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22. 345-354)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345.孔雀王杂神咒经
一卷,大正藏十九卷。东晋帛尸梨蜜多罗重译,亦称《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与义净译《大孔雀咒王经》三卷大致相同。→大孔雀王神咒经

346.俱舍论
三十卷,世亲著,玄奘译,大正藏二十九卷。另有真谛译《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原题为Abhidharmakosabhasya,梵本在1967年出版。本书是世亲(Vasubandhu)对有部的传统教学批判性地以全八品(及破我品)的纲格加以总结的论著。真谛的汉译基本没有得到研究;但永徽二年到五年(651-654年)玄奘的译本,以及其门下大力进行的讲说、研究,到后世都作为佛教的基本典籍而受到重视。

347.俱舍论颂疏
三十卷(或二十九卷),圆晖撰,大正藏四十一卷。全名为《阿毗达磨俱舍论颂疏论本》,或单称《俱舍论颂疏论本》、《俱舍颂疏》,只解说玄奘译《俱舍论》的颂(即《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普光及法宝的注释是对《俱舍论》的解说,而本注释只对颂,在摒弃繁杂、只述要点这一点上非常出色,具有意义。本来以本颂的形态为标准,不含“破我品”;后人对“破我品”所引的颂加以解释,追补成第三十卷。

348.功德使
监督检查造寺、造经、翻经等佛教事业的朝廷使者。因此类事业是修功德的,因此得名。是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前后所置的官职,从有权的宦官中选任。据认为是以前检校任务的明确化,后来与属于祠部的与僧尼有关的事务合并掌管。德宗大历十四年(779年)一度废止,不久即恢复。

349.功德直
(生卒年不详)西域人。刘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到荆州,住禅房寺,与玄畅一起译出《念佛三昧经》六卷、《无量门破魔陀罗尼经》一卷。

350.功德坟寺
王公贵族在自家坟墓建造的、专有的菩提寺。作为功德院在唐代出现,到宋代一般化。具有仅次于陵寺的地位。尤其在宋代,因为功德坟寺也被给予许以名额、寺领免税、认可度僧、紫衣师号下赐等特权,所以王公贵族多以免税为目的向功德坟寺捐赠田地,功德坟寺因此而成为大地主、大资本家,从事多种事业。而教团方面也为取得坟寺的特权而巴结王公贵族,由坟寺而成的寺院急增。

351.求那跋陀罗
(394-468年)Gunabhadra,译为功德贤,中印度人。通晓五明,初学《杂阿毗昙心论》等,不久弃小乘而学大乘,尤其熟知《大品般若》及《华严》。经锡兰岛,于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年)到广州。受到文帝迎接,入建康,住祗洹寺。颜延之、彭城王义康、南谯王义宣等都师从他,尤其受到南谯王的厚遇。先在祗洹寺时译出《杂阿含经》,在东安寺翻译《大法鼓经》,接着在丹阳郡译出《胜鬘经》与《楞伽经》。跟南谯王平定荆州,住辛寺,译出《无忧王经》、《过去现在因果经》、《无量寿经》、《泥洹经》、《央掘摩罗经》、《相续解脱波罗蜜了义经》、《现在佛名经》、《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经》等。其中,《胜鬘经》是代表性的如来藏经典,常被研究;四卷《楞伽经》作为禅宗特别依据的经典而受到重视。另外,《相续解脱经》是《解深密经》中的一品,是最早译出的瑜伽系的经典。有一则流传的逸话,说南谯王请求他讲说《华严经》,他因愧于汉语不熟,早晚念观音,一天晚上梦中见一人身穿白衣、佩剑、手提活的人头而来,把他的头割下与那个人头交换,他立刻就能说汉语了。又南谯王叛乱,被孝武帝平定,此后他受到孝武帝的照顾,孝武帝问他是否想念南谯王,他回答受供养十年、怎能忘记其德,令孝武帝吃惊。后住白塔寺,大明六年(462年)大旱时祈雨、得验。因为精通大乘之学,时人称他为“摩诃衍”。

352.求那跋摩
(377-431年)Gunavarman,昙无谶以后传来大乘律的巨匠。他是罽宾王的后代,通晓经律,经由师子国(锡兰)、阇婆国(爪哇),于元嘉八年(431年)来宋都建康。译出经典有《菩萨善戒经》、《四分羯磨》、《优婆塞五戒略论》、《优婆塞二十二戒》等二十六卷,以及伊叶波罗(Isvara)的《杂阿毗昙心论》十三卷中的后三卷。另外,元嘉十一年(434年),在南林寺设戒坛,进行僧尼受戒,这是中国佛教最早的戒坛。

