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67. 821-83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821.清了
(1088-1151年)曹洞宗。道号真歇,谥号悟空禅师,也被称为寂庵。俗姓雍,左绵(四川省)安昌人。十一岁时跟圣果寺的清俊出家,学《法华经》。十八岁得度,在成都的大慈寺学经论,登峨嵋山后出蜀。参拜邓州(河南省)丹霞山子淳,开悟而嗣法。游五台、京师,下汴,参拜长芦祖照而分座。宣和五年(1123年)在长芦山开堂,住补陀洛山,游天童、雁荡、天封。建炎四年(1130年)住雪峰山,振兴曹洞之宗风。之后,历住育王、蒋山、龙翔寺、径山,绍兴二十一年成为崇先显孝禅院的开山,无病而于同年十月一日圆寂,终年六十四岁,僧腊四十五。著作有《一掌录》、《劫外录》、《信心铭拈古》。

822.石泓寺石窟
位于陕西省西安北方的鄜县(现名富县)。根据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编集的《陕西通志》、道光十四年(1834年)编集的《重修鄜州志》,鄜州之西130里处岩山的山壁上凿有洞,安放大佛三尊,开创年代不明。时代万历七年(1579年)加以生修。后世对雕刻于窟壁的观音像与小佛群作过修补,据推断原型是唐代的;据认为三尊大佛中,释迦像在石窟开凿后不久雕刻,样式上为唐代的制作,两菩萨像是在后代追刻的。

823.石虎
(?-349年)五胡十六国后赵的第三代皇帝,石勒之义子,字季龙。因勇武过人、长于统率军队而受石勒重用。石勒死后,其子石弘继位,延熙元年(334年)石虎废石弘,继帝位,自称大赵天王,定都邺。由于对外派遣远征军,对内大兴土木,役使人民,国力日渐衰微。然而,在文化上与石勒一样尊信佛图澄,还公许人民出家,因而在石虎的治下,佛图澄之下形成了华北佛教的兴隆之势。

824.碛砂版大藏经
南宋中期到元初开版的大藏经,是端平元年(1234年)前后完成于江苏省平江府碛砂延圣禅院的私版大藏经,元代时还加以追雕补刻,亦称《南宋碛砂延圣院大藏经》、《延圣院版》、《延圣寺版》、《碛砂版》。“碛砂”也写作“碛沙”。1931年,在陕西省西安的卧龙寺、开元寺发现这一金藏,其影印版(591册,补2册)在上海出版。内容、体裁等与《思溪版》大致相同,591函1532部6365卷,是一面六行、一行十七字的折本。

825.石塔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乌石山,山麓有神光寺、南涧寺,本寺位于最东。根据留下的碑文,唐代贞元十五年(799年),为庆祝德宗的诞生,由观察使柳冕与监军使鱼公创建。初名贞元无垢净光塔,一百多年后,永隆三年(941年)王延义重建,命名为坚牢塔。塔从明代天启年间起屡屡重修,但堂宇在嘉靖以后废绝。清代顺治六年(1649年)曾复建,但现已无寺僧,仅存塔。据报告,八角七层塔的侧面以黑大理石刻出佛像,并刻有很多铭文。

826.硕法师
(生卒年不详)亦称“JIYAKUHOSSHI”,日本平安时代的三论宗学僧,安澄(763-814年)的《中论疏记》等中频繁地引用、提及。是中国唐代的三论学者,著有《中论疏》十二卷、《三论游意义》(现存)等。日本传说是吉藏的弟子,但僧传中未见到。然而,从其思想、学说,并根据他在南都的音通的用字例,且与吉藏可能有师徒关系等来看,或许就是唐代住清禅寺的慧赜(《唐高僧传》卷三)。

