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LA关于世界书目控制的专业声明

因为查“世界书目控制”(UBC),查到2012年《IFLA关于世界书目控制的专业声明 》。才一页篇幅,所以很认真地译成中文,然后发现原来有中文版,顾犇主任翻译的,而且自己早在2013年2月16日就已经下载了。显然当初没有看。

看后的三个解读:
其一、1970年代提出UBC概念时,认为一部作品(实际是一个出版物)由出版国的国家书目机构(NBC)编制一条记录即可;到1990年代,认识到一个出版物可以有不同语言编制的多条记录。OCLC在快速扩展其他语种书目数据的过程中,执行的就是符合此一观念的政策。
其二、进入本世纪后,一度以为世界书目控制不再需要,因此2003年UBCIM核心活动被关闭。直到2011年才恢复,并在2012年发布此声明,理由是“Web技术不但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图书馆领域之外共享数据的可能性,而且显示了对权威和可信数据的需求”。[update: 不过原来IFLA层面的“核心活动”,变成了下属书目部的一项工作]
其三、向国家书目机构(NBC)提出书目数据“开放获取”的目标,此目标没有包括规范数据。

附声明网页:IFLA Professional Statement on UBC
参见:世界书目控制(UBCIM)的终结与重生(2005-6-3)

update: IFLA网站关于UBCIM的存档信息(Archive – Historical Material)
简单的活动结束说明:UBCIM – IFLA Universal Bibliographic Control and International MARC Core Activity. Closure IFLA/UBCIM Core Activity and Office [Latest Revision: July 27, 2004]
背景和文档链接:IFLA Universal Bibliographic Control and International MARC Core Activity (UBCIM) is closed [Latest Revision: September 19, 2003]

本声明后附说明指UBC现由Bibliography Section承担,但除本声明外,在书目部下属网页未见其他相关页面。
书目部年度报告看,UBC一直是其推进的一项工作——换言之,其实不存在“恢复”问题。
自2011年以来的书目部战略规范/活动计划中,UBC出现不多:2011-2012年谈及本声明的准备与更新;2013-2014年提到在IFLA里昂2014年会上与编目部、分类和索引部、UNIMARC策略项目联合举办的一个分会场,名为:数字时代的世界书目控制:黄金机会还是失乐园?(Universal Bibliographic Control in the Digital Age: Golden Opportunity or Paradise Lost?)
分会场报告介绍见:书蠹精:第80届国际图联大会编目相关论文(2014年9月6日)

《国际编目原则声明》2015版(草案)

IFLA修订2009年出版的《国际编目原则声明》(ICP),于4-5月公开征求意见:
World-wide Review of 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 (ICP) — 2015 edition (22 April 2015)
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 (ICP). updated edition by IFLA Cataloguing Section. April 2015

公示说明,“ICP意在指导编目规则的开发和编目员作出(编目)决定,应用于书目与规范数据,进而应用于图书馆目录、书目及图书馆创建的其他数据集”。“2015版考虑了新的用户范畴,开放获取问题,数据的互操作和可访问性,以及发现工具特性”。

近日对2015版与2009版做了大致对照,主要变化在总原则和实体:
– “总原则”增加了3个:互操作、开放性和可访问性。新增的3个原则,实际上是目录利用政策问题,和编目规则编制、编目数据制作并无关系。
– “实体”根据2010年出版的《主题规范数据的功能需求》(FRSAD)做了调整,由11个变为9个。如公示说明中所指出的,目前FR统一概念模型正在进行中,未来势必要据以修改,也就是说,2015版并非稳定的。至少现在看与统一模型草案的11个实体,还是有不少差异的。(参见:FRBR统一模型:开发中的FRBR图书馆参考模型

摘录Karen Coyle对2015版的三个评论:
1、目录是技术,编目与该技术密切关联
2、某些目录功能是由目录而非编目提供的
3、规范控制必须延伸到对检索有价值的所有元素

参见:
Coyle’s InFormation: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 2015 (May 28, 2015)
小河尘(书社会日志):国际编目原则声明(ICP)2015草案(2015-06-24)

