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70. 841-85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841.善书
为民众解说伦理道德的书。宋代以后,以儒、佛、道三教的交流为背景而成书,以因果报应、劝善惩恶为内容。善书根据民众所喜爱的儒、佛、道的某经典,给出易于明了的伦理目标与生活规范。作善书并使之普及的以知识阶层人士为多,这些人站在民众一边,是与民众共生共苦的人。说到善书的代表,是南宋初期隆兴二年(1164年)前后起被介绍于世的《太上感应篇》,以本书为模范,接连不断地作成了许多。有很多作者托名神仙,也有由善人所作、写明作者名的。出现后又消失的善书中,《太上感应篇》与《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三部最为流行。明代以后,变文系统的宝卷作为善书得以流传。

842.善昭
(947-1024年)临济宗。谥号无德禅师,由住持地称为汾阳善昭、汾州善昭。俗姓俞,太原(山西省)人。十四岁父母双亡,出家、受具后,见诸方老宿达七十一人。尤其喜欢论曹洞的宗旨,学于石门慧彻,作五位偈,最后参拜汝州(河南省)首山的省念而嗣法。被长沙太守张茂宗与襄州太守刘昌言(942-999年)请作住持而不接受,淳化四年(993年)首山圆寂后,西河道俗一千余人派契聪迎善昭于汾州(山西省)太平寺太子院。天圣二年圆寂,终年七十八岁,僧腊六十五。有《语录》三卷,其中收《颂古》百则,被当作最早的颂古。

843.全真教
金代兴起的新道教。开祖王重阳(嚞)四十八岁时,从一异人(据说是吕洞宾)处授得秘道,开始修道生活,五十六岁时去山东的宁海州,在当地布教,以马丹阳(1123-1183年)为首的七人(七真人)为弟子,建立了全真教的基础。七真人中马丹阳为第二祖,在联结陕西与山东的黄河流域确立起教线。另外七真人之一的立长春(1148-1227年)向元朝的成吉斯汗解说节制与爱民止杀精神的传说相当著名。全真教的特征是,立足于儒、佛、道三教一致,回避咒述与迷信的要素,重视坐禅,具有出家主义的立场。七真人的时代曾支配华北的道教,但由于元朝时与佛教争论失败而衰弱,虽曾一度夺回势力,但已没有以前那样的力量,仅作为华北第一的道教而保持着传统。

844.宣政院
元代管制教团的官府,之下设总统、僧录、正副都纲及其他僧官。

845.善世禅师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在金陵天界寺设善世院,管理佛教,慧昙为初代善世禅师。

846.鄯善
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的古国名。前汉时代起作为东西交易要地而繁荣,但是五世纪时吐谷浑开始活跃后,被吐谷浑所支配,国势衰弱。

847.阐提成佛说
道生(355-434年)所说一阐提(icchantika,译为断善根,指没有成佛的能力)中也有佛性,只要有缘就能成佛。据说道生探究六卷本《泥洹经》的真义,提倡经中未加解说的阐提成佛说,因而被保守的僧侣们排斥于建康僧团之外,但等到解说阐提成佛的北本《涅槃经》被带来后,人们都敬佩他的远见卓识。后来涅槃宗与天台宗也说一切皆成佛,批判阐提不成佛说。

848.善智
(?-607年)三阶教徒。与兄本济一起师从信行,撰述《顿教一乘》二十卷,还制定了三阶教的仪规。据说信行也尊敬他的品德。去世后由弟子们在信行之墓的右边附葬。

849.善导
(613-681年)俗姓朱,临淄(山东省)人。中国净土教的集大成者。年轻时投密州(山东省)的明胜而出家,诵读《法华经》与《维摩经》。一次,见西方净土的图像,希望往生阿弥陀净土。二十岁时受具足戒,与妙开律师一起研究各种经典时,见到《观无量寿经》,以此经典为基础,反复考虑(回思)十六观之净土,进行修行。对善导来说,决定净土信仰是在唐代贞观年间,他二十多岁时在玄中寺与道绰相会。由于道绰的指导,实施方等忏法,接受《观无量寿经》的讲义。终于悟得念佛三昧,辞别道绰,住终南山的悟真寺,又住长安的光明寺等,育成许多弟子,推荐口称念佛(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世间称为善导流的念佛。他以从信者布施得来的金钱书写《阿弥陀经》,作净土的变相(图像),给众人。特别是写经达十万卷,其中的一部分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在高昌被日本的橘瑞超发现。永隆二年(681年)三月十四日圆寂,终年六十九岁。弟子有怀感、怀恽、净业等。代表性著作有《观无量寿经疏》四卷,另外还有《法事赞》二卷、《观念法门》一卷、《往生礼赞偈》一卷等。他针对以往由心内而来的观想念佛,推荐用言语唱的口称念佛,这一念佛对日本法然的净土信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850.善导流
日本的法然认为,中国的净土教有庐山白莲社的慧远流(观念念佛)、善导流(称名念佛)、慈愍流(禅净一致念佛)三流,但这只是说教义内容不同,中国净土教中并无流派。

