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保存自己的数字资源

    美国国会图书馆(LC)的“国家数字信息与基础设施保存项目”(National Digital Information and Infrastructure Preservation Program, NDIIPP)4月17日开始通过“数字保存”(Digital Preservation) RSS Feeds发布新闻与公告,既解释数字保存对于国家未来的极端重要性,也提供如何保存个人数字收藏的信息。
    国家图书馆兼顾高端与大众,很有意思。那么如何保存你的数字记忆(Preserving Your Digital Memories)呢?“很多情况下,数字资料比物理资料更脆弱。文件本身易于损坏,或者存储格式过时。”相信很多人都对此深有体会。

    LC提出了针对不同数字收藏的小贴士:

 · 电子邮件:以纯文本文件保存在硬盘或存储盘上,并保留标题区信息。还可以打印重要电子邮件。
 · 寻找数字资料:加标签(描述性关键词、元数据),给保存的内容加上多一些信息。
 · 计算机文件:应当建立一套备份系统,定期备份到CD、DVD或者最好是外部硬件。做不止一个备份,放在不同的物理场所。
 · 存储盘:CD和DVD常只数年就会损坏或过时。不要用可擦写盘做长期存储,不要用粘纸贴在盘上,把盘存在干燥暗处,避免损坏。把旧盘转成新的格式
 · 数字照片:因为数字照片需要特定的软硬件才能看,故应当使用自由可得的格式,升级文件到最新的存储媒体。做几个备份,并存放在不同的地方。保存到网站上,并以档案质量的墨水及优质纸打印备份,也是可选保存方法。

    对上面的小贴士很不以为然,除了赞同加标签。Web时代,怎么推荐的全是存在光盘、硬盘上?自己以前保存的盘,等想起看时,或者已找不到读的设备,或者已损坏读不出来,或者已没有可用的软件——并不是总有可升级的选择的。花那么多精力,还不一定保存得好。所以我推荐存在网上。有网站帮自己保存,多多地加标签,想找时一索即得,多么快意。

    当然网络风险是明摆着的。因为有切肤之痛,所以信不过中国的Web2.0公司。选择中国之外的,也未必就可信,所以一定要找有信誉的公司。只是在中国,又有功夫网在帮着增加网络风险,比如我的Flickr图片集我的Googlepage……

    不过自己是无名乐观的。当初Furl被和谐了,找代理也不能用,就趁机休养生息,不找了。等着Furl开禁了去瞧,那些东西都在那儿好好保存着呢。

日本国会图书馆入馆规定

    朋友要到日本公干,结束后有几日自由行。自己向来喜欢筹划旅游行程,所以一厢情愿为他安排出行线路。略向他介绍些当地的世界文化遗产什么的,然后问他想去哪里,答:“帮我找几家图书馆就行了。”当年在祖国名山大川餐风露宿的驴友,竟然裉化到以图书馆为旅游点的地步了?
    虽则无语,还是要按当事人的意愿行事。上网搜集些资料、地图打印出来,无甚特别。看国立国会图书馆的一些规定有些意思,记存如下。

闭馆日:星期日、节假日、每月第3个星期三(资料整理闭馆)
开馆时间:9:30-19:00(星期六17:00)
入馆资格:18岁以上

入馆不能携带B5以上不透明袋、音响设备(耳机)、复制机、照相机、摄像机、扫描仪、利器、雨伞等。
手机开在振动档,不能用于复制、摄影;贵重物品可放透明袋带入。
寄存:100元硬币(使用后返还)

可免费申请图书馆卡(登录利用者),到馆或邮寄均可;如2年内未利用图书馆服务(包括远程服务)则图书馆卡失效。

无卡者使用图书馆:
入口有“馆内利用卡”发卡机:无卡者依画面指示,输入姓名、住所、电话等,获取利用卡,用于资料检索、请求、受取、返还、复印等,离馆时回收。
在进馆门的“CARD”部分触放利用卡,闸门开启。离馆时利用卡放入离馆门。

