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介绍:本书已过期


在《出版人》2010年4月15日第8期上看到一篇欧美新书点评“图书馆员VS信息革命”(编译:海绵,p.101),介绍《本书已过期:图书馆员和网络馆员如何拯救我们》(This Book Is Overdue!: How Librarians and Cybrarians Can Save Us All )(书名原译不太专业:这本书来的太迟了)。
虽然看完书评仍不知道书名给出问题的答案,但关于本书及作者,还是有些有意思的信息。

作者玛丽莲·约翰逊(Marilyn Johnson)
作者是一位编辑与撰稿人,其出名源自为诸多名人写讣闻(都是些真正的名人,如黛安娜王妃、杰奎琳·肯尼迪·奥纳西斯、凯瑟琳·赫本、鲍勃·霍柏、马龙·白兰度)。据说很多重要人物愿意在还未离世前先预约她写好讣闻由自己先过目。她之所以想到写图书馆员,也源自2006年看到MARC之母亨丽埃特·艾弗拉姆的讣告。
亚马逊上可以看到该书的完整目次,也可做书内检索。在致谢中看到作者访问了不少业内人士,在参考文献中竟然还有柳别斯基的编目规则,显然作者下了不少功夫。

作者的立场是“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信息的时代,传统的新闻来源入不敷出,出版商眉头紧蹙,我们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图书馆员,因为他们能够给我们指出最好、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不过呢,由这样一位讣闻专家为图书馆员写书,还真有点暗讽。

书评中介绍到以下二类新型图书馆员。在我们这里的话,前者可能被送到精神病院,后者估计要被请喝茶:

马路图书馆员
他们离开了图书馆,走到了公众身边。他们随身携带iPhone,把他们的信息收集技能带到大街上,他们向路人传播各种信息,从头条新闻到路况报道。在2008年明尼苏达州举行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他们得到了“马路图书馆员”的称号。“马路图书馆员”受到了激进参考咨询小组的鼓舞和启发。

激进参考咨询小组(Radical Reference)
激进参考咨询小组在全国范围内服务人群,例如游行示威和政治抗议方面给予参考咨询,上街提供信息咨询,例如地图、实时信息、政策等。他们所在的城市包括纽约、洛杉矶和波士顿。激进参考咨询的行动要植于“信息的平等是天赋人权”,“公共图书馆必须担负‘人民的大学’的职责”等理念,图书馆员能够参与其中,影响未来,“否则它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改变发生”。

[update 2010-05-27]
Nalsi翻译的同一篇书评:图书馆员:数字时代的开拓者 (2010-02-10)
来源:In the digital age, librarians are pioneers by Judy Bolton-Fasman (February 10, 2010)
注:首发于书社会

数字时代大学生如何搜寻信息

    信息素养项目进展报告《数字时代大学生如何搜寻信息》(Project Information Literacy Progress Report: “Lessons Learned: How College Students Seek Inform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 by Alison J. Head and Michael B. Eisenberg. INFORMATION SCHOOL,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December 1, 2009. 42p)(PDF 3MB)。这个由Proquest资助的研究项目,在2009年4-5月间,对美国三所四年制大学(哈佛大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华盛顿大学)和三所二年制学院共27,66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2,318份,平均回收率在8%。报告提供了统计数据、图表及分析,与信息搜寻相关的主要发现是:
2、对课程相关研究作业,几乎所有学生都首选教参而非Google;日常生活研究中,则以Google和维基百科为首选。
3、馆员未被学生充分利用。在做课程相关研究作业时,80%的学生极少向馆员寻求帮助
4、从事课程相关研究时,90%学生向图书馆寻求某种联机学术研究数据库(如EBSCO,JSTor或ProQuest),评价这些资源内容可信、信息有深度,能够满足教员的期望。
5、尽管最初是馆员在新生培训时告知学生使用联机学术研究数据库,在调查后的访谈中,学生表示,随着其进入高年级,他们以教员作为有价值的研究指导者。

    这是报告中的一个统计图(图8:需要进行课程相关研究时所用资源(p.17))

    看此图有二个感想:
一、图书馆员排在倒数第二,不应该觉得失落,这反映了大学生本身具备了相当的信息素养。如果碰上可以用Google搞定的问题、可以查数据库找到的资料,可以通过OPAC查询然后到书架上找到的书,都要跑去咨询馆员,只能说明图书馆在读者培训上的失败。
二、教参第一,Google仅排第二,反映中美教学方式的根本差异。中国的大学教学仍然是满堂灌,很少要求看课外读物,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图书馆就是一自修室,空调开没开比有没有书更重要。我们也做教学参考书,但图书馆一头热,教师应者了了,教参书也没有供不应求,有必要规定较短的借期。

