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过年点心·汤圆和八宝饭

现在过年,很清闲。在家袖着手,到超市走一圈,年货就可置办完成。小时候,到了腊月近正月,就要开始忙起来了。年前自家必备的有:汤糰(汤圆)、八宝饭、腊肉香肠、鳗鳖、水笋烧肉、蛋饺肉圆。都是准备好一大堆,过年时慢慢吃的。

做汤糰是过年准备中最麻烦的,因为要从馅心、面皮开始准备:

一、制黑洋酥
原料:黑芝麻、猪网油、绵白糖
1、先炒熟黑芝麻、晾凉,用石臼碾成粉。因为芝麻出油后会粘在一起难以碾碎,所以要拌些糖一起碾。
2、猪网油,剥去筋膜,取白色的膘与适量黑芝麻糖粉揉和而成,需加些绵白糖调节甜度。
当年猪网油不容易买到,所以早早就得注意起来,见到即购。通常是爸爸唱主角处理猪网油,我打下手加芝麻粉和糖。三样原料的比例很有些讲究,猪油太多色发白,芝麻太多捏不成形,糖太多吃口差,只是年代已久,比例多少不记得了。

二、做水磨糯米粉
糯米浸泡若干小时,用石磨一边加米、一边加水,磨成细浆。水加得过少磨出来的浆会比较粗,吃口不好。把糯米浆放入布袋滤水,一二天即可用。
自家有石臼,邻居有石磨,两家互相借用,过年的时候一起做显得特别热闹。

做成的黑洋酥和水磨糯米粉在冬天都可以存放很久,总要到元宵节嘛。可那时没有冰箱,遇天暖,有时水磨粉会变成橙色。不知是否有害身体,因为没有异味,大家照吃不误──毕竟糯米是计划供应物品,很珍贵的,不舍得丢弃。
后来有了加工干糯米粉的地方,也拿糯米去加工过,但总觉得做出来的粉吃口不糯,所以过年仍自制水磨粉。

汤糰一般做早点,过年时都是前晚做好,放在湿毛巾上,再盖上湿毛巾。早起汤糰不会干裂,只要入锅煮至浮起就可以了。
包黑芝蔴汤糰,先取黑洋酥搓成小园球状,做馅心;取水磨糯米粉揉成条,再摘成小段,揉捏后包入黑洋酥小球,再搓圆即成。
有时还会做肉汤糰。先用较多水及少许盐和料酒拌肉末,做成稀稀的肉馅,煮熟后口感鲜软而有卤(汁)。同样取水磨糯米粉做皮,因为肉馅不似黑洋酥硬,包制起来需有些技巧,才能保证皮薄而不漏馅。一般做成椭圆形的,有一个小小的尾巴。
现在市售的速冷汤圆,芝麻的大多不错,但肉汤圆没吃到一家有水准的,馅不是糊糊的,就是硬硬的,还比不上一般的肉包子。所以每次去七宝老街,总要去侧弄堂那家店买些手工现制的鲜肉汤糰回家。

相对于汤糰,做八宝饭就要简单得多,因为(赤)豆沙是买现成的。
糯米淘好浸数小时,煮成米饭,趁热与熟猪油拌匀。
在大碗底下铺上松仁、瓜子仁、冬瓜条、红縁蜜饯丝、蜜枣等,可摆成花样。然后放上半碗糯米饭压紧,中间放些豆沙,再放上半碗糯米饭压平。
一次做上好几碗八宝饭,放着也不会坏的。吃时入锅蒸熟后倒扣至盘中,显出表面的花纹。讲究的时候,还浇上勾了薄芡的糖桂花水,增加色香。

松糕、糯米块(饵块/糍粑)之类年节糕点,家里不做,都是买现成的。

图书馆学前辈陈天鸿伯逵

处理民国书,遇到《实用图书馆学讲义》(上海 : 素行图书编译社, 民国三十二年),署名陈天鸿伯逵主编。图书馆学史学得不好,不知这陈天鸿伯逵是一人还是两人 😛

[昔日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僧人……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夜航船》]

翻书内,各讲义下均署“陈天鸿伯逵甫著”,看来是一个人了,作者名就用“陈天鸿”吗?查CALIS规范档,当时两个名字都查不到。查国家图书馆目录,也均未做规范记录。网上查,发现有“陈伯逵(天鸿)”,看来又用“陈伯逵”之名。
比较有意思的是查到文榕生的“回首图书分编研究90载”(《中国图书馆学报》1995年第6期),在“1900-1949年图书分类与编目研究核心作者与知名学者”中有“陈伯逵”写分类法论文4篇、图书馆学论文8篇,在1920-1929年编制的分类法中有陈天鸿《中外一贯实用图书分类法》。大概他写论文用前名,出书用后名,而文榕生也未提及两人为同一人。
查期刊论文,所编《中外一贯实用图书馆分类法》是二三十年代很有名的分类法,仅龚威的“从史料运用看图书馆学历史研究”(《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年第2期)将两个名字并提“陈伯逵(天鸿)”,韩鲁的“杜威十进制分类法在我国的初期传播”(《山东图书馆季刊》2000年第1期)指为陈伯逵编,其余均作陈天鸿

