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手机地图到处逛(地图收藏法)

直到上世纪末,地图也仍像其他东西一样,属于稀缺物资,基本上只有到当地才能买到(或者在火车接近城市时会有小贩上车兜售),一些小城市则根本没有地图。极少数的例外是著名旅游城市的旅游地图,可能在大城市的新华书店有售。对于身处他乡、没有地图就缺少安全感的我来说,曾经每到一地,第一件事就是买地图。当然,需要买地图的另一个原因是确认行程是否合理,在没有地图情况下安排的行程,有点像盲人摸象。

网络的普及让信息不再稀缺,而随着电子地图的发展,只要带上手机就拥有了哪怕最偏远地区的地图,这种感觉很好。外出旅游,有了电子地图,不但可以事先根据方位设计行程,出行安排变得轻松许多。更最重要的是,电子地图让我们可以不局限在那些旅游网站上力推的收费景点,找到很多小众但很值得看的地方,不少是免费的。东西好坏,本不以门票价格高低为测度标准,尤其是近年公办文化设施开始免费,很多好地方其实都不收门票。但免费景点较少主动推广,更不会像商业企业那样大做广告,因而常传播不广。在以前,对于小众景点,还常因找不到具体位置而不得不放弃,电子地图基本改变了这种情况。

现在我在去一个地方前,在电子地图上加收藏是必做功课,不管是自由行、随团出行还是普通出差。首先,在地图上收藏好旅游攻略上的必去点。其次,查当地的全国重点文物,选择性收藏。因为近几批的全国重点数量庞大、水分不少,所以不一定会如以前那样见到全国重点就专程前往,但如能顺便看看,也好过很多新造景区。最后是重点——把地图逐级放大(对,是逐级,因为不同比例的图层显示的点是不一样的),收藏区域中那些可能不起眼的小景点。主景点里的小景点也一样,以免走过却错过。有时间会查一下收藏点的详细信息,没时间就这么标记一下。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方便安排行程,走合理的线路。即使随团队出行,也可以多看些有意思的地方。
限于时间,收藏的点不一定都会去,只是备用。到目的地后,有机会就可以跟着手机地图寻访,或者去某大景点时,顺便看看周边。有时还会发现包括全国重点文物在内的各级文物,是当地重要的文化遗存,这便是意外之喜。

有人说,自己不会看地图。此法是最适合不会看地图的。手机地图上清楚标示着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行进方向,附近的收藏点也同样醒目,完全没有方向感也不难跟着前往目的地。反正我的地图上经常是满地星(收藏点),平时看到听到有意思的地点都会在地图上收藏。每次旅行结束后,则截屏保存本次旅行去过的地方,和照片一起保存,然后取消收藏。

数字人文 vs 电子科学(“数字人文与语义技术”会议报告随记)

今天参加上海市图书馆学会举办的2014年图书馆前沿技术论坛(IT4L)“数字人文与语义技术”。因为注册了这个会议,所以对数字人文就特别关注起来。其实今年2月OCLC发布研究报告《每个研究图书馆都需要一个数字人文中心么?》时就下载了的,但一直没有看。
Does Every Research Library Need a Digital Humanities Center? / Jennifer Schaffner , Ricky Erway. OCLC Research, February 2014. ISBN 978-1-55653-466-9. 18 p.

直觉“数字人文”就是用计算方式进行人文科学研究——比如以前就听说过的用文学作品语料库统计分析写作风格之类,只是那时可能没有用这个名词。今日午餐时和几位说起为什么没有数字科学,以为自然科学是通过实验做研究的、不似人文科学更依赖思辨,需要用计算的方式进行定量研究。待回到家中,才发现我的电脑收藏中不知何时已建有e-sci文件夹。查维基百科,自然科学和数字人文对应的,或许就是电子科学吧——当然采用的方法肯定不同,就是人文科学中也不会相同。
维基百科词条:Digital Humanities  vs e-Science 

———-“数字人文与语义技术”会议报告随记———-
刘炜《数字人文与关联数据》是入门课,从起源讲到“云中上图”。像上图这样的图书馆,还真有很多资源可做。
特别有感觉的是说数字人文不是学科,而是研究领域……(待看PPT)。

曾蕾《语义技术应用与知识再发现》举例说明如何用图情一直以来的强项,即基于图书馆资源的半结构数据,用语义技术做挖掘。报告中提到无结构的大数据、有结构的智慧数据(smart data)和半结构的XML文档(概念来自《数字人文杂志》:Big? Smart? Clean? Messy? Data in the Humanities / CHRISTOF SCHÖC)。
另外,第一次听说CCO(Cataloging Cultural Objects)图像标引三层次:一描述、二辨识(即主题)、三阐述(即意义)——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秦健《从欧美数字人文奖励项目说开去》对受资助项目做了归类。从数据类型上说,既包括非结构化的文本,也包括结构化的包括GIS数据集,以及数字和纸质地图、各种档案、音乐信息、语音文档、图像数据。

