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55. 721-73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721.静藏
(571-626年)俗姓张,泽州高都人。九岁出家,跟随清化寺诠禅师,受具足戒,担任定业,接受宗徒的皈依。后决心去净影寺慧远的讲席但遭迁化,不停地走遍各地的法席,专门研究《摄大乘论》、《十地论》等经论,在净影寺弘扬所学。大业九年(613年)受召入鸿胪寺,从事东蕃留学生的教育。武德元年(618年)成为大仆卿守文明达的戒师,住终南山玉泉寺,得到道俗、高官的广泛信奉;入京后患病,武德九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五十六岁。

722.摄大乘论
三卷,无著菩萨造,玄奘译,全名《摄大乘论本》。另外还有佛陀扇多译、真谛译及《摄大乘释论》中插入的达摩笈多译、西藏译,梵本现不存。是从唯识说的立场,以十章揭示大乘佛教精髓的论书。玄奘译本以前,真谛译本最为流行,并以真谛译本为中心兴起了摄论宗。然而,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完成的玄奘译本出现后,真谛译本几乎不再被看了。法相宗当然将它当作重要的论书,只研究玄奘译本,但到了近代,对真谛译本为首的各译本的价值也进行了重新评价。

723.捷陀勒
(生卒年不详)西域人。到洛阳,显示出具有神异,振兴洛阳东南的槃鵄山的古寺庙处,成为寺主。

724.圣胄集
五卷,华岳玄伟编。继承《宝林传》(801年),主张婆须蜜系的西天二十八祖说。认为有五卷,现在已知的只不过是片断。已知《宝林传》卷二相当于本书的卷二、敦煌本S4478为从卷一中部到卷二中部的略文;可以发现,敦煌本咸字二十九与P3913《金刚峻经金刚顶一切如来深妙秘密金刚界大三昧耶修行四十二种坛法经作用威仪法则、大毗卢遮那金刚心地法门秘法戒坛法并仪则、大兴善寺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奉诏译》(略称《坛法仪则》)相当于按密教改变的卷一。由于圣胄是菩提达摩的大师号,因而被认为是到菩提达摩为止的传记。

725.承天寺
位于湖北省江陵县。开创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当时的名流、《神不灭论》的著者罗含将故居作寺,请来会稽秦望山的昙翼,称承天寺。被称作整个南朝第一的寺,隋炀帝也增建殿阁。到宋代时,撰《护法论》的张商英寄进田产作寺庄;绍定年间,在寺域中加以改修,黄庭坚写“承天僧伽妙应塔”之文。明代弘治三年(1490年)又重修,辽王撰“重修承天能仁禅寺三门记碑”。

726.上天竺法喜寺
位于浙江省杭州,与下天竺、中天竺寺相连接。吴越天福四年(939年),道翊得发神光之奇木,发愿刻观音像,当时忠懿王钱俶在此地感灵梦,建立一庙安置观音。原称天竺看经院,住禅僧。嘉祐僧末年,太守沈文通因观音像将此寺作为教寺,劝请天台宗慈云遵式的法孙辩才大师元净作住持,改称灵感观音院。后来在乾道年间,同为天台的四明知礼的六代法孙若讷住此,盛行羲学。元代遭火灾,重建后恢复天竺教寺之名;清代又被烧毁,雍正九年(1731年)复建。

727.证道歌
一卷,永嘉玄觉撰。大正藏四十八、五十一卷。六祖慧能的法嗣永嘉玄觉(675-713年),以3、3、7、7、7字重复的歌曲形式,浅显地解说禅的思想的著作。敦煌本中已知有招觉大师一宿觉所撰的异本《禅门秘要决》,显示的是原型。敦煌写本中P2104之外,已知还有S2165、S4037、S6000的片断。在圆仁的目录等中,还以佛性歌、曹溪禅师证道歌、最上乘佛性歌、见道性歌之名加以记载。收入在《景德传灯录》卷三十中,也作为《四部录》之一流传。