国家图书馆目录中“陈天鸿”有三条:
上海民立中學圖書館消息 [普通古籍] / 陳天鴻編. 上海民立中學圖書館, 民國16年[1927]
中外一贯实用图书分类法 [专著] / 陈天鸿著. 上海 : 民立中学图书馆, 1926
中外一贯实用图书分类法 [缩微品] / 陈天鸿,伯逵甫著. 北京 : 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 2006(杭州 : 浙江图书馆, 2006)

查CADAL上的电子书,《中外一贯实用图书分类法》署名“秦溪陈天鸿伯逵甫著”,是以缩微记录将其做成了两个人。
(附记:CADAL题名误为《中外一贯 实用图书分类法》,而超星与之相同,可由此推测超星中民国书来源。)

国家图书馆目录中另有一条“陈伯逵”:
中国图书馆声 = The library echo of China [期刊] / 上海图书馆用品社. 上海 : 该社[发行], 1931-1932. 著者: 陈伯达 (1904~1989), 陈伯逵

没有原书可查,这“陈伯达”却很可疑。难道陈伯达也与图书馆有关?唯一有些相关的是查到赖伯年等所写“陕甘宁边区图书馆纪事(下)”(《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2期):1939年12月13日,延安中山图书馆“聘请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张去逸、林彪、成仿吾、陈伯达、艾思奇、周扬、邓颖超、孟庆树、丁玲、冯文彬、李昌等17人为图书馆理事”。那么多官员都在列,反而不能说明陈伯达真做过图书馆工作。查历史,陈伯达1931年就已离开上海。繁体字看多了,怀疑“达(達)”乃“逵”之误,但为何此记录中同时还有“陈伯逵”?
或许书蠹精可查原刊确认。

[更新:根据“补充”网友提供信息,补充上海图书馆书目查询结果]
中国图书馆名人录 一名,中国图书馆界人名录. 宋景祁, 黄警顽, 沈文华, 马崇淦, 陈伯逵, 孙心磐, 王恂如, 冯陈祖怡, 金敏甫. 上海图书馆协会 民国十九年三月卅一日[1930.3.31]出版发行
上海民立中学图书馆概况. 陈天鸿. 民立中学图书馆 民国十五年八月[1926.8]出版发行
中国古今作家真名笔名笔名真名便检. 陈天鸿. 图书馆用品社 [19??]发行

查不到陈天鸿/陈伯逵的生平。从他编《上海民立中学图书馆消息》,可知他曾在该中学图书馆工作,《中外一贯实用图书分类法》也在该中学图书馆出版。在《上海图书馆事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的“大事记” 中查到两条相关信息,均用陈伯逵之名:

民国17年(1928年)
7月9日~8月18日 东方图书馆开办图书馆学暑期讲习班,由王云五、孙心磬、沈丹尼、陈伯逵、宋景祁、陈友松等主讲图书馆学及其他应用学科。民国19年夏第2次开班。

民国20年(1931年)
8月1日 陈伯逵创办的上海图书馆函授学校成立。学校附设于民立中学图书馆内。(大事记又云:民国13年上海图书馆协会成立后,会所曾设在该馆)

[更新:根据“补充”网友提供信息,补充《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1925年(民国十四年)资料]
民国十四年(1925年)
图书馆:王永礼(馆长),杜定友(图书主任),金壁(管理员),陈天鸿(管理员),黄锡祥(管理员),许铭德(管理员),姚大霖(管理员),孙多颋(管理员),黄文建(管理员)

或许陈伯逵是本名,陈天鸿是笔名?[更新:由《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年谱》来看,又不是这么回事了]。可惜第十一篇“人物”中却并未收录这位曾在上海主编图书馆学教材、编制图书分类法、主编图书馆刊物、创建图书馆学校,显然对图书馆学颇有贡献的早期图书馆学者,可见在1990年代的上海即已无人知晓这位前辈了。不知河边以为然否?
对图书馆学史人物如数家珍的竹帛斋主可有相关资料?

当年年夜饭

连日雨雪,窝在家里不想出门,对着电脑画年夜饭的“饼”。
先生在一旁说风凉话:这么多人都在外面回不了家了,还吃什么年夜饭哪?
妈妈走过,很不满意:别人回不了家,我们就不要吃年夜饭了?
儿子哼哼揶揄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啊!

既如此,不如偷偷懒,“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重吃当年的年夜饭?
想想七十年代,年夜饭吃什么呢?还真记不太起了。和父亲一起凑菜单,大致如下。毕竟过年,也还算蛮丰富的了:

六冷盆:
香肠/皮蛋
鳗鲞/熏鱼
素火腿/素鸡
银丝芥菜/烤大头菜
土豆色拉/糖醋红萝卜
苔条花生/笋脯黄豆

六热菜:
八宝鸭
金针木耳烤麸
清蒸车扁鱼(鲳鱼)/松鼠黄鱼
糖醋素排骨(炸油条)/素蟹粉(土豆泥、蛋清、……)
塌棵菜炒黄豆芽(脱苦如意)
水笋红烧肉/油面筋塞肉

一点心:
春卷/八宝饭

一汤:
肉圆蛋饺肉皮黄芽菜粉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