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84. 961-970)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961.对根起行法
一卷,信行撰。现存有敦煌写本(斯坦因2446、龙大藏有片断)的残简。论述对应三阶众生的性质、能力之优劣进行实践的方法。明确全体分为五段:第一段“三阶之出世之道之不同所由义”,第二段“三阶之三世之处之不同所由义”,第三段“三阶之藉伴与不藉伴之不同所由义”,第四段“三阶之断障之不同所由义”,第五段“三阶之六法之具与不具之所由义”。是了解三阶教的教判论与中心思想即普敬、认恶等思想的基本文献。另外,华严宗第二祖智俨在《五十要问答》卷下中,引用本书的“普敬、认恶之法”,作为“人集教”的教说。

962.泰(太)山
位于山东省济南的东南,亦称岱宗、岱岳、东岳,中国东部的名山,与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同为五岳之一,由二十余峰、谷组成。古代起就著名,《礼记》中也说历代皇帝五年一度从泰山起依次巡察五岳、进行祭祀,孔子的苛政猛于虎的传说也与泰山有关。有把山神格化了的太山府君的信仰,《古今图书集成》中说泰山为天帝之孙,主召魂魄,佛典中也有《灌顶经》、《法句譬喻经》等出现此名,为地狱之所在。善导的《法事赞》、唐临的《冥报记》、《法苑珠林》中所引用的《幽冥记》中也出现。古来文人墨客多来游,道士僧徒隐栖于此,也有很多庙祠佛寺。佛图澄的弟子竺僧朗进山,与隐士张忠交往,符建皇始元年(351年)在金舆峪建一庙,被称为朗公谷山寺,以此为中心占凶吉、现灵验,得到民众的信仰。此寺在隋代改称神通寺。当时僧朗之下有诸君主给的佛像等种种赐物,后来僧意继承,教授聚集的僧徒,接着志湛活跃。与南京的栖霞寺、荆州的玉泉寺、天台的国清寺同属天下四绝的灵岩寺,也是因僧朗的往来、说法而建的。僧照于元魏普泰年间住丹岭寺,唐代乾符年间大行来此,修法华三昧。经石峪的溪床上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印刻有据推断为北魏时代的《金刚经》。

963.大慈恩寺
位于陕西省西安。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皇太子治为母亲文德皇后在无漏寺的旧址上创建。寺内设置翻经院迎玄奘,到显庆三年(658年)为止,玄奘在此进行了大半的译业。永徽二年(651的),为防经像散失于火灾,奏请建造五层砖塔;永徽四年,太宗御制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由褚遂良书写印刷后置于塔中。在住的玄奘之下,阿地瞿、那提等三藏传来经论,接着基住此振化,被称为慈恩大师。玄宗时义福来此,德宗时天竺僧牟尼室利留住。塔被称为大雁塔,长安年间重修,宋代熙宁年间遭火灾,明代天顺年间、清代康熙年间重修,现在仍是西安市内著名的古迹。

964.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十卷,慧立本、彦琮笺。大正藏五十卷。亦单称《慈恩传》,唐代留学印度的大译经僧玄奘三藏(602-664年)的传记,被认为是玄奘传记中最详尽、正确的。对于本书成书中慧立与彦琮的作用还有不同的说法,据推断恐怕是慧立先著五卷本,后来彦琮对此前后改编、补充文章,成为十卷。慧立在玄奘一开始翻译(645年)就列于经场,担任缀文。据传彦琮也在贞观末年(649年)投于玄奘之门。

965.大集经
Maha-samnipata-sutra,六十卷,隋僧就合编。大正藏十三卷。全名《大方等大集经》。前二十六卷与日密分三卷为昙无谶译,无尽意菩萨品四卷为智严、宝云共译,日藏分十二卷、月藏分十一卷、须弥藏分二卷为那连提耶舍译,共由二十七品组成。本经汇集大集部所属的经典,解说大乘之空思想,密教的要素浓厚。本经有很多单行本,无尽意菩萨品的单行本为《无尽意菩萨经》,日藏分为《大乘大方等大集日藏经》,月藏分为《大乘大方等大集月藏经》,须弥藏为《大乘须弥藏经》。

966.大集月藏经
十卷,那连提耶舍译。大正藏十三卷(《大方等大集经》第四十五—五十六)。别名《大方等大集月藏经》、《月藏分》、《月藏经》等。本经详细描写佛法的灭尽思想。在中国很多人相信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尤其是昙景所译《摩诃摩耶经》与本经,对人心给予最大的刺激。隋代吉藏、三阶教的信行、唐代的道绰、善导等全都根据本经解说末法思想。

967.大周刊定众经目录
十五卷,明佺等撰。大正藏五十五卷。亦称《大周录》、《武周录》、《刊定录》。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应则天武后之命以明佺为首的70名学僧合作编纂的一切经目录。本书包括时代别、译者别的目录(所谓代录),由“刊定入藏目录”(一卷—十二卷)与“现定入藏目录”(十三卷—十四卷)以及“伪经目录”(十五卷)组成。是介于《大唐内典录》(664年)与《开元释教录》(730年)之间的目录,内容上是杜撰的,特别是根据《历代三宝纪》的失误增加篇幅。总的来说,作为经录其可靠性很低。

968.大宗地玄文本论
二十卷。大正藏三十二卷。本论被当作马鸣菩萨造、真谛三藏译,但据认为并不是从梵本译出的,而是中唐以后的伪作。就像说是马鸣所造那样,由于与《起信论》有关,因而据说《释摩河衍论》的成书与本论的成书有密切的关系。本论在到唐代为止的经录中没有出现,最早为高丽藏所收,宋代的藏经从略,收于《至元录》,但是元藏中被去掉,明藏起入藏。五一位的修行阶位说明正是佛教的,但说明方法道教性的颇多。清代杨文会有《略注》四卷。

969.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
十卷,基撰。续藏一•七十四。亦略称《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杂集论述记》、《对法论疏》、《对法抄》等。基对玄奘所译《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的注释。《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是安慧揉合无著(Asanga)的本文而成,流传于中国,重要的一点是依照阿毗达磨的传统,由本文与注释共同叙述唯识的教义。基对此的注释,被评价为简洁而得要领。

970.大正觉寺
位于北京市。元代创建,初名真觉寺,也被称为五塔寺。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班迪达由西藏入京,向成祖进贡金佛五尊,以及据传BIRUMA佛教中释尊成道之地佛陀伽耶的大塔样式的金刚宝座规式。成祖任命他为大国师,下金印,让他住该寺。宪宗成化九年(1473年)模仿金刚宝座规式,用白色大理石在五层方台基檀的上面建造四方十二层四座、十三层一座共五塔。塔在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后来由于义和团事件的兵火等大部分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