728.唱导师
法会中说法、教导人的僧侣。所谓“唱导”,指宣唱法理、开导众心(《高僧传》卷十三唱导科),与说法是同样意思;但所谓“唱”,并非单纯的说,而是唱,作为唱导师的条件就是具有美声。以美声说因缘话、用譬喻讲述,将听人吸引到法会的专门的布教僧,就是唱导师。在法会中,与参列的众僧不同,唱导师被请到法会之前或中间,进行唱导。梁代的慧皎在《高僧传》卷十三中设唱导科这一章,举出作唱导的僧侣10名,以庐山慧远为早期唱道[导]师的代表。《续高僧传》与《宋高僧传》也设“杂科声德篇”,记录了唱导师的活跃。唱导从南北朝经隋代,在唐代日益兴盛。

729.聂道真
(生卒年不详)聂承远之子。与父亲聂承远一起参加西晋竺法护的译经,担当笔受。擅长梵学,元康九年(291年)翻译《大哀经》时,父子作笔受。但《历代三宝纪》以后的经录,把数十部译经当作聂道真所译,根据不足。

730.净土盂兰盆经
一卷,初唐时作于中国的疑经(伪经)之一。以《盂兰盆经》为基础,还有一些加以发展的内容,例如讲目连之母为何会落入饿鬼道的过去世的故事,明确提出目连名为罗卜、母亲名为清提,还加上了新的故事,如目连救母故事中的国王、国王夫人、长者、长者夫人捧着金盆、银盆等献于佛与僧,救了七世父母。此经的一部分曾在《法苑珠林》中以《大盆净土经》或《大盆经》之名加以引用;而在敦煌文献中发现了完本,即佩里奥本2185号。大正藏中没有收录,在岩本裕《目连传说と盂兰盆》(1968年)中全文收录。

《中国佛教史辞典》(054. 711-72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711.聂承远
(生卒年不详)虽为在俗信者,但佛教之志甚笃,与其子聂道真一起帮助西晋的竺法护译经,参加译业,积为笔受之功。法护在西域得到《超日明经》的胡本并译出,但因极为繁重,由承远订正文偈、加以删定,成为二卷。《历代三宝纪》等经录记载,他所翻译的有《迦叶诘阿难经》与《越难经》等。

712.清净法行经
四、五世纪前后,为对抗道教方面的老子化胡说面作的伪经。现不存,但可见到南北朝释僧顺的《三破论》与北周道安的《二教论》等的引用。根据这些引用,佛派遣三名弟子来教化震旦(中国)时,称儒童菩萨为孔丘,称光净菩萨为颜渊,称摩诃迦叶为老子。本经中的权现思想,根据的是支谦所译《瑞应本起经》的本生谭。另外,僧祐的《出三藏记集》中,将本经作为“失译杂经”,但在彦琮的《众经目录》中把本经当作疑经。

713.萧子良
(460-494年)谥号文宣,字云英,南齐武帝第二子。武帝即位后,被封竟陵王,因而也被称为竟陵王文宣公(王)。为都督、南徐州刺史,就任司徒、尚书令等要职,尤其作为教养人、佛教信者而著名。周围聚集了众多有才学之人,与兄长文惠太子一起请名僧讲论。永明五年(487年)抄录五经百家,让作成《四部要略》1000卷;永明七年,让僧柔、慧次在普弘寺讲《成实论》;第二年,让撰述《成实论》的略抄,让周顒作序文(抄成实论序)加以流传。并让僧祐讲律,智称讲说《十诵律》。据说梁武帝在年轻时就与他有很深的交情;萧子良所信任、尊敬的僧侣,除上述外,还有玄畅、法度、宝志等,据说在当时的名僧中没有与他没有关系的。不但进行经律论的讲说,还设华严斋、龙华会、道林斋等斋会,从事舍身、放生、施药等慈善事业,让作经呗新声,据说自己还手书佛经七十一卷。集录朝野文章,还收集古器物,他在鸡宠山的西邸,成为文物的一大中心。著书有《净住子净行法门》二十卷、《注遗教经》、《维摩义略》五卷等。

714.萧琛
(476-512年)齐、梁时的学者。谥号平子,字彦瑜,兰陵(山东省)人。受音乐、酒、书籍,以辩才与文才知名,属当时知识分子的保护人萧子良的八友之一。受同为八友之一的梁武帝的器重,晚年被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表兄范缜著《神灭论》、否定轮回与因果而引起争论时,作《难神灭论》,批判范缜之说,表明了他独特的佛陀观。

715.常真
(生卒年不详)辽代的学僧,住赵州(河北省)开元寺。他的《俱舍论颂疏抄》八卷是唐代圆晖《俱舍论颂疏》的注释,由南京(今北京)的僧琼煦校定,由义天带到高丽,在海印寺开版。

