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07. 231-24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231.怀素
(624-697年)俗姓范,南阳人。十岁发出家之意,贞观十九年(645年)遇玄奘从西域归来,师从之。在邺郡研习法砺的疏达三年,发现许多不足,咸亨元年(670年),另著《四分律宗开宗记》。仪凤元年(676年)回京,奉诏住西太原寺,一边听道成讲经,于永淳元年(682年)完成《开宗记》十卷。此外著《俱舍论疏》十五卷、《遗教经疏》二卷、《钞》三卷、《新疏拾遗钞》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二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每日诵《金刚经》三十卷,讲《开宗记》共计五十余遍。年七十四岁。

232.戒坛
授戒仪式的场所,因高筑而称为坛。最早在元嘉十一年(434年),求那跋摩在南林寺立戒坛,进行僧尼的受戒。(《佛祖统纪》卷三十六)

233.海潮音
1920年以太虚为主干发行,至今仍续刊的佛教月刊。民国初年狄楚卿出版《佛学丛报》,是最早的佛教启蒙杂志,出十二期后停止。1912年,太虚出版《佛教月报》,仅四期;接着在1918年出版《觉社丛书》,仅五期停止。但海潮音原为《觉社丛书》的季刊,此时继承丛书而作为月刊出版发行。执笔者中主干者太虚是当然人选,再加上欧阳竟无、章太炎、汤用彤、梁启超等居士,起到了研究与教化两方面的作用。

234.开福寺
位于陕西省西安。贞观十九年(645年)作为华严宗初祖杜顺的墓塔而建华严寺,明代改称开福寺,嘉靖年间受天灾,万历年间重修。华严寺原在城外的神禾原,但根据明代赵崡所撰《访古游记》,记录杜顺传记的《杜顺和尚行记碑》在城内开佛(福)寺,另外在《雍州金石志》中也记述存在开福寺,因此可以推定华严寺是移建到城内的,但年代不明。该碑现在陕西省博物馆内的碑林中。

235.开宝寺
位于河南省开封。北齐天保十年(559年)创建,初名独居寺。因唐开元十七年(729年)玄宗东游时曾到过此寺,改名封禅寺。北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又改称开宝寺,太宗端拱年间在寺内建塔。开封的祐国寺(上方寺、俗称铁塔寺)为开宝寺的东院。日本天台僧成寻于廷久四年(1072年)六十二岁时入宋,遍访五台山后,入开宝寺,与日称、天吉祥、慧贤、慧询等译经僧交往,应敕显现祈雨之验,受善慧大师之号,在此寺滞留十年,于元丰四年圆寂。寺在悠久的历史中废绝。

236.瓦官寺
位于江苏省南京。东晋兴宁年间(363-365),僧慧力在原来的制陶处建堂塔为寺。简文帝时,竺法汰在此讲《放光般若》,成为当时的名刹,何充、戴逵、孙盛等文人也来寻访。梁代时造瓦官阁,陈代时天台智顗三十岁在此讲经论法。经唐代到唐末杨吴之时名吴兴寺,南唐时名升元寺,宋初经兵火后再建、变为崇胜戒坛院。明代嘉靖年间,附近集庆庵的僧在地下发现曾在升元寺的石像,知道此为瓦官寺的遗迹,于是结庵,命名为古瓦官寺而加以复兴,成历年间建大刹宇,恢复昔日的样子,为上瓦官寺。

237.觉苑
(1033-?年)活跃于辽道宗时代。师从密教的摩尼三藏。道宗太康三年(1077年)奉纶旨注一行的《大日经义释》,著《演密钞》十卷(续藏一·三七)。本书被认为是融合华严与密教之作。

