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以怎样的心情告别2022,希望你都能放下今年的不愉快,忘却今年的不如意,一身轻松地迈进2023。——(微信公众号)耳朵里的博物馆(2022-12-3)
新冠疫情三年,第3年最刻骨铭心。前两年只是“全年戴口罩+测体温,健康码+行程码,手机没流量没法出门”,虽然不方便,但还是可以国内游。2022年两码之外又加上核酸码+场所码,再加上经历封小区乃至封城,到解封后也不敢随便出城,因为各地频现的惨痛故事告诉我们,说不定什么时候健康码变黄流落街头无处可住,变红自费隔离无法回家。
终于年末防疫政策突变,“清零”让位于“共存”,结束了整年的不确定性。虽然这意味着会经历人群的普遍感染,但这是回归正常生活必须跨过的槛。只是没想到,付出高昂的“清零”代价,最终处理方式等同四五月份简单粗暴毫无准备的“朝鲜模式”——那为什么不早点?“收放自如”真令人唏嘘不已!
怀抱放开梦想时写的博文:
1-2月【小区封14天】
1月12日很放松地在市内转了一天:上午去开放不久的世博文化公园及其中新建古典园林申园,下午参观尚未开放的上海图书馆东馆。第二天一早还没起床,看到楼栋微信群消息“……本小区已被封,等待通知做核酸检测,谢谢大家。”随后看到小区内某楼前一天的封楼告知书,2+12(2天封闭管理、12天社区健康管理)。后得知该楼居民当天全被拉走隔离(因为有人确诊),同样被拉走的还有小区内部分商户。晚上市疫情新闻发布会,宣布某奶茶店为中风险区。有多少人为上海的这个最小中风险区减少扰民点赞,又有多少人骂上海管控太松,他们都不知道的真相是:在新闻发布会之前,数公里外的我们小区,以及十公里外的宝山某小区早已被封控,实际被封14天的估计超过1万人;还有我们小区附近的环球港,数千顾客被封在商场内2天。小区不是风险区,官方从头到尾没有告诉过我们之间的关联性,大家只是推测确诊奶茶店员工住在我们小区。封控2周做了4次核酸;虽不能出小区,但小区内有菜鸟驿站,物流在经历最初混乱后在志愿者参与下很快走上正轨,快递、外卖加上亲友投喂,生活并不怎么困难。
解封后过年、拜年,然后在最2的日子(2022年2月22日农历正月22星期二)高中同学愉快聚会,似乎一切回归正常。虽然香港疫情爆发,内地各地也疫情不断,但上海直到2月下旬才出现几例无症状感染者。那时出现无症状既不设风险区、行程卡也不会带*,于是开始期盼开春出游。
3-5月【城封2月,频繁做核酸;某人蓄胡2个月】
上海自2020年以来接受了半数以上海外航班,到这时好运终于用完。3月1日出现确诊病例,接下来状况不断,模仿去年末沪语电影《爱情神话》对白:一个上海人这辈子小区没被封过是不完整的。小区里陆续有感染者,这次只封楼栋7+7天。全市各处轮流“闭环”全员核酸检测、即所谓的“网格筛查”,就是小区封2天检测2次,3月13-15日轮到本小区。3月24日骑共享单车去看樱花,某人说看过即使被关也没遗憾了。步行回家路上收到市防控办短信,称未见到3月16日以来的核酸采样记录,需要在24小时内尽快完成核酸检测。市里提前安排我们小区检测,反而说我们没及时做?那时核酸检测点很少,自费每次40元,没安排谁会去做!最终几经折腾,以周末全市首次抗原自测代替核酸检测。(抗原检测3月才开始在国内使用)
莫知莫觉的我后来回想,这时市里受到封城压力已经越来越大。3月15日当月感染者累计过K,疫情新闻发布会上市府副秘书长顾洪辉说上海“不必封城”;3月26日当日感染者已超2K,复旦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说上海封三五天也不行,因为这样东海上就会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国际货轮——这是她最后一次出现在发布会上。第2天晚发布会就宣布“鸳鸯锅”封城,浦东3/28-4/1、浦西4/1-4/5,只给浦东居民留了几小时购物时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没太当回事,没参与抢购,在封浦西前只买了不到一周的菜。
4月1日浦东原定解封日,官方发布信息说明各街镇继续封控,当时大家还一片调侃。4月5日浦西原定解封日,市里没发布任何信息,就这么默默继续全市封控,所谓“全域静态管理”,此种管理方式难以置信——后来据说是居民“自愿”的!整整2个月的封城,起初还没有物流,要求足不出小区(商店关闭、出去也无物可购),其中大多数时候足不出楼,期间还因邻居确诊被封楼10天足不出户。封控半个月,体重立降2公斤。幸运的是没遭遇集中隔离,家人也没出什么问题。
