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获取的金科玉律

    虽然现在几乎每天都看很多英文,还会作些译介,但因为自感功力不够,极少全文翻译。其实早年像FRBR以及A Framework of Guidance for Building Good Digital Collections这样的经典,也是做过全译的,但都是只给自己看的,绝不示人。
去年11月中,台湾辅仁大学毛庆祯教授在Gtalk上问我对Open Access to Academic Literature是否有兴趣,原来他正向出版社获取中文翻译权,打算将一本Open
Access文集译成繁体中文,然后找个伙伴译成简体中文。当时自以为繁体改简体,不过是几个术语的差异,就一口应承下来。等按篇看到繁体翻译、转换成简体后,才发现实际上低估了这事,不核对原文,是没法完成简体中文的。
当时毛教授以为二周时间就可完成签约,实际上由于数十篇文章需要逐一取得原作者的授权,足足花了半年多时间,至今已大致落实。而简体中文的翻译,也就在这半年中陆陆续续地完成了。露怯的地方肯定不少,只能说尽力而为。
按毛教授的想法,是想同时出版繁体与简体译本,并在网上开放获取电子版,出版社正在联系中。台湾情况我不清楚,在大陆这似乎是不可能的──有哪家出版社会接受这种方式?

翻译过程中,感受到繁体中文、简体中文不仅在词汇方面有差异,在语法习惯上也不尽相同。由于是翻译,即使简体中文,也有不同的译法需要斟酌。以下举几个文中最常见的例子:
Open Access,繁体中文用的是“开放近用”。自己以往受lowie影响(“开放存取:学术出版的理性回归”),一直用“开放存取”,在开始翻译时,也这样用。但译了多篇以后,觉得虽然有“存”和“取”(用)两方面的开放,但Open Access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让公众开放地“取”(用),所以最后确定用“开放获取”。
    Initiative,这是近年用得很多的词,谷歌金山词霸《简明英汉词典》中有三个解释,一般选择“主动的行动,倡议”一项。译文中,如果是呼吁,则译为“倡仪”,如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s(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如果是付诸实施的项目,则译为“计划”,如Open Archives Initiative(开放档案计划);如果是情况介绍,就译为“行动”。
Creative Commons的译名最让人无奈。繁体中文译为“创用CC”,专有名词的特征比较明显。大陆原本用的是“创作共用”,还是具有识别意义的。至今“创作共用”的名称虽仍受资深网络人士推崇,无奈最终中文官方网站采用的是“知识共享”,如此一来,如果不加上引号,就根本无法知道这是一种特别的开放获取许可协议,但也只好用这个。

繁体中文意译较多,这基于对原文的心领神会。大部分情况下我会改成直译,主要是对自己领悟原文的能力没有信心。不过,当看到开放获取的两种方式被译为“金科”(Golden Road)、“玉律”(Green Road)时,钦佩不已,决定完全保留。曾向毛教授请教过此种译法的出处,没有得到答案。

参见维基百科:开放获取
开放获取一般有2种实现途径:
* 金色道路(Gold Road):开放获取期刊(OA Journals)
* 绿色道路(Green Road):作者自存档(Author self archiving)

台湾大学的信息检索课程blog

    在老顽童博文“大學裏的圖書館與資訊利用教育課程”(2009-3-26)中,看到台湾大学给非图情系学生开设的二门课程——相当于大陆的“文献检索课”——建有课程blog,提供详细的课程信息及PPT下载,并作为与学生互动的工具。

資訊與網路資源利用 / 謝寶煖
這個Blog是為了輔助「資訊與網路資源利用」課程而設計,提供課程輔助資訊與討論空間,匯聚資訊,累積知識,歡迎大家共同參與。

課程設計理念:FILIP
每週進度與投影片下載
成績評量
期末專題報告說明
blog操作教學

建于2007年2月,应该是学期刚开始吧。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回应不够,一年后增加了“blog操作教学”的贴子。虽然blog很流行,但不是每个学生都会用,从该贴后的留言也可看到这一点。

