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501.法显
(339?-420年?)俗姓龚,平阳武阳人。三岁出家,二十岁时受具足戒。感叹当时缺少律藏,立志寻求,晋隆安三年397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一起从长安出发,跨越戈壁沙漠,再翻越葱岭,经三十余国抵达北印度,经迦施国停留于摩竭提国的天王寺三年,学胡语、得经像。后经锡兰,由海路返回建康,与佛驮跋陀罗在道场寺携手从事译业。后在荆州辛寺,八十六岁时圆寂。
1502.法显传
一卷。法显撰。大正藏五十一卷。亦称《佛国记》、《历游天竺记传》。法显自撰的印度旅行记。记载情况是: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出发开始求法之旅,经由西域南道,过葱岭之险、悬度之难而入西北印度,遍访佛教盛行时代各地的塔寺,向东南到达中印度,巡拜佛迹、学写经律,由海路过锡兰,于义熙八年(412年)回到青州海岸。为有关五世纪初西域、印度的佛教及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503.法性论
庐山慧远撰。现不存,仅在《高僧传》卷六的慧远传中引用了一部分。在解说涅槃常住的《涅槃经》还不为人所知的时期,据说作者感叹很多人只讲解佛陀寿命的长短,著本书论述佛陀常住不变。据说后来鸠摩罗什见本论,赞赏其见识。由于可见到阿毗昙之要素,据推断是作者辞别师道安而入庐山后的太元六、七年(381、382年)起,到译出《阿毗昙心论》的太元十六年(391年)间撰述的,但很明确。
1504.法相宗
唐代时,在从印度传来新唯识教学的玄奘门下兴起的学派。显庆四年(659年),以玄奘所译《成唯识论》为根本典籍,以玄奘所译唯识诸经论为基础,以分析、钻研法相(dharmalaksana,法固有的特性)为此学派的特色。事实上初祖为慈恩大师基(632-682年),据传根据他的意见,以护法释为基准,译出现行的《成唯识论》。基对本书著《成唯识论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两部注释书,又撰《大乘法苑义林章》,确立法相宗的教学。其批判的矛头指向旧译的真谛系的教义,真谛系统的教义对真如与诸法不作严格区别,强化对对真如的一元志向,而法相宗认为真如绝不会成为诸法,强调作为诸法自身原理的阿赖耶识。基的弟子有成为法相宗二祖的慧沼(650-714年),他的主要著作是《成唯识论了义灯》。他的弟子有智周(668-723年)、义忠、道邑、道献等,智周为第三祖,有《成唯识论演秘》。慧沼、智周对基的《成唯识论述记》作有二个注释,传说为唯识三箇之疏。从基到智周三代可说是法相宗的正系,作为异系的代表性人物有圆测(613-696年),他出身新罗,也是玄奘门下,相当于基的先辈[师兄]。由于他在玄奘之下学习以前,还受学于摄论宗的法常与僧辩,了解真谛的教学,并受到很大的影响。由此也可视他为异端者,在他的著作中引用了现已散失的真谛之说,资料价值也很高。他的弟子有道证、胜庄、慈善等。法相宗与玄奘新译本一样,在初唐时的中国佛教界极为出色,但三祖以后不振,反而在传到日本后,作为南都六宗之一而繁荣。
1505.保唐宗
早期禅宗教团之一。在五祖弘忍门下,有四川主张念佛禅的系统,即资州智诜—处寂—净从寺无相的系统,被称为净众宗;无相有弟子无住,由于住在保唐寺,为将无住的系统与其师无相区别开来,称之为保唐宗。总结到无住为止的该系统的禅宗史书有《历代法宝记》。无住将其师无相所说的“无忆无念莫忘”改为“无忆无念莫妄”,综合荷泽神会的三学与无相的三句三学,使之前进了一步。并且还解说无念时不为无念(?),活鱍鱍(活生生)的、一切时中[在任何时候]都是禅,主张自由自在的禅思想。
1506.梵琦
(1296-1370年)临济宗杨岐派。自号西斋老人,赐号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字楚石,小字昙曜,俗姓朱,元贞二年六月二十日生于明州象山。九岁跟讷翁模出家、剃发。十六岁受具戒。历参径山的虚谷希陵、天童的云外云岫、净慈的晦机元熙,参拜径山的元叟行端而嗣法。泰定元年(1324年)冬在福臻寺开堂,天历元年(1328年)住天宁永祚寺、至元元年(1335年)住大报国寺、至正四年(1344年)住嘉兴的本觉寺、十七年八月住报恩光孝寺,再住海盐的天宁永祚寺,十九年在天宁寺之西建寺,命名为西斋寺后告老。洪武元年(1368年)应召在蒋山说法。洪武三年七月二十六日圆寂,终年七十五岁,僧腊六十三。有《语录》二十卷。
1507.翻经院
用于译经事业的建筑,特别建立,附设于大寺院。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应太宗之敕,在长安大慈恩寺的西北建翻经院,安置玄奘从印度、西域传来的佛像、经卷、佛舍利等,与此同时,从第二年二月起,在此开始大规模的翻译[活动]。神龙二年(706年),又应中宗之命在长安大荐福寺建翻经院,当作义净的翻译道场。不过在唐代以前,为译经而特别造建筑物的例子很少,象罗什在长安庙庭逍遥园中译经那样,很多是在宫殿中译经,隋大业二年(606年)炀帝在洛阳上林园所建的翻经馆等,或许可以说开翻译院的先河。到了宋代,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建译经院(第二年改称传法院),作为国立的译经设施,其规模、机构基本完备。
1508.梵语杂名
一卷。礼言集,真源校。大正藏五十四卷。汉梵对照的书籍。从人的身体各部分开始,汇集动作、数目、年时、鸟兽、药物、衣服、亲族等涉及生活百科的词汇。
1509.梵语千字文
一卷。义净撰。大正藏五十四卷。精选1000个汉字,附梵语,为初学者提供方便。也有伪作说,认为此书模仿《唐梵文字》,但现在证明是义净的真撰。
1510.本济
(562-615年)三阶教徒。俗姓宋,西河介休(山西省)出身。年轻时悟出儒教乃“宇宙糟粕”,出家。开皇元年(581年)十八岁时,“戒定愈净,正业愈隆”,精进佛道,听说信行开创三阶教,投于其门。据说信行由于手边没有著作,为本济口述教义,大家得以领会其奥旨。信行去世后,[本济]认真地服务于教团,推广三阶教。大业十一年(615年)圆寂于所住的慈门寺。著书有《十种不敢斟量论》六卷。另外,有弟弟善智,弟子道训、道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