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记忆:安福路

我的小学和初中都在安福路上。已经很多年没有去了,前些年听说安福路成了一条挺有名的文化街,完全不是当年景象了。(参见:上海:最具大资情调的安福路 (2014-06-25))
其实安福路不长,从常熟路到乌鲁木齐中路再武康路,仅跨两个街区,当年却有以此为名的三所小学(安福路第X小学)、一所中学(黎明中学)、数家文艺机构(青年话剧团、人民艺术剧院、电影放映公司),大概也可算文化街了。
最近失联已久的儿时朋友回国访友,加上微信后看她分享的几篇徐汇区老建筑照片的网文,想起自搬离后就再没去过,于是趁着休息天走了一趟。纯怀旧,不追求文化,因而没有进去看那些旧建筑。
距离1970年代毕竟还是太远了,那里的街道面貌变化之大,除了少数老建筑,过去的痕迹已经不多。

– 安三小学

我就读的安三小学在弄堂里,不知道门牌号码,这次去记下了,229弄9号。从299弄进去,右侧是学校的小操场,用黑色的竹篱笆(称“qiang篱笆”)围着。学校大门在弄堂底,里面是一座二层大房子,房间朝向各异,采光不足,完全不适合做教室。园中有后建的附属建筑,像体操房之类。空地上则搭上大大的雨棚,平时放置乒乓台,下课时排队打乒乓是最热门的运动。乒乓台边上有沙滤水,就是那种按一下会向上喷水的直饮水笼头。大雨棚下也是开全校大会的地方,批林批孔时大字报就贴那边的墙上。
如今竹篱笆变为水泥墙,学校已不复存在。门外没有挂任何招牌,紧闭的大门后不知道是何所在?
弄堂口的那幢楼,现在挂着“优秀历史建筑”的石牌(安福路233号,1918年建),原为巨拔来斯公寓。据说安福路原称巨泼来斯路。

– 黎明中学
隔着安三小学操场的另一面墙篱笆,就是隔壁的黎明中学(安福路247号),我初中在那里就读。学校有一幢四层的教学楼,操场尽头有一排低矮平房,似乎这就是学校的全部设施了。在黎明中学,对老师无论男女都称“先生”,很有历史传承的感觉。
黎明中所现在成了“爱菊小学”,据说是贵族学校。走到中学隔壁的弄堂尽头,可以看到原来平房处也改建成了高大的楼房。

– 人艺和青话
黎明中学和安三小学附近,往西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再走到近武康路口是电影放映公司,当时以放内部电影著称;往东是青年话剧团。这里是文艺界人士出没之地,人艺、青话又都有不少当时上海滩最著名的演员,只是当年不流行追星,因而似乎没人在意这些进进出出的明星。上学放学每天从青话门前走过,四人帮倒台时,最早在他们的外墙上看到庆贺的标语。
虽然天天门前过,但因为是单位所在,所以从来不曾进去过。而且当时大门紧闭,完全看不清内中情景。如今才知道这两家单位的所在,都是好地方:
安福路201号原青话的位置,现在似乎是一些外语培训机构所在。挂着“优秀历史建筑”的石牌(1922年建),网上查说曾做过民国最后一任上海市长吴国桢的宅邸。参见:话剧圣地-上海安福路201号(2008-04-03);安福路201号吴国桢的官邸(2013-03-22)。
安福路284号的人艺,也挂着“优秀历史建筑”的石牌(1937年建)。现在边上有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文艺青年聚集地。

更多建筑图片可以搜索“安福路”或“安福路XXX号”。

– 96弄
当年上学,从长乐路的家转到乌鲁木齐中路(我们仍用旧称麦琪路),再转到安福路。有时到长乐路口时从与麦琪路平行的(乌鲁木齐中路)96弄穿到安福路,从公共浴室边出来。长乐路、安福路的这两段完全没有商店,麦琪路上这一段二侧则有不少。马路这一侧,先经过公用电话间,然后有一家烟纸店,偶而会用零花在这里买包盐金枣、话梅什么的,因为零花钱少,最多买5分、从来没有买过1角一包的。走到安福路转角,是一家食品店,夏天会去买4分一根的棒冰,如果碰到有断棒冰3分钱,会特别开心,8分的雪糕、1角9分的简装冰淇淋是极少吃的。烟纸店似乎没有名字,我们称“小店”,食品店名大又兴(我不确定是不是这么写,因为从来不看店名)。如今这些店连同96弄一起消失了。
安福路口,大又兴对面的药房现在变成了好德便利,还是原来的老房子,真是难得还算保留原状的一块了。

