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中的成功故事

    IFLA的“图书馆成功故事”数据库版本升级(IFLA Libraries Success Stories Database)。旧版应该在这里:LIBRARIES SUCCESS STORIES DATABASE。新版可以联机提交本馆的成功故事(2.0方式不可阻挡),限英、法、西、德四种语言(作为工作语言的汉语?),翻译小组于将于2008下半年将翻译。提交需在线注册,审核后发布。
    这是IFLA为落实信息社会世界首脑会议(WSIS)的原则声明和行动计划,保持图书馆的长期存在而汇集的图书馆成功案例,作为展示图书馆社会价值的橱窗。

    可以从不同角度选择检索图书馆的成就与项目。虽然目前只有132项,但假以时日,绝对会是个寻找素材的宝库:

六个方面(首页只显示五个):
    * Libraries as access point(图书馆作为接入点)
    * Libraries for cultural heritage(图书馆对于文化遗存)
    * Libraires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图书馆用于继续教育)
    * Libraries as e-learning centres(图书馆作为E学习中心,e原用术语ICT)
    * Libraries for cultural diversity(图书馆对于文化多样性,首页说明无此项)
    * Libraries for specific needs(图书馆对于特定需求)
领域:包括各类型图书馆、图书馆各项工作……
目标人群:不同的读者对象
各洲
国家
WSIS行动方面(Action Lines)(译文取自《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执行秘书处关于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清点工作的报告》(PDF))
    * 各国政府和所有利益相关方在信息通信技术促发展方面的作用(C1)
    *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信息社会的根基(C2)
    * 信息和知识的获取(C3)
    * 能力建设(C4)
    * 树立对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信心并确保安全(C5)
    * 有利的环境(C6)<有利环境>
    * 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的益处(C7)
    * 文化多样性和特征、语言多样性和本地内容(C8)
    * 媒体(C9)
    * 信息社会的道德内涵(C10)
    * 国际和区域性合作(C11)
    
    根据2006年3月27日联合国大会第74次全体会议对于WSIS的决议(PDF),“在2015 年对首脑会议成果的实施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审查”。在这之前,IFLA一定会想办法弄到足够的故事。
    目前中国的“百万图书项目”在列,还有很大的潜力呢。向中国图书馆学会建议多提交些我们的“成功故事”?

Via: [IFLA-L] Multilingual IFLA success stories database / Danielle Mincio

参见:IFLA的WSIS网页
    汇集IFLA与WSIS相关的文件,如指导文件:“图书馆与WSIS行动方面”(Libraries and the WSIS Action Lines):Guideline for international, regional and local advocacy for libraries in relation with implentation of the WSIS by Action Line 2005-2015(现有俄译本)
    相关文件内容丰富,研究数字鸿沟数字记忆信息素养information commons(不是物理的“信息共享空间”)……推荐一看。

相关:本数据库应该曾是国际电信联盟(ITU)的“信息与电信技术成功故事”的图书馆部分:
ITU的ICT Success Stories:看信息与通信技术如何用于跨越全球数字鸿沟。
可按论题浏览;可通过表单在线提交。

IFLA的“数字对象元数据工作组”

    为应对日益增加的数字出版物的编目工作,国际图联编目组在2005年成立了“数字文本文献书目标准工作组”(Working Group on a Bibliographic Standard for Digital Text Documents),2006年该工作组改名“数字文本文献书目建议工作组”(Working Group on Bibliographic Recommendations for Digital Text Documents),2007年再次改为“数字对象元数据工作组”(Working Group on Metadata for Digital Objects)。工作组计划在2008年IFLA加拿大魁北克年会前提交最终报告,作为编目指导委员会在年会上的一项活动。
    名称的不断更改,体现着工作组应对形势变化而对工作目标的改变:1、从文本型数字对象扩大到任意数字对象;2,从狭义的书目扩大到广义的元数据(也从图书馆扩大到了更广阔的领域);3、从强势的标准转为较温和的建议、指南。真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工作组主要任务(Charge)
    为需要创建、共享与管理元数据者推荐一份指南,包括元素、工具、格式、协议。
基于以下原则开展工作:该指南是高层次的指南,意即[方括号后为本人理解]:
* 应当作为语义映射的轴心(a pivot for semantic mapping),也即作为一部数据元素词典,不同的社区可以映射他们自己的书目数据集
* 应当作为关于如何在文本文件中处理书目数据的指南[应当是纯文本数据]
* 不应当预设任何特定的标记系统[MARC也罢、XML也罢],但
* 应当作为一个针对可能采用的不同标记系统的模型,并且
* 应当适用于最通用的文本编辑程序
* 应当定义一个属性集,包括如语言、字体、大写规则等(language, script, capitalisation practice)[?],以方便进一步处理

    小组已经召开了三次会议,但没有关于这份指南的更详细信息,可能要到2008年3月第四次会议以后,才能看到草案。

    目前小组成员均来自欧洲:丹麦(主席)、法国、瑞典、荷兰、挪威。2006年时还有一位代表IT组的中国人(张智雄),据称由于未提出任何建议而不再作为成员。

参见:
IFLA. Cataloguing Section. Working Group on Metadata for Digital Objects

第一次会议:2006/8/23,韩国首尔第72届IFLA年会期间(会议报告
第二次会议:2007/2,丹麦哥本哈根(?)
第三次会议:2007/8,南非德班第73届IFLA年会期间(会议报告
第四次会议:2008/3/17-19,法国巴黎

古籍著录标准ISBD(A)公示&国际编目专家会议信息

    IFLA网站的编目专业组(Cataloguing Section)是我经常访问的地方,因为它的Publications部分有需要参考的权威全文资料。
    上月底由邮件列表得知《国际标准书目著录(古籍)》2006修订草案(ISBD(A) 2006)开始全球征求意见,便又去IFLA编目专业组认真看了一遍。各大部分更新的内容都不少,特别是国际编目专家会议(IME-ICC)部分,加上了历届会议网页的链接(计划最后一届是2007年在南非召开):

    有关会议的报道以及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原文链接,都可以在这里可以找到。比如经典的“巴黎原则”(Paris Principles),比如2003版“国际编目原则声明”草案(Statement of International Cataloguing Principles) 。
    从这里再到链接的各届会议网页去看的话,原汁原味、内容丰富,直让人眼花缭乱。比如“国际编目原则声明”草案第二次修订版(2005年9月)、第一次修订版(2005年1月)和2003年12月的最初版本有什么不同(好在用不同颜色标示,很容易看清)。如果以前没看过这个声明,这里有林明、王绍平和刘素清翻译的2003中文版,以及术语的汉译


    ISBD(A)2006的公示情况是必得要了解的。自己原本对古籍一窍不通,也不知道这个古籍著录标准对中国古籍著录有没有指导作用,所以原文就不看了,只看个说明。
    和以前几个ISBD修订说明的情况一样,ISBD(A)的修订也是源于与FRBR中关于“基本级国家书目记录”(basic level national bibliographic record, BLNBR)的数据需求相一致。ISBD要求国家书目机构准备含有所有必备元素的权威著录,并设置了“必备”(mandatory)、“有则必备”(conditional)和“可选”(optional)。因而,FRBR中对BLNBR设定为“可选”的项目,在ISBD中也要改为“可选”(没有相反的例子,说明FRBR对著录详尽的要求比ISBD要低)。
    当然修订不止这一个方面,ISBD(A)研究组主席Gunilla Jonsson有一个修订内容的说明。边看这个说明,边对照ISBD(A)2006,即使原来不很了解,应该也不会看得一头雾水吧。
    征求意见截止日期2006年5月1日,有2个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