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数字秩序的革命》中的图书馆学史八卦(笔记之二)

读书时应该没有上过《图书馆学史》这样一门课,但各门专业课程都会涉及学史。那时没有八卦,对于学界先贤前辈,教材不用说,老师上课论及时也都会带着崇敬的口吻,往往不会提及那些有意思的事实。《新数字秩序的革命》中有不少图书馆学史内容,看作者从学界外角度谈论,就很有些意思了,讲课时当学生打瞌睡时做调节剂应该是不错的。[update 2014-3-30:作者现在也可算图书馆界人士了,在其多个身份中,有一个是哈佛法学院的哈佛图书馆创新实验室共同主任,见维基百科词条:David Weinberger]

第三章“知识和图景”的前半部分(P43-56)几乎就是近代编目简史,以杜威为中心。
“杜威……不但领导了组织图书馆的运动,还领导了简化拼写、普及速记,以及推广公制运动。所有这些努力都试图通过标准化来消除低效率和浪费,比如说减少写“through”而不是“thru”所浪费的时间……杜威在1879年把自己的姓名由Melville Dewey简化成了Melvil Dui。在被任命为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首席管理员之后,他又把自己的姓改回Dewey,但是名字还是坚持使用Melvil这种拼写”。如果杜威的努力成为现实,我们现在背英语单词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杜威开始创建他的分类法还是个21岁的在校大学生。“可以想见,当这些人听说这个去年还是他们学生的毛头小伙子现在要创造出一个涵盖知识体系中所有可能主题的组织体系时,都充满怀疑,认为这一切非常可笑。不过,还是有几个人答应了他的请求……”。
“杜威早就痴迷于十进制了。……他甚至对自己的出行进行了刻意的安排,这样他就可以在每个月的10号、20号或者30号到达,这简直是对理性主义的迷信。”

第四章“合与分”之“生活中列表的奥秘”(P66-68)讲博尔赫斯杜撰的百科全书类别。这位盲人作家虽曾任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但与图书馆学史无多大关系,不过令人吃惊的是,他不但能把天堂想象作图书馆的模样,还杜撰过一部更令人无语的“中国分类法”。
“博尔赫斯所作的《约翰·威尔金斯的分析语言》一文……中,博尔赫斯创造了一部中国百科全书《天朝仁学广览》,这本书将动物分成如下类别:
    (a)属于皇帝的,(b)涂香料的,(c)驯养的,(d)哺乳的,(e)半人半鸟的,(f)远古的,(g)放养的狗,(h)归入此类的,(i)骚动如疯子的,(j)不可计数的,(k)用驼毛细笔描绘的,(l)等等,(m)破罐而出的,(n)远看如苍蝇的。

第四章“合与分”之“无纸树形图”部分(P80-82)专论阮冈纳赞,包括“图书馆学五原则”及冒号分类法。
冒号分类法源自这样的钢件结构玩具,相信不少小朋友都玩过:

阮冈纳赞在伦敦的时候,“在萨费奇(Selfridge)百货公司看到了一套正在展出的Meccano拼装玩具”,他“花了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观察不多的一套基本元件如何组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玩具”。“他由此提出了五个基本的分类领域,或者说方面:本体、物质、动力、空间、时间”。
“阮冈纳赞……是个谨小慎微的人,在开始炒菜之前一定要把所有材料都摆成一排。在准备旅行的行李时,他会在装箱之前称量每一件物品以确保行李不会超重。他每天的时间安排都是一成不变的,据传有一位入室窃贼曾经据此成功策划了一场历时15分钟的入侵”。没想到印度男人也下厨,或者阮氏属于那种“好男人”。
“阮冈纳赞也有着非常不理性的一面。他会扶箕占卜,还去拜访印度教宗师。他拜访的一位宗师就居住在一个山洞中,而且,据阮冈纳赞的儿子说,‘此人浑身上下除了长长的胡子和菩提子念珠之外不着寸缕’。……阮冈纳赞希望图书管理员都相信超自然的精神力量,利用自己的直觉来分类图书。”

