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46. 531-54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531.西方法社
唐贞元年间,吴郡包山的僧侣神皓(716-790年)所设立的法社。此法社诵读《法华经》9000余部(遍)。神皓原由钱塘的龙泉道场的一公而出家,在兴大师下受具足戒,通晓昙一的律钞,乾元元年(758年)作为大德七人之一在开元寺讲戒律,成为律学大家。(乾元)末年致力于圆宗,特别设立西方法社,因此当为晚年研究法华圆宗、也即天台教学时,聚集道俗而结成此法社。

532.西明阁
罗什译经所。后秦姚兴于弘始三年(401年)讨伐后凉,待罗什以国师之礼,请到长安,在之后的十二年间,让他在西明阁及逍遥园中翻译经论。

533.西游记
以玄奘三藏“西天取经”为纲,作各种增广、发展而成的传奇小说,留传有许多版本。可以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小说的缘故,以至一说到三藏法师(给译经僧所冠的尊称),就认为指的是玄奘。初步形成于南宋末年的传说,于元代成形,明代时出现世德堂本(一百回本)、杨至和本、朱鼎臣本等诸版本。以吴承恩为明本的作者之说,被认为没有什么根据。清代康熙初年刊行《西游证道书》,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刊行《西游真诠》。一般所说的《西游记》指后者。另外,乾隆十四年(1749年)由张书绅刊行《新说西游记》。

534.笮融
(?-195年)后汉末年,帝室衰微,人心不安,思想混乱,随着儒教地位的颠落,人人受厌世观影响,老庄的虚无思想盛行。因此,在佛教中翻译诸经典时,也结合进了与老庄思想类似的教义,令人注目。在此后汉的过渡期中,留名于佛教史上的有笮融。笮融为丹阳(河南省丹水之南)人,据《后汉书》卷七十三“陶谦传”,他建立佛寺、作佛像、举行浴佛会,作为社会事业而供给施饭。另外,据《三国志》吴志卷“刘繇传”,笮融所建的阁道(浮屠寺)能容三千余人,建起许多浮图之祠,雕造涂黄金的铜佛像,以绫罗绸缎作衣服。并且诵读佛经,向求佛之教者讲道。也有说法认为佛像在桓帝时代既已存在(《历代三宝纪》卷四),但实际上佛像被认为铸造于笮融时代。并且,笮融诵读佛经之事也是确实的,由此也可知当时汉译佛教经典的流行。与楚王英与桓帝的情况相比,笮融的奉佛行为有很大的变化,表现在铸造佛像、建立寺院、实施灌佛会与施食。尤其是笮融所建佛寺,可说是中国佛教最古的佛寺。在佛教的仪礼方面,也比楚王英与桓帝时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显示了后汉灵帝末年到献帝时、也即190年前后徐州的佛教的状态。

535.坐禅三昧经
二卷,鸠摩罗什译,大正藏十五卷。鸠摩罗什译出的经典对中国佛教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坐禅三昧经》等的译出促进了菩萨禅的流行。本经简要抄撰坐禅观法。先是五言四句的偈,其中也有坟墓之偈“烦恼深无底、生死海无边”;接着在学习禅法中,讲述师徒间必须有周密的准备;下卷说明菩萨的习禅法;最后以七言绝句之偈二十结束。另外有慈云饮光述《坐禅三昧经注释》一卷。

536.左右街僧录司
北宋时首都开封西京河南府中所设僧官,统理寺院僧尼。设僧录、副僧录、讲经首座、讲论首坐(座)等,在僧录之下设管理事务的鉴义。南宋时废止讲经、讲论首座,增设额外鉴义。

537.三慧经
一卷,译者不详,大正藏十七卷。北凉时(397-439年)译出。含六十四条,收录箴言、譬喻、说话(传说),内容应该说是佛道修行者的指针。著名的盲人摸象的譬喻即出自此经。梁武帝热烈地信奉佛教,致力于南朝佛教的兴盛,自己讲佛典、著注释书,与《般若经》一起多次讲本经,还著有义记(《梁书》卷三,武帝纪)。内容上以一般知识人为对象。

