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数图研讨班2008·结业

    今天结业式时,同样参加了二期研讨班的牛排问我,如果以后再办这样的课程是否参加?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此次报名前就很是犹豫。并不是因为自己已经到了不能学吹打的年龄,而是觉得思想负担太重──因为除了老外上课,还要完成一个项目报告并汇报。

    研讨班采用分组学习形式,不幸做了组长,压力太大。项目本是子虚乌有的东西,但完全凭空设想从无开始设计自己感觉过于困难,所以总是希望从现实中找原型。项目由小组成员协作完成,因而需要考虑各人情况确定主题,尽可能使大家都能有所贡献、有所收获。要在三门课程逐次进行中设想好如何结合课程内容(包括还没有上的内容),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提交项目计划,在课程全部完成的当晚完成项目汇报Poster,最后完成项目报告(去年要求10-12页纸,今年是12-15页),作为课业评估的依据──凡此种种,让自己觉得完成项目报告及汇报是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课程内容反在其次了。如果是一个学期,这种注重参与、合作、实践的教学方法很有吸引力,可是现在是要求10天内完成(项目报告略迟)!

    好在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开始准备。一方面,根据秦老师的“数字图书馆项目报告写作要点”,以项目计划为纲,在Google Docs上协作撰写项目报告;另一方面,本组的技术帅哥根据设计计划PS图若干,为项目汇报Poster做了一些准备。前天小组各位做了一下午的Poster,赶在傍晚完成。昨晚22:33,经过一整天的埋头苦干,自己终于整合完成了13页的项目报告(初稿),长舒一口气。结果已经不重要了,完成就好。

    牛排对这样的学习与交流机会很是欣赏,我也觉得很有收获。只是,实在太累了!

推荐:
图情随笔:数字图书馆项目报告写作要点 (2008-5-23 17:28,显然是美国时间!)
    秦健老师对项目最终报告的说明。秦老师很辛苦,23日晚刚到就给大家讲如何做最后的Poster。各组提交的项目简介也是那时才拿到手,24日一早对11个组项目的评语就已经摆在大家的桌上了,还有针对性地写了这个“要点”。

Beefsteak is thinking:第四期中美数字图书馆高级研讨班感受(一)(2008-05-29)
牛排英语一级棒,对数字图书馆的认识又远在本人之上,他的感受更值得一读。期待新的博文出现。

附:第三期研讨班曾有一个博客,现在居然不能访问了,可恶的Donews!

    本次班长在Chinaren上建了一个校友录,挂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名下。
    比较有意思的是Chinaren的注册过程。看校友录的先决条件是注册(应该有搜狐通行证也行),一串空格让填,其中有一项身份证号,看着很不爽,决定如果一定要,就不注册了,所以留空──结果很顺利地注册完成。同组一位注册时杜撰了一个身份证号,居然说号码不对不让注册,只好填了真实的身份证号。

参见:
中美数图研讨班2008·实用分类系统的编制与应用 (2008-5-30)
中美数图研讨班2008·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2008-05-24)
中美数图研讨班2008·人机交互与数字化图书馆 (2008-05-24)

[update]

图林茶: 静等Poster出场 (2008-5-29) [忙着写报告、写博,还没来得及看RSS]
图情随笔:挂图展:第四期中美数字图书馆研习班学习汇报 (2008-5-31)
Beefsteak is thinking: 第四期中美数字图书馆高级研讨班感受(二)(2008-06-02)
Beefsteak is thinking: 第四期中美数字图书馆高级研讨班感受(三)(2008-06-03)
Beefsteak is thinking: 第四期中美数字图书馆高级研讨班的朋友 (2008-06-03)
Sunfire: 上海行杂记 (2008/6/5)
Beefsteak is thinking: 乌托邦项目的臆想 (2008-6-5)

 

中美数图研讨班2008·实用分类系统的编制与应用

    开班前看到远洋过客的“正确认识本体的功能和局限”系列博文及首篇下热闹的评论,完全不知所云。上完第三门课“实用分类系统的编制与应用”,在秦健老师的指导下用Protege试做了一个最简单的ontology,对第二篇有了点感觉。不过,短短二天半的课程,对ontology只能说连一知半解的程度都没有达到。

什么是ontology?
    就像什么是Web 2.0,什么是图书馆2.0,定义五花八门,可谓众说纷纭。
    秦老师在课上不同部分举了很多种说法;迷图在前述博文下的评论:“可以查查Google的definition,看看ontology有多少说法。”

ontology可以做什么?
    这是最令人困惑的。
    为了“学以致用”,在最后报告中用上ontology,看了一堆期刊文章。结果很失望,因为看到的那些概念结构图都是一维树状或带少许网状的,而我想要做的是一个依时间变化的二维交叉结构。那些概念结构图,在我想来用不用ontology这个概念都无所谓的。
    所幸查到肖怀志的博士论文,让我觉得ontology真的可以做些事。《基于本体的历史年代知识元应用研究》通过建立三国时期的历史年代本体,由计算机抽取《三国志》中的历史年代,实现相关历史年代信息的检索和聚集。

