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机构典藏(TAIR)

    台湾机构典藏(TAIR),采用DSpace建设,由各大学分散建立、并有统一检索平台。

发展
· 2004年起,世界各国大学已开始陆续建置机构典藏
· 2005年5月[台湾]教育部委托台湾大学图书馆进行“建置《台湾学术研究资源中心》运作架构、机制与执行策略计划”,该计划经教育部评估后,认为建置台湾机构典藏,为政府当局刻不容缓之重要工作。
· 2006年6月开始,[台湾]教育部继续委托台大图书馆执行“建置机构学术成果典藏计划”,以台湾大学为机构典藏的营运范例,开发机构典藏软体与完备相关行政作业流程文件与标准规范,作为全台湾各大学院校建置机构典藏的参考。
· “分散建置、集中呈现”的发展模式:截至2008/7/14,有64家高校采用台大研发的系统建立本校机构典藏,其中30家“种子学校”已经上线(被称为IR30)。除各校自已的系统外,以台湾机构典藏(TAIR)入口网站作为整体学术研究成果的累积、展示与利用窗口。
    目前台湾机构典藏显示总记录数为30566,其中全文13759,少于台大机构典藏的数量(见后)。因此“在台湾机构典藏(TAIR)系统中,将可以同步检索到存放在台大机构典藏系统(NTUR)之所有学术资源”之设想,看来尚未实现。

系统架构:采用DSpace 1.4 Beta1作基础,配合台湾之学术环境,依据中文语言特性及使用需求,客制化系统介面与系统功能。

作为模板的台大机构典藏·文件提交方式
    上传文件前,需同意“台湾大学著作典藏同意书”。授权用户(同时也是著作人)本人上传,上传前在线点击“我同意条款”即可;如委托学科馆员或助教上传,需先下载委托书,打印签名交被委托人存档。
    台大机构典藏目前已有记录54814条记录,其中全文27920条。从数量上看,用户参与度还是很高的。只不清楚这么多记录中,多少比例是由作者本人或助教提交、多少比例是由图书馆学科馆员代为提交的?

资料来源:
台湾机构典藏(TAIR) http://tair.lib.ntu.edu.tw/
台大机构典藏(NTUR) http://ntur.lib.ntu.edu.tw/
机构典藏计划网站(NTUR Wiki) http://ir.org.tw/
  其中“参与机构清单”有各机构库链接

相关会议:
台湾机构典藏学术研讨会 (2007/8/31)
台湾机构典藏实务研讨会 (2008/6/13)
机构典藏系统操作与管理教育训练 (2008/7/9)

via EVAN: 西文电子资源的视界
2008臺灣機構典藏實務研討會 (七月 23, 2008)
2008「機構典藏系統操作與管理教育訓練」(七月 23, 2008) 

用户界面可用性测试

    前晚在电脑桌面上看到一个名为“用户界面可用性测试”的PPT,觉得有些好奇。打开一看,原来是上个月中美数图研讨班人机交互课时,我们组的一个作业──以用户测试方法,对本馆学位论文数据库做人机界面可用性测试,测试专题是有关苏州的民俗。当时上台演示就是用的这个PPT,还想着回馆后据此改进,重新发布一下检索界面。不料课程结束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见到文件名,不打开居然就不记得还曾有过这件事。唉,廉颇老矣!

    规则是:测试者只做客观的观察与记录,可以询问被测试者做某项操作的原因,但不能向被测试者做演示说明、不能指点被测试者如何“正确”操作。
    先后有四位同学做白老鼠。这次测试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原来不同用户使用系统的习惯还真是差别巨大,四个人竟然就没有相同的,几乎可以说完全不同。这真是个简单而又强大的方法!因为从中发现了用户界面的很多问题。

