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rve和Open Access

    向来见“定义”就头大,近来却与辞典有了瓜葛。要找些旧辞典没有的新词,所以专业辞典就翻得勤了。今天在浏览犹他大学的图书馆通用术语表(Glossary of Common Library Terms),这是该馆为不熟悉图书馆用语的用户所做。

    看到open access(开放存取),解释是──开架,是与closed stacks相对的概念。前几天刚看到开架用的是open stacks。查《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也有open access,还有open shelves,均与closed shelves, closed access对应,也指开架无疑。

    看到Reserve(教学参考书),想到这是近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才流行的服务,便猜想1991年的《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不一定收录,从“词目西文名称索引”查,却也已经有了reserved book和reserved collection。
    好象在术语表中没有看到"预约"(但有“催还”recall),便到《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正文中依汉语拼音顺序查,却发现reserved book竟然是“预约借书”。那么reserved collection呢?原来是“库本”,亦称“保存本”。词典中还有reserved stack room……,很亲切的,是“样本书库”。

    看来某术语是否收录,不能以词目名称为准,必须看解释才能知道。

[update 20083-12] 《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中收有recall若干,都是情报检索中“查全”的意思。

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紀念誌”及沪友会

    这一年多来,花了不少时间在参与“海外中国上海研究书目”的课题。最近因为觉得日语部分不够理想,在强化数据的过程中,加进多个来源,整个人都陷在书目的获取、合并、去重中,几乎心无旁骛。
    早年的数据,各个来源的信息常有出入,处理起来很是麻烦,但也不时会获得一些新知。有关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学生调查大旅行的系列文献就很有意思,题名基本都是中国传统风格的,薄的300多页,厚的近800页,还有数十页图与地图。不完整的书单目如下:

東亞同文書院第七期生  一日一信  1910
東亞同文書院第八期生  旅行記念志  1911
東亞同文書院第九期生  孤帆双蹄  1912
東亞同文書院第十期生  楽此行   1913
東亞同文書院第十一期生  沐雨櫛風  1914
東亞同文書院第十二期生  同舟渡江  1915
東亞同文書院第十三期生  暮雲暁色  1916
東亞同文書院第十四期生  風餐雨宿  1917
東亞同文書院第十五期生  利渉大川  1918
東亞同文書院第十六期生  虎風竜雲  1919

東亞同文書院第十八期生  粤射隴游  1921
東亞同文書院第十九期生  虎穴竜頷  1922
東亞同文書院第二十期生  金声玉振  1923
東亞同文書院第二十一期生 彩雲光霞  1924
東亞同文書院第二十二期生 乗雲騎月  1926
東亞同文書院第二十三期生 黄塵行  1927
東亞同文書院第二十四期生 漢華   1928
東亞同文書院第二十五期生 線を描く   1929
東亞同文書院第二十六期生 足跡  1929
東亞同文書院第二十七期生 東南西北  1931
東亞同文書院第二十八期生 千山万里  1932
東亞同文書院第二十九期生 北斗之光  1933
東亞同文書院第三十期生  亞細亞の礎  1934
東亞同文書院第三十一期生 出廬征雁  1935
東亞同文書院第三十二期生 翔陽譜   1936
東亞同文書院第三十三期生 南腔北調  1937
東亞同文書院第三十四期生 嵐吹け吹け  1938
東亞同文書院第三十五期生 靖亞行   1939

東亞同文書院第三十八期生 大陸遍路  1942
  
    1943年出版的《大陸紀行:東亞同文書院大学学生調査大旅行誌》,似乎是对四十多年调查旅行的一个总结。1991年的《大陸大旅行秘話 : 東亞同文書院学生》,大概是一本回忆录。

    东亚同文书院学生五千,基本上都是日本人,中国人仅数百。早在四十年代(甚至更早)就成立了沪友会,最早见到的有1942年的《会員名簿》,1967年又出版有《東亞同文書院同窓会名簿》。沪友会先于1957年创办杂志《滬友》,后有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滬友ニュース》(不清楚两者关系)。前述《大陸大旅行秘話》也是沪友会编集,沪友会还编写出版了多部与东亚同文书院有关的文献。
    沪友会下还有各期毕业生的分会。如滬友会·二八会,分别于1970年与1976年在东京出版了继承原书题名的《続千山万里 》和《続々千山万里 》。滬友三四期生会,也于1980年在长崎出版了继承原书题名的《続·嵐吹け吹け》。
    沪友会网站(http://members2.jcom.home.ne.jp/koyukai/)很值得一看,现在是《滬友ニュース》第108号(2006年8月发行)。沪友们也都垂垂老矣,2005年初的“滬友会総会·賀詞交換会”(http://members2.jcom.home.ne.jp/koyukai/koyukai.html#koyukaisokai)信息,前一年故去52人,成员已减至775人,正将后事托付给爱知大学和霞山会。