如何建立ontology?
    看了肖博士的学位论文,才让我知道建本体原来超级烦人!并不是画个结构关系图那么简单。一个公元纪年与三国年号纪年对照表(两页纸,4列不到100行),化为ontology,就是数十页纸的篇幅:不但要为每个年号做框架(如“甘露”),还要做出其中的每一年(如“甘露一年”“甘露二年”……);为每个公元纪年做;还有国别、皇帝……(参见第四章”三国时期历史年代本体的建立“)。

    看了此文,课上举的那个例子也就可以理解了:
    Adam和Beth生了Charlie、Donna和Ellen三个孩子,要描述出其家谱,需要几个框架?如:
Adam
性别:男性
配偶:Beth
孩子:(Charlie, Donna, Ellen)
    答案是至少7个:5个人各做1个,另外还有2个?秦老师说,分别是:男性、女性。

什么时候用ontology?
    二种情况:当需要共享或者再利用某领域的知识时。
    秦老师语:有时候可以用成熟的、传统的、经济的方法,不一定非得用……

    远洋过客言:“以推理为目标和按逻辑和公理制作的本体(泛指词)只是可以利用的知识组织系统之一,不应是我们唯一的、也不应是最终的目标和手段。”
    不过,看三国纪年、家谱的ontology框架看得让人上火,如果不是为了让机器推理,我才不要做什么ontology呢!一个二维表岂不简单得多?

    以上是上完课后,对Ontology的认识,纯属外行胡言乱语,如有误导,概不负责;-)

推荐:远洋过客:
正确认识本体的功能和局限(1)(May 9, 2008 at 4:43am)
正确认识本体的功能和局限(2)– 概念显示实例 (May 9, 2008 at 11:35pm)
正确认识本体的功能和局限(3)– SWAD的例子 (May 11, 2008 at 3:13am)

数图研究笔记:“本体”或“实用分类系统”?(5月 21st, 2008 @ 00:51)
Keven对远洋过客博文的述评。

参见:
中美数图研讨班2008·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2008-05-24)
中美数图研讨班2008·人机交互与数字化图书馆 (2008-05-24)

中美数图研讨班2008·人机交互与数字化图书馆

    自己对口音差异不敏感。当初从大阪到东京,曾有日本人跟我谈起关东话与关西话的差别,我全然没有感觉。这次,当老师说自己是英国人,因而与美国人说不同的英语时,我才发现他的话我比较容易听懂,尽管他的语速要快得多。事实上,前面几天我就发现自己很多词的发音都与Kenneth不同,因而对自己的英语能力很是困惑。看来是学《新概念英语》,更适应英国英语吧。

    本期数图班第二门课是“人机交互与数字化图书馆”,老师是来自UIUC(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Michael B. Twidale。
    与前一门课老师Kenneth Lavender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完全不同,Michael采用大量互动的授课方式。Kenneth课前布置的是阅读资料,而Michael课前让准备即时贴、彩色笔及一面空白的纸,说是用纸做模型。这让大家都对Michael的课有不同的期待。事实上,他只花很少时间快速讲PPT上的内容,然后出题让大家花大量时间做操作──所谓Learn by doing──有时不免觉得太小儿科,比如最后让大家用其他人的手机设置时间提醒,目的在于体会如移动等技术变化对用户界面设计带来的挑战。静下心想想,有些东西的确说说就知道了,但只有真正做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并在今后加以应用

    人机交互界面可用性分析的几种方法:
√ 用户测试(观察、记录、分析,可以询问原因但不作说明、不加指点)
√ 类似系统分析对比
√ 启发分析(选择标准分析列表,如Nielsen’s Checklist)
√ 纸原型(Paper prototyping)(在纸上画设计界面。分组活动:为网站增加“历史”功能)

    Michael灌输的一些观念,可以让大家在“做”的过程中巩固,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接受了,或者说还没有深入到每个人的意识中:
√ 关于界面设计:以计算机为中心,关注输入输出界面及其美观;以图书馆员为中心,关注检索点;需要以用户为中心,改善用户体验。
√ 通过分析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困惑(confusion),把事情做得更好 [要减少用户的困惑]
设计者需要学习如何减少用户的学习 [而不是让用户学习]
√ 要让用户学到想让他们掌握的而不是“我不会用!” [不要赶跑用户]
√ 实体图书馆不会设计华丽而难开的大门,再开设“大门素养”(door literacy)培训班 [图书馆员最热心进行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培训]
一个人能够看到的取决于他知道的,看不到并不意味着他蠢或懒(没找到老师的那个图例)[用户并不拥有图书馆员具有的很多背景知识]

    最后半天Michael主要介绍两部分的内容:
1、一些网站的界面设计,包括很多可视化的内容
2、Web2.0相关网站及服务:Youtube、Second Life(及Info Island)、Google Map的多种Mashup应用、ALA TechSource、Flickr、Zoterao(可惜共享书目信息的方法居然是互相通过U盘复制文件)……
    特别:UIUC的IMLS数字内容网关(IMLS Digital Content Gateway),一个网上数字图书馆的联邦搜索系统,含IMLS资助的用于保存图书馆资源、发展数字化最佳实践、数字化具有全国性价值馆藏的样本项目(model projects)。

参见:中美数图研讨班2008·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2008-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