716.净心诫观法
二卷。大正藏四十五卷。道宣(596-667年)撰。净心意为除心垢使之明净,诫观意为离过恶、谛观真理。从大乘的立场解说五停心、安那般那等修行,以120编说明自行与化他之道。宋代允堪(?-1061年)有《净心诫观法科》一卷、《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六卷或三卷(1045年)。允堪在三十编中,分解前二十五编为自利行,接着的四编为利他行,最后的一编为附属流通。

717.圣水寺
位于浙江省杭州吴山西南云居山。宋代元祐年间(1086-1094年)佛印了元开创云居庵,后来中峰明本在相近的地方创建圣水寺。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两寺合并,建一庙宇,得到云居圣水寺的寺额。近年调查,仅知有已荒废的古迹。

718.承迁
(生卒年不详)住五台山真容院。因为是晋水净源(1011-1088年)之师,所以是宋真宗(997-1022年在位)时的人。他著有对法藏《金师子章》的注释《注金师子章》(大正藏四十五卷)。

719.性聪
(1610-1666年)临济宗。赐号明觉,因字为憨璞,被称为明觉性聪及憨璞性聪。俗姓连,延平府(福建省)顺昌县人。十五岁在天王寺出家,三年后祝发。二十五岁出游,历参支提山本辉、普陀岩大云、武林山默渊、永觉元贤、东山尔密、温州鱼潭,接着在杭州参拜百痴行元、嗣法。顺治六年(1649年)住杭州临安观音寺后,历住余杭法喜禅寺、钱塘广福禅院、顺天大兴县海会禅寺、大兴县延寿禅寺、福建邵武府安国禅寺、顺天府城内万善殿、顺天府愍忠禅寺,存有《语录》。康熙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圆寂,终年五十七岁,僧腊三十九。

720.胜庄
(生卒年不详)新罗人。游学于中国,住大荐福寺与宗义寺,学习玄奘所传的唯识佛教。后师从圆测,著有《成唯识论注枢要》、《成唯识论决》、《成唯识论要集》、《阿毗达磨杂集论疏》、《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瑜伽师地论疏》、《显扬圣教论略述章》等唯识方面的著述,现已不存,只有《梵纲经菩萨戒本述记》四卷现存。他在义净(635-713年)与菩提流志(572?-727年)的译经场当证义而活跃。虽不如道证那么执着于圆测的学说,但明显不属慈恩基的系统。

《中国佛教史辞典》(053. 701-71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说明:第601-700词条译文丢失

701.少康
(?-805年)缙云(浙江)人。幼小时起喜欢佛教,到越州嘉祥寺受具足戒,学律五年,又游学于上元龙兴寺,修《华严经》、《瑜伽论》。贞元初年(785年)左右,到洛阳白马寺,见善导的“西方化导文”,大为感动;又来到长安,礼拜善导的影堂,归于净土信仰,,成为热心的念佛行者。后去江陵(湖北),再转到睦州(浙江),在当地广大庶民中间提倡念佛教,盛行歌赞称名念佛。有《二十四赞》、《往生净土瑞应删传》。

702.净业
(564-616年)俗姓史,汉东随人,幼年起聪明过人,得到贤者很高的赞誉。出家后,在河内之地学律部。又听说净影慧远在漳河、伊洛之地设法筵,跟随学《涅槃经》。开皇年间,在蓝田的覆车山从事教化活动,集净财造悟真寺。仁寿二年(602年)将佛舍利送到安州的景藏寺。大业四年(608年)进鸿胪馆,就任外国僧教授。大业九年移住禅定寺。后告别同学,求闲处、游幽谷。大业十二年二月十八日圆寂,终年五十三岁。

703.定国寺
位于河南省彰德,东魏时代高欢为记念战胜乐朱荣的追讨而创建。北齐时,曾跟光统律师慧光学地论、跟法上学涅槃的道慎住此、造塔,接着弟子道昂来此,学习华严、地论。河北省灵寿的朱山,天保八年(557年)高欢之甥高叡,将北魏末年定州禅师僧檦(寸)开基后尚无寺号的禅室也命名为定国寺后开创。两寺均废绝于历史之中,各留有定国寺碑。