538.三阶教
亦称三阶宗、普法宗。该宗派提出佛的教义区别为三阶段,宣扬第三阶的“普佛法”是适合于末法时代的教义。其最大的意义是明确救济一阐提(icchantika,缺少成佛的能力)。所谓“普佛法”即“普遍的、终极的佛的教义”之意,其中心是普敬与认恶:所谓“普敬”即实践以一切生命为本来佛、未来佛,并加以尊敬;所谓“认恶”即自觉既使接触正确的教义,也不能脱离颠倒的心,承认自己根深蒂固的恶。隋代时,主要依据《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大方广十轮经》、《楞伽经》、《涅槃经》、《华严经》明法品等的教说,由信行(540-594年)兴起。尽管在信行去世不久即受到断断续续的弹压,但由于其特色的教义与无尽藏(金融事业)等经济活动,在隋、唐时得到相当广泛的流行,汇集了相当多的信者。以下所列为现在所知的重要历史事实: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禁止三阶教流行;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中心寺院化度寺中设置无尽藏院;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提供无尽藏院所蓄之财修理天下诸寺院;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前后,无尽藏院中举行无尽藏施,汇集了全国各地来的人;武周王朝如意元年(692年)在大福先寺实施无尽藏;证圣元年(695年)三阶教典籍二十二部二十九卷被公定为伪经;长安年间(701-704年)化度寺实施无尽藏;中宗景龙元年(707年)三阶僧师利作成伪经《瑜伽法镜经》一卷;景龙二年(708年)或四年(710年)在化度寺举行无遮会;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根据敕命破坏无尽藏院;开元十三年(725年)禁绝三阶教;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经录是三阶教典籍从“疑惑”之部移到“总集群经录”之部;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化度寺得赐“化度经院”的金文额。另外,已知三阶教于天平十九年(747年)既已传到日本。

539.三阶佛法
四卷,信行撰,三阶教的根本圣典。有敦煌发现的写本残简(卷二=斯坦因2684,卷三=佩里奥259,均缺少部分)与日本所传本(卷一、卷二、法隆寺本,卷三、卷四、圣语藏本,等等)二个系统,前者据推断为信行的真撰书,或者接近真撰。根据同为信行所撰的《对根起行法》残简与本书的注释书《三阶佛法密记》卷上,全体分为四段,第一段(卷一)说明三阶的根机,第二段(卷二)说明三阶的邪正,第三段(卷三)说明三阶之法的轻重、深浅,第四段(卷四)说明三阶之人的实践成果及其理由。

540.三阶佛法密记
三卷,撰者不详。现仅卷上存有敦煌写本(佩里奥2412)完本。为《三阶佛法》的注释书,是研究三阶教教义及其展开的重要资料。成书当迟至中唐以后。

《中国佛教史辞典》(045. 521-53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521.金光明文句
六卷,智顗说、灌顶记,大正藏三十九卷,为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四卷的随文解释。一经一品,分为序、正、流通三段,各品设品题释、说明各品的来意,接着解释其它部分。全卷采用智顗独创的解释法,按因缘、约教、观心三释,细致地说明意义。而且文中到处出现智顗以前的旧师地论师之说,尤其是举真谛三藏之说加以评判,然后讲述真谛智顗之说。由于从头至尾按智顗的三谛实相论说明经的精深意义,因而触及天台教义的种种义门之处很多。属天台五小部之一。

522.严佛调
(生卒年不详)即佛调或浮调,临准郡(安徽省盱眙县)人。幼时聪明好学,出家,由于翻译经典而为时人看重。与安玄一起,天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译出《法镜经》二卷。安玄口译梵文,佛调笔录。晋代道安称他的译业为“佛调所出经省而不烦,全本妙巧”,撰著有《沙弥十慧》。另外,《历代三宝纪》等经录中,除此之外还举出《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等数部,但缺乏可靠性。

523.金錍论
一卷,大正藏四十六卷,荆溪湛然著。与华严的佛性论对质,展开无情佛性说。现存有明旷记、辩才会的《金錍论私记》二卷,智圆的《金刚錍显性录》四卷,净岳的《金刚錍科》一卷,善月的《金刚錍义解》卷中,可观的“金錍义”十编(《山家义苑》卷上)、“颂解金錍四十六门”、“论辅行十义评无情佛性”(《教观撮要论》卷四),善喜的《评金錍》一卷,时举释、法眼会、大真校的《金刚錍释文》三卷。另外,据传有尚贤的《释金錍论》,从义的《金錍寓言记》四卷,如吉的《金錍注》,法登的《金錍十义》,与咸的《金刚辩惑》一卷,子实的《金錍起文》,现不存。

524.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五十卷,大正藏二十三卷,义净于长安二年(702年)译出。为根本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律义,内容接近《十诵律》,成为插入教训故事的大部的律。与《四分》、《十诵》等旧律不同的是,《南海寄归传》很详细。义净根据本律,要求改变按旧律的律行。另外,有《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十四卷(700年)、《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710年)、《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安居事》一卷、《羯耻那衣事》一卷、《颂》三卷、《出家事》四卷、《随意事》一卷、《杂事》四十卷、《杂事摄颂》一卷、《尼陀那目得迦》五卷、《尼陀那目得迦摄颂》一卷、《破僧事》二十卷、《皮革事》二卷、《药事》十八卷、《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十卷等,现存《苾刍尼戒经》一卷、《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共十八部199卷。