第七章“社会知识”之“控制的难题”起首部分(P135-136),到了当代图书馆时期,讲述的是2005年戈曼出任ALA主席前在Library Journal上对博客的负面评论及引起的论战,反映数字时代权威的失落感。相关背景可参见:
数图研究笔记:Michael Gorman最近有点烦(02月 27th, 2005)
美国版“我是博客”:Blog Person (2005-3-17)

另,第八章“虚无的诉说”提到,使用空格将单词分开是8世纪人们才想出来的办法(P155)。不说句读,中文至今还没有这种分开单词的方法,以至“分词”成为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一个不小的难题。

 

 

 

 

《新数字秩序的革命》戴维·温格格著,张岩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ISBN 978-7-5086-1292-8

让计算机替代我们吧──读《新数字秩序的革命》(笔记之一)

世界原本是杂乱无章的,自人类历史开始以来,历代各界的管理者、实践者、研究者就致力于在其领域范围内做有序化。然而,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说“诸事混杂”(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the pow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中译本《新数字秩序的革命》),原来经系统化的有序内容到现在又变得一地鸡毛,似乎现实世界并没有一成不变的秩序。本国专家说网瘾是一种精神疾病,而外国专家对同性恋是否算某种精神病也有过争议(P30),这类见解似乎还比较社会化且主观;但对行星到底是9个还是900个的争议(P32-35)导致冥王星最终被逐出行星行列,看上去自然的、客观的世界也因主观化而越发没有秩序了。

温伯格腹中装满各种故事,对我而言并不好懂。书中将世界秩序分成三个层次,却只是举例说明,并没有给出三个层次的定义。就好象提姆·奥莱理(Tim O’Reilly)文章“什么是Web2.0”,却只说七个特征并举一堆例子,并没有给出定义。本书明言“避开定义”(P190),另有一个小标题是“似乎、大致的世界”(P203),或许没有定义、靠心领神会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以我对那些故事的理解,三层秩序分别是:第一层秩序是经过组织的实体,那是人类最古老的整理方式。第二层秩序是以实体方式对这些实体加以描述;通过手工标引并组织元数据(可以计算机来组织),使第一层秩序的实体得以从不同角度获取进而利用,则属第二层秩序的较高层次,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图书馆所用的分类编目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书中大量篇幅讲的是第三层秩序,也就是在打破秩序的数字世界里,任一对象都是智能叶片──可以同时挂在不同的枝干上。由此,使用者不管从哪里出发,都可以生成需要的结果,而不是必须遵从某种既定的、非此即彼的唯一体系,不管是林奈的生物分类体系(P72-78)、杜威的十进制分类法(P45-56)还是其他。miscellaneous有“多种多样的”的意思,世界万物原本有多种属性,源自亚里斯多德的树形结构(P69-72)应该不限定只入一个分支,现在是复归其多样性的时候了。

看完全书,想想组织数字世界的方式或可分成两类。一类是针对人的,搜集人在各处留下的痕迹并加以整理,所谓“在云层中寻找”(P167-170),让那些内隐的信息显性化(第八章“虚无的诉说”)。另一类是针对数字对象的,由参与者主动添加内容,比如社会网络的智能叶子──标签,把标引对象挂到不同的树枝上(或者把任何东西都当作元数据),然后由计算机来分析处理这堆标签,在使用者搜索的时候,不但提取这些标签,还根据标签分析结果提供各种建议。比如(P97)在Flickr上搜索带有“Capri”标签的照片,它会自动将搜索到的照片按意大利卡普里岛和福特卡普雷车区分开来。如果从情报学角度,使用受控词表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但在Flickr中是通过分析人们为这些照片添加的标签为实现的。