238.格义佛教
“格义”指为说明、解释佛教的教理,从中国的儒教与老庄的经典中引用类似的思想与用语,以此为媒介使教理容易理解的讲义方法。《梁高僧传》的“竺法雅传”中有“法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之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例。此为格义”。在《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的“鸠摩罗什传”中说“支竺之译出,滞文格义多”。同样在《出三藏记集》卷八所收,据僧叡的“毗摩罗诘提经疏序”中也有“讲肆之格义迂以乖本,偏六家而即性空之宗”。后二例是认为以格义难达佛教的真髓,所持的是批评的意见。而前面的例子所引的竺法雅与康法朗,与释道安同为佛图澄的门下,因在中山(河北省定县)用格义的方法从事启蒙宣教活动而著名。道安也为向汉人进行佛教布教,致力于以格义方式讲述佛教。在他的佛典注释中,以读者掌握老庄的玄学知识为前提,多用《老子》、《庄子》及《易》的用语。然而另一方面,他却因这种以古典思想为媒介解释佛典的方法并不正确而深深地反省。因为格义是利用接受佛教的汉人知识分子们所拥有的丰富的古典知识,进行佛教传道,在某些场合,也有取得极大成功的。但是,不十分注意的话,会有佛教思想本身得到歪曲传播的危险。道安的担心正是在此。佛教不借助外典,通过对佛典本身的正确理解来宣扬是最佳方法,这成了不仅是道安、而且是当时优秀的指导佛教僧们的常识。然而这对那个时代来说还太早。经典笼罩着知识社会,不对此十分了解,佛典的翻译、教理的研究都无法取得进展。当时汉译佛典的译语是经典、尤其是老庄玄学的用语,想到这一点是必要的。从而魏晋时代的佛教,不管是否意图用格义方法,可以说或多或少都是格义佛教。为真正克服格义,就必须通过正确地翻译,将印度佛教的原义介绍给中国的知识社会。回应这种期待的就是罗什及其门下。

239.郭象
(252?-312)西晋末思想家。字子玄,河南人,亦被认为是颖川或河内人。早就亲近老庄,接近王衍们的清谈小组,其辩舌已有定评,被称为魏时王弼的再世。后历任司徒掾、司空掾、太学博士、黄门侍郎之职,304年以后成为东海王越的主簿,专心于政治,大振权势。著书中有《庄子注》三十三卷。其解释必忠实于《庄子》的原文,但也增加诸家之注,统一地领会庄子的思想,成为《庄子》的注释中最重要的一种。本书对中国佛教以极大的影响。

240.岳林寺
位于浙江省奉化县。梁大同二年(536年)的聪禅师开创,初称崇福院。唐会昌年间受灾,数年后的大中三年由旷禅师复建。僖宗时(873-888年),奇僧布袋和尚来游,显现灵验。宋代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赐岳林寺的寺额而改称。其后荒废,到光绪十四年(1888年),僧文果恢复寺域,光绪十七年赐藏经720函。

《中国佛教史辞典》(006. 227-23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227.开元释教录
二十卷,智升撰,大正藏五十五卷。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撰。亦称《开元录》、《智升录》。是唐开元年间撰述的一切经的目录。原为私撰,后成为敕撰。全体分为二部分,前者为“总括群经录”(1-10卷),后者为“别分乘藏录”(11-20卷)。前者为代录,将后汉到唐分为十九代,记录176名译经僧所译的2275部7046卷译经。记明异名与略名、卷数、翻译的时间与场所、有关的翻译者名、有译与失译的区别、单译与重译的区别、大经与别生经的区别等,并举出撰述时依据作为出典的经录名。此“总括群经录”部分采用《历代三宝纪》、《大唐内典录》的代录。后面的“别分乘藏录”取《法经录》系的分类整理目录规范,兼备标准入藏目录与现藏入藏目录的同时,加入了数个《开元录》独自的附属目录。标准入藏目录分“有译有本录”(11-13卷)、与“有译无本录”(14-15卷)。再按内容加以分类,区分为大乘、小乘、经律论、贤圣集传,以及般若、宝积、大集等部类。并且,代录中各经之下注等全部在此转记。与现藏入藏目录相当的“大乘经律论入藏目录”(19卷)、“小乘经律论入藏目录”(20卷),也与前述“有译有本录”相同,以记载纸数与帙数为其特色。作为附属目录加了五个,分别为“支派别行目录”(16卷)、“删略繁重目录”(17卷)、“补阙拾遗目录”(17卷)、“疑惑再详目录”(18卷)、“伪妄乱真目录”(18卷)。因此,《开元录》的组织极为完整,尤其是对以往的经录中不完全的代录与分类整理目录之间的联络调整考虑得十分细致。以后的经录均以《开元录》为典范,对组织方式不加改变,这是因为《开元录》在经录的形式这一点上完璧无瑕之故。但是,从内容上来讲,《开元录》中也有欠缺与失误。尤其按《历代三宝记》的记载而批评与斟酌不足,是其致命之处。尽管如此,《开元录》现藏入藏目录中所记载的1076部5048卷480帙,成为日后书写大藏经时的有力基准。