C360_2015-04-05-10-57-55-721

永远不要相信公司会做图书馆的活

远洋老师在书社会推介博文“永远不要信任公司取代图书馆”,称谷歌购买的档案、扫描图书等创举都基本停滞了。
博文前半部分汇总了Google十五年来在保存历史方面的进退,看后特别有感触。想当年曾经是Google的超级粉丝,玩过早期Google实验室的大部分实验品。这些年来,看着Google一步步变得更商业、不断地关闭好功能好服务,除了无奈还是无奈。至今耿耿于怀的是Google Reader,先关闭分享功能导致使用体验下降,然后又因用户不足而关闭服务——而这是在把其他RSS阅读器打败后所为,显得尤其可恶,以至现在找不到理想RSS阅读替代品。
现摘译博文前半部分,可供了解Google的前十年和后五年。
Never trust a corporation to do a library’s job / by Andy Baio (Jan 29, 2015)

———-永远不要相信公司会做图书馆的活———-
1999年,Google在成立一年后写下其使命声明,为公司接下来十年定下方向:
谷歌的使命是组织全世界的信息并使之广泛可获取与使用。
多年来,Google的使命包括保存过去。
2001年,Google做的首次收购是Deja档,把这个最大的Usenet档重新发布为Google Groups,增补早至1981年的存档信息。
2004年,Google Books标志着该公司意图扫描每本已知图书,与图书馆合作,并开发其自己的图书扫描仪,每小时可数字化1千页。
2006年,Google News Archive发布,有早到200年前的历史新闻文章。2008年,扩展至自己做数字化,扫描从未上网的报纸。
最近五年,始于约2010年,Google管理的重点转移,这些档案项目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完全被抛弃。
在一系列重新设计之后, Google Groups实际上对研究目的而言已经死去。档案虽然仍在线,但已没有途径按日期查询。
Google News Archives死了,于2011年被消灭,现在把检索者定向到使用Google。
Google Books仍在线,但近年扫描工作缩减了,或许受阻于仍在上诉中的十年法律纠纷。官方博客2012年停止更新,推特帐号自2013年2月起休眠。
甚至其旗舰产品Google Search也停止了对web历史的关注。2011年,Google移除了让用户根据日期过滤搜索结果的时间线视图(Timeline),同时一系列对其搜索排序算法的重要更改,更偏向资源新的而非旧的页面。
两个月前,Larry Page宣称该公司超越其14年旧使命声明,其雄心已增长,其优先级已变化。
2015年,Google关注现在和未来:其社会和移动工作,实验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车辆和光纤。
事实证明,组织全世界的信息并不总是有利可图。作为公益保存过去的计划确实不是大的利益中心。旧Google知道,但似乎不在意。
保存过去的愿望和20%时间[员工每周可有1天时间做个人感兴趣的其他项目,2013年时已不复存在]、Google Labs[2011年关闭]以及偶然实验精神一同死去了
—–
P.S. 此文副标题是“当谷歌放弃其过去,互联网档案人介入保存我们的集体记忆”(As Google abandons its past, Internet archivists step in to save our collective memory)。文章后半部分是推介Internet Archive,介绍了非营利组织IA的工作及其旗下保存的资源,以前只知道Open Library和Wayback Machine,看介绍还有音视频甚至软件等,值得了解。

新书上架:《资源描述与检索》的中文化

《〈资源描述与检索〉的中文化》2015年1月出版。出版后正碰上过年、寒假,耽搁了一阵,本周一终于拿到了书。
《资源描述与检索》的中文化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果。当初申请此项目的主要意图,是了解RDA规则是不是适用于中文编目,中文编目采用RDA的障碍何在(规则及用户层面),有没有解决之道。通过对比分析RDA与现行中文编目规则和实践,基于对RDA开发维护机制的了解,得到的结论是正面的。本研究只针对“技术”层面的问题,未来中文编目是否会直接利用RDA,还需面对社会经济层面的问题。希望本研究对RDA在中文编目中应用能有所促进。

去年课题结项通过后,自己的感觉是“终于结束了”,没打算再折腾出版的事。致谢博文发出后,书蠹精在微博上转发“期望出书” ,当时我回复说,“没有动力”。其实顾主任的话就成了动力。考虑几天后,我联系了《编目的未来》责任编辑金丽萍老师,得到出版社的认可。于是趁着暑假,花了近一个月时间,结合课题结项后一年多时间RDA的进展,对原结项报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本书RDA方面的内容基本与2014年更新同步。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为此书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感谢责任编辑金丽萍和编辑王炳乾的周到和耐心。
欢迎各位购买或推荐图书馆购买:国家图书馆出版社豆瓣

附豆瓣豆列:RDA资源描述与检索(中文版图书)
-目前有4本(本人有幸都是参与者):
资源描述与检索(RDA)(RDA中译本)
RDA:从理论到实践
中文编目与RDA
《资源描述与检索》的中文化
-期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下一本:
罗翀《RDA全视角解读》(2015年5月)

参见:
“RDA课题结项——致谢”(2014年6月17日)
《资源描述与检索》的中文化及其应用研究(2011年6月17日)

[2014-4-8 勘误] 昨日leon发现书中一处自引(p.9 胡小菁,2013)未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补上:
RDA的国际化设计与本地化实施.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