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委的上海话调查──用统计欺骗人

    由于普通话的超级霸权,沪语(及很多其他方言)日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另一半不是本地人,自家孩子不会讲上海话,也只好认了。但看着周围那些纯上海人的子女也不会讲上海话,或者上幼儿园后越来越多地讲普通话而不会讲上海话了,那感觉只能是干着急——上海闲话迟早得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了。

    然而日前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引用一个上海市语委的调查,说明上海方言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危险:“上海市小学五年级学生会说上海话的比例大约为37%,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比例达到了70%以上,原来不会说上海话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地使用上海话。”

    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统计不欺骗人,欺骗人可以用统计”。用同样的数据,可以得出另一个更显而易见的结论:年纪越小,会说上海话的比例越低。因而其结论“在小学、幼儿园里让孩子说普通话,其实不会对方言构成威胁”也是没有依据的,更不能“打消一些人的顾虑”。因为所提供的信息并未说明,数据37%和70%是对同一个样本跟踪调查而得到的,那需要至少8-11年调查时间。如果真做了这么多年的调查,那么提供一个历年各年龄段会讲上海话者的比例,恐怕对上海话的现状更有说服力。

    “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很多孩子不会说方言,是因为父母不会说”,确实如此。然而上海并不是现在才成为移民城市的,从1843年开埠以来,国内外移民涌入,各地方言通行,并不影响上海话的主导地位。我小时候,上海话是交际语,同学间说上海话,一些人在家与父母长辈说自家方言。而现在普通话不但是交际语,更有成为唯一汉语的趋势。

    “很多上海家长不愿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说方言,希望孩子很好地掌握普通话”,纯属想象。家长愿意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学英语,却反对小孩子说上海话?儿子不愿意学上海话,理由是通过学校老师向他们灌输的那句口号:“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小孩子看的电视、听的录音,从幼儿园开始上课的老师,讲的全是普通话,最终的结果是长辈只能跟着讲普通话。
    小孩子有很好的语言习得能力,如果提供多样的语言环境,同时掌握多种语言原本是没有问题的。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地铁推出上海话报站,语委反对;甚至铁路售票推出多种方言服务,语委也反对。公共服务中英语、日语说得,方言就说不得,似乎意在彻底扼杀方言。

    从小不说上海话,“上了大学以后……回到家里反而更多地讲方言”,真是不知从何说起。方言同样包括语音、语法与词汇,从小没学会,难道长大后会突然掌握?现在很多年轻人上海话发音已经不那么正宗了,听听有多少80后把“我”(接近日语的“ご”,)念成“话”吧。更多的沪语词汇对年轻人而言更是闻所未闻,一日在商场听营业员说到“洋盘”,想想被遗忘的上海话真是太多了。那些小孩子即使长大后想到说上海话,最多也只能用变了调的上海音念普通话词汇而已,早已脱了上海话的神韵。

    有网友很客观地说,国家语委应该叫“推普促进会或者计划语言会”,确实如此。语言的多样性本是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一定要用计划来规范,千方百计地消解其自然生长环境,结果只能是扼杀丰富多彩的汉语言文化。难道非得要到了“濒危”,才想到去抢救?

参见教育部网站: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 (2007-8-16)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528&infoid=31527

PS:
    沪语的没落,原因多多。不能如粤语般形诸文字,肯定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前些日子外出,找了本轻巧的《我们仨》带在身边,看到一封作者用上海话写的信,录于后,也算宣传一下上海话。杨绛本是苏州人,三十年代回国后在上海住了十多年,应该与能用上海话交流吧,写出的上海话还挺“正宗”的:

  长远勿见,侬好伐[原文有口字旁],府郎向闹热来西,像十四夜个月亮,大团圆则缺一眼眼,伲两家头搭侬开心。叫伲个臭囡唔带拨侬一块鸡屎(写白字!),几个墨黑糰子(阿辣乡下人,勿识货!),祝过节好!

虚拟上海:上海城市空间

    印半斋留言,说国图网站上有个中国学网络,问“是否可以从里面得知海外上海研究的情况”。
    国图网站丰富,我的盲点更多。既然听说了,就去一看。从主页的“中国学导航”进去,有“汉学家”和“中国学网络”。在中国学网络,检索到一个关于上海的网站。基本介绍

网址:http://virtualshanghai.ish-lyon.cnrs.fr/Image.php
网站名称:Virtual Shanghai——Shanghai Urban Space in Time
网站中文名称:虚拟上海:上海城市空间
创办人/机构:Christian Henriot
网站内容简介:该项目是始于2000年的合作项目,主要基于上海历史照片展现其发展脉络。由法国东亚研究所(Institut d’Asie Orientale)和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中国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合作,数字化了上海历史照片以及地图,试图追溯上海建成到现在的历史,但其重点侧重在19-20世纪的历史。
栏目设置:文件 图片 地图 参考文献 图片目录 总览 检索
特色资源:上海历史照片、相关研究文章等。包括与上海历史相关的上百张的照片和上千篇的文章。

    访问该网站,编者Christian Henriot(IAO东亚研究所/ Lyon 2 University里昂第二大学?)。2005年由法国国家研究局(Agence Nationale de la Recherche)选定为社科与人文研究项目,资助三年。与国图网站的说明不太一致。
    该项目着重十九世纪中叶至今的上海历史。目前主页显示现有记录14780条,大约是即时数据,统计表最新资料是10月25日的(今天才26日),为14659条。网站仍在建设中,但内容已经很丰富了:
   
    图片11148张,最为丰富;
    标有GIS信息的图片1483张;
    地图270张,最早标明年份的是这张1855年彩色的外国人定居点图(Ground plan of the Foreign Settement at Shanghai – North of the Yang Kang Pang Canal)
Ground plan of the Foreign Settement at Shanghai - North of the Yang Kang Pang Canal,对一下家里的地图,此图所示正是外滩这块地方。
    书目1617条,看到的语种有法、英、日、汉;
    ……

    想上网查“Yang Kang Pang”是否为洋泾浜,发现上图“馆藏精选”中也有此图,名《上海租界图》,说明是“上海开埠后第一份英租界地图”,但版本略有不同。看看吧:上海租界图
    
    查Yang Kang Pang时发现“虚拟上海”还有一个网址:http://www.virtualshanghai.net/

P.S.    今天很有感慨,发现老外好象把什么资料都开放了,而我们总喜欢把什么东西都藏着掖着。既然是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东西,能够让更多的人用,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