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25. 365-372)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365.桂琛
(867-928年)禅宗,谥号真应禅师,由住持地而被称为地藏桂琛与罗汉桂琛。俗姓李,常山县(浙江省)人。参拜常山万岁寺的无相大师,出家受戒,学律。接着参拜云居道、雪峰义存,又寻访义存的弟子玄沙师备,大悟嗣法。潭州(湖南省)牧王公请他到建于闽城西的石山的地藏院。又住潭州的罗汉院,振禅风。后唐天成三年秋,仍在闽城的旧址圆寂,年六十二岁,僧腊四十。弟子有法眼文益,为法眼宗之祖。现存有《明道颂》一首。

366.景德传灯录
三十卷,永安道原撰,大正藏五十一卷。中国禅宗史书之一,汇集禅者的行状、机缘、语录。本书根据杜朏撰《传法宝纪》、净觉撰《楞伽师资记》及净众宗系的《历代法宝纪》等确定的中国六代说,并继承以传法偈为中心确立的智炬撰《宝林传》的西天二十八祖说,是对禅宗的历史给予最大影响的书。与朝鲜的高丽大藏经的藏外中发现的《祖堂集》(951年)一起,成为惟颈撰《续宝林传》、宗密撰《禅源诸诠集都序》、《裴休拾遗问》等的来源;本书继承《宋高僧传》(988年)而写成,在了解唐、五代的禅方面是不可欠缺的。撰者道原属法眼宗,为天台德韶的弟子,与《宗镜录》一百卷的撰者永明延寿为师兄弟。原题名为《佛祖同参集》,景德元年(1004年)完成,经杨亿、李维、王曙等的削定,作为《景德传灯录》入藏。现存的是加以补正的景德元年本。内容从过去七佛开始到法眼的弟子的五十世,约1701人组成,因而也称“千七百公案”。详细的内容构成是,卷一—五从过去七佛到六祖之嗣为止,卷六—十三到南岳九世为止及曹溪别出,卷十四—二十六到青原十一世为止,卷二十七为禅门达者及诸方杂举征拈代别语,卷二十八为诸方广语,卷二十九为赞颂偈诗,卷三十为铭记箴歌。可以与《祖堂集》以青原系为先加以对照。除了列宁格勒的东洋学研究所收藏有卷十一片断的敦煌本之外,现存的异本还有东禅寺版、开元寺版的宋版大藏经等多种。另外,景祐元年(1034年)丞相王随删定本书,编《传灯玉英集》十五卷,也作为金版大藏经的一部分入藏,近年被发现、介绍。而根据原刊本在郑昂的跋,有湖州铁观音院拱辰撰述说,这是将本书与拱辰撰《禅源通录》混同的结果,拱辰撰本书之说有误。

367.罽宾
中亚地名,前汉时指在喀布尔河流域的塞族及希腊人的国家,南北朝时指迦湿弥罗[即今克什米尔]。来中国的僧侣中罽宾出身的人很多。

368.景明寺
北魏第八代宣武帝于景明年间(500-503年)在洛阳建立。北魏的崇佛政策由于云冈开凿、永宁寺的建立等、宗室汉化形成了壮大的规模,为彻底汉化,孝文帝迁都中原洛阳。接着继位的宣武帝为先帝及其皇后在龙门开凿二大石窟,在面对嵩山、四方五百步的寺域中,建壮丽的景明寺。每年四月释迦诞生会时,从洛阳诸寺汇集一千余座佛像,从此寺开始,边奏梵乐、边向闹市行进,西域来游的僧侣感叹真是佛国。当时洛阳的寺院有1367座,但在魏室崩溃的同时多归于灰烬。

369.鸡鸣(明)寺
位于江苏省南京。据传开创于较古的西晋永康年间(300-310年),到元代时有一座小庙,中间的情况没有记录。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太祖敕崇山侯建五层塔,埋梁代宝志的法函。洪武二十一年,与金陵各大寺列于同格;正统十年,下赐大藏经。在明弘治元年(1488年)及清代都二度加以重修,皇帝屡次行幸。本寺被当作梁武帝进行舍身供养的同泰寺。《金陵梵刹志》中把同泰寺当作废寺,与本寺加以区别;《南朝佛寺志》也没有对同样的寺的记录。