【民以食为天】浦西还没封时,家中老人订的瓶装牛奶先停送,好在有储备的奶粉。封控第2天政府就发物资,但只是大白菜1颗、胡萝卜2根、山药1根和鸭腿3个。2个月中本小区累计发8批物资,食品为主,荤食合计不超过10斤,以午餐肉罐头、鸡蛋、肉肠为主——没错,平均每周1批、每批1斤多点,一个人吃还差点、一家人吃肯定挨饿。自家有些长期储备的罐头干货可以应急,但没有补充肯定不能维持。4月4日估计解封无忘,眼看家里鸡蛋首先要吃完,开始找解决方案:1、网购,不是不能下单就是发不了货退款;后来京东有很短一段时间可以到货。2、小区菜店微信,当天订购鸡蛋、傍晚问无货;后来在他家买过日用品。3、第2天同事拉进小区微信群,总算找到组织,再问到小区团购群,开启日常团购,成为封控期间购物主力来源。4、各种生鲜app,比手速,很少抢到。
因为到货的不确定性,常要多头购物。主力渠道团购也是最耗费精力的,首先在团购群发现想购商品,然后经历加购物小群、接龙下单、成团后付钱、交配送费、关注到货时间、及时取货、收货退小群。整个过程快则当天、慢至4天,期间每一步都要盯着不能错过。在我拒绝学生帮忙时曾说,“如果我们都不行了,那上海至少一半老人阵亡了”。还是有细心学生多次为我们投送各类食物和日用品,在没详细地址的情况下,竟然全都收到,小区志愿者和菜岛驿站真的很给力。经过一周努力+学生投喂+政府发放,冰箱终于囤满,度过了最初的不安。后来发现盐要吃完没处买,同事再出手相助。此后边吃边囤,加上家人诸单位各送过一次物资,基本再没有为食品物资发愁。5月的团购,至少半数只是为慰藉被封控的心灵。
【配药】封近一月时,家中老人常用药不够了。4月“健康云”手机应用推出“一键续方”可以送药上门,但就像抢菜一样,完全抢不到。4月25日申请到社区医院配药,这是封闭期间唯一一次出小区,没有公共交通,步行2公里不算太远,回来骑共享单车。路上无车无人,以为有机会买点东西,一路上没有店家开门营业。进入5月送药运力改善,用了几次“一键续方”,没再去医院配药。【安素】家中老人不可或缺的还有亦食亦药的安素肠内营养粉剂,本来隔几周网购一次,4月8日淘宝下单一直不发货,眼看要断供。听说京东开始给上海发货,4月15日下单12罐,不放心4月17日再下单6罐。15日下单21日送到,全靠这批度过5月封控。太没有安全感,于是在解封的5月31日大买一批囤货,当6月12日送到时,4月17日那单还没到、申请退款了结。
封控期间最重要的是关注自己小区。【小区群】是获取封控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是无聊中洞察人间万象的好地方。居委会的人基本不发言,所有通知都由楼组长在各楼群转发,可谓等级森严。【楼群】有楼组长发布居委会信息,日常活动包括:发抗原试剂盒,家门外把上挂小袋,无接触收发;自测抗原拍照上传;测核酸排队;发放物资;阳性动态。邻居也会交流些信息,偶尔互助补缺,并不过于亲热。家在小区门口、居委楼上,或因无聊、或被喧闹声吸引,常常“望窗头”看世事百态:物资分发,快递外卖到货,上车去集中隔离,隔离或出院返家,进出小区纠纷,到居委吵架,打110警察来调解,等等。有几次我竟然在小区群做现场直播,那是又一轮足不出户、不能收快递外卖,有人因为没有准备,下单外卖后到小区门口取,竟然出了封控线,被保安堵住不让回小区;第二天,我们前几天下单的快递到了门口,悄悄去直接交接取到后,直播鼓励其他人也去取。
5月下旬,本小区终于变为“防范区”,每天每户可以一人出小区2小时。5月28日首次外出溜达,看到周边一公里内已放置多个核酸检测亭。
【封城故事】封城期间大量时间捧着手机看网,多少荒唐事、多少悲伤事,太沉重不想记录,以免使得已然很负面的情绪雪上加霜。当时只记下些流传视频,以下两个可传之后世 :[1] 林宝唱沪语歌《苏州河上有一座桥》,一路航拍苏州河上各座桥,座座桥上有路障,各区互相封路,犹如1949年国军vs共军。[2] 时明惠拍《一条路》,小区围栏外的龙珠港小道,封控后期快递恢复,但快递员不能回封闭中的居住地(小区均只出不进),只能找地方搭帐篷过夜,那种原本在公园休闲的小帐篷。
6-8月【继续做核酸】