附:
    杨华等翻译的《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记录》(商务印书馆,2000)应当是《大陸大旅行秘話》的中译本。简介如下:
    上海东亚同文书院是日本在1901年创立的以进行“中国学”研究为专务的高等学府。而其办学的一大特色,即是组织历届学生对中国进行的长达四十余年实地调查。在1901-1945年间,东亚同文书院的学生五千余人先后参与调查,旅行线路700余条,遍及除西藏以外的中国所有省区,内容涉及地理、工业、商业、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成果除了作为毕业论文的调查报告书,还有各旅行小组的纪行《大旅行志》中精选出来的数篇文章组成。内容富于感性、引人入胜。从异国人的视解展示了近代中国小澜诡谲的社会场景。

    在复旦读硕攻博的日本人薄井由著有《东亚同文书院大旅行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简介如下:
    大旅行不但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新鲜事,就是对于世界上的其他大学来说,也不平常。东亚同文书院的学生的大旅行,从时间上说,历时二至三个月,从地域上说,跨三四个省区。每期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选定一条路线,并拟定旅行时准备调查的事项。数十年下来,调查范围无所不包,覆盖面遍及中国全国,旅行最远处西北到达新疆,东南及于沿海。调查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从地方政府的施政范围到一般农民的生活习俗,从钱庄的汇兑方式到穴居的具体形态,事无巨细,只要有特点的东西,一律认真记述在旅行日记里,并以这些日记为基础,写出每一期(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为一期)一册的旅行报告。

温总理日本国会演讲之内容分析

没有看温总理日本国会演讲的现场播报,很巧的是看了铂程斋根据央视国际的文字转录,其中记录了所有的“掌声”(看网上其他报道,似乎没有这么细致)。联想起麦克法夸尔在《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中对老毛讲话掌声的分析,也想分析一番。虽然文字中没有以前新华社报道老毛讲话,用诸如“热烈鼓掌”、“长时间热烈鼓掌”、“全体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之类修饰语,但从共计十一次掌声中,也可略看出些日本国会议员们的心情:

向长期以来为中日友好做出宝贵贡献的日本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掌声)

如果说安倍晋三首相去年10月对中国的访问是一次破冰之旅,那么我希望我的这次访问能够成为一次融冰之旅(掌声)

为了友谊与合作,需要继承和发扬中日友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在绵延两千多年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和日本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各自的发展和进步。(掌声)

中日两国友好交往历时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历史传统和文明财富,值得倍加珍惜,代代相传,发展广大!(掌声)

战后有2008名日本孩子被遗弃在中国,成为孤儿,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收留了他们,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拯救出来,并抚育成人。(掌声)

我们衷心希望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中日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完全符合历史潮流和两国人民愿望,也是亚洲和国际社会的殷切期盼。(掌声)

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得到了日本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与帮助。对此,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掌声)

中国历来有“上德不德”、“讲信修睦”的优良传统,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决心永远不会改变!(掌声)

各位议员先生,在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有一座石灯笼,是1980年日本唐昭提寺森本孝顺长老亲自送来的,亲自点燃的这盏灯与日本唐昭提寺的另一盏灯是一对,这对灯火至今仍在燃烧,长明不灭,遥相辉映,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光明前景。(掌声)

贵国有句谚语:尽管风在呼啸,山却不会移动。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尽管经历过风雨和曲折,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根基如同泰山和富士山一样,不可动摇!(掌声)

开辟中日关系的美好未来要靠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的不懈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实现中日世代友好,为开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新局面,为亚洲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共同奋斗,谢谢大家!(掌声)

 

可以说,表达“友好”是演讲的主旋律,也获得一半以上的掌声;对日本表示欣赏的1次(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表示感谢的1次(日本政府和人民的支持与帮助);表示中国要和平发展的2次;说明中国对日本有恩的1次(战争孤儿;相比演讲中4个段落的篇幅,不知道是篇幅占多了,还是掌声偏少了)。

再看看没有“掌声”的段落,主要集中在实现“中日关系推向新的历史阶段,实现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五项原则:

第一,增进互信,履行承诺。

第二,顾全大局,求同存异。

第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第四,着眼未来,加强交流。

第五,密切磋商,应对挑战。

 

总结一下,结论是:

1、中日友好是双方政界共同期盼的;

2、日本政界对中国政府表达“和平”还是很在意的;

3、如何发展中日关系,共识似乎不多。

 对于第2点有点奇怪,中国有那么可怕吗?正在看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忽必烈打到日本本土那是七、八百年前的事了,而且二次都以失败告终。或许那是除了二战战败后美国占领日本外,日本唯一被入侵的历史,因而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