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58. 751-76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751.成唯识论学记
八卷,太贤撰。续藏一·八。对玄奘所译《成唯识论》的注释。太贤原出身新罗,是圆测的弟子,跟道证学唯识。在与法相宗正系不同的传承这一点上,这是一本重要的注释书。本注释书中,卷首记有“菩萨藏阿毗达磨古迹记,卷第三本,青丘沙门太贤集,成唯识论学记”,可知和其它著作的情况一样,本书也是作为一系列古迹记之一。

752.成唯识论述记
二十卷,基撰。大正藏四十三卷。亦略称《唯识论述记》、《唯识述记》、《述记》,是法相宗初祖基(632-682年)对玄奘所译《成唯识论》的注释。法相宗中,以本书为对《成唯识论》的根本注释,同样由基所作的《枢要》与慧沼的《了义灯》及智周的《演秘》称为唯识三箇之疏。据传,显庆四年(659年)翻译现在的《成唯识论》时,得以参加其译场的只有基一人,由他所著的就是本注释书。一般认为,由本书形成了为法相唯识教学。

753.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四卷,基撰。大正藏四十三卷,亦略称《唯识枢要》、《成唯识论枢要》、《枢要》。基对玄奘所译《成唯识论》的注释。与同样由基所著的《述记》相比,本书能够更为达意地解释本文的要点。著述《述记》与《枢要》的前后关系存在疑问,一般认为前者是广泛的概说,后者是取其重点作详细的说明,但前者中曾言及后者,因而不能立场确定前后关系。本书与慧沼的《了义灯》及智周的《演秘》并称为唯识三箇之疏,是基本的典籍。

754.成唯识论了义灯
十三卷,慧沼撰。大正藏四十三卷。亦略称《唯识了义灯》、《了义灯》、《义灯》。是法相宗第二祖慧沼(650-714年)对玄奘所译《成唯识论》的注释。与基的《枢要》、智周的《演秘》并称为唯识三箇之疏。慧沼承嗣基的学系,宣扬法相宗教学,在本书中也对与法相宗异系的圆测与道证等的学说加以严厉的批判。由于论及的圆测与道证的著作中,早已散佚的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料价值也很高。

755.逍遥园
罗什译经所的名称。→西明阁

756.从容录
六卷,万松行秀撰。大正藏四十八卷。全名《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从容取自万松行秀(1166-1246年)的住庵之名。与曹洞宗的宏智正觉在泗州普照寺时提倡《颂古》百则一样,曹洞宗的成松行秀加上示众、著语与评唱,由侍者离知等编集而成本书。《碧岩集》为临济宗的根本圣典,而本书为曹洞宗的根本圣典。与《请益录》、《虚堂集》、《空谷集》同为《四家评唱录》之一,大正藏本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作为《四家评唱录》之一的重刻本。卷首有嘉定十七年(1224年)湛然居士的序。

757.常乐寺
位于河南省武安县,寺背后的鼓山上有北响堂山石窟。北齐世宗高澄在父亲高欢去世后,埋葬其父在原避暑宫处,创建为佛寺。文宣帝见到圣僧所显示的灵瑞,开石窟,命名为石窟寺,让习禅者僧稠住此,天统年间(565-569年)改称智力寺。之后石窟的开凿仍然进行。到宋代嘉祐年间(1056-1063年)改为常乐寺。后来遭兵乱被焚毁,金代皇统八年(1148年)起由胡砺费时三年修复,明代继续补修。清代当地的知事陈灏编制县志,使寺名广为世人所知。

758.绍隆
(1077-1136年)临济宗杨岐派,由住持地称为虎丘绍隆。和州(安徽省)含山县人。九岁在本县的佛慧院出家,六年后剃发受具,又游学五年,历参长芦的净照崇信、宝峰的湛堂文准、黄龙的死心悟新,接着在澧州(湖南省)的夹山参拜圜悟克勤,一同移往长沙的道林,大悟嗣法。师从圜悟二十年,回故乡,寄居于褒禅山,初住城西的开圣禅院。之后在宣州(安徽省)的铜峰下结庵,应郡守李光之请住彰教禅院,移住平江府的虎丘山云岩禅寺。绍兴六年五月八日圆寂,终年六十岁,僧腊四十五。是大慧宗杲的师兄,门流十分繁荣。

