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电影

    Google不断有新功能问世,今年就推出了Google电视Google地图。可惜这些实验室的产品,适用范围只限于美国。昨天Google又宣布了新的电影检索命令movie:,也只适应英文。

    如果只记得电影大概讲什么内容、什么人主演或导演之类,却不记得名字,只要用movie:,就可以查出名字。比如查”船撞冰山”的电影movie: ship hits iceberg,可查到:
      泰坦尼克号Titanic (1999)
      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1958)
      哈佛人Harvard Man (2001)
      指环王:王者归来The Lord of the Rings: The Return of the King (2003)
      彗星撞地球Deep Impact (1998)
结果依相关度5星到1星排列,并提供影评链接。
    如果人在美国,想看电影,用movie:加上城市,还可以找到附近的影院,看看正在放哪些电影,片子类别(喜剧、战争、音乐等等),片长多少,以及影评链接;影院地址之外,还提供很酷的Google地图链接。用Google去年发布的短信服务,也可以获取相关信息。美国影迷真是好福气!

    去年12月各位博客大谈图书馆员电影,于是我试了一下这个新命令,想看看有哪些电影谈到图书馆员。输入movies:librarian共得到10个电影,居然没有钱涂介绍的The Librarian
    从搜索页面看,movie:命令的奥秘是从评论中抽关键词。再用movie: Titanic查,结果有更多关于泰坦尼克号的电影(当然也有不是的)。只是不明白,再怎么样抽关键词,也不能遗漏了电影名称本身呀!
    此外,如果查librarians,结果与查librarian不同。看来此命令未采用Google通常使用的词干搜索。  

 

发明疾病与发明课题

    读书时业余生活不似现在这般丰富多彩,学生也都很恋家。周末本地学生都回了家,家在外地的学生百无聊赖,称自己患上了”周末综合症”。所幸当时尚未与国际接轨,医学也未发达到现在的地步,此病只停留在戏称阶段。
    现在,孩子太顽皮,猴子屁股坐不住,那是得了”多动症”;孩子笨手拙脚,原来患上了”感觉统合失调”;更年期综合症原本是妇女病,最近听说男性也有了”症状不明显”的更年期综合症。全民缺维生素、微量元素A-Zn,不知道高加索山区的长寿老人们是否每天在补充?
    刚开学,打开邮箱收到了成堆信息,正为来不及看而烦心,又听说一种新疾病――”信息成瘾“:多发于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高学历,性格内向,拘泥细节,从事与信息关联密切的人员。如果不是条件有所不符,倒要担心自己染上了。
    看”医学已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知道了医学界研究出来的更多千奇百怪的毛病,如笼中虎症候群天堂忧郁症悠闲病全身性开朗症惧血惧医症,据称有3万种之多。真是心情不好有病,开心也有病;工作太忙有病,闲来无事也有病。原来正常的个体、性格差异,正常的生理、心理状态起伏,以及正常的衰老进程,现在都成了疾病。众多的医药广告,实际已经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如同该文开头举的那个让所有健康人生病的乡村游医。

    医药界如此无异于谋财害命的行为并不是现代社会的孤例。学术研究或许不全是功利的,但如”学术工作中的帕金森定律“所说的情况,却也是处处可见:自己设计命题,并且孜孜以求,试图找到答案,由于视野狭窄而不得要领;或为了证明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制造大量自拟问题,耗费大量资源。
    如果问题是现实存在的,没有研究出成果,并没什么可非议的。但如果问题是”虚”拟的,其谋财意图与医药界难分伯仲。不过,二种情况有时还真难以区分,不但别人如此,研究者自己怕也如此。研究到全身心投入时,恐怕谁都会觉得自己的研究极有价值――就像骗子行骗到最后,连自己都会相信了。

原文见:《中华读书报》2005年2月16日
1、”医学已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摘自《发明疾病的人――现代医学产业如何卖掉我们的健康?》,尤格?布雷希著,张志成译,内地即将出版)
2、乔新生”学术工作中的帕金森定律”

 

看《网络数据分析》随想

    记得读书时,情报检索课讲到”逆波兰式”之类,就有点头痛。后来有位同学研究自动分类,他说得头头是道,我听得云里雾里。而现在,看不懂的专业书更是越来越多。手头一直在读邱均平等著《网络数据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本是自己有兴趣的内容,只是已经看了很久了,老拖着不想看完。因为概念超多、软件聚集,逐个理解下来,远远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信息时代,虽然需要不断接受新的信息,但也需要适当放弃一些信息,否则怕自己会精神分裂了。

    写下上面这些后就心安理得了,匆匆翻阅《网络数据分析》最后四分之一,算是读完了。其实书中也不全是枯燥乏味的内容,案例分析”从CN域名注册量看我国的域名注册政策”(p.251-252)就比较简单,让我费不了什么脑子就看得津津有味。
   我国高校的网站域名一般是.cn,但平时经常访问的那些国内网站大多是.com。书中提供的数据是,国内Web站采用国际域名的占52%,国内域名的占48%。原因是国际域名注册费80元/年,比国内注册域名280元/年要便宜很多。”国内域名注册费居高不下,致使国内很多网站舍弃.cn域名,转向注册费便宜得多的.com等国际顶级域名。由于各网站都用.com域名,中国用户访问国内网站,也要跑到美国的域名服务器解析一次,所以形成了巨大的中国到美国的网络流量,致使中国不得不向互联网线路提供商另外多交一笔流量差额费用。…CNNIC对或名注册的垄断,致使中国互联网整体利益蒙受了不必要的损失”(摘录到这里,才由参考文献发现分析观点出自刘韧”解决CNNIC“)

    说的是事实,但分析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对中国互联网利益影响如此之大的事情,国家不管或许有种种放得上或放不上桌面的理由。但为什么选国际域名,不说个人或小机构,那些年营业额大大的企业,会在乎这几个小钱?恐怕.com(或.org、.net)比.cn更显得国际化才是说得过去的原因。我不知道解析域名会造成多大的流量,但我知道,很多时候跑到美国的服务器,不是去解析域名,而是去看他们比我们丰富得多的网络世界。
    无论如何,看了前面那段分析,我对使用.cn的机构表示敬意,因为他们宁愿多花些钱,以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也有不明白的。我看到Google在很多国家或地区都有本地域名,包括台湾,这也是有些网友大骂Google的理由――居然有青天白日旗而没有五星红旗。但为什么Google在国内的访问量这么大,却没有www.google.com.cnwww.google.cn
    输入上面那两个网址,都是”Google创可贴”。依稀记起前一阵有关于Google域名抢注的新闻,查一下,原来那个网址的注册日期为1999-12-03,当时恐怕国内大多数网民(包括本人)还不知道Google为何物呢。所以,尽管域名拥有者北京国网信息公司有抢注著名商标域名的恶名,仍被裁决拥有此域名,详见2003年3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域名争议解决中心裁决书“。从裁决书还知道原来Google公司的中文译名是”科高公司“。
    Google公司唯一注册的中国域名是google.net.cn,已经一年多了。Google公司注册的几个国际顶级域名都被重定向到www.google.com,而.cn的这个域名却没有使用,不知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