不同的人文科学肯定会有不同的数字人文方法,比如前述文学作品研究,与林海青《用GIS数据呈现历史事件》介绍的空间历史学,就完全不同。
除此报告外,其他报告所举例子也有不少地图应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与时间、地点相关的内容是相当重要的。
AHA 2014: Getting Started in Digital History Spatial History & hGIS Breakout Session

复旦大学张亮《数字人文中的IT推动力-以二十世纪中国人物志数字图书馆原型系统为例》,介绍了名为“数风流人物”的原型系统。数据来源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中国人物传记数据库”,原库有5万余人,PDF全文检索。原型系统只取了十多个人(?),从时间、地理、人物关系等予以揭示。

上图杨佳《数字人文中的可视化技术》将可视化技术分为五类,举了不少例子,需慢慢消化。

上图夏翠娟《以书目框架建模的上图家谱知识库系统》介绍上图已用BIBFRAME构建了家谱本体,并对预期服务作了十分丰富的设想。可做的不少,能做到多少自然是另一个问题,夏MM自己提出了在数据加工、初始数据清洗、实例和规范数据提取、不同时代地理信息差别及纠错机制上的问题及困境。
雨师提问则是另一个问题:本体要做到何种深度,才能达到把金庸与徐志摩关联起来?答案是BIBFRAME是文献本体,还需要内容本体(要加上谱系本体)——深为受教。
对于夏MM提出的问题,张亮教授对数据清洗的看法我还是很同意的:清洗不可能准确,能做多少是多少。——大数据中,信息缺失或错误不可避免,未必影响结果,只是对采用的方法肯定有影响。

最后中科院生命科学信息中心陈涛、张永娟《关联数据在生化学会会员系统中的应用》,基于上海社科基金课题。利用PubMed数据,采用非关系型数据库、RDF数据进行关联,对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部分会员的个人发文信息、人际关系等进行揭示,还可对会员进行相关内容与会员的推荐。
系统做得相当好。比较遗憾的是如张亮教授提问所指出的,生化领域有PubMed的RDF数据可用,此法对其他领域未必适用。

注:下午迟到,很遗憾错过了上图王曼隽《上海年华的故事》。
P.S. 佩服sogg边听报告边给出提及内容链接的本事。

———联想的分割线———-
各报告介绍的众多实例、原型系统、设想,很有启发。期待PPT分享,再细细看过。
联想到本馆,有一个《中国年谱数据库》,一直以来用者了了。而年谱中可挖掘的数据,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关系……完全可以比肩家谱。如果有意试水数字人文,倒也是个不错的数据源。
秦健教授在问答环节中指出:图书馆从提供数据资源,到提供数据产品。这大概就是图书馆要有一个数字人文中心的理由吧?

一周网络见闻(20070312)

本周内容太丰富了!

一、Good guess
美国图书馆界一位名人,应国会图书馆邀请作会议发言,地点在Google公司总部。他问:

What do you think was cooler to my 8-year old Emma and 5-year old Eli–that I was invited to give a talk by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or that I was going to Google?

Via: Hectic Pace: Bibliographic Control Meeting

二、SEO作弊手段知多少?
SEO =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做SEO必须了解基本的作弊手段,目的是避免无意间采用了相关手段遭到处罚。以下是被视为作弊的常见手段:
1、关键字堆砌:
为了增加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故意在网页代码中,如在META、title、注释、图片ALT以及 URL地址等地方重复书写某关键词的行为(Stuffing)。
2、虚假关键词:
通过在META中设置与网站内容无关的关键词,如在Title中设置热门关键词,以达到误导用户进入网站的目的。同样的情况也包括链接关键词与实际内容不符的情况。
3、隐形文本/链接:
为了增加关键词的出现频次,故意在网页中放一段与背景颜色相同的、包含密集关键字的文本。访客看不到,搜索引擎却能找到。类似方法还包括超小号文字、文字隐藏层等手段。隐形链接是在隐形文本的基础上在其它页面添加指向目标优化页的行为。
4、重定向(Re-Direct):
使用刷新标记(Meta Refresh)、CGI程序、Java、Javascript或其它技术,当用户进入该页时,迅速自动跳转到另一个网页。重定向使搜索引擎与用户访问到不同的网页。
5、偷换网页:
也称”诱饵行为(Bait-&-Switch)”,是在一个网页成功注册并获得较好排名后,用另一个内容无关的网页来替换它的行为。
6、复制站点或内容:
通过复制整个网站或部分网页内容并分配以不同域名和服务器,以此欺骗搜索引擎对同一站点或同一页面进行多次索引的行为。镜象站点(Mirror Sites)是此中典型。
7、桥页/门页(Bridge/Doorway/Portal/Entry):
针对某一关键词专门制作一个优化的页面,链接指向或重定向到目标页面。有时候为动态页面建立静态入口,或为不同的关键词建立不同内页也会用到类似方法,但与桥页不同的是,前者是网站实际内容所需而建立的,是访问者所需要的,而桥页本身无实际内容,只针对搜索引擎作了一堆充斥了关键词的链接而已。
8、隐形页面(Cloaked Page) 指同一个网址下对不同的访问者选择性返回不同的页面内:
搜索引擎得到了高度优化的网页内容,而用户则看到不同的内容。
9、重复注册:
违反网站提交纪律,突破时间间隔限制,将一个网页在短时间内反复提交给同一个搜索引擎以获得收录的做法。
10、垃圾链接:
加入”链接工厂”(亦称”大量链接机制”)指由大量网页交叉链接而构成的一个网络系统。一个站点加入 “链接工厂”后,一方面它可得到来自该系统中所有网页的链接,同时作为交换它需要”奉献”自己的链接。籍此方法来提升链接得分。
11、包含指向作弊网页的链接:
这种情况,有的是无辜被作弊网页牵连,有的则是桥页之故。

