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良芝的“图书馆哲学思想分类”

    一年前读于良芝的《图书馆学导论》,虽是薄薄一本,信息量却很大,学到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东西。实在觉得本学科的新人旧人都应当一读的。
    今天翻出当时笔记,转录“图书馆哲学思想分类”部分。无论对“图书馆哲学”信邪否邪,都可以看看自己和他人,实际秉持何种图书馆哲学理念?

理想主义:受柏拉图哲学思想和近代启蒙运动的影响,…图书馆员必须怀有对图书的挚爱,不遗余力地培养社会成员的阅读习惯,坚定不移地维护真善美。为了社会的整体进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文献审查。尽管…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断受到其他图书馆哲学思想的批判,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激励着无数图书馆员致力于阅读促进活动。

自由主义:…用户有能力判断文献资料的价值,…图书馆员的职责是向用户提供尽可能广泛、全面的知识和思想,这种提供不应该受到馆员个人政治及道德倾向的制约,也不应该受到任何权威(如政府、政党)的限制。…提倡有助于用户选择的开架阅览方式,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文献审查。这种思想在西方图书馆界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至今仍是美国图书馆协会等西方图书馆协会的基本指导思想。

功利主义:…图书馆的根本价值在于它的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效用。…对信息的需要是个人和社会的基本需要,为满足这种需要,社会建立了不同的信息交流设施,图书馆是这些设施之一。图书馆员的职责在于保证这种交流的有效进行,从而使图书馆的文献发挥它们的最大效用。在如何才能保证有效交流的问题上,有些图书馆专业人员更关注服务和人文关怀的作用;而有些则更关注技术的作用,前者可称为人文功利主义,…后者可称为技术功利主义。

社会主义:…认为对信息生产、流通和利用进行控制是社会的强势阶层维护已有社会秩序的必然选择;而信息的商品化则是资本对利润追求的必然结果。这就使信息分化日益成为社会的政治问题。图书馆职业对弱势阶层的情报需求负有特殊的使命,应该保证他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不受其经济能力的制约,从而维护信息领域的社会平等。

新自由主义:…图书馆职业需要淡化其长期恪守的信息作为公共财富的信念,…支持图书馆服务从无偿转向有偿,支持保护版权人利益的较强硬的著作权法。

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和信息从根本上来说是主观的,知识永远不可能是客观世界的真实的反映,反对传统的图书馆将知识载体当作实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组织,否定图书馆员有资格或能力指导用户的信息利用(包括阅读)。所以,图书馆员在文献收集时要忠实于用户的需要,而不依赖于自身的职业判断力;在情报服务中,要关注每一位用户需求的特定情意,而不是把用户看成没有区分的群体。

原文见:
图书馆学导论 / 于良芝著. 科学出版社, 2003. p.184-5 (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信息管理系列)

目录(部分)
第一章 数据、信息、知识、情报、图书馆与图书馆学
    第四节 图书馆职业与图书馆学
第二章 知识与信息的组织整理
    第一节 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组织整理的原因
    第二节 知识、信息组织整理的智力活动基础
    第三节 图书馆职业知识组织整理的基本方法
    第四节 知识组织整理的产品
第三章 图书馆的发展
    第一节 图书馆的演化
    第二节 促进图书馆演化的重大社会历史变革
    第三节 图书馆发展环境和条件
    第四节 图书馆发展策略
第四章 现代各类型图书馆
    第五节 图书馆合作与图书馆网/联盟
第五章 图书馆职业的学科建设
    第一节 图书馆学的产生
    第二节 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
    第三节 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图书馆学方法论
第六章 图书馆职业哲学
    第一节 图书馆职业哲学概述
    第二节 图书馆职业的使命
    第三节 图书馆职业价值观及道德规范
    第四节 图书馆职业的认识论基础

 

