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122. 1481-1490)2483字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481.菩提达摩
(生卒年不详)禅宗开祖。谥号圆觉大师,在昭明太子的祭文中亦号圣胄大师。生于南印度,为南印度国的第三个王子。为学大乘佛教而出家,继承佛教的传统,热烈地修行而得悟。内典自不必说,也通晓外典,还通晓世事,道德方面也很优秀。禅宗的传说中,嗣法于般若多罗。悲叹传到中国的佛教的衰弱,通过丝绸之路由陆路(传说中亦有说海路)来洛阳。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达摩来到洛阳永宁寺时150岁,感叹寺院之美,口唱“南无”、合掌数日。传统的教理与小乘禅观的人们对达摩的佛教持批判态度,而年轻但志向高的惠可与道育则接受达摩的指导,形成研究《楞伽经》的集团,还作为继承大乘禅的集团之一,形成了独特的集团。是活跃于北魏(386-534年)末年的人。禅宗的传说中,由海路来中国,与梁武帝(502-549年在位)相互问答,与武帝没有机缘,入嵩山少林寺,度过了面壁九年的坐禅生活;据传太和十九年(495年)或丙辰岁[年](536年)十月五日,被怀有怨恨的教学者毒杀。另外,据传在少林寺允许断臂的慧可入门,通过安心答问使慧可大悟,成为禅宗第二祖。现在了解菩提达摩思想的唯一文献是《二入四行论》,二入指理入与行入,行入又分为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行;理入指藉教以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解说当时实践的“壁观”。四行是其具体内容。

1482.菩提福藏法化三昧经
一卷。齐武时的僧道备(后改名道欢)撰。本经被认为是齐武帝(482-493年在位)时比丘道备所撰,是所谓的疑经。据说道备改名道欢,与梁天监二年(503年)撰《众经要揽法偈二十一首》的道欢为同一人物。收录于《出三藏记集》卷五。

1483.菩提流支
(?-527年)Bodhiruci,道希。北印度人。亦作菩提留支。后魏永平元年(508年)来洛阳,住永宁寺,从事译经,有《金刚般若经》、《金刚般若经论》、《十地经论》、《入楞伽经》、《深密解脱经》、《不增不减经》等三十余部经。道宣在《续高僧传》中,以达摩的壁观作为大乘的禅观,与僧稠的四念处的小乘禅观加以对比。壁观是得到虚空(般若的根本义),以实践般若波罗蜜为目标。译出 [原文空]论。菩提流支为传播无着、世亲系的新大乘佛教的瑜伽唯识,对当时佛教界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与勒那摩提共译《十地经论》,被当作地论宗之祖;还译出《无量寿经论》,给中国净土教兴起提供了一个转机,被后世当作净土教初祖而受到敬仰。

1484.菩提流志
(572?-727年)Bodhiruci,觉爱。南印度人。永淳二年(683年)受唐高宗之招,武后长寿二年(693年)来洛阳。同年起在佛授记寺与大周东寺译出《宝雨经》、《实相般若经》、《大乘伽耶顶经》、《般若六字三句论》等许多经论。期间与义净一起协助实叉难陀译出新译的《华严经》。神龙二年(706年)在长安崇福寺,应和帝之敕命开始翻译玄奘未及完成的《大宝积经》,睿宗先天二年(713年)译成120卷。开元十五年圆寂。

1485.法界观门
一卷。杜顺撰。大正藏四十五卷。全名《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本书的单行本现不存,可以根据澄观的《华严法界玄镜》与宗密的《注华严法界观门》所引用的文本了解其内容,由此可知撰述于终南山。本书由真空观第一、理事无碍观第二、周遍含容观第三这三重观组成,第三观相当于所谓的事事无碍观。本书与法藏教学的接触点尚有疑问之处,澄观基于本书的内容,形成了四法界说。另外也有许多禅宗的人中学此观门的例子。

1486.法界玄镜
二卷。澄观撰。大正藏四十五卷。全名《华严法界玄镜》。根据《五祖略记》,撰述于元和二年(807年),可说是澄观七十岁前后成熟期的著作。本书是杜顺《法界观门》的注释书,在事、理、事理无碍、事事无碍四法界中,省略了最初的事法界,把握《观门》的三重观,还主张根据周遍含容观的十门提出的十玄门等等,是澄观独特之说。宗密的《注华严法界观门》为继承本书的简要注释书。《法界观门》广泛流传的背景,是受到本书及宗密的注释的很大影响[由于受到本书及宗密注释的很大影响,《法界观门》得以广泛流传]。

1487.法界无差别论疏
一卷。法藏撰。大正藏四十四卷。天授二年(691年),提云般若在洛阳的魏国东寺译出本论,本疏是其注释,由玄谈与随文解释组成。由于本书继承《探玄记》,据认为是法藏五十四岁前后的著作。在本书前后还撰述有《起信论义记》,多半本书在后。因为本书与《起信论义记》相同,也提出(1)随相法执宗,(2)真空无相宗,(3)唯识法相宗,(4)如来藏缘起宗这四宗的教判,而其所附理由更为详细。全编中区别法相宗与如来藏宗的意识一以贯之。

1488.北涧禅师文集
十卷。北涧居简撰。五山版。北涧居简(1164-1246年)继承大慧宗杲—佛照德光之法。《语录》一卷存于续藏二·二十六。历住台州般若院、台州报恩光孝寺、湖州铁观音寺、湖州西余大觉寺、安吉州圆觉寺、宁国彰教寺、常州显庆寺、常州碧云崇明寺、平江府常熟慧日寺、道场山护圣万岁院、净慈山报恩光孝寺诸寺。弟子有物初大观(1201-1168年)。《语录》一卷与《北涧外集》一卷、《北涧诗集》九卷、《北涧文集》十卷合为《北涧全集》二十一卷刊行,对日本的五山文学有着特别大的影响。

1489.法句经
现在的大正藏中留存有二种《法句经》,一为完成于印度的汉译经典,另一种是作于中国的伪经:(1)二卷。大正藏四卷。三国时代吴国的支谦等所译。本经由三十九品组成,其中二十六品相当于巴厘语的《Dhammapada》,另外十三品相当于有部所传的《Udana-varga》。(2)一卷。大正藏八十五卷。正名为《佛说法句经》。初唐时所作的伪经之一,敦煌文献中留传有许多写本。由十四品组成,是只有(1)的《法句经》四分之一的小经。首次出现在《大唐内典录》以来即被当作伪经,但早期的禅录中引用很多。本书的注释书(《法句经疏》一卷)也在敦煌被发现,由宇井伯寿译成日语(《西域佛典の研究》,1968年)。

1490.法华义疏
十二卷。吉藏撰。大正藏三十四卷。亦称《法华经义疏》。从三论宗的立场,对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进行注释。据认为是吉藏在会稽时(589-597年)的作品,据推断作于另一法华方面的注释书《法华玄论》之后。本书完成后,完成《法华游意》、《法华论疏》、《法华统略》。暗示罗什译本本来为二十七品,没有提婆达多品,与法云和智顗相同,未触及普门品的重颂。旁征博引令他人难以企及,作为法华研究的文献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