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辞典》(062. 787-792)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787.净慈寺
禅宗五山第四位。位于杭州西湖南岸,与北岸的大昭庆律寺相对。寺南有南屏山。显德元年(954年)由吴越忠懿王创建,号慧日永明院,由法眼文益的法嗣道潜开山,二世为永明延寿。延寿撰《宗镜录》一百卷,寺内有宗镜台。宋太宗改为寿宁禅院,绍兴九年(1139年)改为净慈报恩光孝禅寺。几度遭火灾,现存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得赐的御书“净慈寺”额,之后又重修。历代住持中著名的有宗本、善本、道昌、师一、义云、居简、德厚、处林、廷俊、弘智等。

788.神清
唐代僧。字灵庚,俗姓章,线州(四川省)明县人,活动于七世纪末到八世纪初,对于其卒年有不同说法。十三岁出家,师从开元寺的辩智法师;二十岁时在梓州慧义寺由如律师受具足戒。学东塔宗之律,还研究《俱舍论》,据说曾一度学习净众寺系的禅。后来赴长安,入内应奉,晚年回慧义寺,致力于讲义与著书。还通晓儒教与道教,据说著有《法华玄笺》十卷、《释氏年志》三十卷、《新律疏要诀》十卷等一百余卷,现仅存《北山录》十卷(大正藏五十二卷),解说儒、道二教应当归于佛教。

789.神仙思想
中国古代的神秘思想。在尊崇长生不老的中国,很早起就产生了很多关于神仙(仙人)的传说,并研究通过修业与服药而成仙。在《楚辞》中曾有神仙住昆仑山的传说,《庄子》中也可见藐姑射之同的神仙故事等等,因而据认为,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与山岳信仰结合的神仙说就已在中国各地流传。然而,所谓神仙说,据认为起源于山东地方。根据《史记》记载,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等受海滨方士的蛊惑,让他们寻找海中的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据说这些神山中住有神仙,有不死药,宫殿由金银作成,鸟兽草木均为白色,远望如云,靠近则在水下,风牵引而不能达。据认为,这样的传说是由山东半岛北部沿岸常见的海市蜃楼而起,随着时代的推移,解说长生术与炼金术的方士越来越活跃、兴盛起来。著名的有秦始皇派徐巿[福]去三神山求仙药的传说,汉武帝等也相信方士们的话,祀灶神,让他们试各种神仙术。从这时起三神山信仰衰退,开始尊崇五岳,而养生术也分化、发展起来,集大成者是晋代的葛洪。他所著的《抱朴子》介绍各种仙术,论述养生的理论与辟谷(不食谷物的修行)、胎息(呼吸法)等的具体方法、特别是最高的仙药金丹的制法,并提及仙人的种类与阶段、符的功德,以及日常所应守的德目。另外,以著《桃花源诗并记》的陶渊明与著《养生论》的嵇康为首,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对神仙思想有兴趣。另一方面,后汉末年张陵开始的道教,渐渐从中吸收了神仙说并加以体系化。神仙说从与道教与佛教的交往中尝试着新的发展,唐代以后的神仙说不一定是从道教中独立出来的。

790.真谛
(499-569年)印度出身的翻译僧,印度名有二种传说,一种是Paramartha,音译为波罗末陀,另一种是Kulanatha,音译为拘罗那陀,一般用前者所对应的译名,称为真谛,据传为西印度优禅尼(Ujjayani,Ujjaini)国的婆罗门出身。当地与摩腊婆(Malava)国相邻,在当时印度的学问方面,西南的摩腊婆(Malava)国与东北的摩揭陀(Magadha,其中心为那烂陀寺)国并称,这一点对了解真谛在学问方面的根基很重要。之后,游历印度诸国,接着到达扶南(现柬埔寨)时,听说梁武帝招引名僧,天大同十二年(546年)到达南海(广东),二年后大清二年(548年)入建康(南京),谒武帝。计划尽早开始翻译,但当年十月因侯景谋反、武帝下台,真谛逃往富春,约三年中在当地从事翻译。之后大宝三年(552年)到承圣二年(553年),一度有返回建康的机会,并辗转各地,在不幸的境遇中继续译业。然而,对流浪的生活痛感失望,光大二年(568年)竟至于打算自杀而未果;同年八月,失去最爱的弟子慧恺;第二年太建元年一月十一日,自己也在失意中圆寂,终年七十一岁。据传译出经论中以唯识系统为中心,有《解节经》、《金光明经》、《决定藏论》、《中道分别论》、《摄大乘论》、《转识论》、《俱舍释论》等,共52部121卷(其中现存29部80多卷)。另外,据认为还有他自己所撰述的书,但除《随相论中十门谛疏》以外,现已不存。真谛最倾力翻译的是《摄大乘论》与《俱舍释论》,以前者为中心形成了摄论学派,对以后中国佛教以很大的影响。后者由慧恺、道尼、道岳继承,但不怎么兴盛,后来被玄奘所译《俱舍论》所取代。