终于全城解封,各地援助医护全部离开,那张大白服背后蓝色“全剧终 END”照片广为流传。然而并没有这么容易结束。居委会通知出门要3天内核酸,我在小区群里无谓地表示反对。那几天上海到处都在排长队做核酸;不久核酸亭全开,核酸点遍布各小区,排长队的情况很快缓解。后来市里规定,7天未检测核酸黄码,每周“大筛”即各小区安排免费做核酸。出于对检测的反感,我宁愿不去公共场所,不坐公交,每周只检一次,只要不变黄码。对没车的我,也就意味着后半周只能在周边散步。直到有一天突然想通,不要为这种事弄得生活没有乐趣,想出去就提前去检测。
接下来每个月不定哪天,市里宣布免费核酸延长到次月底,最后延长到了年底。而7天不测变黄码的规定执行了半年,到12月6日终止。之前两年中只为进西藏做过一次核酸,2022年几乎做到百次,这还是不用上班只做必做的最低限度。另外封城中还做了50次抗原自测,有时是代替核酸检测、有时作为核酸检测的前置检测。真不知耗费掉多少银子,又折腾到多少医护。
【附:核酸检测费变迁】2021年9月自己首测核酸时60元,11月降至40元;2022年随检测量剧增费用快速下滑:4月13日28元,5月1日25元,6月1日16元,5人混检3.5元,抗原由15元降至6元。
9-10月【楼封;继续做核酸;年中唯一一次出城,8个月中唯一一次进校】
夏天过去,已不再大张旗鼓封,但会悄悄地在规定的“风险区”之外扩大封控区域;又因为任性的“密接”定义(如“时空伴随”之类),封楼更是常态。流行的说法是:如果没有亲友家里被封过,只能说明你没有亲友。10月底11月初,本楼再次被封,很遗憾地没能参加上半年封城以来唯一的线下太极拳活动。
【被封的UU】1月我们小区被封时UU不在,算是躲过一劫。接下来封城时,一家人其实被封两处。【第1次】UU早在3月9日就因单位封闭开始在闵行小区中独自居家办公,次日单位要求居家隔离一周,期间要做核酸可出小区,顺便打包三餐回家。当时没预料到后续会封那么久,没想到及时回到我们小区。3月14日闵行小区开始封控,就是那种封2天+3天+2天……最后连到4月封城。从来不做饭的UU,不得不开始自己动手,好在家里烧饭家什不缺。封控当天家里没任何吃的,在小区门口通过保安买了点肉菜面条,3月16日和26日,我们用拉杆箱送了2次食物和日用品。封城期间他们小区物资发得比我们多、而他仅一人,所以食物基本不缺。4月中旬牙膏和手纸将尽,求助邻居解决。没几天电饭煲坏,正好是京东给力的那段日子,临时注册下单,9天后的5月1日送到,期间每天主食是煮面条。5月初小区已是防范区,但也不让出小区。居家2个多月后,厌倦了每天做饭的他申请返校,接替封控在单位的同事。离家前将剩余的一大箱食物分送同楼邻居。在单位办公室住了1个多月,6月下旬回家。【第2次】9月中旬开学第1天,单位又封控了,这次直接被封在办公室,又住10天。接下来断断续续居家办公,才正常上班一周,【第3次】10月底的周末照例回我们小区,星期天准备下午回闵行,午后因有邻居被判为密接,家所在楼栋再封48小时(3天),于是首次被封在我们小区。而这次所谓密接,不过是到过感染者所在校区而已。
9月时出过一次上海。不敢走远,只是2天,到南通的启东和海门。上长途车先扫码报备,进启东落地检核酸,到处扫场所码。第二天傍晚刚回家就得知,火车抵达上海前几分钟消息,前一天去的启东出阳,不是我们到的镇,但启东全域低风险。晚饭后马上去做要求的入沪24小时内核酸。3天后,居委会电话,很客气,说要3天2检。10月份变成进沪需3天3检;11月24日为防输入,变成5天4检。
自封城后,进自己学校都成为奢望。我们小区在本校隔壁,很多退休员工靠学校食堂解决一日三餐。3月中旬学校封闭后再没开放,老人们吃饭顿时没了着落,以保护老人为名的防疫就是这样的结果。直到10月底,因学校有关方面征召,我才在二百多天后有机会提供健康码+行程码+24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申请入校一次。
11-12月【“躺平”从来不是选择,而是结果——本人4月博文】
11月初小区封楼接力中。11月10日某会“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虽然次日公布的“二十条”出乎意料放松管控,但因前提未变,“既要、又要、还要”不具有可操作性,各地执行“层层加码”不可避免。而我仍沉浸在5月5日某会后“大上海保卫战”带给我的绝望中,没有意识到此时直线上升的全国感染人数意味着什么:11月1日2.7K,10日10K,27日达到40K,之后到不再提清零的30日及之后数日一直在30K以上,广州、呼和浩特、郑州、重庆、乌鲁木齐、兰州、北京、石家庄日增先后破K,还有一批日增数百的中小城市。峰值重庆日增近10K、广州超8K,严控进入的北京也达到5K,增长速度远超上海3月时的模样。难道一起封?那时新疆已封2个多月,事实证明封已经不管用了。终于12月7日“新十条”彻底放开,要求减少核酸检测频次、阳性可居家隔离……