西北图客介绍此书时说是“一本图书馆员最好不要阅读的书《新数字秩序革命》”(2009-01-03),因为书中有不少篇幅述及图书馆相关内容,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维护书目(P10-11),杜威十进分类法(P45-56)、ISBN甚至FRBR (P121-130),令人产生一度有效的图书馆组织实体资源的传统已经过时之感。不过,书中对阮冈纳赞及其冒号分类法还是相当的推崇(P80-82)──“该体系居然是在70年前,也就是计算机时代到来之前几十年,由一位图书管理员受到某种机械玩具的启发而发明的,这一点让人感到非常惊讶”。Endeca是书中所举第三层秩序时代使用此方法的成功实例(北卡州的新一代OPAC即由此公司提供)。
在数字时代,不只是图书馆界遭遇问题,很多学界也同样如此。就好象图书馆员无论地位还是形象,在全球都差不多,但我们就认定本国馆员最为不堪,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任何职业都有宿命,有时并不源于自身。
不过,即使图书馆中的资料全都数字化了,至少目前这种“智能叶子”方法还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学术搜索的问题(可惜找不到书中的说法了),以LC参考馆员托马斯·曼为代表的反对派并不是无理取闹(可参见:“记录在案”走入歧途──对书目控制未来工作组报告的回应(2008-03-23))。或许在组织数字世界中我们还有努力的机会?
比如温伯格提出的组织知识的四条新策略(P105-108):
在出口建立筛选装置,而不是入口
将每一片叶子都放到尽可能多的树枝上
每样东西都是元数据而且什么都可以被当做标签
放弃控制
这四条策略,在传统的情报检索语言中貌似都能找到原型,分别是:后控、后组、自由词、非控

未来的技术是什么,RDF、本体、微格式到世界范围的语义网吗(P197-203)?
第十章末说:“世界不会一直保持杂乱无章的状态,因为我们在齐心协力把它变成属于我们的”。(P237) 我以为,群众的智慧、人海战术可以为数字世界添砖加瓦(标引),但最终的组织应该属于计算机。亚马逊的各种推荐(书中称为“联合筛选”)就是一个常被人提起的例子(P56-61亚马逊的嘉年华),新一代图书馆OPAC的借阅推荐、查询推荐也源于亚马逊的做法。
我是相信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我不认为MARC会安乐死,不是相信编目员可以天长地久,只是不相信死到临头再折腾出来的新框架会比MARC更有前途。雨僧不是在问么:“我们需要RDA吗?”(2009-01-30)虽然RDA只是AACR2(编目规则)的替代品,与MARC(机读目录格式)绝非誓不两立。

 

 

《新数字秩序的革命》戴维·温格格著,张岩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ISBN 978-7-5086-1292-8

图书馆读者犯罪动机与图书馆管理政策

    看到沧浪水谈“慎重对待少儿读者窃书 (2009-02-08)”,深有同感。正好前几日在青树教育基金会山西培训中听来自台湾警察大学的犯罪学博士邱淑苹关于“公共图书馆安全”的报告,当时觉得报告中对读者犯罪动机的总结,以及如何据此改善图书馆管理政策很有启发,并不限于公共图书馆。报告中也提到安装防盗系统等“技防”问题,我以为这是大家都意识到并且有共识的部分,以下就略过了。

读者犯罪动机   
  情境因素(如:想外借时馆员正要下班;想借的资料图书馆不提供外借)
  贪图便宜
  报复心理(如:馆员态度不好)
  受挫因素(如:在外压力)
  学业竞争(如:老师布置的教学参考书,不想让其他同学看)
  斗法(挑战图书馆安全系统)
  资料取得不易(如:对资料使用的限制,不能外借等)

改善图书馆管理政策
  增加资料的方便利用性
  简化新读者登记程序
  方便开放时间
  适切借阅政策(按长借阅时间、可以续借)
  隔夜归还政策(图书馆有不少资料如参考书之类设定为不外借,可以考虑闭馆前借出,第二天一早归还)
  参考资料适度流通(同上)
  增加复本
  影印服务(自助影印采用投币方式,比使用大面额影印卡更适宜)

良好的公共关系
  吸引欢迎气氛
  友善服务台
  建议信箱
  标示及动线设计
  罚款外替代案(如:开学赦免周;以停借代替罚款)
  催还政策(如通过短信)
  教育宣导

    我的看法是:
 · 实施不法行为也是有心理障碍的,一般人并不是只要有机会就想实施的,所以宣传教育是必需的。(尤其当痛批“窃书不是偷”之类的雅贼论)
 · 防范措施是必要的。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纯粹依赖“技防”、“人防”肯定是靠不住的。
 · 人都是情感动物,即使对问题读者,良好的服务氛围(包括政策与方法)也能有助于减少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