———-ICP 2015 vs 2009———-
– 总原则
由9(+1)条扩展为13条,解释文本小有变动,第13条在2009版中为原则最后的说明,未编号。
2.1 用户的便利性
2.2 通用性
2.3 表达性
2.4 准确性
2.5 充分性与必备性
2.6 有意义
2.7 经济性
2.8 一致性与标准化
2.9 集成化
2.10 互操作。努力确保书目与规范数据在图书馆界内外的共享与重用。对于数据交换和发现工具,高度推荐使用词表以方便自动翻译和消除歧义。
2.11 开放性。应当最小化对数据的限制,以促进透明性、符合开放获取原则,如同IFLA开放获取声明所申明的。
2.12 可访问性。除了检索设备功能外,访问书目和规范数据应当遵守可访问性的国际标准,如IFLA图书馆员及其他信息工作者伦理行为准则所推荐的。
2.13 理性。编目规则中的规定应具备可论证性而非随意性。如果在特定情况下不可能遵守所有这些原则,则应当找到可论证的、实用的解决方法,应当以理性解释。

– 实体
实体由11个变为9个,包括FRBR/FRAD第1-2组实体,第3组实体由FRSAD的2个实体取代。
根据2009年时未发布的FRSAD,增加Thema和Nomen,将FRBR第3组实体概念、实物、事件、地点归入Thema。

– 目录的目标和功能
由第4节后移至第6节

IFLA《翻译ISBD之RDF命名空间指南》发布

5月15日消息,IFLA发布《翻译IFLA ISBD之RDF命名空间指南》[1][2],本指南基于2013年的《翻译IFLA之RDF命名空间指南》[3]。
2007年4月在不列颠图书馆举办的“数据模型会议”,开启了图书馆界走向关联数据和语义网的时代。IFLA此后相继在OMR注册了FRBR系列和ISBD词表,也有了自己的命名空间[4]——这些元素集与词表从标签到描述等等,用的自然都是英语。上述2个指南,即为将词表由英语译为其他语言而制定的规则。
ISBD词表看了下,目前部分有西班牙文的label, description, note,大概是西班牙国家图书馆书目采用IFLA命名空间词表的时候做的翻译吧。

《指南》的几个要点:
– 如果打算翻译ISBD命名空间,应联系ISBD评审组。翻译的后续维护与更新,也应与ISBD评审组和IFLA关联数据技术子委员会(LIDATEC)沟通。[5 手续]
– 需要翻译的内容:1、人读的标签、名称、题名等;2、定义、描述等;3、注释、评论等。[1 导论]
– 优先翻译第0项内容形式和媒介类型所用词表,方便在共享书目记录中转换为目录语言,这样最终用户很快能从翻译获益。[3 通用指南]
– 翻译应该保持与相应ISBD标准官方译本一致。[3 通用指南]

参见:
[1] ISBD Review Group » News. Now available: Guidelines for translations of the IFLA ISBD namespace in RDF / By ISBD Linked Data Study Group. 15 May 2015
[2] ISBD Linked Data Study Group. Guidelines for translations of the IFLA ISBD namespace in RDF. Version: 1.0, April 2015. (pdf, 9p.)
注:ISBD关联数据研究组http://www.ifla.org/node/1795,前身为:ISBD/XML研究组
[3] IFLA Namespace Technical Group. Guidelines for translations of IFLA namespaces in RDF. Version 2.0, August 2013. (doc, 5p.)
注:IFLA命名空间技术组http://www.ifla.org/node/5353 2009年成立,主席Gordon Dunsire,活动到2013年[2015结束]。后继机构:IFLA Linked Data Technical Sub-Committee (LIDATEC), 目前尚未建立网站。[2016-2-24更新、增加网站链接]
[4] IFLA Namespaces.
注:目前有三个词表。除FRBR、ISBD外,还有《编目术语与概念多语言词典》(MulDiCat: Multilingual Dictionary of Cataloguing Terms and Conce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