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馆参加Google学术搜索“图书馆链接计划”吗?

    今天看到Google馆员中心博客报道,始于2005年5月的Google学术搜索的“图书馆链接计划”,至今参加馆已经超过1200家(Google Scholar Library Links Hits 1,200 Participating Libraries)。
    加入图书馆链接计划后,图书馆读者在使用Google学术搜索时,如果查到的文献在本馆有馆藏,就会出现访问馆藏的链接(根据IP限定,或者通过“使用偏好”设定)。如果链接的是订购的电子资源,直接点击就可以看原文;如果是印刷文献,点击后就可以进入馆藏目录系统(看馆藏状态等)。

    大陆最早参加的应当是清华大学图书馆,2006年初查得的还有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06年4、5月间加入。香港已由2006年初的2家增至目前的4家。台湾现有5家,包括台湾地区联合目录NBINet。由于没有参加馆一览表,具体有哪些图书馆加入,难以全面了解。

    “图书馆链接计划”是免费的。根据使用说明,参与馆有两个条件,一是有链接服务器,二是须将电子馆藏告知Google。
    去年评论国家科学图书馆加入Google图书馆链接计划一事,有“国图人”留言,说是国家图书馆与国家科学图书馆都只是向Google开放链接,而并未提供馆藏,因为这“是一件需要非常慎重处理的事,一般图书馆恐怕都会三思”。或许说明二家图书馆提供的都是“脱机馆藏资料”,即图书馆目录,而非电子资源的具体订购信息。Google需要电子馆藏的目的是定向到具体的原文,把“脱机馆藏”给Google是没有意义的。

    就Google学术搜索而言,用户使用主要是检索学术论文,而不是图书。查图书一般会选择Google图书搜索。所以图书馆以订购电子资源(也包括电子图书)加入图书馆链接计划,比馆藏纸本书目更有意义。订购电子资源并非本馆独特资源,提供给Google大约相对而言也无需“三思”。更重要的是,读者点击后看到的是原文,而不是一个OPAC检索结果,用户体验会比较好,更有实际意义。而“脱机馆藏”或馆藏纸本书目,应当只是个副产品,因为一般链接服务器总会将本馆OPAC配置在内的。

    不知道已经参加的图书馆馆有没有统计数据,反映通过Google学术搜索链接到原文的情况,在原文浏览或下载中占多少比例。
    如果没有这些信息,而图书馆有参与意向,或许也可以先做个读者调查,看有多少读者通过Google学术搜索寻找资料,是否希望经此途径直接链接到电子全文,等等。
    虽然参与计划是免费的,但图书馆的相关部门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做的,诸如配置链接解析器,提供校园网IP地址范围,校园网外访问处理,提供完整准确的电子馆藏等等。从这个角度,是否要加入这个计划,也是要慎重对待的。

附:
在Google学术搜索的“使用偏好”中“查找图书馆”,可以在命中的结果中选择需要显示访问链接的图书馆。现在缺省的选择是“图书馆搜索”──那是国家科学图书馆联合目录的链接标识(参见下文)。
发现一些查找结果是不可选的,如查“Shanghai”,结果处“灰色”状态,有7个不同的图书馆,但链接显示文字都是“Full Text@IngentaConnect”,显然并非这七所图书馆加入了该计划,而是IngentaConnect加入了该计划。
Google不会把这些图书馆都算入1200家中吧?那水份就太大了。

参见:
通过Google学术搜索下载图书馆订购电子资源 (2006-02-04)
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网络营销 (2006-05-03)
趋势:通过搜索引擎查找收费电子资源 (2005-06-18)