525.西域志
被当作道安(312-385年)所撰,译介西域的地理、物产、佛教事情等(水经注卷二)。另有彦琮所录达摩笈多见闻的同名书十卷(大唐内典录卷五)。

526.斋会
僧侣聚集,从事诵读经典等一定的勤行并布施食物的法会。“斋”原为巴厘语的uposatha、posatha,梵语的uposadha、posadha的译语,亦音译为“布萨”。原义为悔改所犯之罪,谨行、清身心。转义为从戒律、正午前吃一餐,即斋;再转义,变为佛事、法要之际,向僧侣供养食物。据推断刘宋末年(五世纪中叶)前后形成于中国。《梵纲经》卷下中有“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诵读大乘经律、讲说、斋会,求福”,因而当时斋会已经成为重要的佛教例行之事了。

527.崔浩
(381-450年)北魏宰相,字伯渊,清河(山东省)人。跟父亲宏接受古典教育,很早就以实现儒家政治社会为理想。泰常八年(423年)太宗驾崩时,虽一度被赶出朝庭,但与道士寇谦之结交,相互推荐,共为太武帝所重用。两者合作,使帝皈依天师道教,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帝行幸天师道坛,以至接受符录(对未来的预言)。崔浩更进言废灭佛教,使帝于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发布废佛诏,强行破佛,后因编纂蔑视胡族的国史而激怒帝,被处极刑。

528.最上乘论
一卷,五祖弘忍撰,大正藏四十八卷,续藏二·十五。敦煌文献中发现为《导凡趣圣解脱宗修心要论》,略称《修心要论》,另外北京本宇四也称《一乘显自心论》。由十四段问答,讲述修心之要点,立足一乘主义,主张一乘即一心、守心为第一。继承并发展了四祖道信所主张的守一,可以说表达了有道信、弘忍禅风的东山法门的主张。这一主张在伪作的《金刚三昧经》中也可见到。文本以铃木大拙著《禅思想史研究》第二最佳。

529.西禅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侯官县西的怡山,亦称长庆院。唐代咸通八年(867年),百丈怀海的法嗣沩山灵祐曾跟随的懒安大安住此地。之后,寺号变为清禅、延寿,后唐时闽主王审知请雪峰义存的弟子超觉大师长庆慧稜作住持;慧稜之后,常慧、妙果大师弘辩、藏用等住。宋景祐五年(1038年)改号怡山长庆院,并于宣和年间(1119-1125年)起被称为西禅寺。后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重建,明末衰败,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加以重修,近年有报告说该寺伽蓝完整,藏有三部大藏经。

530.崔致远
(857-904年?)新罗文豪,庆州沙梁部人。十二岁入唐,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十八岁时举进士,为官而活跃。二十八时回新罗,受宪康王厚遇,但喜好文学更甚于政治,且信奉佛教,在各处名山巡礼,最后于真圣王八年(895年)隐退于伽耶山海印寺,在那儿渡过了晚年。有许多诗文集,现仅存《桂苑笔耕》二十卷。昭宗天复四年(904年)撰述的《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作为法藏传研究最基础的资料而闻名。

《中国佛教史辞典》(044. 511-52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511.金刚般若经疏
二卷(一卷),智俨撰,大正藏三十三卷,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亦称《金刚般若经略疏》。成书于龙朔三年(663年)以后。唐代尤其流行的《金刚般若经》的注释书之一,以华严教学的“同教”的立场而著成。以三种般若(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为宗趣等等,可见到独自的见解。另外,根据续藏本末尾所附如宝的跋文(1169年执笔),本书似曾一度在中国本土消失。

512.金刚般若集验记
三卷,孟献忠撰,续藏二·乙·二十二,亦称《金刚般若经集验记》。唐开元六年(718年)作。著者为高官,任梓州司马。从萧瑀的《金刚般若灵验记》、唐临的《冥报记》、郎余令的《冥报拾遗》等抄出围绕《金刚般若经》的各种灵验谭,并加上著者实际见闻的事迹,汇集成以下六编:救护编、延寿编(以上为卷上)、灭罪编、神力编(以上为卷中)、功德编、诚应编(以上为卷下)。本书是现存《金刚般若经》的灵验记中最古的,是具体记载当时《金刚般若经》信仰的珍贵书籍。

