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国家标准(GB3792-2021)发布

上周收到宋文老师邮件,GB/T 3792-2021 信息与文献——资源描述 国家标准已经正式发布。今天看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

  • GB/T 3792-2021信息与文献 资源描述
  • 发布日期 2021-03-09;实施日期 2021-10-01;归口单位 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代替《文献著录》系列(GB/T3792.1-2009总则,GB/T3792.2-2006普通图书,GB/T3792.3-2009连续性资源,GB/T3792.4-2009非书资料,GB/T3792.6-2005测绘制图资料,GB/T3792.7-2008古籍,GB/T3792.9-2009电子资源)及GB/T3469-2013(信息资源的内容形式和媒体类型标识),是对这8项标准的合并修订。
  • 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首都图书馆、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 主要起草人:宋文、王洋、喻爽、杨慧、胡小菁、鲍国强、毛凌文、毛雅君、纪陆恩、朱学军、魏来、张娟、王宁宁、沈正华、袁玉红、黄丽婷。

本标准未归入“采标”即不属于采用国际标准, 提供在线浏览,也是福利。只可惜文字无法搜索、复制乱码。

购买链接:信息与文献 资源描述. 中国质检出版社. 大16开. 页数148. 104元.

参见: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2017-3-18)

—— 参与起草过程 ——

作为曾经的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文献著录分技术委员会(TC4/SC6)委员,这是我唯一参与起草的国家标准。回想本标准上线的漫长过程,主持者真是不容易。

本标准始于2012年,年初(2012/3/29)参加了“文献著录ISBD统一版专家研讨会”(参见博文)。当时打算将GB3792拆分成10个分标准,我无意参与;后来根据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意见,将10个标准合并为一个总标准,进行国家标准的申报【见:《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报》第二期,2013年2月4日】,列入了2012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

2013年正式启动,2013/6/25参加了“资源描述国家标准项目启动会”(参见国家图书馆鲍国强老师的博文:“资源描述国家标准项目启动会”召开 (2013-06-27))。会上首遇搭档、社科院文献中心的黄丽婷老师,两人合写载体表现部分(10载体形态项)。要求9月底前完成,实际8月中旬基本完成。

2014年开了两次会,上半年(2014/3/25-26)参加“资源描述国家标准讨论会”,会议明确编写原则即标准撰写的一些特定说明,我针对载体形态项的撰写初稿作了说明。下半年(2014/10/13)参加“资源描述国家标准研制工作会议”,当时确定的进展是:1)各部分根据10月13日讨论结果修改内容,在11月15日提交宋文;2)2014年12月底以前完成资源描述1.0版,发给大家;3)2015年1月-5月各部分梳理专门类型资源、遗留问题再讨论;4)2015年6月完成资源描述2.0版(专门类型资源审校完成);5)2015年12月完成终稿。

2015年受邀参与总审校,但没有参加2015/11/23的最后一次工作会议。

2016年中还参与了QQ群中的细节讨论。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音讯全无……我还以为胎死腹中了。

2020年流水帐,离不开新冠肺炎

整个2020或者说庚子年,都笼罩在新冠肺炎(COVID-19)的阴影下,全年戴口罩+测体温,健康码+行程码,手机没流量没法出门。

1月新冠肺炎首先在武汉爆发,之后蔓延。国内通过减少人际接触、大规模核酸检验,疫情得到控制,全年累计近10万例(不含无症状感染者)。3月后各国疫情此起彼伏,年底全球累计阳性超过8千万、死亡178万[2020-12-31超过181万],看趋势到庚子年结束会过亿。国内外疫苗均已开打,尽管自己还轮不到,也还没决定是不是要打。

1月,年初一切正常,收到并置办各种年货,一派祥和气氛。突变在小年夜(23日)武汉封城。为减少人口流动、除夕国家宣布交通退票免费,于是退掉了年前确定的元宵节后去泉州的机票和高铁票。春节家人亲朋聚会也自行取消。学校开始凭校园卡出入;各种场所关闭,跨省交通停止。每天微信不断刷新冠消息,武汉大量病人无法入院的信息让人焦虑,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追《方方日记》。感觉情况不妙,月底停止晚饭后散步,除倒垃圾外不出门,仅每周戴着口罩出门买菜1-2次,持续到2月中。宅家缺少运动,除练新学的太极剑,看到学校微信推送名为tabata的健身操,也开始每日跟着运动数分钟,一直跳到4月中。

2月,月初居委会登记预约口罩,到4月共有6次/每次5个,质次价高,因为有以前防霾准备的和哥哥等送的,只买了一次。学校关闭了通往小区的校门,直到7月底才限时开放。禁足在家20来天很受不了,月中情况好转恢复每晚散步,有时购物,均戴口罩。马路上空空荡荡,春节关掉的店铺大多仍然关着、门上还有政府贴的封条,要求开张前联系;开着的商场超市进入都要戴口罩+测体温(环球港和里面的商铺一直开着,尽管进去见不到几个顾客)。居委会派发出入证、凭证进出小区,快递只送到小区门口、东西太多后来还搭起货架放置,一直持续到3月中旬。家中老人的家庭医生停止每月上门,直到6月初才恢复。聊天的微信群被封竟然达3次。月底移动公司推出行程码,展示手机行程数据,风险城市提示红色,号称停留4小时才记录,实际可能只是坐车经过(比如10月我高铁去北京过天津根本没停)。

