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网站“减肥”,以及用户体验设计

上半月朋友发来LJ上的文章“不要重新设计网站”,半个月后朋友又发来同一作者Aaron Schmidt的博文“图书馆网站应当更小”(Library Websites Should be Smaller, MAR 14, 2011),文末说明原载LJ的The User Experienc专栏。链过去看到,原题“小的好处”(The Benefits of Less, Jan 15, 2011)。
文首引用法国作家Antoine de Saint-Exupery的话:“任何东西最终达到完美,不是不再有什么可以补充,而是不再有任何东西可以拿走。”这确实是至高境界,难以企及,对网站尤其如此,却也值得思考。
网站大不利于维护,自不用说。如何给网站“减肥”?自然从如何确定网站的关键任务、基本内容开始。作者的建议是:
1、问用户。在图书馆或社区(校园)里溜达,问上30个人:“你上图书馆网站做啥?”记下他们的回答,然后分门别类、按频次排列。也可在网站上用弹出式窗口问同样问题。
2、想像要建一个移动版网站,如何把内容置于有限的屏幕空间中。
3、网站分析也有帮助,但对其解说却有点微妙。页面点击不能说明访问动机,未被访问有可能是内容不令人感兴趣,也可能是由于难以找到。访问量少不一定意味着页面没有价值,可能意味着不应该被忽视。
──近年来有一种说法,“不要问用户需要什么”,我也相信这一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问用户平时做什么,我差点混淆了这两者。
──对于网站分析的建议很有启发。注意到本馆网站有页面访问量虚高,但没有想到低访问量页面中或许也有值得重视的部分。
———-用户体验设计———-
因为两篇关于网站的文章都标有“用户体验”,于是在LJ上搜了一下,查到该刊在2010年1月15日建了此专栏:
专注于改善用户体验,包括三个方面的设计:视觉设计(Visual design)、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和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内容并不限于网站,今年另有一篇“设计良好的标识”(Signs of Good Design, Feb 1, 2011),其中有一张对照图──这样初级的东西,到了2011年,仍然堂而皇之地出现的LJ上,可见在用户体验设计上,需要普及的任务实在还是很多的。
文中述及作者早年的另一博文beautiful > ugly (DEC 4, 2008) ,其中的对照图也很值得学习:
文中链接有一个Flickr群组Library Signage,目前里面有2750张各种图书馆标识图片,做设计时或可参考。

Flickr上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集

继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与Flickr合作之后,美国国会图书馆(LC)也加入此行列。

与Picture Australia由用户上载图片的方式不同,LC是在Flickr上发布“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集”,邀请用户加标签或评论,协助描述那些老照片。这些珍藏的图片来自LC的印品与照片部(Prints & Photographs Division),该部早在两年前即完成了百万张图片的数字化,供世人上网浏览。此次是LC的数字化图片走出图书馆,在更广的范围内提供使用,其展示方式无疑比 Prints & Photographs Online Catalog 的传统OPAC方式更吸引人。目前提供二个相集,仅冰山一角而已,很多照片都已由网友加上了不少标签[update:从留言日期看,仅上线两天?]:

·1930s-40s in Color(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彩色照片),共1615张,到目前为止已有118,423 次浏览:
先後在美國政府「美國聯邦農業安全管理局(FSA)」和「戰時新聞局(OWI)」工作過的攝影師捕捉到了遍及美國(包括波多黎克和維爾京群島)的生活點滴。
發掘有關農村和農場勞動力的圖片,以及有關二戰動員方面(包括 1939 年和 1944 年之間的工廠、鐵路、飛行訓練和婦女作業)的圖片。

·News in the 1910s(20世纪初新闻照片),共1500张,到目前为止已有47,093 次浏览:
透過 Bain 通訊社攝影師們的眼睛回顧歷史。
請欣賞此套約包含 1500 張相片的相片集,該相片集來自一個包含 34,000 多張玻璃底片(大約製作於 1900 年到 1920 年之間)的珍藏集。1900-1920. 這些相片記錄了體育賽事、劇場、名人、犯罪、罷工、災難和政治活動,尤其記錄了紐約市的生活。

