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04. 211-22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211.黄檗山
位于福建省福清县西南。因多产黄檗而有此名,亦名南山。唐贞元五年(789年),禅宗六祖慧能的弟子正干开山、建立般若,八年后改修,号建福寺。后来临济宗一派住此,在宋代繁盛。明代遭倭寇侵攻而荒废,至万历年间,兴寿、兴慈等重建,东渡去日本的隐元隆琦及其师费隐通容等也曾住过。

212.黄檗山
位于江西省南昌府武宁县西南,亦称鹫峰山。山中有黄檗寺,别名报恩光孝寺、鹫峰寺,百丈怀海的弟子黄檗希运因此山与其故乡福州黄檗山有缘而开。云门六偃的弟子法济等住此。

213.王弼
(226-249)三国魏的思想家。字辅嗣,山阳(山西省)高平人。通晓儒、道,早就以才学与辩舌闻名。当时的知识分子代表何晏,见王弼的《老子注》后深感佩服,废弃了自己的《老子》注释。为曹爽所认可,成为尚书郎,但不热心于仕途。其它著作有《易经注》,因未达系辞传,由韩康伯继承王弼的思想而完成。王弼的玄学(老庄)式的注释引起非常大的反响,对佛教也有很大的影响。

214.王浮
(生卒年不详)晋惠帝时期的道士。与僧帛远争论,愤于总是告负,伪造了《老子化胡经》一卷,主张老子入印度、成为释迦。

215.应报轮回
佛教所说的人反复地生死流转而经六道,现世时所行善恶,在现世、或者来世、或者后世将得到相应的果报。不相信轮回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这种想法感到困惑,相信轮回的佛教信徒与不相信的反佛教者之间争论激烈。并且,在佛教的应报说中,果报只及于行为者本人;而中国传统的报应说则认为,果报及于本人的死后及子孙。

216.欧阳修
(1007-1072年)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字永叔。吉州庐陵(江西省)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首位,历任地方刺史,四十八岁时受召为翰林学士,嘉祐五年(1060年)任枢密副使,第二年任参知政事,辅佐仁宗。因反对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利殖法),于熙宁四年辞官,第二年六十六岁时过世。欧阳修读韩退之(韩愈)的《原道》产生共鸣,著《本论》批判佛教,并在编纂《新唐书》、《五代史》时也强调排佛。但在晚年,心气一转,成为热烈的佛教信徒。

217.欧阳渐
(1872-1944年)称为欧阳竟无,江西宜黄人。年轻时学儒学,三十四岁时入杨仁山居士的祗洹精舍,皈依佛教。杨居士圆寂后,维持金陵刻经处(在今南京的经典刻印所),也曾东渡日本,采集佛典。1922年,在南京设内学院,活跃着邱虚明、王恩洋、吕征、聂耦庚、汤用彤等教授。自己以研究唯识学为中心,著《唯识抉择谈》等,批判基于《起信论》的华严、天台、禅等,与坚持综合主义的太虚进行论争。

218.王阳明
(1472-1528年)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政治家,阳明学之祖。号阳明,谥号为文正,字伯安。余姚(浙江省)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成为进士。弘治十六年,因在会稽宛委山的阳明洞中筑室而被称为阳明先生。作为有能力的军人与政治家,因镇压以江西南赣、广西恩用为中心的农民暴动,以及平定宁王宸濠的反乱而建立过功绩,成为南京兵部尚省,受新建伯的爵位。作为学者,初学朱子学,三十七岁前后开始,提倡心即理之说,接着主倡知行合一(知识与实践必须一致)说,以及更进一步的致良知(悟天理而正万物)说。可以见到这种思想对佛教的影响,但他对佛教也加以严厉的批评与责难。嘉靖七年,五十七岁时过世。著述中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弟子徐爱将其语录汇总成《传习录》。

219.黄龙派
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临济宗的石霜楚圆下出了黄龙慧南与杨岐方会两大弟子,前者为黄龙派,后者为杨岐派。作为宋代最为鼎盛的禅宗教团,首先是黄龙派最有势力,到后来则禅宗几乎全是杨岐派。慧南于景祐三年(1036年)住江西省的黄龙山时,建成了此集团的基础。此集团的记录从黄龙慧南、晦堂祖心、死心悟新、超宗慧方的《黄龙四家录》及真净克文、昭觉常总、觉范慧洪等的语录类中可见。并且,从祖心与黄山谷(黄庭坚,1045-1105年)、常总与苏东坡(苏轼,1036-1101年)及杨龟山(杨时,1053-1135年)、兜率从悦与张商英(1043-1121)等禅者与士大夫的交流,可以看到禅宗的新动向。