827.石勒
(274-333年)后赵的建国者。从匈奴一个部族的穷人开始,逐渐成为大单于(匈奴王)。尊崇佛图澄,重视中国文化,还让编集《大单于志》这样的书籍。

828.施护
(生卒年不详)印度名Danapala,赐号显教大师。北印度乌填曩(Udyana)出身的译经僧。大平兴国五年(980年),与天息灾一同来到中国,拜谒宋太祖,得赐紫衣。大平兴国七年,受敕在大平兴国寺西方新建的译经院着手翻译。据说到元禧元年(1017年)为止三十六年间,译出的佛典共115部244卷。重要的翻译有《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是补充不空译《金刚顶经》的重要文献。

829.世说新语
南朝宋的刘义庆(403-444年)编,收集从后汉末年到东晋末年士大夫的逸话。古时亦称《世说》或《世说新书》。按逸话的内容与人物的性格,分类成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编。由于生动地描绘出清谈流行的实态及贵族与僧侣的交友等,成为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以及佛教被接受方面重要的资料。另外,本书中有刘孝标(462-521年)之注,作为六朝的代表性注释而著名。

830.薛怀义
(?-695年)活跃于中唐则天武皇朝时的僧侣。俗姓冯,京兆鄠县(陕西省,现为户县)人。原为杂耍中心的力士,偶然通过千金公主接近则天武后而得宠,受劝为僧,入武皇的女婿薛绍之籍。垂拱四年(688年),经过光宅政变压制了反武后派,迎来了他的全盛时代。把佛教置于道教之上,伪造《大云经》在全国的寺院中配布,说武后是佛的再世。另外也从事讨伐突厥等,他离开武后,最后为太平公主所谋杀。

《中国佛教史辞典》(066. 811-82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811.崇廙
(生卒年不详)唐代俱舍学者。对圆晖的《俱舍论颂疏》作注释,著《金华钞》,现不存。

812.宗镜录
一百卷,延寿撰。大正藏四十八卷。亦称《宗鉴录》、《心镜录》。序中有“佛祖之大意,正宗之经论详,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次申问答,用去疑情,后引真证,成其圆信。”因此可知,本书以诸教说作为广泛的基础,阐明作为根本真实的“一心”,以确立正确的信念。全书由标宗章(卷一)、问答章(卷一—卷九十三)、引证章(卷九十四—卷一百)三章组成。基本是法眼系禅的立场,教理上对华严教学的影响尤其大。叙述的整体绝不能说是有体系、有组织的,因此难以理解的部分也不少。然而,著者的博识应当令人惊叹,本书兼具百科全书的作用。特别是其中屡屡引用佚书、佚文,极为珍贵,提高了本书的价值。根据所附的吴越王钱弘俶及杨杰的序文,本书广为流传似乎是元祐六年(1091年)以后的事了。与之密切相关的书有《宗镜录要义条目》一卷。另外,后来志玄无极以本书为基础,编成《宗镜录抄》三十卷。

813.栖霞寺
位于江苏省南京摄山。刘宋泰始年间(465-471年),法度游历到明僧绍所隐栖的摄山,与之结道交,法度圆寂后,明氏将故宅命名为栖霞精舍,作为佛寺。僧绍第二子仲璋发愿在西峰的石壁上开龛窟、雕刻菩萨像,后来附近也由诸王公加以营造,称为千佛岩。法度之下有高丽辽东的僧朗来师从,成为江南三论宗之祖。梁武帝于天监十一年(512年)派僧诠、僧怀、慧令等向僧朗学习。僧诠留在山中讲三论,门下有法朗、慧辩、慧布等。法朗之下有吉藏,集三论宗之大成,与关内的古三论相对,称为新三论、山门义。经隋、唐、宋代,高僧相继住此,加以重修,寺名也几次改称,明代洪武二十年(1392年)恢复原来的名称。经明、清,寺域中存有隋文帝建立的八角五层舍利塔、千佛岩、天开岩,伽蓝也得到修复。