513.金刚錍显性录
四卷,宋智圆集,续藏二·五·三,全名《金刚錍论显性录》。智圆二十岁入源清之门,学天台的教观,仅二年师即圆寂,幽居于江南西湖畔的孤山,是公然挑起与四明知礼的山家派的争论的山外派学匠。本书是孤山智圆对荆溪湛然所著《金刚錍》的注释书,展开针对山家四明派的山外派的主张。自古由于是山外学匠所著,虽然谈义理时有偏见,但在文句释义方面是《金刚錍》的注释书中相当优秀的,迦山家的人也屡屡使用本书。

514.金光明经
四卷,大正藏十六卷。初传为昙无谶译本(412-432年),其次是梁承圣元年(552年)真谛译七卷二十二品本,其三是北周武帝时(561-578年)耶舍崛多译的《金光明更广大辩才陀罗尼经》五卷二十品本,其四是隋开皇十七年(597年)宝贵、彦琮、费长房等编集的《合部金光明经》八卷本,其五是阇那崛多译的八卷二十四品本,其六是则天武后的长安三年(703年)义净译的《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卷三十一品本,等等。以昙无谶译本为基础,智顗著《玄义》一卷、《文句》六卷、《忏法》一卷,现存有知礼、遵式、从义、宗晓、明得等的研究。以义净译本为基础,现存有慧沼(?-714年)的《疏》十卷。特别作为镇护国家、灭罪禳灾的经典。

515.金光明经疏
一卷,吉藏撰,大正藏三十九卷。是对昙无谶所译《金光明经》四卷的简洁注释。本经十八品中,第一序品为序说分,第二寿量品到第十七舍身品为正说分,第十赞佛品为流通分,再加细分,对各品作简装的句释。本书中有以《涅槃经疏》说明之处,显示出与天台智顗的《金光明经玄义》与《文句》不同的理解。

516.金光明经文句记
六卷,知礼记,大正藏三十九卷。为智顗的《金光明经文句》的随文解释。基于知礼之师宝云义通的讲说,参照孤山智圆的《索隐记》(阙本),并以自说加以补足而作成。根据跋文,最后的“赞佛品”为门人(按志磐所说为广智)所追补。著者为赵宋天台山家派的巨头,学识渊博,强调作为天台的重要教义的性恶说、三谛经体、法身有相、三识三观等论目,另一方面对所谓山外的异义也随处?。是探究四明知礼对山外派的主张方面重要的著述。

517.金光明玄义
二卷,智顗说、灌顶记,大正藏三十九卷。以释名、辩体明宗、论用、判教相五重玄义,概说昙无谶所译《金光明经》的要旨。到唐、宋、五代时,本书出现了详、略二本,一本释名章下有观心释及帝王释(详本),一本无(略本)。当时赵宋天台山外派的晤恩撰《金光明经玄义发挥记》、注略本,把详本的观心释当作后人伪造的,而山家派的知礼持广本,主张为天台的亲说,成为山家山外七年争论的起因。属天台五小部之一。

518.金光明玄义拾遗记
六卷,知礼述,大正藏三十九卷,为智顗的《金光明玄义》的随文解释。为补正先师义通的《金光明玄赞释》及同代的异学智圆的《金光明玄义表微记》的不完备与臆断二个缺陷而著,尤其对智圆的“记”的词鄙、义疏、理乖、事误四个失误加以细致的反驳。知礼用本书驳斥智圆之说,智圆的同门庆昭提出疑问,造成长达七年的问答往复,为山家山外对抗史上的重大问题。

519.金光明最胜王经
十卷,唐义净译,大正藏十六卷。还有昙无谶译四卷、真谛译七卷、阇那崛多译五卷、隋宝贵编集的《合部金光明经》八卷共四本。本经存有梵本,1933年有泉芳璟刊行本,内容与昙无谶译本相近。有三本藏译本。本经在解说金光明忏法的功德的同时,解说由四天王镇护国家与现世利益信仰,不但在中国、就是在日本也大受重用,西域诸国的四天王崇拜、在中国金光明忏法的流行、日本建立四天王寺等,都是以此经为基础的。自古以来有很多注疏类,主要有真谛、吉藏、慧沼的《疏》、智顗的《玄义》、《文句》等。

520.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十卷,慧沼撰,大正藏三十九卷,略称《金光明疏》。法相宗第二祖慧沼(650-714年)在《金光明经》三译本中,按义净译本所作的注释。作为三乘、五姓各别(悟法有五种)的法相宗教学的基础,本经强调合乎唐朝流行的护国思想这一点,被认为是本注释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