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分类号中的斜线“/”

    杜威十进分类法(DDC)中是没有斜线“/”的,但书目记录中的DDC类号有不少带斜线的。前一阵有位网友曾在本博留言,问“/”的含意;这几天CALIS联合目录咨询中,又有同仁问同样的问题。可见对此迷惑的不在少数。

    以前我也同样迷惑不解。2005年3月,不知为何下了决心,要弄明白此问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网站上找到了十进分类法部主管Dennis McGovern的邮箱,举338.6/42/091724为例发邮件询问。不久收到回复,称“/”(正式名称segmentation marks),有两种含意:
    一表示简版号的结束(Abridged ed.)
    一表示标准复分号的开始
我的例子中的两个/正好分别是这两个意思。

    今天王绍平老师介绍了OCLC网站上的“Segmentation Marks in Dewey Numbers”(DDC现归OCLC旗下),表明LC已经不再用“/”(也称prime marks或slash marks)表示标准复分号的开始了。
    经由网站链接的博客025.431: The Dewey blog的博文Sweet segment solution (August 04, 2005),得知此决定由2005年9月1日起实施。

    换言之,目前的杜威分类号中的斜线“/”只有一个含意:
    分隔简版号码与完整版号码
如338.6/42/091724,按现在的规则,就是338.6/42091724。

Library Hi Tech专辑:新一代OPAC

Library Hi Tech, Volume 27, Issue 1
Special Issue: Next generation OPACs

    《图书馆高技术》本专辑包括“新一代OPAC”文章12篇,实际因篇幅关系,其中4篇将在下期刊发。同时该刊正为同一主题的下一个专辑征稿,内容是新一代OPAC的实施与实验。看来“新一代OPAC”还真是热闹非凡。

    专辑编辑Bradford Lee Eden在引论(Introduction) 中对专辑文章做了介绍:
    很多图书馆已经用Web2.0技术对笨重的厂商OPAC进行改头换面或重组,或者通过面貌一新的前端应用,或者集成FRBR功能的后端软件,或者通过整合用户熟知的社会网络工具。新一代OPAC解决方案结合有私有或开源软件,基于OPAC中原有结构化元数据,形成多重浏览、更多社会网络选择及更多Web2.0工具如二维及三维信息可视化。某些馆结合新的开源或免费OPAC如LibraryThing,或者实施编程脚本、重新设计提问,达到更方便简易的访问与检索。

The VuFind implementation at Villanova University / John Houser (pp. 93-105)
Implementing VuFind as an alternative to Voyager’s WebVoyage interface: One library’s experience / Birong Ho, Keith Kelley, Scott Garrison (pp. 82-92)
    VuFind被称为目前最令人感兴趣的开源发现工具之一。前文介绍VuFind在维拉诺瓦大学的实施,特别强调图书馆上层管理者支持的重要性。后文则调查了西密歇根大学实施VuFind的情况,介绍用开源软件代替原目录界面的经验。

Project Blacklight: a next generation library catalog at a first generation university / Elizabeth (Bess) Sadler (pp. 57-67)
    介绍佛吉尼亚大学的黑光计划,是使用Web2.0的又一个开源OPAC技术实例,黑光计划在某种方面对开发VuFind软件有所帮助。

The new cooperative cataloging / Tom Steele (pp. 68-77)
    讨论标签或大众分类法,考察了LibraryThingPennTags

Subjecting the catalog to tagging / Luiz H. Mendes, Jennie Qui?onez-Skinner, Danielle Skaggs (pp. 30-41)
LibraryThing for libraries at Claremont / Jezmynne Westcott, Alexandra Chappell, Candace Lebel (pp. 78-81)
    前文结合学术图书馆中实施LibraryThing for Libraries (LTFL),考察社会标签,分析了加州大学北岭分校的Oviatt图书馆OPAC中的使用数据。
    后文则描述了克莱蒙大学图书馆实施LTFL的情况。