814.西夏文大藏经
用西夏语所译的大藏经,亦称《西夏大藏经》、《西夏语大藏经》。西夏是党项族在中国西北部所建的王国(1032-1227年),制定了西夏文字,通过翻译汉籍与佛典等构筑自己的文化,为元朝所亡。以西夏语翻译佛典最初是以汉译及西藏译为基础的,但仁宗(1139-1194年)时起按汉译统一,译语也是如此。然而《西夏文大藏经》完成并开版则在西夏灭亡七十多年以后了。大德六年(1302年)元代的管主八在江南浙江的大万寿寺开版河西字(西夏字)大藏经3620余卷,这就是元朝刻的《西夏文大藏经》。

815.西黄寺
位于河北省北京,创建于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寺内有班禅喇嘛塔,是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圆寂的第三代班禅喇嘛具德智而建造的。留有中国佛寺中未见同类实例的西藏样式,由大理石造的壮丽的佛菩萨像雕刻,四方配八角五层小尖塔。据指出,类似于南京栖霞寺舍利塔、五台山镇海寺章嘉塔的构思。四方的塔的基檀上分别刻有:东南—首楞严陀罗尼,西南—大悲心陀罗尼,东北—金刚经,西北—药师本愿经。另外寺内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御笔的清净化城塔记碑、班禅圣僧并赞碑。

816.靖嵩
(537-614年)俗姓张,涿郡固安(河北省)人。十五岁出家,后来到北齐之都邺,跟法上门下的融智学习《涅槃经》与《十地经论》。另外也同学《四分律》与《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接受琅耶王的皈依。北周灭亡北齐时,他逃往南面的陈,在那儿见到《摄大乘论》,也得到真谛门下法泰的教诲。到了隋代,在彭城的崇圣寺积极地开讲《摄论》。著作有《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讲“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

817.世宗(金)
(1123-1189年)姓名为完颜雍,金朝第五代皇帝(1161-1189年在位)。战争结束后,世宗恢复国内秩序、整顿国家财政等,热心于政治,出现了金朝的全盛时代。在严格管制佛教的同时,也尽力使之兴盛,即位第二年(大定二年)在燕京建大庆寿寺,还在山西省孟县建立慈氏院、清凉院二寺。大定八年建在东京建清安禅寺,度僧500人,二十四年在仰山建栖隐寺,度僧10000人。又在燕京重建昊天寺,二十六年行幸大永安寺,给田2000亩、粟7000株、钱20000贯。后人称他为小尧舜,有名君之誉。

818.清谈
指魏晋时代,舍弃形式上的儒教,喜好老庄,认为政治混浊,沉缅于哲学性的议论。被当作空理空论之徒而受到批判,佛教则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这一清谈而为中国知识分子所接受。

819.清茂
(1262-1329年)临济宗杨岐派,号金刚幢,自称休居叟,赐号扶宗普觉佛性禅师。字古林,俗姓林,景定三年八月一日生于温州(浙江省)乐清县。十二岁投天台山国清寺孤岩启,第二年得度。历参雪窦的简翁居敬、南屏的石林行巩、苏州承天的觉庵梦真,接着参拜横川如珙而嗣法。大德二年(1298年)在平江府(江苏省)天平山白云禅寺开堂,住平江府开元禅寺,再领旨于皇庆元年(1312年)再住开元禅寺,延祐二年(1315年)住饶州(江西省)永福寺。天历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圆寂于金陵凤台山保宁禅寺,终年六十八岁,僧腊五十五。现存《语录》七卷。

820.青龙寺
位于陕西省西安。最初是隋文帝于开皇二年(582年)迁都之际,掘起城内的墓地,改葬郊外,命名为灵感寺。到唐代武德四年(621年)废绝,龙朔二年(662年)城阳公主上奏复兴,命名为观音寺,景云二年改称青龙寺。日本的空海入唐,于永贞元年(805年)跟青龙寺惠果学习胎藏、金刚两部之法,在此寺的东塔院受传法阿阇梨位之灌顶。接着法全来此,因会昌破佛南次废绝。在大慈恩寺塔东北约二公里的石佛寺附近,发掘出古青龙寺的遗迹。

