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初感受

新年终于注册了Coursera,准备参加半年前就计划学习的课程:密歇根大学的“人人都懂的编程课(Python)”(Programming for Everybody (Python))。11周课程,刚学完了2周,以此课程总结一下对MOOC的观感(无疑是很片面的)。

1、每周课程
(1)课程视频(Video Lectures):每周视频数量不等,短的10分钟左右、长的20分钟左右,每周课程视频时长合计不到1小时。视频中有时会弹出窗口,提示看外部链接的内容等。[补充:ppt更像板书,充分利用不同颜色字符,表示不同类别语句、变量、符号等,辅以演示笔,演示解说很清晰]
(2)作业(Assignment):本课程是编程,采用外部的自动评分应用(autograder),每周1-2次。
(3)测验(Quiz):每周课程结束做,选择题,即时见结果;测验可反复做100次,保留最好的结果。测验时提示签名确认诚信(独立完成、不泄题等),供勾选。
(4)附加内容(Bonus):每周结束一次,内容为业界人物访谈。
本课程注明每周学习时间2-4小时。由于程度较浅,有编程基础者基本不需要反复看课程视频,加上作业、测试,2小时应该可以完成。
所有视频均可下载,有独立字幕文件(subtitle),听不懂有救了。有的还有配套PPT等。另外在iTunes中有Podcast。
视频在网易上,看起来很流畅,但链接的YouTube、Google Docs之类……

2、教材
本课程所用教材设有专门网站:Python for Informatics: Exploring Information。提供多种文件格式免费下载(HTML, PDF, EPUB, MOBI, iBooks;也提供购买纸书链接(9.99美元)。

3、时间安排
课程时间安排比较宽松。本次课程第1周2月2日开始,周测验截止期为11日[后又推迟到18日,但作业仍为10日截止],共有10天;第2周安排上应该2月9日(星期一)开始,实际5日(前一个星期四)就上线了[论坛上社区助教说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在周末学习],测验截止期为18日,共有2周。这样即使有一小段时间没空,也可前后错开时间听课并完成作业和测验。
为鼓励错过作业与测验的同学,在课程最后还会提供一小段时间供补做。

4、评分
课程分数由平时作业(Assignment,每次完成即得10分)、每周测验(Quiz,满分10分)和期末考试(Final Exam,满分20分)合计,达到75%即通过(Statement of Accomplishment),要得到证书(Certificate)须达到90%。
另外还有途径取得加分(extra credit),此安排有助提高课程的通过率。本课程中安装Python作为可选要求,如完成后上传截屏文件,并按要求给2-5位同学上传的截屏打分,最高可获得10分,相当于一次作业。

5、互动与参与
老外讲课肢体语言比较丰富,也比较随便,看视频感觉不那么单调。此外还有其他互动安排,弥补远程课程的不足:
(1)讨论(Discussion Forums):课程视频下有链接,观看过程中可随时点击前往论坛提问或参与讨论。论坛很热闹,同学老师都会提供解答。看到招聘老师,就是参与讨论、给某些作业打分的吧。
(2)资源wiki:学生共同维护的课程相关资源(不知为何登录认证失败,未见真相)。
(3)同学互评(Peer Grade):见“4、评分”之加分。同学打分占6分,另4分由老师评分。同学互评除了打分,还可写点评(comments)。评分提示:一般有小错也给满分(6分),评论应当善意、有帮助,乱评会有处罚等。
本课程大概参加者不少,因而互评速度很快——我上传文件后刚给一位同学评完分,一刷新就看到4位同学给我评了分,其中一位还给了指点。
给他人评分也是一种学习,看到其他人比自己完成得好,有助于自己提高。
(4)师生见面(Office Hours):每周一次,老师每次到不同城市,有视频附在课程中,可增加学习气氛。[update 2015-3-1 不是每周都有。另:有一次课开始时展示教学楼、经常上课的教室等,既是学校广告,也同样增加学习气氛]
(5)另外还有Facebook小组之类的就不说了。
[updae 2015-2-13](6)课程开始前有一个自愿参加的人口统计学调查,了解听课者的姓名、年龄、出生地、居住地、语言(是否西班牙/拉美)、种族、学历、是否在校生、所学专业、工作状况、工作行业、英语水平(写、读、说)、英语之外所说语言(中文有普通话、广东话、吴语)。

6、平台
除了用电脑,还可以用手机完成课程。
适应不同浏览器,既有flash版,也有HTML5版,也可手动切换版本。

7、证书
课程免费,要获得认证电子证书(Certificate),除交费外,还需参加签名追踪(signature track),以保证课程确实为本人完成。
要求电脑带摄像头、使用物理键盘:
(1)记录您的打字习惯:您的打字习惯是独一无二的—就像指纹一样。
(2)给自己照张像:微笑!用您的摄像头自拍一张照片。
(3)给您的身份证拍一张照片:使用摄像头对您的 带照片的身份证明。
(4)确认您的身份:在提交作业时提供相符的打字样本和照片。
认证基于数据分析,感觉很有意思,曾想花49美元给自己弄张证书。没开始前怕听不懂、完不成,想先学了再说;开始学了,口语确实听不太懂,但实在是非常浅的入门课,看视频,听不懂也不影响一天内学完两周课程,就放弃了。留着给更有挑战性的课程吧。

[update 2015-11-2] 课程费用已涨至59美元,并推出4门课+毕业项目(79美元)的专项课程(合计315美元/一次性支付减10%)——看着专项课程赚钱,都来了!