Making the new OPAC seamless: dealing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finding” to “getting” /
Carmel Denholm, Leto Kauler, Jan Lavelle, Lloyd Sokvitne (pp. 13-29)
    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立图书馆实施TALISPlus新一代OPAC的情况。

Accessing information in a parliamentary environment: is the OPAC dead? / Roxanne Missingham, Rina Brettell, Shirley White, Sarah Miskin (pp. 42-56)
    讨论新检索系统ParlInfo的数据及用户分析,这是为澳大利亚议会开发的,2008年9月发布。

未发的4篇是:
墨西哥的蒙特雷伊科技大学图书馆在其OPAC中实施Drupal及其他用户工具。
休斯顿医学科学院德州医学中心(HAM-TMC)图书馆讨论创建与实施新一代工具与服务。
改进LC的Z39.50服务器功能,安装YAZ代理以过滤并解决有问题的Z39.50请求,支持检索XML记录。
解释基于语义的提问重写,以及FRBR作品实体组成,如何改善中介元搜索环境的行为。并讨论了一些开源工具,如meta-Composer,Semantic Access Point Network (SAPN)技术,及pazpar.

参见:
开源OPAC发布:VuFind (2007-07-23)
SEOmoz的Web2.0奖 & 我用的获奖网站 (2008-08-18)
再看国外流行的开源软件──第三届梅隆技术协作奖 (2008-12-11)
耶鲁大学的VuFind使用调查 (2008-12-15)

Blacklight:佛吉尼亚大学的开源OPAC (2008-03-03)

在OPAC中嵌入LibraryThing提供的相关链接 (2007-04-10)
把图书馆2.0带入你的目录:LibraryThing for Libraries有了第一个用户 (2007-5-15)

张甲讲座:未来图书馆和图书馆系统

    下午到上图听张甲老师(中文介绍)讲座“未来图书馆和图书馆系统”。[update 2009-3-23: PPT]
    到上图后发现会场不大,大概因为消息发得太迟,估计到会人不会太多──可惜了Keven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好在最终会场差不多满座,当然其中上图馆员不少,坐我边上的PLMM想来就是草长莺飞童鞋了(我很自闭,不敢跟她打招呼)。

    先讲未来的图书馆系统,介绍开放图书馆环境项目(OLE),项目致力于设计一个以服务为主的下一代图书馆系统,形成一个有兴趣帮助建立开源图书馆系统的社区。对于未来图书馆系统的组成部分,总结为以下9点:
1、统一资源的管理:不以馆藏为中心的资源管理,包括印刷品,订购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以及未订购的外部资源。
2、以服务为主的图书馆系统设计:不以馆员工作流程为中心的系统设计。在别人的平台上、用别人的软件、使用外部的资源、提供图书馆读者的服务(云计算)。
3、利用学校资金管理系统来实现图书馆采购功能。
4、多元化的元数据控制:非MARC为中心的。根据不同类型内容,采用不同的元数据标准。
5、全球性的书目数据制作共享:一书只需制作一次记录。广泛使用标示符号(ISBN、ISSN、OCLC控制号、DOI等),链接馆藏信息。
6、物业性的流通管理:实时流通状态及可选择的馆藏显示、图书快递系统。
7、地区性的藏书仓储建设:印刷型图书的仓储。
8、可分散独立使用的系统功能:在读者需要的时间和场所提供图书馆服务。可分别嵌入用户应用系统(API),与教学软件(courseware)、科研软件(e-scholarship)、读者的社会网络集成。
9、身份认证管理:本地或到访单位的使用控制。