759.清凉寺
位于五台山中台的清凉谷,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在位)创建。据说著《华严论》一百卷的灵辩(477-522年)入五台山(清凉山)清凉寺,求文殊的加护。后来唐代长安二年(702年)应敕由大德感禅师为寺主,掌管僧尼。开成四年(839年)日本的圆仁也巡礼到本寺,可见于他的《行记》。圆仁他它当作五台山最早所建的寺,并介绍了称为清凉寺的传说,但一般认为中台的大孚寺为最早创建的寺。

760.少林寺
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少室山。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孝文帝为天竺僧佛陀禅师而创建。接着有勒那摩提来此译经论,禅宗达磨面壁九年,慧可断臂的传说。佛陀的门人慧光、道房、僧稠来此,北周破佛时废毁,后来恢复、改称陟岵寺。之后慧远、洪遵等高僧住此,皇帝屡屡行幸。玄奘、义净等也留下行迹,但唐末时衰败。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雪庭福祐复兴以后,曹洞宗的法孙住此。经过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年)重修,伽蓝现存。山中有墓林,其中有元代日本僧邵元所撰、记述当时的住持息蓭义净行实的碑文。

《中国佛教史辞典》(057. 741-75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741.章炳麟
(1866-1936年)清末到民国的学者,又是革命家。浙江省余杭县人。醉心于顾炎武,也被看作清朝考证学的集大成者。又作为革命家,与孙文、黄兴并称革命三尊。先参加康有为等的新政,但后来对此严厉批判,接着攻击光绪帝而入狱。在狱中,特别学习佛教的唯识思想,主张无神论。到民国政府时,就任枢密顾门[问]等职,晚年隐退于上海,宣扬国学。著作收在《章氏丛书》中,有关佛教的论文也很多。

742.正法华经
十卷,竺法护译。大正藏九卷。西晋太康七年(286年)译于长安的十卷二十七品的《法华经》,亦名《方等正法华经》,是在中国翻译的最古的《法华经》。就影响后世这一点来说,不能与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406年译出)相比,但对《法华经》的比较研究来说,是重要的资料。根据《出三藏记集》所收的“正法华经记”,担任笔受的是优婆塞聂承远、张士明、张仲正三人,天竺的沙门竺力、龟兹的居士帛元信参校。由于本书的译出,一方面竺道潜、于法开、竺法崇、竺法义、竺道壱等《法华经》研究者辈出,另一方面,以其中的一品“光世音菩萨普门品”为基础,观音信仰普及起来。

743.祥迈
(生卒年不详)元代人。字如意,出身于太原的呼延家,生于代郡(山西省)。九岁出家,住蓟州北盘山甘泉普济寺。顺宗至元年间,在雪峰禅寺著《辩伪录》五卷。

744.胜鬘经
一卷,求那跋陀罗译(436年)。大正藏十二卷。Srimaladevi-simhanada-sutra,全名《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广方便经》。为大乘如来藏系经典中的代表性经典之一,解说根据如来藏的一乘思想。本经以向在家的胜鬘夫人说法这一点,表明大乘佛教的在家主义,自古以来广为普及,在中国译出以后,屡屡得到讲说、注疏,注疏类中现存有净影寺慧远的《义记》二卷(下卷—敦煌本P2091、3308)、吉藏的《宝窟》三卷、基的《述记》二卷及敦煌出土的注疏三部,日本也传有圣德太子的《义疏》、普寂的《显宗钞》。汉译中除上述以外,还有唐代菩提流志所译《大宝积经》第四十八会[回]的改译本,但求那跋陀罗译本得到长时期的流传。梵本已散佚而不传,但《宝性论》等有引用,西藏译本与唐译本内容近似。

745.胜鬘宝窟
六卷,吉藏撰。大正藏三十七卷。是对刘宋的求那跋陀罗于元喜年间(435-443年)所译《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广方便经》的注释,亦称《胜鬘经宝窟》。撰述于中国的《胜鬘经》注释书非常多,现存的除本书外,仅有慧远的《义记》、基的《述记》、明空的《上宫疏私钞》与敦煌本数种,而以本书最为详尽,是开皇十八年(598年)前后吉藏住扬州的慧日道场时的撰述。日本的普寂评述本书的精致之处,着重圣德太子的疏,著《显宗钞》。在经文解释时,展开教义上的要论,阐明三论宗的立场。

