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编目规则》(ORC)网站发布

针对RDA的不开放(年订使用模式),“开放编目规则”在2019年启动,2022年名称缩写由OCR改为ORC。

2023年3月,ORC宣布为项目的可持续性,打算创建一家非营利公司。

2023年6月6日召开的网络研讨会上,ORC介绍了新近完成的项目网站,以及初步完成的丛编规则,并为非营利公司征求志愿者。会议录像:

https://umass-amherst.zoom.us/rec/share/pUV4YOeAJgtq_WrUttdnuUXB7fV80FfKxsgQeJD2VZDAwaOJxhbAR2inwTvT_LQ.9sMM6DBfnBkwEkwj?startTime=1686074489000

项目网站:https://openrulesforcatalogingproject.github.io/ORC/

与2021年初发布的草案对比,愿景、范围、原则依旧:

愿景:

  • 为图书馆社区提供免费开放的编目指南,包括编目员创建的实用示例和易于理解的模型,以增强编目员的能力。

范围:

  • 开放编目规则(ORC)项目以实用和免费的方式支持编目社区,同时遵守编目道德和既定的最佳实践。ORC核心委员会致力于创建直截了当、易于理解、包容所有类型图书馆社区的指导方针和模型。ORC指南和模型力求与共享编目环境兼容,以允许广泛使用。该指南涵盖了主要在(但不限于)基于MARC的环境中使用的图书馆资料的一般描述。
  • 编目原则不再孤立于图书馆。由于不断变化的图书馆元数据环境和资产,这些实践必须在更广泛的技术平台之间具有互操作性。ORC寻求成为一种标准,以桥接数据交换并鼓励元数据的创建和重用。
  • ORC的重点是学校、公共和学术图书馆常见的书目资源。目前,该项目正在为非珍稀专著制定编目指南,如果社区需要,将为其他格式制定指南。由于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填补免费编目条例的空白,因此没有计划为已经有免费指南的格式制定规则。

原则:

  • ORC通常遵循IFLA《国际编目原则声明》,增加了重点(标有星号)和修改(斜体)。

【略,可参见:《国际编目原则声明》(2016版)发布(2017-3-5)】

主体内容则为7大项,与之前的元素清单有较大差别,目前只有丛编有内容,其他均为空;

  • INTRODUCTION 导言
  • 0 — GENERAL RULES 总则
  • 1 — TITLE 题名
  • 2 — EDITION 版本
  • 3 — IMPRINT 出版
  • 4 — MATERIAL DESCRIPTION 资料描述
  • 5 — CONTENT, MEDIA, AND CARRIER TYPES 内容、媒介和载体类型
  • 6 — SERIES 丛编
  • 7 — ADDITIONAL NOTES 附注
  • APPENDICES 附件

参见:开放编目规则:OCR草案发布(2021-1-8)

特别注意到没有检索点。还是老问题,那为什么不使用ISBD呢?

看正在征求意见的“丛编”部分,其“来源”(依据)有BIBFRAME类和属性、IFLA的ISBD元素集,以及LCRI(《LC规则解释》)、LC1949规则(《美国国会图书馆描述编目规则》、ALA 1908规则(《编目规则:作者和题名款目》),真是历史悠久——英美传统的AACR2与ISBD终究是有不同的。

RDA为了国际化,增加越来越多的选项以包容不同做法。而ORC以实用、低成本为导向,恐怕不会弄那么复杂。最终,ORC会是一个RDA的应用纲要,或者类似古籍的DCRMR?参见:《珍稀资料描述性编目(RDA 版)》出版(2022-2-9)

查到即将推出的GitHub存储库:https://github.com/OpenRulesforCatalogingProject

OCR平台克隆自DCRMR的(https://github.com/rbms-bsc/DCRMR),珍稀资料本属ORC“范围”所称的“已经有免费指南的格式”,不在其开发计划之内。

之前ORC曾决定避免提及RDA,因而在前述“来源”中没有RDA的影子。由于OCR强调主要在基于MARC的环境中使用,“丛编”规则均以MARC21举例,RDA指导委员会(RSC)现任教育与导览官Elisa Sze在讨论组中提示,RDA注册是公开的,有RDA到MARC21的对齐。并表示期待在未来听到更多关于ORC发展的消息!