370.景祐新修法宝录
二十一卷(仅为残阙本),吕夷简等撰。《宋藏遗珍》下集中收影印本。亦称《景祐法宝录》、《景祐宝录》。记录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到景祐四年(1037年)的二十六年间的新译经,续《大中祥符法宝录》。本书是收入在《金藏》中的重要的一编,但缺少二十一卷中的卷三、五、七、十一、十五、十九、二十这七卷,卷八、十这二卷残阙。然而在《金藏》发现以前,曾被认为已经散失,因而(找到后)与《大中祥符法宝录》、《天圣释教总录》一起,成为宋代译经史的重要资料。

371.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复古记
三卷, 卍续藏二·八·三,宋代华严四大家之一的可堂师会与其弟子颐蓭善熹撰。是对晋水净源重校的《五教章》的随文解释。师会从上卷开始注释,到中卷的断惑得果这一段时圆寂,当年六十五岁。善熹等自己到了这个年龄后完成。根据善熹的序,师会因当时的《五教章》注释本不了解智俨、法藏的教义,有许多错误,所以按古义进行训释,冠以复古之名;批评所针对的是道亭的《义苑疏》。开版于庆元四年(1198年)善熹七十二岁时,十多年后由明惠传到日本。

372.华严一乘分齐章义苑疏
十卷, 卍续藏二·八·二,宋代华严四大家之一的普静寺道亭撰。本书是对晋水净源重校的《五教章》本文的随文解释。师会等指责本书虽是解释法藏的著作,但不根据智俨、法藏的教义,而是学澄观、宗密来理解《五教章》。但是,在华严文献稀觏的时代,把《五教章》与澄观、宗密的教说当作华严教学的体系这一点具有极大的意义,而且作为《五教章》的注释本,本疏在中国是最早的。

《中国佛教史辞典》(024. 356-364)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356.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大乘大义章

357.鸠摩罗什法师誺
一编,僧肇撰,《广弘明集》卷二十三(大正藏五十二)。悼念罗什三藏之死、赞叹其德的文章。

358.鸠摩罗佛提
(生卒年不详)建元十八年(382年),作为车师前部王弥弟的国师,与王一起来朝,献《大品》一部552,475字本;并与佛念、佛护一起译《四阿鋡暮抄解》二卷,与瞿昙僧伽提婆译《三法度论》为同本异译。

359.弘明集
十四卷,僧祐(445-518年)撰,大正藏五十二卷。现行本为十四卷,由于僧祐在晚年所编《出三藏记集》记载为十卷,隋《众经目录》也记作十卷,所以推测是在唐初之前增补、并在编次上加以改变,才形成了现在的十四卷本。本书收集了佛教方面针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佛教的批评、以及国家权力对佛教的干涉所提出的主张与反论,主要收入从东晋到梁的僧侣与在俗信徒的论说、书简、表等。僧祐在本书的反序(跋)中,举出了对佛教的六项疑惑:(1)经说是荒唐无稽的;(2)人若死了,神(精神)也消失,轮回报应等不存在;(3)不可能见到真佛,对国治无益;(4)上古时没有佛教,汉代时开始出现;(5)佛教是夷狄的教,沙门的服装与行为违反中国的礼俗;(6)汉、魏时不发达,到晋代才兴盛。将这六项称为“俗士的六疑”。产生这种批评的原因是,随着佛教的推广,与传统思想的差异被明确地意识到了;而且佛教势力增强,以至由造寺造塔与出家的急增而造成的敝害成为(社会)问题。庐山的慧远著《沙门不敬王者论》、《袒服论》等,在回答这些批评的同时,也显示了中国佛教所应有的姿态。虽然之后慧远的门流也积极地提出反论,但宋、齐以后,由于道教徒说明佛教与道教根本上一致,更主张道教的优越地位,因此也著有解说道教伪妄的书。另外,齐、梁年间,以范缜的《神灭论》为契机,出现了神灭不灭的争论,以萧琛的《难神灭论》为首,提出了许多拥护轮回说的观点。《弘明集》在收录这些佛教方面的反论的同时,也收录排佛论者与道教徒的论说,是了解六朝时儒佛道三教的思想交锋方面最重要的文献。