摘自:花了500学的seo课程教程笔记公布

三、美国童子军·挣钱与花钱

“据童子军网站介绍,美国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从在童子军卖饼干开始的。童子军的差使是推销饼干,目的实际是要培养孩子的社会和经营技能。饼干卖完了,大家凑在一起算账,让孩子们讨论钱该怎么花。结论是把钱一分为三,第一部分给组织者,因为人家义务劳动,还要自己缴钱,不公平,所以孩子希望能把志愿者倒贴进来的钱给付了;第二部分捐给那些无家可归者;第三部分留下来给孩子们开个庆功会。这样是非常”草根”的教育:什么都不是白来的,必须是自己挣来的;挣来钱后,再要想想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这是小处,却更让人见出真义。”

摘自:薛涌:反智的书生:草根对特权生气

四、parking lot clock
Library Plaza's Clock
The strip mall where the Library is located is actually called “Library Plaza.”
From Flickr. Uploaded on February 1, 2007 by The Shifted Librarian

Via: Library Views 圖書館觀點:圖書館的願景

五、知道π日(Pi Day)吗?还有两个呢!
摘自:Mild Talk:今天是“派”日(http://mopa.blogbus.com/logs/4763093.html

“美国的旧金山市可能是π日的最早发源地。每年的3月14日,在当天下午1点59分,热闹的人群要围着当地的博物馆绕行3.14圈——象征 3.14159……,这叫π游行,同时,人们手里还要拿着各种各样的饼,因为饼的英文Pie在英语里与π同音。日前在科学探索博物馆的官方网站 exploratorium.edu上,第19届π日庆祝活动http://www.exploratorium.edu/pi/pidaysched.html已经公布,包括互相投掷馅饼大赛。”
“因为π这个数字在我们生活中不可小觑的作用,全世界的数学家便在这一天,很巧的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也是在这一天出生,举行庆祝活动。我们喜欢吃 “派”,还有菠萝,因为菠萝的英文pineapple首音节与“派”相同,或者看《派》这部电影。而新近又一种奇妙的说法是,IT业的发展应该从π的研究时就开始了,祖冲之可以算IT业的祖师爷。为什么呢,如果把IT合写成一个字母,是不是很像π?”
“如果”π“节激起了你对数字的兴趣,那你一定要留意下一个π日:7月22日。因为22除以7大约等于π。22/7可是最流行的代表π的分数。”
来自Yupoo的这张π演算图有点意思:
π的演算图示

六、Google地图/地球也玩PS?
Google地图/地球中,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以西35公里的海面上有9架飞机,看上去一模一样,被认为是使用Photoshop里的”仿制图章工具”做出来的,而且做的人功力或时间不足。你觉得是吗?

Via: GSeeker:Google Maps/Earth上的飞机“影分身”

如果真是这样,那上周看的精彩Google地球视频,有些奇怪的图形,会不会也是用什么东西做出来的?
另:哥本哈根东临大海,那地方是在离哥本哈根很远的内海。

update (2007-3-31): GSeeker:  Google Earth图像升级(07.03.30) 已删除PS版飞机

七、如果挖穿地心,会挖到哪儿?

试试这里,用Google Maps做的:If you dig straight down, where will you end up?
Via: GSeeker:DigHole:如果一直挖,地球另一端是哪里?

不单是好玩噢,DigHole是这么说的:
This webpage is useful for teaching, geography, maps,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school, K12, anitpode, anitpodal,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