    第一位典型的Google风格,直接在检索词框输入检索词“苏州”,然后打回车。在Google的熏陶下,相信大多数用户都是这样的习惯。很遗憾的是,出现了“请选择检索范围”的提示──本馆用的是TPI系统,由于采用了“导航”功能,必须先选择范围,才能有检索结果(这点似乎不是我能够改进的)。
    于是,选择检索范围,再检索,系统显示“对不起,没有找到相关记录!”想想不大可能啊,又不是什么很偏的内容。仔细看检索词,发现上面的检索字段是“姓名”。(大家的意见是,最好像Google一样,默认为所有检索字段,只是TPI并不支持。不过,使用学位论文系统的人,以作者姓名检索的肯定是少数,用中文关键词、中文摘要甚至中文题名做为默认检索字段,都比姓名好得多)
    再于是,选择检索字段,下拉框里出现了几十个选项,连学号、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等都是,看得人眼花缭乱。(很明显,无用的检索字段除了干扰使用外,没有任何益处,应当去掉)
    终于出现了检索结果。再使用二次检索,用“民俗”做限定……

    第二位很细心,一开始就看到有选择检索范围的,很仔细地挑选……

    第三位是最专业的,选择检索范围、字段,输入检索词“苏州”,回车,看到只命中二十多条,决定逐条查看筛选,因为“或许有些相关内容,没有用民俗这样的字眼”。这时发现检索结果一览显示的是:姓名、学号、学院、系所、学科、专业。要想筛选,得逐条点击看详细记录。(测试到这里,本人已经觉得无地自容,不知道我们的用户界面什么时候变成这副不堪的样子了)

    第四位迷信高级检索,同样受到众多无用的干扰字段,结果只在一个输入框中输入“苏州民俗”就开始检索了。很幸运有一条命中的,但面对结果,却不知道如何才能看到详细信息。(TPI比较奇怪,需要点击姓名看详细信息,这点我无能为力)
 
    昨天抽空对本馆学位论文系统重新做发布,没有看到发布过的痕迹,大概是什么时候系统重装、缺省发布,所以才会有那么奇怪的检索界面。测试中发现的问题,有些不是我能改变的,有些错误我不会犯,但如果没有做过这次测试,我肯定想不到改变系统的缺省检索字段。
    教训:如同编目员需要关注OPAC界面,自建数据库也必须关注用户界面。除了一开始应该做可用性测试外,正式运行以后,也该想着经常去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参见:
中美数图研讨班2008·人机交互与数字化图书馆 (2008-05-24)

密歇根大学MBooks提供OAI接口

    看到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开了一个技术博客,订上后觉得每篇博文都值得加星。想像中如果能在这样的图书馆工作,一定会很有成就感。

    作为Google创始人的母校,密歇根大学参与的Google图书馆计划特别引人注目。开博不足一月,已有多篇述及被称为MBooks的这项合作。比如对于受版权保护图书的电子版,通过多重认证方式依法向视觉障碍学生提供(What to do with books in copyright);再如对于公共领域图书的电子版,在OPAC检索结果中提供全文搜索框,并链接到全文(Full-Text MBook Searches from the Library Catalog)(全文访问速度很慢,永远是“正在载入”)。

    感触最深的则是MBooks对全部公共领域图书的记录(目前已超过121,000种),提供OAI收割(University of Chicago integrating MBooks in catalog using OAI),目前芝加哥大学已经把收割的记录集成到自己的OPAC中(那个基于AquaBrowser的新一代目录LENS)。据称下图中第二条记录提供的就是到MBooks全文的链接(实际链接似乎是指向Google图书)。如果哪个图书馆也想像芝加哥大学那样利用MBooks,可以访问:MBooks – Michigan Digitization Project – OAI Harvesting

    之所以感触良多,是因为我们的数字化项目大多养在深闺不愿示人。最近还听说CADAL似乎也有限制访问计划(未经确认),真的感到很悲哀。

推荐:
密歇根大学图书馆技术博客:[BLT] Blog for Library Technology
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实验室:MLibrary Labs

参见:
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LENS:高校馆也用AquaBrowser (2008-01-05)
Google合作馆如何处理他们的数字化图书 (2007-04-04)
MLibrary 2.0 塑造图书馆员2.0 (2007-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