3月,月初开始上海本地无新增病例,主要病例来源为境外输入,机场成为防疫主场,直到年终仍远未结束。无症状感染者开始引起关注,本月底才开始发布,但上海统计只有疑似、没有无症状。生活渐渐复原。学校教工返校上班,但除了需要做实验的研究生,学生整个学期都只上网课,整个校园空荡荡,野猫无人喂食躺在路边晒太阳,鸟儿成群结队嬉戏。24日上海降至二级响应,环球港撤卡不再测温,眼看着客流快速恢复过半。为降低密闭风险,去华润万家超市常走大马路,减少从环球港穿行。市郊游2次。年初家中老人申请的长护险,月底终于上门了。戴口罩+测体温,除商场外,进入各种场所都要健康码(上海称随申码),包括全敞开的郊野公园,之后全年如此。健康码作为管控手段,很可能以后将伴随左右。

  • 参见:
  • 第2次网络群体性事件)10日《人物》3月刊报道《艾芬:发哨子的人》,网上疯转、疯删,然后出现数十种变体版本,看得人悲从中来。当期纸刊最终没有发行,但“老子到处说”不会被人忘记。

4月,8日武汉解封,1月24日-2月21日上海9批援鄂医疗队共1600多人全部返沪。春日晴好,开启游玩模式,市内游4次,口罩测温健康码外,大多需要网上预约,这已是全国旅游点通例。学校在各校门设置校园卡刷卡机,在职在学的申请后才能入校,退休的不用申请、进入时会提示出示随申码(中北校区不检查),持续到年底,不知道今后会不会一直如此。月底系友、华东政法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钱崇豪去世,与疫情期间为就近上班而独居松江有关,不胜唏嘘。

5月,毕业生陆续返校办手续,校园里有了点生气。某人正式退休。市内逛2次后,出城周边游,先苏州一日(苏州博物馆,灵岩山、寻LZ墓未果),再杭州二日(探访司徒雷登墓,塘栖)。恢复小规模聚会——露天同练太极拳剑。宅家数月听多次网会后,21日自己也作了一次网络直播报告。各地仍有零星病例出现直到年底未曾中断,但已不再为此焦虑、刷新闻。为解除大家对武汉的戒心,武汉启动全员核酸检测。

6月,首次在BIBFRAME邮件组回复,关于FRBR翻译。国内游2次,先是2月取消的泉州三日(世遗申报点),再是齐云山+歙县三日(徽州古建)。宗教场所多因疫情未开放,有些地方数月后仍关闭中。

7月,参加学校太极拳协会的太极剑提高班8天,晚间在闵行校区。大概因为进闵行校区的退休人员少,进入刷校园卡后门卫按提示要求出示随申码。期间某白天骑自行车去了附近的马桥遗址,大热天林荫路下还好。关闭5个多月后,月底学校在三餐时间开放往小区的校门,方便教工到食堂用餐,直到年底仍未全面开放。乌鲁木齐出现病例后全员核酸检测,成为之后各地类似状况下大小区域全员检测之滥觞。

8月,暑期继续国内游。一是与年轻人同走徽杭古道,再访杭州晓书馆。一是跟着某人讲学去陕西韩城(司马迁,芮国遗址),看地图设计了从山西运城返回的线路(永乐宫等)。陕西多地下宝藏,山西则遍地古建。

9月,某人仍要上课,在开学前去了凤阳(明皇陵)+蚌埠+滁州(琅琊山)。今年三到安徽,毕竟江浙去过太多,长三角就安徽之前相对去得不多。

10月,秋天各地新病例逐渐增加。5月底太极拳协会就在闵行校区恢复活动,但中北校区本月才恢复每周活动;小群太极拳剑练习也回到了室内。市内游3次。月底在北京参加CALIS联编中心外文编目培训,没课的时间去了趟张家口(元中都遗址,大境门长城)。

11月,国内游了半年,原打算以10-13日的海南四日(东坡书院)结束今年出行,不料出发前晚上海发布出现1本土病例。尽管那地方离家四五十公里,但不确定目的地政策、最后以深夜退机票了结,今年竟然有第2次退票。主要是某人接下来有课,担心被隔离影响上课变成教学事故;更没料到20日上海又出2例,导致他第3次退票。其实上海本地很淡定,29日马拉松如期举行,有9000人参加(规模减小、原定3.8万人)。市内游1次。