《中国佛教史辞典》(065. 802-81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说明:810编号重号)

802.沈约
(441-513年)字休文,梁代人,官至尚书令。针对范缜的《神灭论》,表示“神不灭义”,著《难范缜神灭义》,出现在《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灭论》中所收62人奉答书之第四。对于沈约的佛教学,在《广弘明集》中收很多。

803.水经注
四十卷,北魏郦道元著,对据认为作于三世纪左右的《水经》作注释。不过郦氏只利用了《水经》的骨架,以自己遍历华北各地的地理体验,以及涉猎现在已佚的许多文献而得的地理学知识,经完全充实加工而成的独特的地理书。从黄河水系开始,到淮南、长江水系,并涉及江南诸水系。由于本书在十世纪时就已失五卷,北宋以来的刊本在内容上产生混乱,十八世纪以后,清朝学者们通过校订事业,大致按原型复原。

804.随自意三昧
一卷,陈代慧思述。续藏二·三·四。随自意三昧是出自《首楞严经》的三昧名称,与《摩诃止观》的四种三昧之第四非行非坐三昧为异名同义。智顗按照《大品般若经》称此三昧为觉意三昧,制作另行本。本书说初心菩萨修学六波罗蜜时,应以持禅定为根本,修此禅时,在行、住、坐、眠、食、语的威仪中,应各有禅定与六度的行仪方法。在了解彻底实践般若空观的慧思对于华严与法华、唯识的见解方面,是特别重要的研究书,智顗也在他著述的重要部分中屡屡引用本书。

805.水陆仪轨
讲述在流水、净地中施饮食、救诸鬼的水陆斋(悲斋会)仪式方法的书。据传最早由梁武帝制仪文,在润州金山寺(北水陆)修设。仪文已散佚,但唐代道英从义济处得到修订后流行。宋代杨锷撰仪文三卷,苏轼制《水陆法赞》十六编(眉山水陆);南宋真隐居士史浩作仪文四卷,志磐以史浩的仪文为基础,著《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六卷(南水陆);明代云栖祩宏作仪文,清代咫观撰《法界圣凡水陆大斋普利道场性相通论》九卷、《法界圣凡大斋法轮宝忏》十卷。

806.水陆大斋会
在流水、净地散放食物以救世界一切亡者、饿鬼的法会,亦称水陆会、水陆斋、悲斋会,是一种斋会,也是一种施饿鬼会。梁武帝在天监四年(505年)二月,基于一位神僧的梦告,在金山寺所进行的被认为是最早的。到唐代,咸亨年间(670-674年)长安法海寺的道英在山北寺修设以后,流行于世。北宋时东川杨锷作《仪文》三卷、苏轼作《水陆法赞》十六编、南宋史浩作《仪文》四卷、志磐作《法界圣凡水陆胜会修斋仪轨》六卷等。

807.崇惠
(生卒年不详)在唐代道、佛二教抗争历史上著名的僧侣。俗姓章,杭州人。为径山的国一禅师(法钦)的弟子,禅观方面也努力修行三密之秘法。在昌化(杭州府)千顷的最高峰顶结草庵,专诵佛顶咒,还在盐官硖石(浙江省)的东山结草庵,之后隐栖于於潜(浙江省)的落云寺,结果为挽救佛法与外教的相互争论而上京,入章信寺(章敬寺)。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应道士史华的要求,与史华比神通力(超能力),战胜史华。皇帝为崇惠的神通力所感动,赐紫方袍、授鸿胪卿、赐号护国三藏,让他住安国寺。