《中国佛教史辞典》(069. 840 禅宗)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840.禅宗
创立佛教的释尊,采用印度一般进行的坐禅进行佛道修行。对炎热的印度的人们来说,在凉爽的树阴下坐禅、耽于瞑想,是极为自然的。禅起源于印度,禅宗的故乡是印度。印度坐禅的目的是生天思想,然而释尊并非以此为终极,而是开展以离开苦乐两边的中道涅槃为目的禅。之后,在印度多种禅观思想发达,产生了许多禅经,最后都传到了中国。创立禅宗的菩提达摩(活跃于六世纪初)从印度到中国,带来了大乘禅。当时的中国,多种禅法几乎都源自小乘系的禅观思想,北魏的习禅者中,特别有师从佛陀禅师的僧稠(480-560年),以《涅槃经》圣行品的四念处法为中心推荐坐禅,相当活跃。菩提达摩不久就达到了与僧稠并称的活跃程度。菩提达摩的坐禅特色是,以大乘壁观进行修行,壁观得自虚宗(般若的根本义),教有二入四行说。还形成了研究《楞伽经》的集团,弟子中出现了二祖惠可及三祖僧璨。接着,四祖道信与五祖弘忍活跃于蕲州(湖北省)黄梅县的双峰山,修行者也有集团化的倾向,形成了禅宗独特的仪礼与规则的源流,传播安心、守心的禅风,以至被称为东山法门。使这一东山法门得以发展的,是活跃于洛阳、长安的神秀与其弟子普寂(651-739年)等。这一系统的人们受到则天武后、中宗、睿宗的尊崇,主张观心,具有很大的势力。总结这一集团的主张的有净觉的《楞伽师次记》与杜朏的《传法宝纪》,后被称为北宗。八世纪初时,仅北宗为代表禅宗的势力。730年起,在滑台的大云寺,荷泽神会(670-762年)针对弘忍—神秀—普寂的势力,强烈主张弘忍—慧能系统为菩提达摩的南宗正统,对北宗加以攻击。北宗(?)的思想是“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心之计为误,主张慧能为六祖的证据是从达摩传来的袈裟。针对南宗的顿悟,北宗决然主张渐悟。由此,重视现实、具有从理论上单刀直入地追求真理的强烈倾向的中国人,不满足于天台、华严等学解佛教,创造了大乘的实践佛教。并且作为悟禅的宗教,中国禅在日常生活中被当作真理,得到了广泛地开展。从三论系的禅出发,认为南北对立不是真的宗教,出现了禅的一派即牛头宗。此派以法融为牛头的初祖,六祖慧忠与鹤林玄素、径山法钦、佛窟遗则等活跃,但到了后来没怎么继续。北宗也受唐朝中央政权衰弱的影响,很快地失去势力,只有南宗慧能(638-713年)的系统得以发展。不过一度拥有势力的集团有净众寺无相与保唐寺无住,他们接受五祖弘忍门下的念佛禅,发展荷泽神会的传衣说。此派现存有《历代法宝记》这一文献,被称为净众宗及保唐宗,在四川展开其独特的禅,最终此派之禅还与西藏之禅紧密结合。圭峰宗密主张荷泽宗与此派法系相连,倡导教禅一致思想,对后世产生影响,但作为教团不久就衰退了。南宗除荷泽宗以外,青原系的石头希迁之禅以《参同契》展开独自的主张;药山惟俨展开非思量的坐禅,树立真金铺的跛挈的宗风,是彻底的自受用三昧、游戏于乐道的集团。另外,南宗最大集团是被称为洪州宗的马祖道一的系统,马祖之下有西堂智藏与百丈怀海(749-814年),百丈最早制定清规,导致禅宗寺院的完全独立。百丈之下有沩山灵祐与黄檗希运二名弟子,沩山与弟子仰山慧寂一同确立了师资性格相当一致的宗风,在五家七宗中被称为沩仰宗;黄檗之下有临济义玄,以河北的临济院为中心,形成了主张彻底的自由人的临济宗。马祖之下还育成了南泉普愿与赵州丛谂师资的个性化的禅。洪州宗系的禅还有无事禅的宗风,主张即心是佛,把一切日常行为当作佛性之动,彻底到连屙屎送尿也当作佛道。另一方面,青原系的洞山良价与弟子曹山本寂确立了五位思想,形成了具有行持绵密宗风的曹洞宗。唐末五代时,福建省活跃着雪峰义存,雪峰之下有云门文偃,以韶州(广东省)云门山为中心形成云门宗。另外从雪峰之下的玄沙师备系统出现法眼文益—天台德韶—永明延寿,在吴越国的保护之下形成了法眼宗。这一宗派立足于综合主义,说明性相融会、教禅一致,永明延寿解说教禅一致,对成为后世主流的念佛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了宋代,沩仰已经没有了,法眼宗衰微,云门宗虽因出现雪窦重显而盛行一时,但不久即丧失势力;曹洞宗略有势力,在芙蓉道楷之下出现慧照庆预、真歇清了、宏智正觉(1091-1157年)三人,默照禅兴盛,然而此后,曹洞宗还继续存在其它北方系统,但已不多。宋代仅临济宗兴盛,分慈明楚圆之下的黄龙慧南与杨岐方会的黄龙派、杨岐派二派,杨岐派有《碧岩录》撰者圜悟克勤与其弟子大慧宗杲(1089-1163年),确立了看话禅。元、明、清代,大慧的师兄弟虎丘绍隆的法系繁荣,出现了中峰明本与密云圆悟。曹洞宗在北方的系统继续存在,万松行秀与湛然圆澄、永觉元贤等活跃。另外,明代万历年间临济宗虽引退,但涌现出超越各宗派进行活动的紫柏真可、云栖祩宏、憨山德清三高僧。并且朝鲜的禅宗传自唐代的禅,形成九山禅门,特别是法眼宗有很大的影响,由智讷实现了曹溪宗的统一。日本的禅为四六传,形成了二四流的流派,繁荣的有道元的曹洞宗、组成应灯关流派的白隐慧鹤的临济宗。另外,江户时代由中国来的隐元形成了黄檗宗。