360.敬安
(1851-1912)俗姓黄,湘潭(湖南省)人。幼年时成为孤儿,有志于佛教。出家后,燃左手的二个指头、苦行,被称为八指头陀。跟随岐山的恒志学习,继承岳麓山的笠云之法。住灵隐寺、慈净寺、天童寺等处,在成为僧众领袖的同时,也以诗的名手而知名。辛亥革命兴起时,他号召江苏省与浙江省的同志在上海设立中国佛教总会,计划教团统一的同时,向南京政府与北京政府申请保护佛教教团。但在运动过程中病死。有《八指头陀集》八卷。

361.惠果
(?-805年)真言宗。俗姓马,京兆府照应县(陕西省西安府临泷县)人。二十岁时以昙贞为戒师出家,跟不空(705-774年)学金刚界系的密教,跟随善无畏(637-735年)的弟子玄超学胎藏界系的密教。住长安青龙寺东塔院,被称为青龙寺和尚。深受代宗、德宗、顺宗三代皇帝的信任,作为三朝国师受到尊敬。弘扬不空的密教,在统率唐朝密教上有很大的功绩。永贞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在东塔院圆寂。假如生在天宝五年(746年),年六十岁。弟子有弁弘、惠日、惟上等;事实上,他的法由最晚年的弟子空海传到日本。

362.系观世音应验记
一卷,陆杲撰,牧田谛亮《六朝古逸观世音应验记の研究》(1970年)。本书在中国早已散失,所幸日本京都的青莲院传有鎌仓中期的古写本,牧田的校订本即根据此本。序文中言及本书的先驱傅亮、张演的《应验记》,本书的意图是延续此二著,于齐中兴元年(501年)著六十九条。与前二著分别为简略的七条、十条相比,本书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又,末尾的二条是后人追加的。

363.庆昭
(963-1017年)字子文,俗姓胡,钱塘人。幼年时在开化院(有六和塔)出家,十三岁受具足戒,跟奉先寺的源清学天台学达十七年;源清去世后,继承他的讲席。不久受请住石壁城南的梵天寺,大振讲风。与同门的孤山智圆一起与四明知礼之说相对抗,宣扬师说。著有《辩讹》、《答疑书》、《五义书》、《释问书》、《答十义书》、《心印铭》(现在均不存)等。弟子有咸润、继齐。

364.警韶
(508-583年)俗姓颜,会稽上虞(浙江省绍兴)人。侍奉叔父僧广,成为师徒,早年游都城听讲,二十时回乡受具足戒。后再到都城,跟龙光寺僧绰禀受经论。二十三岁讲《大品经》,后来继续在建元寺、晋陵寺等讲说。又与真谛三藏见面,一起谈论,真谛为他在予(豫)都翻译《金光明经》、《唯识论》、《涅槃经》等。陈天嘉四年(563年),应会稽的慧藻、同泰寺的道伦等二百余人的邀请,住白马寺、讲经论,在龙光寺敷演《成实论》。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于开善寺圆寂,年七十六岁。

