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115. 1411-142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1411.宝琼
(504-584年)俗姓徐,本为东莞(山东省临沂莒县)人,为避难住毗陵(江苏省常州)的曲阿。幼年出家,师从沙门法通。后跟南涧寺的仙师学成实、毗昙,受具之年(二十岁)就已经讲述,与仙师一同教化。应梁武帝之命入寿光殿,回故乡的建安寺。被喻为白龙出现,称为白琼。同名的建初寺宝琼称为乌琼,当时二人并称。应请回都城,讲《成实》,与僧正慧令对论,讲《涅槃》。陈永定三年(559年)夏,在重云殿阁讲《大品》。文帝任命他为京邑的大僧正。至德二年三月二十日圆寂,终年八十一岁。著书有《成实论玄义》、《成实论义疏》、《涅槃经疏》、《大品疏》、《大乘义》、《法华经疏》、《维摩经疏》。

1412.法彦
(546-611年)俗姓张,清河(江苏省准[淮]阴县)人。从天台智顗而得法的32人之一。北周武帝废佛时,避难到陈的国都金陵,遇智顗而请教。太建七年(575年)跟随智顗登天台山,授得禅。之后离开房舍[室内]生活,三十年间时常坐于山间树林之下而不睡。并且超然于周围认为此为低禅定境地的非难之声,致力于禅的修行。大业七年二月三十日,在国清寺圆寂,终年六十六岁。

1413.法眼宗
禅宗五家之一。五家中最后成立的集团,派祖为法眼文益(885-958年)。法眼是由文益的赐号而来的名称,文益继承雪峰义存—玄沙师备—罗汉桂琛,在升州(江苏省)清凉院大振禅风。此宗的人们受吴越钱氏一族的皈依,人才辈出,二世天台德韶、三世永明延寿。《景德传灯录》的编者永安道原也是天台德昭的弟子,该书中包括很多法眼宗的人的古则公案。法眼宗的宗风为综合佛教主义,文益被视为华严与禅的融合,德韶被视为天台与禅的融合,加上延寿,发展禅与净土教一致的思想。

1414.法炬
(生卒年不详)西晋末年人。永嘉二年(308年)竺法护翻译《普曜经》时作为笔受者之一参加译业。惠帝、怀帝(290-311年)之间译出《楼炭经》。此外,还有译经《大方等如来藏经》、《法句喻经》、《福田经》,其中后二者与法立共译。《历代三宝纪》以后的经录中,还记载有法立死后,法炬一人译出130余部,但《出三藏记集》中仅记录译出前述四部,对于译出130余部持有疑义。

1415.法护
(生卒年不详)印度克什米尔人。与兄长觉吉祥一起来中国,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起译出《大乘菩萨藏正法经》、《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大乘集菩萨学论》等35部270卷。

1416.放光般若经
二十卷。无罗叉、竺叔兰共译。大正藏八卷。朱士行在洛阳研究般若,讲《道行般若经》,往往意思不通,为求完整的原本而于甘露五年(260年)去于阗。他在那儿得到了《放光般若经》的原本,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让弟子将原本传到洛阳。无罗叉执原本,竺叔兰汉译。本经流行于当时清谈、玄学盛行的中原的佛教界,受到欢迎,对西晋时代般若研究的兴盛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417.茅山
位于江苏省句容,亦称句容山。据传说,前汉元帝(公元前49-33年在位)时代,咸阳的茅盈、茅衷、茅固三兄弟来游,修道学后化为仙人,由此而被称为茅君山。汉末时葛玄、晋代时许迈、葛洪、许长史留下足迹,刘宋时长沙的景王开始营造道观,成为道教的中心地。梁代天监十三年(514年),由于得到武帝信任的佛、道二教学者陶弘景的缘故,此道观被命名为朱阳馆或华阳馆,作为隐栖之所。陶在此地派遣使者解答朝廷的咨询,被称为山中宰相,北魏昙鸾为得长生之道而访问他。也是陈、隋时代学于三论宗法朗的明法师、唐代牛头禅之祖法融之师吴禅师的隐栖之地。之后宋代刘混等住此,到了元、明朝,受皇帝的庇护,建立了很多宫观,很兴盛,但近年只留有其遗迹了。