791.神泰
(生卒年不详)初住蒲州(山西省)普救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开始在弘福寺译经时,与灵润等11人一起作证义。显庆二年(657年)成为西明寺寺主。著书有《俱舍论疏》、《因明论疏》(以上二部现存)、《摄大乘论疏》、《常[掌?]珍论疏》等很多,尤其是《俱舍论疏》与普光与法宝的疏并列为三大疏之一。据说神泰批评灵润所指出的玄奘译本与之前译本的不同,法宝维护灵润,慧沼为神泰辩护,神泰是围绕着一切皆成佛所进行的争论中的一方之雄。

792.神通寺
位于山东省济南东南的柳埠、泰山。符秦时竺僧朗与隐士张忠交往,张忠离去后结庵,被称为朗公谷山寺。僧朗是一位伟僧,曾给佛图澄的弟子符坚、南燕王慕容德、晋孝武帝等写信。北周时废毁,隋文帝应昙迁的奏敕命复兴,唐代时义净来此参拜善遇、慧智两师。据报告,寺域中留存有据推断为东魏时代的四门塔、唐代神龙元年(705年)时的住持无畏的造像记、估计建造于唐代末年的纪念僧朗的朗公塔。另外,寺的西南方有千佛崖,雕刻有许多佛像,在铭为贞观十八年、显庆二年、三年,幸免于人为的破坏。

WorldCat作品关联数据问答

相关博文:OCLC以关联数据开放1.94亿书目作品(2014-2-27)[2014.4.28 正式发布]

Richard Wallis预告WorldCat作品关联数据之后(最早是在南非开普敦举行OCLC的EMEA地区委员会会议上),邮箱和推特等收到了很多回应,于是在自己博客上统一做了解答。摘译若干【本人想法】:
WorldCat Works Linked Data – Some Answers To Early Questions (March 4, 2014)

– 作品的准则是什么【尽管源自FRBR研究,但并不严格按照FRBR定义,只是从现有书目数据可以如何聚集考虑】
”作品“定义更多是若干相互依赖的算法处理结果,而不是一套简单的准则。……产生这些定义以及关系的工作是OCLC研究部针对FRBR的一项多年研究的持续结果:OCLC Research Activities and IFLA’s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Bibliographic Records  [包括FictionFinder、xISBN、FRBR作品集算法、Work Records in WorldCat等]

– 会不会链接到单独的ISBN/ISNI记录【尽管没有做出决定,但和国际标准名称标识ISNI相比,无疑会更偏爱自家的虚拟国际规范档VIAF】
* ISBN – 用FRBR术语,ISBN是载体表现实体的属性,在已发布的WorldCat关联数据中可以找到。因为每个作品用schema:workExample链接到相关的载体表现实体,因此已链接到ISBN。
* ISNI – ISNI是个人标识号,ISNI的URI是链接作品到其他实体类型的候选者。VIAF的URI是我们会使用的个人/团体实体的另一个候选者,因为我们有数据。还没有最后决定用哪个URI,以及是否对相同关系使用多个URI。是对相同个人使用ISNI、VIAF和Dbpedia的URI,还是使用一个,然后依赖规范中心间的相互连接,是个还没有得出结论的问题。