   
接下来讲未来的图书馆。互联网发展对图书馆前景的影响──从互联网的演变(目前为第三阶段Phase
three),讲到多元化的数据资源与利用(80%以上服务于读者的资源来自网络),再讲到社会网络和互联网新生代。后面是有关图书馆的预测、对图书馆员的挑战、可能的解决方案,在前面部分多少已经涉及。
    自己对实例尤其感兴趣。其间的一个实例,介绍安娜堡地区图书馆(AADL)开发的GoldDiggr,一个帮助用户买收藏品的网络服务,先利用博物馆数据源(hoard.it
XML Feed)找到博物馆图片,通过Yahoo抽词API提供相关检索词由用户选择,再以此通过eBay
API到eBay上搜索相应物品及卖家。组装这样一个平台,使用的是免费的工具,开发成本就是2个IT人员、3次30分钟的会议、3个月中共计2天时间。不过,这与图书馆有什么关系吗?答案是:有用户需求。──或许以后图书馆就不再是图书馆了?
    关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Flickr的故事也是第一次听到:该馆照片上网后若干网友对某些图片的评论,显示其专业程度远超馆内专家。(在Flickr的The Commons上没有找到该馆)

     相信报告中很多观点是共同认可的,但也有一些国内的想法截然不同。有些是由于张甲老师对国内现状了解不足,如国内的SNS、如GFW相关,而更多的则是由于国内外的认知差距。
    如张甲老师谈到才开过的第二届数字图书馆与开放源码软件学术研讨会,一谈到DSpace开发就兴奋,还有很多谈论如何把网上资源下载到自己的服务器上,而本报告中则多次提到用别人的平台、别人的软件、使用外部的资源、提供专业的服务(介绍了一个代码网站:www.hotscripts.com)。
   
特别值得回味的是“一个图书馆贡献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此点在国内断难得到认同。张甲提到北大拓片的例子,就极有代表性:如果把我们的特藏共享了,
那我们不就没有了(大意)。要知道这是中国最前端的大学图书馆!所以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很多国外图书馆的特藏,却很难看到国内的。
    其实上面两点有时是统一的。闭门二次开发DSpace这样的开源软件就不提了,单就想着把网上资源弄到自己的服务器上,就足以让大家害怕开放自己的资源了。

   
另外,张甲老师也是唱衰MARC的,并且之前讲到一事,可做例证:经济不景气,美国著名的私立学校布朗大学图书馆裁员7名──四位IT、三位编目员。前一
阵曾听说上海某跨国公司的IT部门裁员20%,现在图书馆的IT也被裁?后来回答提问时的解释:被裁的是服务器管理方面的,因为IT可以外包之故。那么编目员呢?没人提相关问题,或许是不言自明?

    报告总结的两个两句话值得回味:
网络即计算机 Network is a computer.
互联网变成了场地 Internet is a place

有远见无行动=白日做梦 Vision without action is day dream.
有行动无远见=如同噩梦 Action without vision is nightmare.

    白日梦总比噩梦好。那么,我们还是再看看,别急着行动? 😀

关于OLE (Open Library Environment) Project
开放图书馆环境致力于替代目前图书馆集成系统(ILS)的模式,目标是向开源图书馆系统的开发提供设计文件,指导未来图书馆系统的实施,影响目前ILS厂商的产品。

关于网络发展的三个阶段,PPT中引用Michael Nelson的图──灯泡、狗儿也上网,可见报道其在AAAS 2009
session的报告“The Grid, the Cloud, Sensor Nets,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Opinion – Will there be a cloud of clouds?
那儿很正式地说图片引用征得Michael Nelson的允许,就不好意思贴在此了[update:还是做一个链接吧]

[update 2009-3-17] 张甲老师提供的关于视频数量剧增的视频:What is the Exaflood?

淘金(GoldDiggr相关:
博物馆数据源:hoard.it Prototype: Museum Data Feed
雅虎抽词API:Yahoo Term Extraction API
eBay API

[update 2009-3-23] 相关博文:
图情一线天:future library 学术讲座 (2009-03-16)
雨禅:
未来还有图书馆系统吗? (2009-03-17)
那是一件多么波澜壮阔的事情(2009-03-19)
读张甲博士的皮皮提有感(2009-03-20)
云海之上II:思考着的图书馆站在希望的田野上—未来图书馆和图书馆系统(2009-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