    图书馆服务做得如何,常常会有定量指标。如前所述,解答读者咨询量并非合适的指标,它只是一个工作量指标,但不是评价工作效果的指标。我总希望什么都让读者知道得明明白白,物理标示明确、或者有明确的规定可查,来提问的越少越好──如果读者经常为小事“烦”你,其实他比你更烦。其实读者很讨厌态度超好,却又解决不了问题的馆员。
    报告中一位学生的面谈记录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一种我“喜欢”的读者(p.21):
    “一般而言,没必要与馆员交谈──如果图书馆布置合理,你可以联机搜索资料,一旦发现,你可以预约后去取。或者如果你知道物理位置,你可以自己直接去拿。当这些途径都失败,我会去骚扰馆员。否则,有可用资源,为什么要占用他人的时间。”

    对同样的数据,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从报告结论看,作者的解读显然和我不同,大概因为我不是参考馆员,也不喜欢读者老是来“骚扰”──最理想的状态是解决常见问题,次之是准备好解答资料,尽可能降低被骚扰概率,即使被“骚扰”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把问题解决掉。最讨厌不过的就是被一遍遍地问同样的问题,然后一遍遍地重复同样的回答!

Via Free Range Librarian by K.G. Schneide: Must-read Project Information Literacy Report (December 1, 2009)

网络图林史正讹

    近年,网络图林的研究似乎比网络图林本身还热闹,以至于这种研究本身也成了研究对象──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题名“我国图书馆博客研究论文(1999-2008)统计分析”(刘宏. 图书馆论坛,2009年第4期36-38页)(注:合计221篇,其中1999,2000,2001无文,2005起年文章达二位数)。不过本文不涉及此文。

    2005年王波在中图学会年会上宣讲“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首次提出“网络图书馆学”概念。作为一个自1999年起就管理“学网”的亲历者,包租公也不免有因时间而流逝的记忆,当时我以为那些内容大多还在网上,“如果想了解历史,最好还是自己去各处看看,用第一手资料比较保险”(参见:网络的记忆――看王波“网络图书馆学的兴起与发展” (2005-07-23))。然而,看到一些近年开始接触网络图林的研究者用“第一手资料”的研究,不禁对自己的判断失去了信心。
    刚刚认真读了吴静的长篇文章:八年来“图林博客”现象研究:2000-2008(苏州图书馆《今日阅读》第二期第8-21页)。应该是作者硕士论文节选,可以看出作者花了很多时间看网。个人对“知名图林个人博客盘点”中竟然没有Keven的“数图研究笔记”,很是不以为然,但这只能算是见仁见智;对“图林博客聚合”竟然不提早年钱涂无量的“图情新闻聚合器”,很是不平,但这只能算是视野不及;还有仍在网上可见的早期图林群体博客“cnlibs的博客”,当事人如我也几乎记不得了,对作者更不能苛求。特别无语的是文中的几处硬伤。

其一:博客开通日期
    以前曾在“秋禾话书”博客上看到过这篇硕士论文的文摘,其中提到“书间道──王波的博客”,称:
    早在2000年10月2日就在新浪上开通了自己的博客“书间道”,并发表了第一篇博文《我的学术史》,可谓图林博客第一人。
    对此,王波曾留言回复(2009-03-02):
    我的博客准确日期应该是2005年11月18日。新浪博客可以改日期,前面那两篇是后来加的,日期写得早,为的是让其居前。
    2000年,新浪恐怕还没有博客服务。

    在本文中,“书间道”博客的开通日期改成了2004上10月2日。但又称:
    早在2003年3月25日,北京女图书馆员王素芳以网名“图林边缘人”在其新浪博客“行走在图林的边缘”上发表了第一篇博文……
    真是很遗憾,王波关于新浪博客可以改日期、2000年新浪还没有博客的留言,没有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
    其实可以Google一下,查到新浪博客是2005年7月推出的。

其二:博客书
    文中出现了老槐的二本博客书,如果以前各位没看到过,可以前往一览:

    《老槐也博客》和《品老槐》两本书,有简介、有书评、有论坛,有人读过、有人在读、有人想读,甚至还有二手书转让。只不过完全子虚乌有,可惜作者不察……总之,伪装得太像了。老槐可以用POD方式印几本,然后申报什么奖项试试。
    其实这两本在老槐停博后出现的“书”,还是看得出破绽的。如豆瓣没有显示其他网上书店链接;再如国内出版图书十位ISBN均7起首,十三位的前面加上978,为9787,此二书均不符合。如果再细致些,还可以查出版社、联合目录、大型图书馆馆藏。
    调侃是网络的一大特征,参与者乐在其中,只是所说的不一定是事实,就好象贾君鹏的妈妈并没有喊他回家吃饭。像豆瓣这样用户贡献内容(UGC)的网站,并不保证内容的正确性,万不可不经验证就加以引用。此例或可类比为图林版“卧槽泥马出自《战国策》”──
华东理工大学专家在《解放日报》上闹的笑话

    再次做广告:对早年的网络图林,可见本人Flickr的图文版“网络图林简史”。

[update 2009-8-29] 经guofu提醒,关于图林博客起源可参见:图林博客之开开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