228.戒珠
(生卒年不详)北宋雍熙年间(984-987年)著《净土往生传》三卷(大正藏五十一卷)。本书从《梁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等中收录了往生者75人的传记。

229.会昌废佛
三武一宗法难的第三次,唐武宗自会昌二年(842年)到五年所实行的废佛。唐王朝原为李姓,因与老子同姓,采取了道教优先的宗教政策。然而佛教隆盛,轻视道教,道佛二教的争论形成了唐代宗教史的主要场面。唐高祖时代傅奕的排佛论,虽遭许多佛教信徒的反论,却使高祖动了心,断然实行限制僧尼的数量、让其余人还俗的政策。这一政策虽然没有什么受害者,但十分信仰道教的玄宗在开元元年(713年),让没有国家证明的僧侣二万人还俗。这种对佛教的弹压确实因为皇帝信奉道教而加强,但一般造寺造塔需要很大的费用,加之未取得正式手续的私度僧辈出,危及国家财政,所以淘汰僧尼不仅是思想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武宗(840-846年在位)的废佛也是因其本人道教信仰深厚,而道士赵归真在其中也起了很大作用,但因寺院所有的庄园增加而造成国家经济问题,以及教团内部的腐败、私度僧、伪滥僧的横行才是问题真正之所在。废佛的状况在日本来留学的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也有详细记载,先是会昌二年,天下僧尼中的犯罪者、行妖术者、不认真修行者等被令还俗;到会昌四年情况越来越严重;到会昌五年出“毁佛寺勒僧尼还俗制”,仅长安、洛阳留四寺,各州分别只留一寺,并限制僧尼数,其它全都遭到彻底地破坏。这一破佛虽因武宗用道教的仙药短命病故、宣帝即位后复佛而结束,但以此废佛为契机,佛教教团确实衰落了。但是,佛教中不必备典籍、甚至连寺院都不需要的禅宗,到晚唐渐渐繁盛起来了。

230.契嵩
(1007-1072年)云门宗。赐号明教大师,自号潜子,亦由住持地称佛日契嵩。字仲灵,俗姓李,藤州(广西省)镡津人。七岁在东山出家,十三岁得度落发。十九岁游方,参拜衡岳的神鼎洪諲,后在筠州(江西省)洞山晓聪之下得法。庆历年间(1041-1048年)到钱塘,住湖山。著《原教孝论》,解说儒佛一致,反驳韩退之(韩愈)的排佛论。皇祐年间(1049-1054)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王素(1007-1073)将这些著作奏上,仁宗赞叹、赠紫衣赐号。后住佛日山,熙宁五年六月四日于灵隐寺圆寂,年六十六岁,僧腊五十三。有《镡津文集》、《治平集》等著书。