808.崇岳
(1131-1202年)临济宗杨岐派。自号松源,俗姓吴,处州(浙江省)龙泉松源人。幼时起立志出家,二十三岁出家,在大明寺受五戒。先参拜灵石妙,接着参拜径山的大慧宗杲、蒋山的应庵昙华。隆兴二年(1164年)在临安西湖的白莲精舍得度。之后见乾元的木庵安永,参拜衢州(浙江省)西山的密庵咸杰而嗣法。淳熙十一年(1184年)初住平江府(江苏省)阳山澄照禅院,历住江阴军(江苏省)君山的报恩光孝寺、无为军(安徽省)冶父山的实际禅院、饶州(江西省)的荐福禅院、明州香山的智度禅院、平江府虎丘山的云岩禅院,庆元三年(1197年)入灵隐寺,又开显亲报慈寺。嘉泰二年八月四日圆寂,终年七十一岁,僧腊四十。现存《语录》二卷。

809.崇玄署
统管唐初的僧尼与道士的中央官厅,设在鸿胪寺之下,缩小了以往僧官的独立权限,隶属于俗官。

810.嵩山
位于河南省登封县,为河南名山,五岳之一,亦称嵩岳、中岳。山之东有太室山二十四峰,山之西有少室山三十六峰。据说所谓室是因为在山麓各有石室。从上古时起就被当作神圣的山而知名,屡有皇帝行幸,还有僧徒道士隐栖,建有许多庙祠、宫观、佛寺。其中法王寺位于太室山,据传古时后汉明帝在承平十四年(71年)与洛阳白马寺同时期创建,后来曾多次加以重修并改名:曹魏明帝时称护国寺、隋文帝建舍利塔称舍利寺,唐太宗时称功德寺,代宗时称文殊师利广德报恩寺,宋初仁宗时称嵩山法王寺。少室山的少林寺在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由佛陀禅师创建,禅宗初祖达摩与其弟子慧可住此,成为禅的根本道场。法王寺之西的崇岳寺,是北魏宣武帝于永平二年(509年)命冯亮、僧暹当作离宫而营造的,后来孝明帝改为佛寺,命名为闲居寺,让佛陀禅师的弟子、习禅第一人僧稠住此。唐代时则天武后也曾行幸该寺,禅的北宗神秀的弟子普寂住此,惟政、一行等投到他的门下,成为北宗禅的中心,中宗敕命,为神秀营造塔。会善寺最初也是北魏孝文帝的离宫,澄觉禅师来后改为佛寺,隋代开皇年间称为会善寺。唐初进一行、元同等设戒坛,虽曾一度衰微,但乘如、崇光、重进等律僧住此后,讲律学,进行授戒,禅宗的赵州从谂等也来此。北宗神秀的弟子景贤在开元十一年(723年)圆寂于该寺,天宝五年(746年)时建立净藏之塔,净藏师从少林寺慧安,并跟从禅宗六祖、南宗的慧能学禅。属于禅的南北二宗的僧侣同时住该寺。该寺中现存有宋代开宝三年(970年)的戒坛院古塔、金代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的戒坛院威公山王塔。永泰寺是北魏正光二年(521年)由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所开创,初时是名为明练寺的尼寺,北周武帝废佛时衰败,唐中宗时嵩岳寺道莹复建,命名为永泰寺。现有唐代天宝十一年(752年)的“永泰寺碑”。

810a.崇圣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侯官县雪峰山,亦称峰寺。德山宣鉴的弟子雪峰义存在遍参诸方之后,在剃度之师芙蓉灵训的故地寻找住山之地,之后入象骨峰(雪峰山)。乾符二年(875年)受赐应天雪峰寺的寺额,当时的闽王王审知注意后,帮助营造伽蓝。义存六十岁时的中和元年(881年),据说僧众达1500人,其中高足为玄沙师备。光化三年(900年),改号应天广福寺,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成为崇圣寺。明代宣德年间加以重修,但在清代时荒废,到了民国,由鼓山涌泉寺的住持达本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