220.阴持入经
二卷,安世高译,大正藏十五卷。后汉、三国时代,中国佛教思想界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安世高的小乘禅学系统,另一个是支娄迦谶的大乘般若学系统。安世高系统的重要经典有《安般守意经》与《阴持入经》。《大藏经》中现存的《阴持入经注》的作者不明,为安世高、安玄、康僧会、严佛调以及属于此系统的南阳的韩林、颍川(河南省)的皮业、会稽的陈慧的注释,被认为是西晋以前之作。此《注》对了解当时佛典的译语及思想相当重要。

《中国佛教史辞典》(003. 201-21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201.王古
(生卒年不详)开封(河南省)人。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受戒珠之物,著《新修往生传》四卷(上卷为续净土宗全书十六,下卷为续藏二·乙·一,中卷及音释一卷现不存)。收集了115名净土往生者。

202.押座文
俗讲时,在讲解经的本文前,为使听众(四座)安静下来而吟唱的文。“押”同“压”,使安静之意;“座”即“四座”或“俗讲座”之意。文的构成是以七言为中心的韵文形式,以所谓“唱将来”的方式、唱经的题目来结束为多。押座文在敦煌写本中有残存,大正藏八十五卷中也有“押座文类”一卷 ,收“八相押座文”、“维摩经押座文”等。

203.王重阳
(1113-1170年)道教全真教之祖。重阳为号,其名为嚞,字知明、中孚。咸阳(陕西省)出身,年轻时参加科举却不得志。四十八岁时,在甘河镇(陕西省)遇一异人(即吕纯阳),被授以修仙的口诀。其结果是下决心过出家生活,不久创始全真教。大定七年(1167年)、五十六岁时,向东到达山东半岛的宁海州,在当地布教。在当地以马丹阳为首的七人、即所谓的七真人为弟子,确立了教团。根据王重阳所著《立教十五论》,其立教开宗的根本精神是融合儒佛道三教,确立新的出家道教。

204.往生净土瑞应删传
一卷,文谂、少康共撰。大正藏五十一卷。亦称《往生西方净土瑞应传》、《瑞应删传》、《瑞应传》。收集从东晋慧远到唐邵愿保共四十八项五十三名西方愿生者的略传。文谂的传记不明;已知少康(?-805年)活跃于贞元年间(785-804年),本书当为这一时期的述作。本书中所记各人的传记简略、但得其要,是研究中国净土教史时不可或缺的史料。

205.往生礼赞偈
一卷,善导撰。大正藏四十七卷。为现存的善导所著五部九卷之一,讲述日常六时应当勤行的作法。内容有前序、正明、后序三段,前序讲述造赞的意趣,明确安心起行作业的三门,以及决定专称佛名一行三昧。正明则明确了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清晨、日中六时礼赞的行仪。后序广举现在与未来的利益、劝发行者。别名《愿往生六时礼赞偈》、《劝一切众生愿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国六时礼赞偈》、《礼赞》。有敦煌出土本、英国博物馆内斯坦因特藏室藏的异本。

206.往生论注
二卷昙鸾撰。大正藏四十卷。异名《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并注》、《无量寿经论注》、《净土论注》、《论注》、《注论》。北魏时代来朝的菩提流支,传播无著、世亲系的新大乘佛教学;其译书《无量寿经论》生出了昙鸾的《往生论注》,给予净土教以勃兴的转机。本书在龙树的易行称名说中,相承、统合了世亲的五念门,为初期净土教义的代表作,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力本愿说为善导等的教义的根本基调。《无量寿经论》的译出在530年前后,因而本书为昙鸾晚年的著作。

207.王审知
(862-925年)五代十国时代的闽王(即位909-925年),称忠懿王。字信通,光州(河南省)固始人。唐僖宗(874-884)时黄巢起义兴起时,领有闽五州之地。唐昭宗(即位888-904年)时被封为闽王。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兼任侍中。其子延钧于后唐时宗长兴四年(933年)改名为璘,即皇帝位,元号龙启,国号大闽。王审知对佛教施行保护,尽力造佛、建塔、写经,使僧人辈出。尤其是厚遇雪峰义存,使福建的佛教隆盛起来。后唐同光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四岁。

208.黄忏华
(生卒年不详)广东人。民国初年(1912年)跟随欧阳渐学唯识学。其弟黄树因也是通晓梵藏的学者,但早逝。1926年遇太虚大师,1928年中国佛学会设立后成为常务理事。其学问涉及许多方面,首先是《中国佛教史》、《印度哲学史纲》、《佛教各宗大意》之类与历史有关的著作,也有《金刚顶菩提心论浅释》这样的有关秘密佛教的东西,更进行《唯识学轮廓与华严根本教义》、《三论家底中道论及有部宗底万有解释》等的比较研究。

209.王导
(267-330年)字茂弘,晋人。为元帝的宰相,构筑了东晋的基础。师从帛尸梨密多罗,尊敬竺法义、慧严、康僧渊、竺潜。释道宝(《梁传》卷四)为其弟。

210.黄梅山
位于湖北省蕲州黄梅,亦称漏头山,因山中梅树多而有此名。黄梅是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所活跃的东山法门的根据地,与他们有很深关系的寺庙均以此为中心。黄梅的西北四十里有道信所住的双峰山正觉寺,东北三十里的冯茂山真惠寺是弘忍振兴教化之地。并且,被认为六祖慧能从弘忍处传授得衣钵的东渐寺,也在黄梅西南城外。