《中国佛教史辞典》(068. 831-839)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831.绝观论
一卷,敦煌出土的达摩论之一,亦称《入理缘门论》、《观行法为有缘无名上士集》、《三藏法师菩提达摩绝观论》。以入理先生与弟子缘门的问答形式,同样的形式还有敦煌本《无心论》。主张的内容是绝观与无心,讲般若思想。可见到与假托僧肇的《宝藏论》类似的思想,也可见到从不同于南宗和北宗的三论系禅出发的牛头宗的主张,八世纪末成书,作者被当作牛头宗的派祖法融。现存的敦煌写本可见阶段性的内容变迁。敦煌写本有积翠轩本、P2732、P2045、北京本闰字八十四、P2074、P2885六种。

832.雪窦寺
位于宁波府(浙江省)奉化县西北六十里的雪窦山,属四明山。雪窦山中有雪窦寺,禅宗五山十刹中十刹第五位的资圣寺就是本寺。古时从晋代起造庵,从长沙景岑的法嗣常通于景福元年(892年)住此开始,成为十方禅院。广顺二年(952年)智觉延寿住此,咸平三年(1000年)得赐资圣寺的寺额。使本寺著名的,是云门宗中兴之祖明觉重显。《雪窦颂古》百则,后来成为《碧岩集》。有智觉与明觉的二觉堂。宋理宗蚬“应梦名山”之额。历住有著名的嗣宗、智鉴、炳同、子文、大证。

833.说无垢称经疏
十二卷,基撰。大正藏三十八卷,亦称《说无垢称经赞》或《说无垢称经赞疏》。基(632-682年)对玄奘所译《说无垢称经》(即罗什所译《维摩诘所说经》的异译)的注释。总的来说是忠实于本文的注释,但其中以法相宗独自的教判即三时教八宗为基础,以三时中的第一、第二及八宗中的第七、第八配本经等,也可见到作为法相宗初祖进行注释的特异性。

834.鲜演
(生卒年不详)辽道宗时的华严学者。他的《华严经谈玄决择》六卷(续藏一·十一),是从澄观《华严经疏》开头的玄谈中抽出要文,自附解释,并插入澄观《演义钞》的相应部分。