– 当创建作品的记录组变化时,稳定的标识号如何管理【未定】
……当作品组分开或合并时,标识号如何维护的问题。这是未来数周这批数据完整发布前,开发团队正致力的任务之一。……

– 是否有批下载数据:没有【解释略。可以想见】

– WorldCat作品如何与BIBFRAME模型形成交集?对bf:Work的bf:hasAuthority,这些作品描述会很有用。【BF并非首选的考虑,Schema.org+SchemaBibEx才是OCLC的选择】
OCLC团队监控、参与、考虑许多可能——BIBFRAME、Schema.org、SchemaBibEx、WikiData等,这些对象有一些明显的协同效应,在方法及/或细节层面上对不同使用对象也有差异。使用sameAs互联数据集的潜在性,以及其他规范关系是重要的。随着WorldCat数据成熟以及其他数据集发布,大家会期望从一开始就关联许多不同来源的书目数据。

– 会使用ISTC么【作品不用。国际标准文本码ISTC基于语言分配,作品集中肯定会对应不只一个。只能如ISBN般做外部链接】
这方面现在做决定还太早。但我们不会期望存储ISTC号为作品的属性。ISTC是很多基于作品的数据集之一,调查识别相互间的sameAs关系将会很有趣。
ISTC号是基于语言分配的。以FRBR术语,出版语言与内容表达相关,而非作品层描述。因此在”作品“中不会有ISTC——我曾经的回答是:
— 注意WorldCat.org发布的作品被定义为schema:Creativework的实例。
— ……WorldCat也许不严格遵守FRBR规则与层级。我说”也许“也针对其后的建模,特定语言的作品也许只是一个更一般作品的实例——也许更像内容表达。在FRBR规则与更广泛的非图书馆理解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

– 使用哪个三元组库(triplestore):不使用【解释略】

《中国佛教史辞典》(061. 778-786)

鎌田茂雄編. 中国仏教史辞典. 東京堂出版, 1981.9. 450p; 19cm. ISBN 4490101503
参见:《中国佛教史辞典》译前语(日语不精、佛教不通,译文仅供参考)

778.清规
元和九年(814年)百丈怀海所立的禅林规式,称为清规。这一古清规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屡被展现,东阳德煇的《敕修百丈清规》(1265年)、自庆的《增修教苑清规》(1347年)的编集规定了十方丛林的生活。

779.信行
(540-594年)三阶教的开祖,尊称大信行禅师。俗姓王,出身魏州卫国(山东省)名家。幼时起深怀慈悲,据说四岁时,见牛车陷入泥中、牛拉车之苦,止不住哭泣。未成年(十七岁)出家以后,求师广学《华严经》等诸经论,追求合乎时代之教,接着宣扬三阶教。后来在相州(河南省)法藏寺,舍具足戒,毁誉不动于心,以一块布缠作衣、日食一餐、从事劳役并为三宝,供养贫苦的人,不问道俗,受到人们的礼拜。开皇三年(583年)、七年,住相州光严寺。开皇九年应召入长安,由仆射高颖所招住真寂寺。不久在长安设化度寺、光明寺、慈门寺、慧日寺、弘善寺五寺,其势力急剧增大。然而,据说信行自己时常过着礼拜与乞食的生活。开皇十四年正月四日,五十五岁圆寂于真寂寺。七日,灵柩送到雍州终南山的 ?(郅鸟)鸣埠,传说当时为信行之死而悲伤的道俗之声震撼了都城。著书有《对根起行杂法》(《对根起行杂录集》)三十二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阶佛法》(《三阶位别录集》)四卷(三卷)(据认为《对根起行法》一卷、《七阶佛名》一卷等是前者一部分的单行本)。另外,门下有僧邕、裴玄证、净名、慧定、道进、王善行、王善性等,达三百余人。

780.神逈(迥)
(566-630年)俗姓田,冯翊(陕西省)临晋人。幼小起就聪明,成年前就得到起用。后来出家,常在春夏之交远离人群,留在深山中修业,也致力于大乘的布衍。嘲笑重视武功,广泛研究老庄、诗、史等,有文采,博学达识。大业十年(614年)入禅定寺,接着应诏入鸿胪寺,对来自三韩的外国留学生诸方士进行教育。贞观三年(629年)去庸蜀,致力于道俗的教化。第二年七月一日,圆寂于法聚寺,终年六十五岁。