“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集”属于Flickr的The Commons项目:“自 2007 年 6 月起,我們開始與某個國民研究所第一次合作,以號召人們為公有攝影珍藏集的內容提供描述。”而“美国国会图书馆珍藏集”就是第一个项目(Library of Congress Flickr pilot,先導專案國會圖書館):“此先導專案的主要目標在於,先讓你體驗隱藏在巨大的國會圖書館珍藏集中的財富,然後讓你體驗你輸入的一兩個標籤如何使珍藏集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Flickr也希望其他博物馆与图书馆能够加入The Commons,提供没有版权限制的图片,让网民来提供内容描述。对于年代久远的图片,发动众人充实内容描述,无疑是明智之举。

附:The Commons页面对Prints & Photographs Division的说明:“國會圖書館有一個印刷及攝影部門線上目錄,由 100 多萬張(且還在增長)圖片組成,並且這些圖片在線上保留了 10 多年之久。”

PS:上述繁体汉字来自The Commons繁体中文页面。
Via Catalogablog: LOC Tagging Experiment on Flickr

参见: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2.0”之Picture Australia (2006-10-10)
不仅仅是第100万张数字化图片上网 (2005-12-01)

打不过就加入:图书馆参与Web 2.0网站

    最近听到好几位高人在讲,如果打不过它,就加入它(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所谓的图书馆2.0,很多时候就是如此(当然不止“图书馆2.0”如此)。先行的图书馆也早就在这样做了,记录几个新见到的例子。

    曾经看到过不少图书馆在Flickr上做营销,以馆名为标签,上传馆里组织的各类活动照片,通常都是很快乐的景象——因而常常不是在看书,甚至都没有书做背景。今天看到Laura Cohen(Library 2.0: An Academic's Perspective)博文 Go Where Users Are – On Your Web Site, Too,链接了 Stillwater Free Library 在 Flickr 上的照片,是一组儿童在图书馆中活动的场面,大量以书架为背景,虽然基本上也没有在看书的。以前只听说过有Free Library,但还是第一次见到以此命名的图书馆。该馆貌似也以Blog做网站首页呢,Blog分类是:成年人、年轻人、儿童、学龄前……,一文可入多类。首贴2007-3-24。

    这个比较“小儿科”,或许学术图书馆不以为然,接下来的两个例子是“高端”的数字图书馆营销:

    记得前些日子曾看到图书馆在维基百科词条中加链接,把用户从维基百科引导到自己的图书馆服务,当时没有记下。昨天看到远洋过客博文“Web2.0与数图的互补 –新文章介绍:Using Wikipedia to Extend Digital Collections”,华盛顿大学图书馆数字馆藏直接就在维基百科中做词条了。在Category:Imag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Libraries Digital Collections中目前链接有8张放在维基百科中的图像及详细的元数据,图像相当精细。不过维基百科的检索功能一直不敢恭维,恐怕只能借助其他检索工具才能发现这些图像。(去年底的旧闻,维基百科要开发新型搜索引擎对抗Google,何不先把自己的搜索弄弄好?)

    今天还看到The Shifted Librarian博文,用视频推广数字馆藏(Great Use of Video to Promote Digital Collections),不着一字,直接就是YouTube视频:UNT Libraries' Portal to Texas History。丰富的图像、动感的音乐,吸引大家去一睹北德克萨斯大学图书馆的德州历史门户

 

update: 刚查了一下,原先看到的关于维基百科的消息就是上面这篇“数字图书馆杂志”上有关华盛顿大学数字馆藏的文章,来自Librarian.net: Using wikipedia to drive traffic to a library website。文后有一位维基人 Elizabeth Thomsen的评论,提示随意做外部链接可能违反维基百科的规定:“Due
to the rising profile of Wikipedia and the amount of extra traffic
it can bring a site, there is a great temptation to use Wikipedia to
advertise or promote sites. This includes both commercial and
non-commercial sites. You should avoid linking to a website that you
own, maintain or represent, even if the guidelines otherwise imply that
it should be linked.”
虽然她对两位文章作者以项目名义编辑词条,而没有用个人名义以规避维基百科规定的做法表示欣赏,但她强调的仍然是文首所言:在维基百科做外部链接为网站增
加流量前,要三思!(I was interested in Carolyn Dunford and Ann Lally’s careful
report on
their ventures into Wikipedia, but I’d advise librarians to think twice
about adding external links to articles as a way of driving traffic to
their websites.)

注意到图片中链接是以某个元数据方式提供的:Restriction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igital Collec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