835.禅关策进
一卷,云栖祩宏撰。大正藏四十八卷。前集分“诸祖师法语节要”与“诸祖苦功节略”二门,举出祖师的言行,记下被认为在禅宗的参禅学道方面最为重要的内容,是为鼓舞修行者、让其见性而进行讲解的。后集被称为“诸经引证节略”,摘录汇集经论之中同样也有的修行者应当精进努力的事项。全编中附有撰者的批评与解说。本书中也有慈明和尚困倦时用锥自刺进行修行的“引锥自刺”的传说,这是激励修行者的传说。

836.禅月集
十二卷,德隐贯休撰,嘉熙四年(1240年)重刊。贯休(832-912年)字德隐,赐号禅月大师。金华(浙江省)兰溪登高人,跟随家乡和安寺的圆贞禅师出家。幼年时诗文、绘画出色,令人惊讶。受具足戒后,作为诗人的名声日益增大。乾宁初年(894年左右),向吴越武肃王钱氏献诗,得到庇护。乾宁三年(896年)编集诗文集。也由于弟子的劝告而入蜀(四川省),得到蜀王的保护。《禅月集》与《寒山诗》一亲,为禅者所爱读。《禅月集》现存有很多编集本与刊行本,流传本由清代的凤丹月樵甫校刊。

837.禅源诸诠集都序
二卷,圭峰宗密撰。大正藏四十八卷。据说圭峰宗密(780-841年)撰《禅源诸诠集》一百卷,但早已佚,本书相当于其总序。宗密在禅宗中捏造法系,主张属于荷译宗,自认是华严宗中接着澄观的第五祖。因此以华严宗教义为基础,特别接近宗密宣扬到异常程度的《圆觉经》的立场,以及荷泽禅体验的立场,以此展开教禅一致论。本书体系化地说明这一教禅一致论,在佛教思想史上具有应当特书的位置。本书别名为《禅那理行诸诠集》,汇集诸家所述用来诠表禅门根本道理的文字句偈,由于教家在诸经论中解说教,禅家在句偈中总结教,因而汇集了教禅之教。本书还将一切众生的根源命名为本觉真性,也把此称为佛性与心地,作为中心主题加以展开。并且在作为教义展开的场合,屡屡利用《大乘起信论》的心真如与心生灭的组织。禅的场合,按实践阶段的深浅分为五种禅,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外道禅是来自佛教以外教理的禅,凡夫禅是基于因果、也是祈愿生天的禅,小乘禅是只以我空为真理的禅,大乘禅是以我法二空为真理的禅,最上乘禅是自心本来清净、悟出此心即佛的禅。接着宗密对所主张教禅一致说,对照禅的三宗与三种教,明确最终相互融合达到一致。三种教指:(1)密意依性说相教(人天教、小乘教及唯识=法相宗),(2)密意破相显性教(般若空观系统=三论宗),(3)显示真心即性教(如来藏系统=华严宗);禅的三宗指:(1)息妄修心宗(北宗),(2)泯绝无寄宗(牛头宗及石头系),(3)直显真性宗(洪州宗及荷泽宗)。有各种本文,除明藏本系统以外,朝鲜本即万历四年(1576年)刊本、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敦煌写本及延文三年(1358年)刊的五山版留有古形。

838.钱弘俶
(929-988年)吴越国王(948-978年在位),亦称钱俶,因谥号忠懿而称为忠懿王。字文德,钱塘(浙江省)人。吴越王有三世五王,即武肃王钱镠—文穆王钱元瓘、其子忠献王钱弘佐、钱弘倧、中[忠]懿王钱弘俶。五王都保护佛教,尤其是钱弘俶,以天台德韶为国师,迎一世道潜、二世延寿于永明寺,建84000宝塔,建立西湖的雷峰塔。还为寻求散失的佛教典籍,派遣使者去高丽、日本,奠定了赵宋天台学复兴的基础。建隆元年(960年)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将纳土献宋,被封为淮海国王,太平兴国九年被封为汉南国王。端拱元年八月二十四日去世,终年六十岁。

839.占察善恶业报经
二卷,据传为菩提灯译,实为隋初时在中国作成的伪经。大正藏十七卷。开皇十三年(593年),基于广州司马郭谊的奏闻,通过法经判定被认定为伪经而敕禁。据说是曾在广州及青州所进行的塔忏法的依据。上卷卜算过去世的善恶之业与现世的吉凶、苦乐,解说劝告向地藏菩萨礼忏的占察法。另外下卷陈述《起信论》的如来藏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