参观:
本国人:一个月前预约,每批不超过15人,时间约1小时。如高中生图书委员不满18岁,可在教员带领下参观。
外国人:与总务部支部图书馆·协力课联系。

附笑话一则:
    早年初入外刊室,见一赠刊,题名:National Diet Library Newsletter。心想,这是哪国啊,还为节食减肥建一国立图书馆?再看内容,无一与健康饮食有关。困惑之余,去查词典,原来Diet竟然还有“国会”的意思?!
    虽然日本的国会图书馆与美国的国会图书馆如出一辙,但名称竟然如此不同。看来日本也有不学美国的地方啊。

又谈什么图书馆2.0,烦不烦啊

    一直觉得国内图书馆2.0谈得多,却缺乏比较好的应用。前天记录几个国外图书馆参与Web 2.0网站的例子,图林屠龙留言,认为偶“天天鼓吹这种看不到用处的应用,该叫图林屠龙术吧……”。忽然让自己觉得除了鼓吹“应用”之外,还有必要更多地“鼓吹”理念。

    今天看雨僧“批判斋主”,中心议题是竹帛斋主批判南大图书馆出借场地给高考评卷,与图书馆2.0可说没有丝毫关系。不料抢了沙发的斋主方言却得出结论:“……大学图书馆在大学的科研服务上的乏力现状!这让所谓的WEB2.0以及LIB2。0理念很尴尬。”
    不甘心说自己很笨,却也实在想不出斋主方言结论的由来。难道不是因为觉得图书馆在服务读者方面的不足,所以才想用“所谓的WEB2.0以及LIB2。0理念”来加以改善吗?

    如果以为提倡者把2.0当作包治百病的良药,是不是不太低估他人的智商了?草根的2.0没法改变他人的意志,就像精英的南大馆长没法不同意借用阅览室。2.0需要参与者改变理念,而这是强迫不得的。

    Leon在上海地区图书馆2.0应用与实践研讨会上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印象深刻。现本人亲身实践,意在“鼓吹”图书馆2.0的理念。因为不擅长“鼓吹”,所以基本上是<CTRL>+C加<CTRL>+V的活。

    先搬一段自己去年初“图书馆2.0”标签往哪儿贴上的话:“我所理解的“图书馆2.0”,是图书馆以Web2.0的理念、服务与技术,改善图书馆工作与服务,吸引更多人利用图书馆。”

    再重抄去年旧文中几个别人的图书馆2.0理念:

之一(Talis白皮书)
1.图书馆无处不在(The library is everywhere)
2.图书馆没有障碍(The library has no barriers)
3.图书馆邀请参与(The library invites participation)
4.图书馆使用灵活的单项优势系统(The library uses flexible, best-of-breed systems)

之二(维基女王Meredith Farkas)
1.它是一种无缝的用户体验——图书馆系统的可用性、互通性、及可塑性是很重要的关键;
2.它是更多地呈现于社区的图书馆——通过设计程序、建立社群、通过即时通讯、博客、维基等技术实现超越;
3.它允许读者的参与——通过写书评、在馆藏目录中加上标签(tag)、或者是通过博客与维基,使读者的声音得以被听见。
4.它使图书馆更加透明——通过图书馆网页的表现及图书馆实体的设计。

    最后来一段最新的,引自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孙坦在中美数字图书馆高级研讨班开班式上的报告:VDL环境下图书馆的变革与发展。报告中虽只字未图书馆2.0,但却与其理念极其契合,故转录在此:
· 走出图书馆范畴,思考用户的信息环境
· 让我们走出守株待兔式的眷恋
· Accessing the library from the web
· 让我们走进用户的需求
……
(来自本人笔记,如需引用请联系报告人确认)

    忽然发现自己不知从何时开始,变得有那么点责任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