在世界各国陆续放开的大势下,2022年我们一路逆行(一意孤行),放过了回暖的春天,也放过了温和的夏秋,彻底“躺平”在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严寒冬天。对老百姓而言,政策转变真叫猝不及防。我想像中事先必需的宣传没有看到,如日本、新加坡、港澳那样的医疗物资准备显然也没有。多地顿时受到大量感染后缺医少药的冲击,连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家竟然都弄不到退烧药,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北京在要求山东湖南等地支援,其他地方只有艰难自渡。原本COVID-19就是一场瘟疫,用我中医师同学的话说,在没有疫苗没有西医前的中华五千年,每次疫情都是惨烈的应死尽死结束。科学发展已经助力良多,但仍没到“人定胜天”的程度。世界上其他地方经历过的,再怎么往后推,最终我们还是要同样面对。
“非必要不核酸”,核酸码、行程卡、场所码……陆续退出。国家卫健委自12月14日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十天后确诊数也不再通报,因为与实际差别实在太大(按21日某会议纪要推测是通报数的万倍以上)。12月15日本校放开管控,不用核酸、不用申报审批,刷校园卡入校。迫不及待进校体验一圈,回家通报楼上老人,可以进校了。不久老人拿着食堂买回的盒饭敲门致谢,解决吃饭大问题了。
瞬时放开后的疫情海啸正在进行中,也引起域外担忧,因为可能引发病毒变异。身在其中的我无话可说,用年初准备好的药品和血氧仪,加上封城期间发放的抗原试剂盒,静静地等待大概率的被感染。冬至日晚,鼻咽部有感冒迹象,接下来两天各种症状陆续出现,到耶诞早上才测出两条杠,靴子落地,终于在2022年完成首次渡劫。
参见:终于我们也躺平了(2022-12-11)
结语【如果有年度汉字,必然是——封】
上海人永远忘不了2022年的封城,二千多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封控如此之久,据说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3-6月间,浦东红十字会每周公布收到的疫情防控爱心捐款,5月每次长长的3.28元清单,无声地展示民众的刻骨铭心(3月28日浦东开始封控)。11月上海进博会,10月已晋升去中央的封城期间书记来开幕式讲话,某公众号下评论齐刷刷的“上海人民感谢你”——那是上海的一句俗语:谢谢倷一家门。年终有个回顾视频“上海疫情2022”,点赞排前的留言齐刷刷:不感恩,不遗忘,不原谅!
2022年的封控也将是全国人民的时代记忆。上海封城期间网上不少人骂上海、嘲笑上海,解封后据说很多人逃离上海。其实除了彻底“润”出去,境内又会有哪个更好的地方。前两年封城,除最初的武汉和瑞丽等边境小城外,时间都不长,去年底今年初西安开启长久封城先河。然后先吉林、长春后上海,之后大小城市“静态管理”遍布全国,1例阳性全城静默也不鲜见,乌鲁木齐竟然封城百日。
时值年末,各地这一波预计最高峰值的感染冲击还在进行中。虽然大量中招者在网上吐槽严重症状还被归入“轻症”,但确实多在一周左右自行恢复。有限的痛苦病程vs无休止不确定的封控,对个人并不是两难选择。人食五谷,病痛原不可避免。现在看来新冠病毒正成为常驻病毒,接下来我们将不可避免遭遇一波接一波的流行。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宣布新冠病毒肺炎改名新冠病毒感染,将不再按甲类传染病防控。变态的封控终于在政策层面画上了休止符,期待明年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前两年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