1418.房山石经
藏于河北省房山县白云山、又名石经山的云居寺(通称西域寺)。由于北周武帝废佛,那连提黎耶舍于天保七年(556年)入邺后翻译的《大集月藏经》中所说、三阶教的信行、净土教的道绰所倡导的末法思想成为现实。抱有法灭的深重危机感,幽州(现北京)智泉寺的静琬发愿刻经典于石以传于后世,得到南朝梁朝宗室、隋炀帝皇后的资助而进行。从大业年间起到静琬于贞观十三年(639年)圆寂为止约三十年间,刻涅槃与华严等大乘经、表明信仰对象的三十五佛名并忏悔五十三佛名与贤劫千佛名、解说修道上的戒仪的受菩萨戒法与八戒斋[原文为“齐”]法等经典,反映了当时罗什、菩提流支译经被接受、得到实践的具体状况。[静琬]圆寂后,经道公、仪公、惠暹、玄法师资五代,一直继续着。玄宗之妹金仙公主命开元录的编者智升纳刻经本,寄进寺领。元和四年(809年),真性为寺主时,卢龙节度使刘济[奉]纳《大般若经》的石刻,会昌破佛时云居寺濒于废毁,大中年间复兴,咸通年间还进行刻经。到了乾符年间,由住僧藏贲设置义饭厅,向参拜石经山者提供食物。辽代初谦讽为寺主时,在云居寺经营千人邑会;统和年间无碍大师的弟子智光重修;太平年间韩绍芳调查石室后上奏,圣宗委派瑜伽大师可云遵敕刻经,整个兴宗、道宗时代,补刻并刻涅槃、华严、般若、宝积经四大部,命名为小藏,清宁三年(1057年)完成,赵遵仁撰四大部成就碑。道宗命令按大藏经的次序刻经,但中断,由通利大师继续,在他圆寂后中止,新刻的石经埋藏于土中。金代时,僧玄英等进行刻经,归源云公、行泽藏山复兴。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高丽僧慧月来此,叹其荒废,得净财修补。明代洪武、正统年间重修,万历年间憨山德清的道友达观访此,希望此处兴隆起来。清代顺治年间住持如全作赤修理。中国佛教协会对石经进行过全面的调查。

1419.宝山石窟
位于河南省彰德之西的宝山。光统律师的弟子道凭开创于魏武定四年(546年),在宝山寺后称灵泉寺,道凭天保十年(559年)圆寂于此地。石窟有二窟,寺域之南的称为大留窟或朱砂洞,之北的称为大住窟或响堂洞。大留窟中有释迦、弥陀、弥勒三尊像,据推断样式为东魏时代,是道凭开凿的石窟。大住窟由其弟子灵裕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开凿,同为释迦三尊。灵裕用两窟之名表达根据那罗延天的金刚性力而来的正法留住之意。因此之故,刻迦毗罗神王、那罗延神王,还刻经文,有《法华经》寿量品、《胜鬘经》一乘章、《大集经》月藏分法灭尽品、《涅槃经》的雪山童子舍身求法无常偈。

1420.茅山派道教
以江南茅山(江苏省句阳县附近)为中心的道教教团,亦称上清派。据传东晋杨羲(330-386年)得到南岳夫人魏华存的神谕,将神谕传于许穆(305-376年)及其儿子许掾(342-371年)而开始。之后,三人屡次承蒙真人(仙人)们的降临,记下神谕,以《上清真经》为首的经典解说学道方面的训告、批判既成的猥杂的道教、赞美神仙的境界等等。此派到梁代陶弘景(456-536年)集大成,包容佛教与儒教,后来再加上其他道教诸派,由此而成为唐代道教中最有力的教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