353.求那毗地
(?-502年)Gunavrddhi,中印度人。未成年即从道,师从天竺的大乘法师僧伽斯(那)(Sangha-sena)。暗诵大小乘经十余万言,也学习外典,懂得阴阳,他的名字在西域相当有名。齐建元(479-482年)初年来京师,住毗耶离寺。于永明十年(492年)译出一部十卷《百喻经》,这是僧伽斯那从诸经中抄集譬喻而写成的教授新学者的经。此外,还译出《十二因缘经》、《须达长者经》。后来在建康造止观寺。

354.九品往生社
唐开成五年(840年)会稽一带结成的念佛结社,由处讷所写的碑文(《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七十三)得知。说到开成五年五月,正是文宗驾崩,实施破佛的武宗即位之时,会稽的禹寺请元英法师讲《金刚经》,并以元英法师为中心,在余姚的平原精舍劝慕1250人,结成九品往生社。碑文中刻有从第一品到第九品的往生者姓名,从名单可知,僧尼当然有,很多在俗者也参加其中。

《中国佛教史辞典》(021. 334-344)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说明:336不全,337-338译文丢失

334.经律异相
五十卷,宝唱撰,大正藏五十三卷。宝唱继承了由梁武帝敕命、由僧旻着手的事业,在僧豪、法生等的帮助下,于天监十五年(516年)完成。从经律中搜集要文,加以分类整理,试图方便阅读、检索,是一种佛教事典。设天、地、佛、菩萨、声闻、国王、王夫人、太子、王女、长者、优婆塞、优婆夷、外道仙人、梵志波罗门、居士、贾客、庶人、鬼神、杂兽畜生、地狱这些部门,再分类成细目,在细目下举出有关的经律的要文,标明出典。引用经中目前已不存的也不在少数,所以成为佛典研究的宝库。同类书有唐代所作的《法苑珠林》一百卷、《诸经要集》二十卷。

335.竟陵王文宣公
→萧子良

336.畺良耶舍
Kalayasas,别名时称,西域人。广泛涉猎诸经,常诵阿毗昙,还了解律部,以习禅为业。刘宋元嘉元年(424年)到建康,被文帝看重,受敕住钟山道林精舍。译《观无量寿经》一卷、《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一卷。……

339.玉佛寺
位于上海市江宁路之北。光绪八年(1882年)从缅甸招来坐佛与卧佛二座,因为佛像由玉(白翡翠)制成,而有玉佛寺之名,由金山的僧堂出身的可成和尚在四十多岁时创立。原在江湾,1918年移到现在地。玉佛寺现存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般或丈室)、禅堂、祀卧佛堂、斋堂等,位于上海的市中心,行摄心、安居,宗教活动频繁。属上海市佛教协会,临济宗。保存有7240卷佛典。

340.魏略
记载三国时魏国的历史。魏的郎中鱼豢撰。后散失,民国张鹏一收集佚文。本书的西戎传中言及老子化胡说。

341.希麟
(生卒年不详)住辽的燕京崇仁寺。圣宗统和五年(987年)前后撰《续一切经音义》十卷。本书继承唐代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大正藏五十四卷),解释圆照的《续开元释教录》所收佛典的音义。

342.金刻大藏经
金代开版的大藏经。亦称《金藏》、《金刻藏经》、《金版大藏经》。1934年在山西省赵城县广胜寺发现。是从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左右起到世宗大定年间历时约三十年,由山西省南部地方的有志者出资雕印而成的。是继承北宋《敕版》的系谱的卷子本,样式与敕版相同,每纸二十三行十四字。广胜寺发现的《金藏》由4957卷组成,这还不是完本,缺少总目录。蒋唯心调查了文胜寺所藏本,新编《广胜寺大藏经简目》(《宋藏遗珍叙目》),列举了682帙、1562部、6886卷。并且,对《金藏》中的稀有书以影印方式出版了《宋藏遗珍》。

343.径山寺
浙江省杭州府余杭县西北五十里处有径山,山麓有禅宗五山第一的径山寺,全称能仁兴圣万寿禅寺。由牛头宗的法钦(714-792年)于天宝初年(742年左右)开山,开山忌为十二月十十八日。历代住持有鉴宗、洪諲、宗杲、清了、道昌、了一、了明、有才、蕴闻、咸杰、宝印、智策、德光、元聪、如琰、师范、道冲、广闻、智愚、善珍、妙高、晦机、希陵、行端、正源、智及、宗净、月林镜等济济一堂。其中,十三代大慧宗杲在住时,建立千僧阁作为大伽蓝,指导大集团。近代已不见已往的伽蓝。现存《径山志》十四卷。