704.省才
(生卒年不详)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前后,对法天译出的《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五卷(大正藏十卷)作注释。

705.成实学派
即研究鸠摩罗什所译《成实论》的系统。梁代最为兴盛,成实学者辈出。开始由罗什门下进行研究,尤其开始了僧导与僧嵩二大系统。僧导在寿春的东山寺(导公寺)讲说三论、成实,著《成实论义疏》,还在建康讲说,起到了指导南方成论研究的作用。弟子有昙济、僧钟、道亮等,据认为道猛也曾经师从。道猛、昙济的弟子有法宠;道亮有《成实论义疏》,据认为弟子中的智林(琳)也有三论方面的素养。僧嵩从罗什继承《成实论》在徐州彭城弘法。弟子中的僧渊,门下出了昙度、慧记、道登、慧球等,得到北魏的信任而活跃。南齐时,僧柔、慧次并称,命受文宣王之命著《略成实论》,周顒作序。僧柔、慧次门下,有被称为梁三大法师的智藏、僧旻、法云,其中对发扬《成实论》最尽力的是智藏,他所著的《成实论大义记》与《成实论义疏》,是当时成论大乘师的依据。在智藏门下的龙光寺僧绰,有弟子慧暅、法偃、警韶。慧韶(?)从学于僧旻、智藏及僧绰,具有独自的见解。僧旻的系统中有宝渊、僧乔;法云的系统中有宝海。还有南涧寺仙师,三论宗的法朗与陈的大僧正宝琼曾跟他学习。另外,招提寺慧琰写有《成实论玄义》。隋代时有名的有智脱。《成实论》开始作为大乘论或总括大小乘的纲要书而得到接受,在整个南北朝得到兴盛的研究,风靡一世;但随着佛教学的进展,北方有法上(495-580年)将它判为小乘,略迟些南方有天台智顗与吉藏断定它是小乘,研究者也减少了。据认为,其背景是对大乘佛教的志向,以及《十地经论》、《摄大乘论》的流传,三论学的抬头等等。

706.成实论
十六卷或二十卷,诃梨跋摩造,鸠摩罗什译。大正藏三十二卷。梵藏现也不存。是在小乘佛教的内容中,加上大乘的趣旨的佛教概论书。本书一经翻译,立刻被罗什门下的人接受并加以研究,尤其是僧导著最早的注释,在寿春之地宣扬,僧嵩在彭城弘扬,形成了南北两地兴盛研究与流传的开端,梁代最为兴盛。也著有许多注释书,出现了成实论师、成论大乘等称呼,原本作为大乘论得到接受,但隋、唐时,由于智顗与吉藏断定为小乘论,研究衰退。然而,本论对中国佛教发展所给予的影响很大。

707.向秀
(生卒年不详)河内怀(河南省)人。西晋思想家,竹林七贤之一。对《庄子》加以注释,据说后来郭象之注大部分依据向秀之注。

708.净住子净行法门
二十卷,竟陵王萧子良撰。现仅存有唐代道宣抄略的《统略净住子净行法门》一卷(《广弘明集》卷二十七、大正藏五十二卷),以及作为斯坦因收集的敦煌本(S721)的里文书的断简。本书从佛教实践上,极为生活化地合并解说基于中国人儒教精神的日常伦理,亦可说是佛教初心者的入门书。全编由31门组成,作为布萨法(净住为布萨的译名),在全门中解说忏悔。对显示南朝佛教的性格、佛教在中国的被接受相当重要。

709.净众宗
以净众寺(四川省成都府)为中心展开的禅宗的一个派别,此派主张五祖弘忍—智诜—处寂—无相—无住的法系。无相的弟子有净众寺神会,圭峰宗密继承此系统之法。无相的弟子还有慧义寺神清,著有三教关系的书《北山录》。净众宗的史书有《历代法宝记》,该书对西藏佛教有影响。无相出身新罗,被称为益州金和尚,八世纪中叶与西藏使者相会。另外,八世纪末时,西藏进行顿、渐的争论,这一宗论的记录是《顿悟大乘正理决》。

710.省常
(959-1020年)字造微,俗姓颜,钱塘人。十七岁出家、受具,通晓《起信论》,学习天台止观;宋淳化(990-994年)年间,在杭州西湖的昭庆寺结净行社,继承庐山慧远的遗风。孤山智圆作《行业记》。属莲宗九祖。终年六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