读《百年文萃》之终篇

    相信看过《百年文萃――空谷余音》者,对主编的激情文字不会没有印象。且不说各部分前的导言,单是每篇收录文章前的聊聊数语就很有神采,既勾勒出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图书馆与图书馆学状态,又在总结作者成就的同时,点评出文章的精华。自己读书时不曾学过图书馆学史,那些民国年间作者的原文又是首次看到,很容易受到点评文字及其行文气势的暗示而接受其观点。
    点评的这种行文方式未曾在以往的文集中见过,总觉得有点异类。不过,如果作为教学参考书,比之编者一言不发或仅有一篇概论性前言后记的资料汇编,无疑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何况点评还兼具引导读者进一步阅读相关的文献之职能。

    虽然是图书馆学史的外行,但也想指出书中的一个小问题:
    书中各文的年代,均按文献出版年代,本无不可,只是首篇徐树兰《为捐建绍郡古越藏书楼恳请奏咨立案文》标为1904年,却让人觉得有些不是滋味。因为徐树兰1900年开始建古越藏书楼,惜于1902年正式对外开放前病故。此立案文及《附:古越藏书楼章程》当写于1900-1902年之间。书中所收谢灼华《论“古越藏书楼”在中国近代图书馆史上的地位》一文,认为此呈文写于1902年。如在书中对此加以说明,或许不至让人困惑。

    最后,因为写几篇读后感时查找书中原句不便之故,竟然奢望《百年文萃》应该有一个索引!书中所收钱亚新的《索引与索引法》(1936年)对书籍索引之功用有详尽的解说,并引用美国政治家、律师宾尼(Horace Binney)之说:

    我以为一本好的书籍,假使没有一个好的索引,要失掉它一半的价值。因为没有这种指引的工具,不管是背诵或推想,要想将书中所包涵最精彩的思想和最动人的事迹使之再现,简直不可能。

    信然。可在西文书是“没有索引的,百不得一二”,在中文书却是“有索引的,百不得一二”。不能苛求了――木已成舟,求又何用?

相关信息:
范并思主编《百年文萃――空谷余音》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中国图书馆“百年”系列丛书》)

 

读《百年文萃》:学校教学法与图书馆

    《百年文萃》中民国时期的大半文章,或多或少都涉及到图书馆与教育的紧密联系。在当今之世,我不敢肯定图书馆是否真有那么理想化的教育职能。然而仅从学校的教学法与图书馆的关系看,“今不如昔”的,实在不止是图书馆的理念:

1919年李大钊的《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馆二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辞》,“现在图书馆已经不是藏书的地方,而为教育的机关,所以和教授法有密切关系。教授法若是变更,那么图书馆也不能不变。从前旧教授法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现在不满意这种制度,在教科书和讲室以外,还由教师指出许多的参考书作学生自学的材料。按这种新教授法去实行,若没有完备的图书馆藏了许多参考书,决不能发生效果。”

1924年马宗荣在《现代图书馆研究》中也说,“注入式的教授既倒,自学自习制的教授法代兴。故学生的知识的高下,不仅恃教室上的听授课程为已足。于是参考书的设备,实为现今办学者宜注意的事。”

    文革前情况如何不得而知,但文革后的大学课堂,仍是教师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法并未“倒”。在这种情势下,大学图书馆只在提供学生消遣方面而言是必需的。就好象我大学四年,印象中没有到图书馆借过什么专业书――当时大概也没什么专业书可借。
    时至今日,出版事业已经很发达,专业书层出不穷。一些大学图书馆开始“与国际接轨”,设置各课程的“教师指定参考书”,但对教学方式未变的教师,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说教学方式完全未变有点言过其实,至少有一部分老师由在黑板上写字,改成了用多媒体PPT演示。虽然学校教务方面,普遍要求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书,但在一些老师,这纯粹是个形式而已,所以并不在意学生是否去看、或者是否能看到这些参考书。如此一来,一些图书馆对教学参考书的热情,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了。
    大学教学如此,中小学教学就更不用说了。

相关信息:
范并思主编《百年文萃――空谷余音》中国城市出版社2005(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中国图书馆“百年”系列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