《中国佛教史辞典》(005. 221-226)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221.何晏
(?-249年)三国时魏的学者,字平叔。与魏的王室关系深厚,因博学风流而知名,也有摩仿太子服装之类倨傲的举动。为文帝所憎,因其为浮华之士而受明帝排斥,作为官吏未受重用。参与曹爽与司马懿争权,与曹爽结党,过着华美的生活,后为司马懿所杀。因见王弼的《老子注》深感佩服而废弃自己的《老子》注释,这一逸话相当有名。与王弼一起被称为“正始之音”(西晋正始年间的正论),一方面作为清谈家的代表,为六朝知识分子所景慕,另一方面对其为损礼教亡国之徒的非难也相当多。著书有《无名论》、《道论》、《无为论》、《论语集解》等。

222.海印寺版大藏经
即《高丽版大藏经》的再雕本,亦称《海印寺版》。初雕本的板木收藏于符仁寺、大兴王寺,烧毁于元军的兵火。高宗因佛的加护而击退元军,立志再雕大藏经,费时十五年多,于高丽高宗三十八年(1251年)完成。再雕本的形式与初雕本为相同的卷子本,每纸二十三行十四字诘,再根据北宋的《敕版》、《契丹版》及其他古写经,对初雕本施以严密的校订,其内容极为优异。再雕本的板木在李朝时代移到伽耶山海印寺(庆尚北道),现在仍收藏于此。这便是《海印寺版大藏经》名称的由来。共628函1524部6558卷,其详细情况可根据《大藏目录》(《昭和法宝目录》第二卷)得知。近年刊行的洋装本《高丽大藏经》为《海印寺版大藏经》的影印版。

223.海空智藏经
十卷。益州道士黎兴、澧州道士方长造。道藏第20-22册。题为《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本经是唐代伪造的道教经典,玄嶷在《甄正论》中业已指出此点。序品以下,分十品,以元始天尊与海空智藏真士的问答的形式,解说道教的教理,其形式与内容均对佛教有显著的影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阿赖耶识、三性说(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的唯识说,是被道教改变了的。以此点可以推定,本经是显庆三年(658年,一说659年)围绕三性说进行的佛道论争之后所著。

224.开化寺
位于浙江省杭州。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永明延寿向吴越王钱俶奏请后创建。寺内月轮山中有六和塔,为延寿初建,藏有舍利。为外贼烧毁,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因学僧智昙之功而重建,隆兴二年(1164年)改称慈恩开化教寺。后来在元、明两代屡遭灾厄,反复重建。现在的塔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加以重修。外观上八角十三层,内部有部分被推定为绍兴时的砖所筑。塔上能临钱塘江而一览无余。

225.开元寺
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全国各州设置。以各地方的代表性大寺改称,将佛道二教置于国家的统制之下,以其为中心机关。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又在全国设龙兴寺,龙兴寺举行国忌法要,开元寺举行国家祝典。鉴真的《东征传》中传说他曾在岸州、雷州、广州的开元寺留锡,入唐僧圆仁在扬州、圆珍在福州、温州、越州、台州的开元寺滞留。各寺与时代共兴废,据调查报告称,残存至近年的位于陕西省西安,山东省济南,河北省正定、顺德、定州,河南省郑州,江苏省苏州,广东省潮州,福建省福州。

226.开元寺版大藏经
从北宋到南宋初年所制大藏经。政和二年(1113年)着手,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在福州开元寺完成。亦称《福州开元寺版大藏经》、《毗卢大藏》、《福州开元寺版》、《开元寺版》。为《东禅寺版》的继续,是同在福州计划的私版大藏经。此《开元寺版》的内容、体裁沿袭《东禅寺版》,连书体也十分相似。在日本的平安时代末到鎌仓时代,被传为《福州版》(《闽本》、《越本》)的实为由《东禅寺版》与《开元寺版》二藏所形成的混合藏经。现在日本宫内厅书陵部、上醍醐寺、高野山、东寺、知恩院等所藏的为开元寺版大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