344.弘赞法华传
十卷,惠详撰,大正藏五十一卷,亦称《法华传》。惠详传记不明。但因本书中有唐神龙二年(706年)的记事,本书为这之后的述作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内容是集成与三国到中唐《法华经》的流传有关的记录,分图像(卷一)、翻译(卷二)、讲解(卷三)、修观(卷四)、遗身(卷五)、诵持(卷六—八)、转读(卷九)、书写(卷十)八科加以记述。与《梁高僧传》、《续高僧传》等的记载共通的内容很多,但也包括其它书中未见的本书独到的记述。

《中国佛教史辞典》(020. 333 教判)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333.教判
教相判释的略称,指判别教之相(内容)并加以解释。根据说法的样式或者深浅优劣等的价值基准,对释尊一代的说教进行排序、评等,是贯穿中国佛教的最大的特征之一。在印度佛教中,本来并不存在为实现佛教的发展而进行的教相判释,只不过有些类似于《解深密经》等的著述。然而在中国,印度佛教历史上发达的众多大小乘的经论在传来并被翻译时是无序的,完全没有考虑到它们的成书顺序及各经论间的关连性。在中国,“经”原来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的,然而由于译出的经典全为“佛说”,而作为释尊一代的说教,这些成书状况各各不同的经典相互矛盾的情况相当普遍,因而对它们加以排列、体系化无论如何也是必要的。这就是教判的起因。因而在中国的佛教者接受佛教时,不得不开始按各人各自的价值基准对各说教作没有矛盾的价值排列,选定自己的立场,由此在中国佛教中出现了印度佛教中所没有的宗派。因此可以说,中国佛教是从教判出发的教判佛教,从鸠摩罗什的一音教、慧观的二教五时判开始,从五世纪到八世纪,除总称“南三北七”(中国南方的三师与北方的七师)的诸教判之外,出现了众多的教判。举出其中主要的,即最早期的鸠摩罗什的一音教,说如来只持一圆音说法,听者对应于其机根,生出大小半满的不同理解,这根据的是《维摩经》的一音说法。罗什的弟子竺道生提出,如来的说法可区别为善净、方便、真实、无余四法轮这四种,并倡导顿悟成佛。顿悟在印度佛教中不曾言及,到中国才成为问题,顿悟(顿时达到究极之悟)、渐悟(按一定顺序逐渐觉悟)论是中国所佛教独有的。刘宋的慧观把这种顿、渐思想拿到教判中,认为在佛一代的说法的化仪(解说教的形式、方法)中有顿、渐二教之别,把《华严经》作为顿教;由此按《涅槃经》的五味说,渐教中设有五时的区别。另外,虎丘山的岌法师在顿、渐二教之外加上不定教,共三种,提出渐教中的有相、无相、常住三时;而宗爱又进一步加上法华同归教,成为四时。法云根据《法华经》提出羊车、鹿车、牛车、大白牛车的四乘教。在北方,北凉的昙无谶提出半满二教的教判。另外,菩提流支主张在如来的一音中大小并陈的一音教,同时提出顿、渐二教。地论宗南道派的慧光提出顿、渐、圆三教的同时,从教相方面提出因缘、假名、诳相、常宗四宗判,这四宗判作为地论宗南道派的教判得到广泛应用。隋天台智顗在《法华玄义》卷十中,举出以往的“南三北七”诸教判及四宗、五宗、六宗判等,对此加以批评,自己提出了三种教相及五时八教的教判。智顗所依据的经典就是《法华经》,但他却从根性的融不融、化导的始终不始终、师弟的远近不远近这三种相,认为三种教相说明了《法华经》优于其它经;而五时八教是从时间上将释尊一代的说法分类成五时,从教导的形式方法上分为四种(化仪之四教)、从对应于听者的机根而解说的教理内容方面分为四种(化法之四教):五时指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槃各时,化仪之四教为顿、渐、秘密、不定四教,化法之四教为藏、通、别、圆四教。智顗的五时八教之判可说是以往诸教判的集大成者,将诸经论从三个方面加以整理排列。三论宗的吉藏提出了声闻藏、菩萨藏二藏,菩萨藏中又分为根本、枝末、摄末归本三法轮。唐代法相宗的玄奘根据《解深密经》、《金光明经》等,提出转法轮、照法轮、持法轮三法轮之判。他的弟子慈恩大师基提出三教八宗之判:三教指小乘为有教,三论、般若为空教,华严、深密等为中道教;八宗是对这三教从教理内容方面更加以细分,指我法俱有宗、法有无我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胜义皆空宗、应理圆实宗八宗。华严宗的法藏在《华严经探玄记》卷一中,列举以往的十家之判并加以批评,自己提出了五教十宗判:五教指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圆教,从教的方面分成五种;十宗是从教的内容方面分成十种,取前述慈恩大师基的八宗中的前六宗中,加上一切皆空、真德不空、相想俱绝、圆明具德四宗。以上列举了主要的教判,其中广为采用的是智顗的五时八教、慈恩大师基的三教八宗、法藏的五教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