周游中国

年末,总结一下半生在国内的旅行。
今年出游不多,但增加了三个国内游到达省份:黑龙江、内蒙古、贵州。至此,国内现尚有西藏、宁夏、青海、甘肃4个省区未到。接下来几年争取踏足除西藏外的三个省区,暂不考虑西藏是因为多年前曾在二道海有过高原反应,不敢再贸然行动。

总结出游历史,基本上以下几部分:
1、早年跟家里大人游,真正记得的是初中毕业的南京、高中毕业的杭州。
学前的几次只有依稀印象,比如坐船去保姆乡下的家,比如中山陵。对中山陵的印象很是诡异,小时在似醒非醒时常浮现于头脑中,待初中毕业再去,发现与先前印象完全不同。或许小孩是不应该去什么陵墓的。
2、读书时同学游,仍只在长三角。记得高中去苏州活动、大学去南京实习、研究生时去昆山游玩。大学的南京是算毕业实习么?不记得去了哪些图书馆,只记得结束后几个同学结伴去扬州。
3、大学毕业后朋友同游,第一次游出江浙沪,到了青岛。研究生时借毕业论文调研之名,一次走了5个省市,只有二地是真查了资料的,其他属搭顺风车。
4、毕业成家后寒暑假出游,后来还有长假游,这是全国游的主要部分。当年多半坐火车,被家人说成是去铺铁轨、为铁道部做贡献;近年也会坐飞机,为机场和航空公司做贡献。随着门票价格逐渐从几毛上升到几十元以至数百元,为景区做的贡献也不少。
5、工作中出差、会议,安排或趁便搭车游。比如华山,当年就是逃会半天,和同行半夜去爬的。
6、偶而有部门旅游,更偶然还有学校工会休养游——工作了大半辈子,今年才轮到第2次。
就这样,涉足了中国绝大部分省份。不过中国实在太大,没到过的城市还是很多,以到过的省份看,河北、广西和内蒙还没到过省会城市。

今年暑假去贵州,原本想去西江,为的是看那片苗寨,不过后来改变行程去荔波看山水。在贵阳听贵州民族大学卢馆长讲苗寨的旅游开发,破坏了当地的民族生态,使文化的创造者沦为商业公司的奴隶……深受触动。很庆幸自己没有去西江,今后也不会去。
以前出游向来只是从自己出发,希望看到不一样的人文或自然风光,从来没有想过目的地是否因旅游而受到不利的影响。今后选择目的地,将会有不一样的视角。

懒人听书一年间

最近一年多时间,每天坐校车到闵行校区上班。因为在车上看任何东西(包括视频)都会晕车,所以早早就在手机上装好了“懒人听书”,先离线下载内容,然后充分利用车上的时间听。虽然常听着入睡,但还是听了不少东西。
开始用手机耳机,车行中音量需开到接近极限才能听清,感觉有损听力;后得朋友赠送头戴式耳机,音量通常只须开到50%左右,放心不少。偶而听听歌曲,大多数时候还是听内容。
一开始有学习热情,听《原来这句日语这样说》,台湾人做的入门级口语,相当活泼有趣。后来间隔着听了两部金庸武侠《神雕侠侣》和《射雕英雄传》,分别花了一两个月,有时中间听着睡着了后面跟不上,影响效果,所以后来再不听长篇小说。
抱着长知识的目的,听的内容主要来自《百家讲坛》,先后听过十多位的系列,讲者多为教授副教授。不是我要求高,讲得好的真不多。开始还能从获取知识角度坚持听,后来在累积效应下,耐性逐渐下降,有的一个系列勉强听上两集,有的甚至只听半集就听不下去全部删除。很多系列的通病是任意褒贬(过度拔高或贬低),重情绪渲染而少史实引用,演讲者像说书人而不像学者。
听不下去的那些就不做反面教材了。特别喜欢的有两位:一是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听《蜀地探秘》系列时,他讲其中的杜甫草堂,积淀深厚,讲起来不温不火,非常喜欢他的风格。回家就搜他讲的其他内容,先后听了《诗歌唐朝》5集,《白居易》7集,前者对唐诗的总结归纳、后者对白居易诗歌与人生的解读,是我以前不曾有过的视野,很是受用。另一位是云南大学苏升乾教授讲《清明上河读宋朝》,以《清明上河图》为引介绍宋朝的各个方面,很长知识。
在百家讲坛外特别喜欢的是台湾的蒋勋,《美的沉思》系列从不同角度谈美,声音动听、从容沉稳,无论是语言还是态度,与大陆完全是两种风格。
当然并不是台湾的都好,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讲《易经》就相当的扯。现在觉得很佩服自己,当时还能坚持听完《百家讲坛》的那个系列,哪怕是在入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