好玩的YakPac

 YakPac

    如果告诉你,这是一个OPAC,你会不会相信?
    初看到时,只觉得kawaii——这个怪物还会眨眼睛,点聊天区的说明,它就吐出舌头来。

    搜索一下,发现功能还很丰富,具有新一代OPAC的不少特征:
@ 按载体分面限定
@ 可扩大到网络搜索
@ 我的书架
@ 读者评论

    现在一般不愿意随便注册,可看到这个小东西,还是忍不住做了注册,注册时都不好意思写自己的年龄,就写小一辈的。不但用户名自己定,连用户号(patron number)都可以自选。注册后,玩玩怎么把书或网页放到自己的书架上?要好好玩,还要花些时间。

My YakPac
    仔细看网址(http://yakpac.liblime.com/),原来是做Koha这个开源ILS的LibLime的杰作。命中结果边上那个小小的Nelsonville字样,就是首先用它家的Koha ZOOM产品的公共图书馆。它的OPAC原就很精彩

    这该是个原型吧。可惜儿童节刚过……

via: Thing-ology: Cutest library catalog

又谈什么图书馆2.0,烦不烦啊

    一直觉得国内图书馆2.0谈得多,却缺乏比较好的应用。前天记录几个国外图书馆参与Web 2.0网站的例子,图林屠龙留言,认为偶“天天鼓吹这种看不到用处的应用,该叫图林屠龙术吧……”。忽然让自己觉得除了鼓吹“应用”之外,还有必要更多地“鼓吹”理念。

    今天看雨僧“批判斋主”,中心议题是竹帛斋主批判南大图书馆出借场地给高考评卷,与图书馆2.0可说没有丝毫关系。不料抢了沙发的斋主方言却得出结论:“……大学图书馆在大学的科研服务上的乏力现状!这让所谓的WEB2.0以及LIB2。0理念很尴尬。”
    不甘心说自己很笨,却也实在想不出斋主方言结论的由来。难道不是因为觉得图书馆在服务读者方面的不足,所以才想用“所谓的WEB2.0以及LIB2。0理念”来加以改善吗?

    如果以为提倡者把2.0当作包治百病的良药,是不是不太低估他人的智商了?草根的2.0没法改变他人的意志,就像精英的南大馆长没法不同意借用阅览室。2.0需要参与者改变理念,而这是强迫不得的。

    Leon在上海地区图书馆2.0应用与实践研讨会上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印象深刻。现本人亲身实践,意在“鼓吹”图书馆2.0的理念。因为不擅长“鼓吹”,所以基本上是<CTRL>+C加<CTRL>+V的活。

    先搬一段自己去年初“图书馆2.0”标签往哪儿贴上的话:“我所理解的“图书馆2.0”,是图书馆以Web2.0的理念、服务与技术,改善图书馆工作与服务,吸引更多人利用图书馆。”

    再重抄去年旧文中几个别人的图书馆2.0理念:

之一(Talis白皮书)
1.图书馆无处不在(The library is everywhere)
2.图书馆没有障碍(The library has no barriers)
3.图书馆邀请参与(The library invites participation)
4.图书馆使用灵活的单项优势系统(The library uses flexible, best-of-breed systems)

之二(维基女王Meredith Farkas)
1.它是一种无缝的用户体验——图书馆系统的可用性、互通性、及可塑性是很重要的关键;
2.它是更多地呈现于社区的图书馆——通过设计程序、建立社群、通过即时通讯、博客、维基等技术实现超越;
3.它允许读者的参与——通过写书评、在馆藏目录中加上标签(tag)、或者是通过博客与维基,使读者的声音得以被听见。
4.它使图书馆更加透明——通过图书馆网页的表现及图书馆实体的设计。

    最后来一段最新的,引自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孙坦在中美数字图书馆高级研讨班开班式上的报告:VDL环境下图书馆的变革与发展。报告中虽只字未图书馆2.0,但却与其理念极其契合,故转录在此:
· 走出图书馆范畴,思考用户的信息环境
· 让我们走出守株待兔式的眷恋
· Accessing the library from the web
· 让我们走进用户的需求
……
(来自本人笔记,如需引用请联系报告人确认)

    忽然发现自己不知从何时开始,变得有那么点责任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