《中国佛教史辞典》(023. 355 鸠摩罗什)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355.鸠摩罗什
(344-413年,或350-409年)Kumarajiva。唐道宣在《广弘明集》卷二十三中收有僧肇撰的《鸠摩罗什法师誺》,“癸丑六年(413年)年七十、四月十三日、薨于大寺”,一般认为鸠摩罗什的生卒年代为东晋康帝建元二年(344年)到后秦姚兴弘始十五年(413年)。也有学者对此誺抱有疑问,通过研讨《高僧传》等,推定其生涯大体上为350-409年。记述鸠摩罗什传记的基本史料有《出三藏记集》卷十四、《高僧传》卷二、《晋书》卷九十五“鸠摩罗什传”,但三传在生卒年上都有疑问。罗什的父亲是印度出身的鸠摩罗炎,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罗什出生在龟兹国。七岁出家、学经,日诵千偈。九岁时伴随出家的母亲移居罽宾,师从槃头达多,学杂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十二岁时,与母亲一起离开罽宾,在回龟兹途中顺访疏勒(Kashgar),顶戴佛钵。罗什在疏勒停留了一年,诵《阿毗昙》、《六足》诸论、《增一阿含经》。因沙门喜见的推举,被疏勒王看重,讲《转法轮经》。之后回龟兹,广泛研究四吠陀、五明、阴阳星算诸学。罗什早期学习的主要是小乘佛教,师从须利耶苏摩后学大乘教,诵《中论》、《百论》;还跟佛陀耶舍学《十诵律》。之后住龟兹国新寺,学《放光般(般光?)若经》,通晓诸大乘经论。罗什曾学小乘教时的旧师槃头达多从罽宾来龟兹,从罗什处学得大乘的深义,由此作为大乘学者的罗什的名声传遍了西域诸国。在关中扩张势力的前秦王符坚,于建元十八年(382年)派将军吕光讨伐龟兹及焉耆(新疆),灭龟兹王室,得罗什。伴随罗什的吕光听说符坚被姚苌所杀、前秦灭亡,便平定凉州,建后凉国,罗什因而在凉州滞留了十六、七年。后秦的姚兴于弘始三年(401年)讨伐后凉,在长安迎罗什。姚兴继崇拜道安的前秦王符坚之后,尊崇三宝,以国师之礼迎接罗什,让他在西明阁及逍遥园中译经论。之后十余年间,专心从事经论的翻译、讲说,教化门下数千英才。姚秦时代,在华北出现了一大佛教兴隆期,许多西域僧陆续渡来,从事译经事业;然而在这些人中,不仅绘出中国译经史上的一个新时期,而且成为中国佛教从移植时代向成长、发展时代转变的原动力的,则是鸠摩罗什的活跃。罗什从弘始四年到十五年的十二年间翻译的经典,据《出三藏记集》为35部294卷,据《开元释教录》为74部384卷,不管怎么说是完成了三百卷以上的大翻译事业。举其主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思益经》、《佛藏经》、《维摩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坐禅三昧经》、《禅秘要法经》、《禅法要解》等禅经典,《十诵律》、《十诵比丘戒本》等律典,以及《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论书,也涉及《马鸣菩萨传》、《龙树菩萨传》、《提婆菩萨传》等传记类。另外,著书有为姚兴所作的《实相论》二卷,及回答慧远质问的《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三卷。罗什最注重的是翻译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及龙树、提婆系统的中观部的论书,罗什本人是将印度的中观佛教及主要的大乘经典向中国移植的最大功臣,他所译出的经典对之后中国佛教有很大的影响。《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由道生等传往南方,经僧朗、僧诠、法朗,到隋的吉藏大成三论宗;而《大智度论》也与三论一起产生了四论学派,更与《法华经》一起为开天台宗提供了根据;《成实论》则成为成实学派的基础。另外,《阿弥陀经》与《十住毗婆沙论》成为净土教所依据的经论,《弥勒成佛经》等促成了弥勒信仰的发达,《坐禅三昧经》等的译出促进了菩萨禅的流行,《梵纲经》传大乘戒,《十诵律》为律研究提供了资料。罗什在姑藏被吕光强迫以龟兹王女为妻,在长安接受由姚兴提供十名妓女。或许只是传说,但他是与持戒坚定的道安、慧远等不同的特异的佛教者。据称门下三千人,尤其是被称为关内四圣的僧肇、僧叡、道生、道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