249.卧龙寺
位于陕西省西安。开创时间有隋与唐二种说法,该寺所藏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天台宗泐撰的碑文中,为唐代创建,初称感应福报,后改为卧龙;唐末遭兵火,北宋太祖曾宿此寺,见卧龙的寺额而当作吉兆,即位后重修。元代至元年中,明达、行守住此;明初被兵灾破坏,住持道心实行复兴,正德十三年(1518年)加以重修。近年寺中所藏《碛砂延圣院版大藏经》由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刊行。在寺域中,除上述之外,尚保存有唐武德三年(620年)欧阳询所书“唐故卧龙寺黄叶和尚墓志铭”,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所刻佛足迹等。

250.颜延之
(384-456年)刘宋的文人,字延年。琅邪临沂(山东省临沂县)人。早年失父,过着贫穷的生活。性格顽固,嗜酒,直言而毫无顾忌。三十岁时为刘柳的参军;东晋亡后,在刘宋做官,受武帝、文帝优遇,元嘉三年(426年)任中书郎。后被贬为永嘉太守,但元嘉十七年(440年)再入朝,以后作为宫廷文人而活跃,晚年为金柴光禄大夫。其间,元嘉十年(433年)前后,与批评佛教的何承天争论,著《释达性论》。其文章被称为当时第一,有文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