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字看开放存取(Open access)

    维基百科的开放存取(Open access)词条内容丰富,链接多多。近日Open Access News编辑Peter Suber又给它加上了“从数字看开放存取”(Open access by the numbers)部分,看看OA的大规模发展,很有意思。用维基来记录数字特别好的地方是,保留了所有时期的数字,若干年后随意取若干个编辑点两两对比,发展趋势一目了然(当然要注意有无错误数据)。为方便阅读,将原格式中各项统计日期置于最后:

 

周年盘点:图情流行缩写词一瞥(下)

OA:全称Open Access。Open译作开放或公开,Access译法就见人见智了,所以合译后五花八门,如开放存取、开放获取、公开获取、开放使用等;台湾译法也不少:公开访问、公开取阅、开放取用、开放取阅或开放近用等。OA有不同的形式,对使用户者免费是其共同特征。OA及其收录的文献越来越多,因为多个研究表明,OA文献比非OA文献有更高的引用率,对作者、出版者的吸引力自然不小。OA对图书馆运作的影响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见:OA相关博文几篇

RDA:《英美编目条例》(AACR)的未来替代品《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计划于2008年出版。在名称上去掉“英美”、去掉“编目”,意味着它在地域与领域上有更大的抱负。或许那就是国际图联计划中的“一部国际编目条例”,毕竟国际图联编目专业组与英美编目条例联合修订指导委员会成员交叉的不少,其动向编目界不可不注意。
参见:
AACR终于准备出第3版了(http://catwizard.blogchina.com/548608.html)
“英美编目条例”退出舞台:从AACR到RDA(http://catwizard.blogchina.com/2445062.html)

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台湾译为“无线射频标签辨识系统”。作为一种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大有取代磁针+条形码的趋势。由新加坡的图书馆开始,RFID这一二年间渐渐在国外图书馆得到实用。台湾已有使用RFID的无人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总馆也于9月开始采用RFID自助借还;有此打算的深圳图书馆不知行到哪一步了?
参见:
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http://catwizard.blogchina.com/603226.html)
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孤陋寡闻篇(http://catwizard.blogchina.com/614164.html)

RSS:似乎没有译名,原名也是五花八门,一般认为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整合),而原来却称为Rich Site Summary(丰富的网站摘要)。是继电子邮件、短信(SMS)之后(或同时)的又一种推送技术。除了博客广泛使用RSS之外,国内已有一些图书馆用RSS向读者推送本馆资源、本馆新闻,最近更见到个性化的厦门大学图书馆RSS预约到书推送服务。国外用RSS推送最新目次的期刊越来越多了,还专门有人整理可用于图书馆服务的RSS资源。连重要的图书馆集成系统商也开始在系统中设计RSS推送方式,新的一轮系统升级中RSS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功能了
参见:RSS相关博文

Wiki:通译维基,据说源自夏威夷语“快点快点”(wee kee wee kee),也算作缩写了。“维基百科”鼎鼎大名,维基这种合作建立与维护文档的方式,也应用到各行各业。sogg(闲来无空)为厦门大学编目部建blog之外,还建了一个维基,真是令我羡慕。国外图情界的维基应用更多些,除了机构维基,同样的也有会议维基,比如今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年的维基、第7届“国际因特网图书馆员大会”的ILI2005维基。OCLC本月正式开通维基WorldCat (WikiD)试验计划,注册者可以为目录中的文献加评论、补充目次等,据说采用了维基技术,虽然看上去和其它的维基应用一点儿都不相像。
参见:
维基版的OPAC什么样? (http://catwizard.blogchina.com/3164127.html)
维基其它相关博文

    由于眼界与兴趣所限,不免对编目有所偏重,尤其是艰涩难懂且数量庞大的数字图书馆缩写词一个也没包括在内。
    是为一周年小结。纯为自我营销,不加外部链接,特此说明。

 

维基版的OPAC什么样?

    5月的时候,OCLC的首席科学家Thomas B. Hickey在他的博客Outgoing上,向大家披露OCLC的WorldCat Wiki计划,用维基――也就是众人的力量――完善WorldCat。人们可以给相关的书目记录加上评论、封面、注释等。
    最近看到LISNews消息“Wiki WorldCat (WikiD) Pilot From OCLC”,说OWC在9月开始了其联合目录的维基试验计划,并提供了计划的网址:http://www.oclc.org/productworks/wcwiki.htm

    计划说明图文并茂,可以一窥维基版OPAC的概貌。具有维基功能的主要是以下三个部分:
Reviews:给文献添加评论,看别人写的评论
Edit table of contents:编辑目次
Notes:给文献加注释

    图示中以小说《达芬奇密码》为例。但截止目前,通过OWC查同样ISBN的这部小说,还看不到维基功能。
    对比OWC检索结果与计划中的图示结果,计划图示中有“My Account”,而OWC没有,而且计划图示以Columbus Metropolitan Library作为Lance Osborne这个用户的“My Library”。
    维基最麻烦的问题就是涂鸦,是否OWC的Wiki以注册用户才能参与写作的方式予以某种程度的控制呢?是自己直接管理用户,还是借助于成员图书馆的用户认证?计划主页没有说明。查Columbus Metropolitan Library的OPAC,也没有看到与OWC的链接。

    在现在的OWC,没有看到维基功能,倒是看到了editions――将同一文献不同版本(包括语种、载体等)集中在一起。这个功能以前是没有的,不知道这种变化始于何时。FRBR在OPAC的应用,在集中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这一点上,基本上已形成共识。OCLC以往的许多FRBR试验,归结到OWC中,现在就只看到“版本”这个标签了。

    计划说明,联合目录的维基未来会由OWC扩展到WC。这么麻烦增加维基功能,目的为何?“将OCLC编目合作扩展到非编目图书馆专业馆员与用户。帮助成员馆鼓励、吸引与管理其本地用户群的输入,引起他们对图书馆内容的兴趣。通过OCLC的合作方式的益处在于,使每一成员可以访问所有成员的内容,在WorldCat内部建立起一个社区的感觉。”
    吸引用户参与、增加服务的粘度,是Web 2.0时代最重要的因素了。以往的OPAC是单向的,由图书馆向用户提供书目信息,现在,用户也可以在书目信息中加上自己的看法、补充书目中缺少的信息、随时更正错误的信息。其实维基在这里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当然是一种不错的编辑工具。   

参见OCLC首席战略家、研究部副总裁Lorcan Dempsey的博客文章:
“让数据起作用――Web 2.0与图书馆目录”(Making data work – Web 2.0 and catalogs

更新(2005-10-10):
Lorcan在上文中说维基在周末可用。计划的网页是说9月开始的,我耐心地等了几日,到了中国周末的晚上(还只是美国的早晨呢),还是太心急了一点。Lorcan在9日的博客中宣布已经可用(Putting the Wiki in OpenWorldCat)。现在点击上文中《达芬奇密码》的OWC实例,已经可以看到。
Lorcan文后的第一个评论者说:维基功能在哪儿?不就是亚马逊的那些东西,可从没有听说那些功能被称作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