圖書館利用與資訊檢索 / 陳雪華(?)
此Blog是為了輔助「圖書館利用與資訊檢索」課程而設立,除了公告課程相關資訊外,也希望介紹更多圖書館豐富的資源與資訊搜尋技巧,藉以增強學生的資訊素養能力。

課程大綱
課程週次表
期中小組報告說明
期末個人報告說明
成績評量

这是今年新开的课程,blog建于2009年3月,又一个学期开始了。

    大陆不少高校图书馆很早就开始为大学生、研究生开设有学分的文献检索课,这在两岸三地的图书馆中是领先的。香港的大学似乎还没有实施的,台湾大学也正处于筹备阶段(臺大圖書館開始籌辦有學分的圖書館利用課程!,2009-3-12),不知是否台湾首家。
    因为面向非图情系学生的文检课在大陆非常普遍,所以出版的教材也是洋洋大观。以前曾经粗略地翻过一些目次,感觉上差不多千人一面,就内容而言,似乎没什么出版的必要。也不知道现在都上些什么内容?看看台湾的课程,比如“資訊搜補手–如何找資料1”(课程PPT),再如“選擇主題的工具 – 繪製概念圖”(博文),或许可以有不一样的思路。
    另一方面,二年前就开始利用blog工具与学生互动,并在互联网范围内开放课程资料,也是教育2.0/图书馆2.0的先行实践者了。

关于謝寶煖:台湾大学图书资讯学系副教授
她的blog:資訊格格 (2005/6/25- )
她的课程blog:

資訊與網路資源利用
(通識課)(2007/2- )


資訊結構與網站設計
(2007/2-2008/3)
圖書館管理 (2007/3- )
服務管理 (2008/2-5)
圖書館建築 (2005/10-2007/5,真正的先驱)



另参见:毛庆祯教授的开放课程 (2009-2-24)

毛庆祯教授的开放课程

    朋友介绍毛庆祯教授的网上编目课程提纲,去看了,课程名称是《資訊組織》(Organizing Information),还不止课程大纲,包括:

       1. 預備知識
       2. 課程目標
       3. 課程大綱
       4. 課程進度
       5. 參考資源
       6. 相關議題
       7. 測驗
       8. 學生報告

在课程进度部分,还有很多讲课时的细节内容,总之很丰富。在那一大堆相关资料中,有毛教授翻译、采用CC共享的2004版的ISBD总则及2002版ISBD图书的繁体中文版:

ISBD總則(http://www.lins.fju.edu.tw/mao/inforg/isbdg2004.htm)
ISBD圖書(http://blue.lins.fju.edu.tw/mao/inforg/isbdm2002.htm)

    看过课程的预备知识──“祗要你是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的學生, 再加上一顆快樂的心, 那就夠了”──再转到“毛慶禎的來往帳”(学校网站上的教师主页),看到“我是男生, 有點老又有點不太老”,不知道你会不会晕倒。
    幸好我点击此站后,很快跳转到了“來來去去”──毛教授的Goolge站点(先要接受“成人内容警告”,其实完全没有低俗内容)。网页上链接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没有那句“名言”了,不过有一句也很雷人的:“基於社會的公平與正義,以及網路安全的理由,我祗收取以下的信件;當然,您是我的長官時,就全聽您的”。
    网站上的教学、研究、出版、服务,可供了解主人。教学部分还有更多课程大纲:

    * 資訊自由化
    * 組織知識
    * 網路資源
    * 資訊科學
    * 自由資訊與館藏發展
    * 大學入門
    * 公共圖書館
    * 自由資訊與館藏發展
    * 網路社群建立與應用

    如果你发现其中某个Google文件链接不能访问,那就翻墙吧──基于毛教授推崇开源的原因,推荐使用Firefox的附加组件gladder,翻不翻墙切换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