746.净名经
把维摩诘(Vimalakirti)译为净名。如同吉藏有《净名玄论》与《维摩经义疏》两种著作那样,二个名字都使用。玄奘译为无垢称,但玄奘以后也以净名经的呼称更常被使用。

747.净名玄论
八卷,吉藏撰。大正藏三十八卷。解释《维摩经》的要义。粗分为三科,第一名题、第二宗旨、第三会处,各设细目进行论释。吉藏有对本经的注释《维摩经义疏》、《维摩经略疏》等,但(本论)被视为其中成书最早的,据推断是在移居长安不久也即开皇二十年(600年)前后。另外对本书,日本奈良时代的元兴寺智光著有《净名玄论略述》。

748.昭明太子
(501-531年)谥号昭明太子,姓名为萧统,字德施,梁武帝的长子。年轻时即有很高的才子声誉,通晓儒、佛二教,也长于诗文。尤其对佛教有很深的理解,请名僧们讲论。自己著《解二谛义》,让当时的名僧论述时,有光宅寺法云与庄严寺僧旻等二十多家对其说加以论述。同样的《解法身义》,由招提寺慧琰等六人之说被收录在《广弘明集》卷二十一中。流传有很多著书,但以编纂《文选》三十卷而著名。

749.成唯识论
十卷,护法等菩萨造,玄奘译。大正藏三十一卷。对世亲(Vasubandhu,五世纪前后印度的唯识论师)的《唯识三十颂(Trimsikavjinaptikarika)》的注释书,推测梵文原题为《Vijnaptimatratasiddhi(毗若底摩咀剌多悉提)》。本来并不存在独立成书的梵文原本,对《唯识三十颂》,安慧(Sthiramati)与护法(Dharmapala)等(法相宗的传承中属十大论师)各著有注释书,在玄藏留学印度时(七世纪前半叶)还存在,玄奘从护法的立场,总结成一书译出。显庆四年(659年)译出,当时玄奘已是五十八岁的晚年,对于本书的译出有以下传说。据说玄奘先打算与神昉、嘉尚、普光、基四人一起将各人的注释分别译出,基痛感这样做不可能,向玄奘进言,玄奘就排斥了其他三人,只与基一起以护法的释本为基准,取其他注释,译出成一书。然而与现存诸文献比较,例如安慧释本与《成唯识论》中的造论趣意,除个别地方之外相当一致,再如在《成唯识论》中,如护法说所描述的典型“四分说”在护法的其它著作中未曾见到过,等等,以护法释本为基准的传承受到怀疑的事例还很多。另一方面,在总结成一书时,留有反映玄奘自己留学印度成果的形迹,与其说是单纯的译书,还不如当作玄奘的著作。对本书,基著有《成唯识论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两注释书,在确立中国的唯识法相教学的同时,也造成了以后法相宗传承中《成唯识论》的不可动摇的位置。对本书历代所作的注释书众多,详细情况见结城令闻的《唯识学典籍志》(308-360页)。

750.成唯识论演秘
十四卷,智周撰,或略称《演秘》。智周(668-723年)为法相宗第三祖,本书是他对玄奘所译《成唯识论》的注释。与基的《成唯识论枢要》及慧沼的《了义灯》并称为唯识三箇之疏。智周与师慧沼一起,针对中唐起兴盛的其它宗,致力于宣扬法相宗的教学,与慧沼的《了义灯》相比,作为注释是《演秘》站在稳健的立场著成的。

《中国佛教史辞典》(056. 731-74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731.笑道论
三卷,甄鸾撰。大正藏五十二卷(《广弘明集》卷第九)。批判道教的书。应北周武帝之命,司隶大夫甄鸾于天和五年(570年)二月十五日,将比较佛、道二教的研究成果《笑道论》奉呈武帝。由于本书与武帝试图协调二教对立的意思相反,专门嘲笑道教的浅薄伪妄,武帝于五月十日在群臣面前将它烧毁。内容分为三十六条,指出道教的天地创造说及道教教典中所见的年号等是荒唐的。