开放编目规则:缩写改为ORC

2022年2月,《开放编目规则》(Open Cataloging Rules,OCR)在讨论组中提出想改名,为避免与大家更熟悉的OCR“光学字符识别”混淆。最初设想的名称是《开放获取编目规则》(OACR),有人提出会被误解为编目开放获取资源的规则集。经过一番讨论,在3月份正式宣布改为ORC(Open Rules for Cataloging),尽管这个缩写同样广为使用,但在本专业中没有。与之相应,Google讨论组和在GitHub的项目页面链接都做了更新:

当时说改名后,4月要就《开放编目规则》作报告。已是5月,未获相关信息。

历史回顾:

开放编目规则:OCR草案发布

2021开年,《开放编目规则》(OCR)发布2020草案(Google文档)。这个草案可以说是一个简要说明,包括:作者、愿景、范围、原则、元素清单和未来发展方向。实质性内容体现在原则和元素清单二部分,“原则”约等于IFLA《国际编目原则声明》(ICP)的13条,仅有极有限的补充修改;“元素清单”则全面体现OCR未来框架:

  • 【范围】元素概述仅适用于非珍稀专著资源。
  • 主要来源:PCC核心/ BIBCO标准记录(BSR)
  • 次要来源:ISBD 2007(无法免费获得2011版);对于实际的编目规则,计划主要依靠ISBD 2007。
  • 模型:BIBFRAME 2.0。仅采用了BIBFRAME的最高级别概念(总共六个:作品、实例、单件、行为者、主题、事件)作为组织元素的方法,以便可以将其用于其他元数据标准(例如Dublin Core)。

元素大纲:

  • I、Instance 实例【12大项(对照ISBD8大项/3-7合并)】
  • 1题名(1正题名、2并列正题名、3其他题名信息、4变异题名、5后续正题名、6与正题名相关的责任说明)
  • 2版本(1版本标识、2与版本相关的责任说明、3版本的命名修订标识)
  • 3生产(主要对非出版单件)(1生产地、2生产日期)
  • 4出版(1出版地、2出版者名称、3出版日期)
  • 5发行(1发行地、2发行者名称、3发行日期)
  • 6制作(如印刷信息)(1制作地、2制作者名称、3制作日期/数字化或印刷日期)
  • 7版权日期
  • 8丛编(1从编正题名、2从编其他题名信息、3与丛编相关的责任说明、4丛编ISSN、5丛编编号、6子丛编正题名、7子丛编ISSN、8子丛编编号)
  • 9发行方式
  • 10实例标识符(ISBN等)
  • 11附件
  • 12附注(1首选引用格式、2题名附注 、3责任说明附注、4用作资源识别基础的期/部分/代附注、5其他类型附注/见IFLA第7部分)
  • II. Carriers 载体【4项】
  • 1媒介类型,2载体类型,3数量,4尺寸
  • III. Item 单件【5项】
  • 1单件标识符,2馆藏地,3保管历史,4采访直接来源,5附注
  • IV. Work 作品【7项】
  • 1首选题名,2形式,3日期,4起源地,5其他区别性特征(如版本),6内容类型(文本、动态图像等),7语言
  • V. Content 内容【6项】
  • 1学位论文信息,2内容概要,3内容语言,4文字,5插图内容(1插图类型、2色彩内容),6附注(1内容清单、2包含:书目/影片目录/唱片目录/索引等、3受众/评分)
  • VI. Access points 检索点
  • 1作品(1创作者、2贡献者、3与作品相关的其他行为者、4相关作品)
  • 2实例(1与实例相关的行为者/如出版者、2相关实例)
  • 3单件(1与单件相关的行为者/如捐赠者、2相关单件)
  • VII. Other elements (covered by separate rules) 其他元素(单独规则)【3项,主题】
  • 1分类,2主题,3体裁/形式
  • 【思考】
  • 1、考虑到ISBD正在修订,用10多年前的ISBD 2007作为主要依靠真的好吗?OCR编制也是需要时间的,为什么不等等直接使用新ISBD?只要加上检索点部分,还不是只适用于普通专著——如果这样,IFLA编目部岂不是会十分高兴?
  • 2、元素清单7个部分,并未如说明所称以6个BIBFRAME概念组织。从其组织看,尽管标出了来自BIBFRAME和ISBD的元素,但原RDA的影子或许更多——其实也没有必要刻意回避。但想想新RDA,还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