781.新华严经论
四十卷,李通玄撰。大正藏三十六卷。是李通玄的主要著作,从独特地立场,对实叉难陀所译《华严经》(《八十华严》)进行注释。由十门组成,第一“依教分宗”,第二“依宗教别”,第三“教义差别”,第四“成佛差别”,第五“见佛差别”,第六“说教时分”,第七“净土权实”,第八“摄化境界”,第九“因果延促”,第十“会教始终”,主要从实践的观点进行与诸经论的教说作比较研讨,明确《华严经》的终极性。就对《华严经》的看法来说,最后的“入法界品”被当作全体的“正宗”这一点,是本论的显著特色。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宋代赞宁将本论与经论合并,编纂成《华严经合论》一百二十卷,接着慧研加以补订;到了时代,更有方泽与李贽分别将其抄本作成《合论纂要》三卷、《合论简要》四卷。另外,高丽的知讷根据《新华严经论》编《华严论节要》三卷。

782.真诰
二十卷,陶弘景撰。道藏第637-640册。对顾欢的《真迹》作批判性的修改,分类集成传播上清派的真人(神仙)的神谕。《真诰》意为真人口授之“诰”,由七编组成,收入杨义与“真灵”们聚会的故事、“真灵”们的训戒、修行的要领、道教的地理说、杨义与陶弘景自己的著述等。从采用《四十二章经》中的二十章,可见佛教的显著影响,据认为是取儒、佛二教对上清派的教理加以体系化。是了解上清派的历史与内容的最重要的资料。

783.神秀
(?-706年)北宗之派祖,谥号大通禅师。俗姓李,尉氏县(河南省)人。武德八年(625年)在洛阳的天宫寺受具足戒,参拜蕲州东山的弘忍时已五十岁了,跟随六年而嗣法。咸亨五年(674年)弘忍圆寂后,悄然隐退,仪凤年间(676-678年)住荆州玉泉寺。不久住荆州江陵当阳山,出名,久视元年(700年)由宋之问奏请被召入京,第二年在洛阳谒见则天武后。也受到中宗、睿宗的召见,被称为“两京法主三帝国师”。荆州玉泉寺得赐度门寺,尉氏县的先祖宅设置成报恩寺。神龙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圆寂,僧腊八十。禅宗的谥号自神秀始。据传《观心论》为神秀之作。

784.审祥
(生卒年不详)新罗人。出家后入唐,日本天平年间到日本,住大安寺。大概带去许多经典,现存很多东大寺写经所拜借的记录,由此得知一部分(日本)最初的华严学典籍。天平十二年(740年)应良辩之请,在东大寺的金钟道场讲《华严经》。据说有奇瑞,受到圣武天皇的祝贺。著作有《华严起信观行法门》一卷。

785.信心铭
一编,三祖僧璨撰。大正藏四十八卷。由四言146句584字组成。本书由诗文写成,歌咏禅思想的核心,开头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叙述自古以来佛道的终级,受到许多禅者的关心。对是否为僧璨之作,并无确证,但百丈怀海(814年圆寂)、清凉澄黄檗希运、临济义玄、赵州丛谂等曾加以引用。收于《景德传灯录》卷三十,属《四部录》之一。真歇清了、中峰明本的注释书受到尊崇。古写本已知有敦煌本S4037、S5692、P2104、P2105、P4638。

786.镡津文集
十九卷,契嵩(1007-1072年)著。大正藏五十二卷。书名取自契嵩的出生地镡津(湖南省)。契嵩为禅宗云门宗人,也通晓儒学,对当时盛行的儒者排佛论加以反驳,解说儒教与佛教一致说。本书中到处可见儒佛一致说。他的儒佛一致说对规定宋代以后的佛教面貌有很大的影响。本书的内容如下:卷首收入陈舜俞所选的契嵩传记,卷一到卷三收录“辅教篇”,解说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教五常的一致性,另外卷十四到卷十六反驳中唐排佛论者韩退之[愈]之说,另外收录许多论著、书信与诗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