《中国佛教史辞典》(002. 111-20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说明:词条编号时漏120-199)

111.圆晖
(生卒年不详)活跃于中唐时代的俱舍学者。应礼部侍郎贾曾的请求及大圣善寺怀远律师的劝说,撰述《俱舍论颂疏》三十卷。法宝、普光都曾对《俱舍论》作过注释,但内容广泛,初学者难于理解,因而《颂疏》只取出本论的颂加以注释。本书出现以后,对本书的研究取代了对《俱舍论》的研究,中国及日本著有许多注释书。其中,崇廙的《金华钞》十卷现已不存,现存的有遁麟的《俱舍论记》、慧晖的《义钞》。

112.焉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绿洲都市。沿天山山脉南麓的丝绸之路要地,作为天山中部及伊犁方面游牧势力的谈判地点而繁荣。

113.演义钞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114.延庆寺
位于浙江省宁波。后周太祖在广顺二年(951年)创建,初名保恩院。虽是“长讲天台教法十方住持”之地,但已颓败,四明知礼于至道元年(995年)入此,与觉圆一同费时十余年,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重兴,受赐延庆寺寺额。在此期间,振兴天台的讲席,成为宋代天台山家派兴隆的中心。元丰年间(1078-1085年),介然根据净土信仰,在寺内造房。到绍兴年间(1131-1162年)由清润重修。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列天下讲宗五山之第二。

115.圆悟
(1566-1642年)临济宗杨岐派,号密云。俗姓蒋,常州(江苏省)宜兴县人,嘉靖四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生。二十六岁读《六祖坛经》,仰慕禅宗。三十岁参谒显亲寺幻有正传,三十七岁时跟随正传回燕都,第二年大悟,四十六岁嗣法。天启三年(1623年)在天台山通玄寺开堂之后,天启四年住嘉兴金粟山广慧禅寺、崇祯三年(1630年)住福州黄檗山万福寺、第二年住鄮山育王广利禅寺、同年住天童山景德寺。在天童山期间,努力复兴天童。崇祯十五年七月七日于天台通玄寺示寂,阳寿七十七岁,法腊四十四年。是隐元的师翁。

116.圆测
(613-696年)新罗国人,亦说为国王孙子。十五岁时游学于中国,听法常、僧辩等、特别是摄论学派的人讲经。住西明寺,相当活跃。玄奘回国后译出经论,圆测立即加以注释,著《成唯识论疏》十卷(现不存)、《解深密经疏》十卷(现存)等。但与玄奘门下的基与慧沼等的学说不同,尤其是慧沼在《了义灯》中对他加以反驳。著述除上述外,现存还有《仁王经疏》六卷、《般若心经赞》一卷等。弟子有道证、胜庄、慈善等。圆测对后来的太贤等新罗的唯识学有很大的影响。

117.延寿
(904-975年)法眼宗。谥号智觉禅师。字冲玄、抱一子,俗姓王,余杭(浙江省)人。幼时即归心佛教,诵《法华经》。二十八岁成为华亭镇将,三十岁时舍妻,在翠岩令参下出家。后参谒天台德韶,嗣法而成为法眼宗第三祖。初住雪窦山,建隆元年(960年)应忠懿王之请成为灵隐山新寺第一世。著述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等。延寿之禅对高丽、日本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其禅净一致的思想促进了会佛禅的发展。被列为莲社七祖之一。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示寂,阳寿七十二岁,法腊四十二年。

118.延沼
(896-973年)临济宗。因住持地而称为风穴延沼。俗姓刘,余杭(浙江省)人。先参谒镜清道怤,接着在襄州(湖北省)华严院做南院的守廓寺者,后继承南院慧顒之法。师事六年,慧顒圆寂后,于长兴二年(931年)游于汝州(河南省),住曾为律寺的古风穴寺。七年后应汾州牧李使君之请,于天福二年(937年)在修复后的寺中开法。乾祐二年(949年)李使君移往郢州(湖北省),延沼为避乱随他同去。平乱后,[李]以汝州太师宋侯住宅作新寺,请延沼入住,该寺在广顺六年(951年)被赐名广惠寺。在该寺住二十二年,于开宝六年八月十五日示寂,阳寿七十八岁,法腊五十九年。

119.延法师众
(516-588年)意为昙延之众。隋文帝看重昙延,敕一千多人得度,为延法师众,另设延兴寺。京城的东西二门也被命名为延兴、延平(《唐传》卷八、昙延传)。

200.王羲之
(303-379年)晋代书法家。琅邪(山东)人。因官名而被称为王右军。在会稽时,听支遁(314-366年)的逍遥编,感到由衷地敬佩,请其住灵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