732.净土教
将中国净土教作大的区分,有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二种。以西晋竺法护所译《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等为基础,兴起弥勒净土教;根据支谦所译《阿弥陀经》、畺良耶舍所译《观无量寿经》等,兴起弥陀净土教。弥勒净土教始于道安,但他之后并没有兴盛。弥勒信仰以北魏为中心繁荣;另外梁代的宝亮、北齐的灵裕等注弥勒经典。然而净土教的本流为弥陀净土,南地受庐山慧远的白莲社的影响而兴盛。刘宋的昙弘、南齐的法琳、北地的慧光与道凭等祈祷西方净土,灵裕与净影寺慧远作《观无量寿经》的疏。但是,被当作中国净土教开祖的是北魏的昙鸾,他从菩提流支处授得《观无量寿经》,从事净土教义的研究实践。他所著的《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是净土教的基础,从《观无量寿经》的念佛观加以改变,开始确立起称名念佛。继承昙鸾之教的是道绰,专念阿弥陀佛,著《安乐集》,弟子有善导、道抚、道穗、道生等。中国净土教的大成者为善导,其特色是:口称念佛,以凡夫之身往生为本意,往生不由称名数量而由信心来判定。现存著书有《观经疏》、《往生礼赞偈》等。与善导大致同时代的迦才,著《净土论》。怀感拜谒善导,征得念佛三昧,著《释净土群疑论》。少康著《二十四赞》等,被称为后善导。此外,作为慧日的开祖的慈愍流的念佛,开禅净一致的念佛禅的基础,此教由南岳承远与法照继承。宋代时,净土教依附于天台、禅等,其信仰深入浸透于民众之间。

733.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
三卷,法照撰。大正藏八十五卷。不过,现仅存中、下卷。别名《五会法事仪赞》,是近年在敦煌发现的古写佛典中被发现的,说明“净土念诵观门”即法照教徒所应从事的“赞扬五会法事轨仪”。这一法事讽诵净土经典、唱歌赞、做五会念佛,即一种音乐性的引声念佛。本书并引用各圣教来应答质疑,还解说五会念佛的由来,说这一法门是现时最适当之教。

734.净土三昧经
被认为是昭玄沙门统野曜所译,或许是假托昙曜的疑经,与昙靖撰述的《提谓经》同时代这一点应当是确实的。此经解说受持斋戒、得善神守护、六斋日与八王日中特别守戒法、增寿益算、死后将生于天上。作为资料,有《大日本续藏经》所收本与敦煌本。另外,此经的逸文被《经律异相》、《诸经要集》、《法苑珠林》等所引用。

735.净土慈悲集
三卷,慧日集。大正藏八十五卷。别名《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慈愍三藏净土慈悲集》、《慈悲集》等。近年,从朝鲜的桐草寺仅发现了上卷。本书充分表明了唐代慈愍三藏慧日的净土往生思想。宋哲宗时由灵芝的元照开版、得以流通,但四明大梅山法英抗议这并非慧日之作,而是元照自己的伪作,绍兴四年(1079年)应官命而绝版,禁止流通。在禅宗兴盛的当时,上卷的内容特别以慧能禅为对象、试图破邪。

736.净土论
三卷,迦才撰。大正藏四十七卷。别名《迦才净土论》。迦才与善导同时代、同样在长安活动、同样继承道绰的净土教。在自序中说明《净土论》的撰述理由,“近代绰禅师,撰安乐集一卷,广引众经,虽申道理,然文义参杂、章品混淆,读后之亦踌躇未决。今乃搜检群籍、备引道理,勒为九章,文义区分、品目殊位、览之苑如掌中”。撰述年代不明。

737.小顿悟师
主要提倡顿悟成佛说的道生称为大顿悟师,与之相对,僧肇、支遁、真安埵、邪通、慧远、道安称为小顿悟师(《三论游意义》)。

738.净人
亦称苦行。不剃发,供给僧众的粥饭等,从事种种净业作务的人,佛寺中有相当数量的净人。本来是由官赐给寺院的。

739.省念
(926-993年)临济宗,由住持地而称为首山省念。俗姓狄,莱州(山东省)人。在家乡的南禅院受业,参拜风穴延沼而嗣法,延沼继承临济义玄—兴化存奖—南院慧顒。住汝州(河南省)的首山,为第一世;后住宝安山的广教禅院,也为第一世;接着为宝应禅院即汝州南院的三世。淳化四年十二月四日圆寂,终年六十八岁,僧腊四十九。在三处法席中聚集了许多修行僧,弟子中活跃的有汾阳善昭、叶县归省、广慧元琏、石门蕴聪、唐明智嵩、神鼎洪諲,王随嗣法。

740.定宾
(生卒年不详)开元(713-741年)年间,著《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十卷(第一、九卷不存),非难怀素的《开宗记》,显扬法砺的旧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