12月,入冬各地新病例此起彼伏。不再出城,市内游2次。看电影2场:张艺谋的《一秒钟》,尽管被阉割过,还是好电影;迪士尼皮克斯动画《心灵奇旅》,老套的追求梦想励志故事,在最后一刻变为岁月静好体味人生,因此豆瓣评分才会有9.1吧。今年影院损失惨重,因为是室内活动,直到7月20日才恢复开放,而我年中也过期了一叠校工会发的观影券;开放后也没什么感兴趣的电影,直到年底(没有看《八佰》,但本月去了四行仓库)。【补】月中参加《中图学报》在沪召开的研讨会,首次客串一场主持。会后会是某人荣休活动,看了3个视频、草草称为用文献计量学讲故事,听了一堆八卦、笑出了眼泪,半天时间竟没觉得冗长,用明师的话说是“教科书级别”的活动。【补2】1月曾到上海博物馆看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这次去看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知道了唐代有过长沙窑。

全年日常:年前在当当买了《诗经楚辞鉴赏辞典》电子书,每天手抄一篇。英语流利说app练口语10分钟等。有空看书/听书,平均约每周1册,今年特色是3大套中国史(讲谈社、剑桥、易中天)。日常继续看专业信息、听网会——由于全球lock down,国内外会议纷纷搬上网、不少公开且免费,反而多了很多参会机会(实际听了不到10场、还不是完整参与),写博客90+篇(感谢2位高手多年来持续维护网站),继续翻译FOLIO界面3K+条(新增近1/2),审稿/评审等等。年底收到学校发的前两年科研奖,因退休后不再写文,这可说是自己学术生涯结束的标记。

总之怎么过都是一年,而且很快。

包容性命名倡议——政治正确下的计算机术语更名运动

今年的美国反歧视和反暴力执法运动(Black Lives Matter/BLM),加速了计算机界在术语方面向政治正确发展,“许多科技巨头或知名软件,调整自己的业务和产品,平息舆论”。早在“2004年,‘master/slave’就被全球语言检测机构评为年度最不政治正确的十大词汇之一,时任主席称这是政治渗透到计算机技术控制中的表现。早在那时,洛杉矶就有一个区域采购部门,以种族歧视为由,禁购采用该词汇的软件。”在行动方面,“2008年,开源软件 Drupal 在社区发布消息,高调站队,将‘master/slave’重命名为‘client/server’”。“之后一直到2018年,IETF 在草案当中,要求开源软件更改“master/slave”和“blacklist/whitelist”两项表述。计算机术语的使用才引起更广泛关注。同年,许多开发者呼吁一些开源软件厂商修改源码,Redis、谷歌、Python 都曾被要求这样做。谷歌开始避免再使用“blacklist”一词,Redis 和 Python 开始清除“master/slave”表述”。今年GitHub开始把默认分支从master改成main。(在 Git 中写下 master 的开发者反省“错误”,这些计算机术语错了吗?2020-6-19)

更改软件界面术语相对简单,要更改源代码……想想就觉得会出无数乱子,因而不只需要大家认可的新术语,还需要防止出错的更名流程等。包容性命名倡议(Inclusive Naming Initiative就是这样一个项目,“任务是帮助公司和项目移除各种所有有害和不清晰的语言,代之以一套商定的中性术语。目标是定义流程和工具,从项目中移除有害语言,包括创建替换术语综合清单、语言评估框架和模板以及帮助过渡的基础架构。”目前项目领导团队包括来自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Cisco、Red Hat、VMWare和IBM的成员。

目前提出的更改术语清单(Word replacement list):

  • Whitelist/blacklist ——  allowlist/denylist 或 allowedNouns/deniedNouns
  • Master/slave —— Control plane/control plane node 或 Controller/doer 或 Primary/replica 或 Primary/secondary;也可考虑:Leader/follower 或 Parent/child
  • Master —— main 或 original 或 source 或 control plane

项目网站上有Kubernetes命名工作组开发的评估有害语言框架(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harmful language),将有问题的语言分成三等:

  • 一阶问题(有害、特定身份):种族、性别、残障、同性恋歧视
  • 二阶问题:暴力(比如kill)、军国主义
  • 三阶问题(清晰度、拟人化、惯用语)

via OSChina: 约五十万个“歧视性”单词被计划替换,影响数千项目(一君,2020年11月20日)

【乱弹】

现在的清单基本上都是涉及奴隶或黑人的术语,看项目GitHub上提出的其他建议(inclusivenaming/org),目前要求禁用还有:#8 whitewash(粉刷),#9 male/female,#10 large/big/tall/small/tiny/short。我怎么觉得是搞笑呢?

汉语的特点是历史久、来源广,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外来语早就失却了其初始的隐喻,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只有现实含义。因此我想,“白名单/黑名单”不必消失吧?至于“主/从”在我看来则完全没有种族色彩。
上述框架在脚注中称:“一般而言,随着时间的流逝,强大的民主社会将变得更加进步和接受”——我以为“结果”会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不那么敏感、不容易感觉受到言辞的伤害,没想到它的结论是——“结果,在某些未来时间点,曾经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术语可能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