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终结者”

   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日前发现了一款名为”抄袭终结者”的文本对比软件,可以将现有文本与网上其他全文文献进行比对,显示与分析文本内容的相似度(拟似抄袭情况)。该软件在技术上实现了对抄袭者的威慑,当有助于在数字化环境下遏制肆无忌惮抄袭的恶习。使用方法如下:

1、输入或导入需要比对的文本
2、设定文本发表(或提交)的日期
3、设置比对范围:期刊数据库、图书全文库(需要有相应数据库的访问权限,并设置本地访问路径),网上免费可检图书、开放存取的网上期刊或全部网络。
4、自动上网搜索比对
5、文本标记:发表日期早于本文的以突出显示(底色)表示,发表日期后于本文的以字体颜色表示,期刊、图书和其他网络分别采用不同颜色,在侧栏提供相关文本的信息及链接地址。
6、人工调整:无法确定日期先后的,需人工查核确定
7、统计输出:
(1)拟似抄袭
引用文本字数:与引用文献文字相同的字数
引用文本比率:与引用文献文字相同部分占全文的百分比
(2)引文规范
实际引用文献一览表及引用字数
参考文献标示率:引用文献标为参考文献者,占上述”实际引用文献”的百分率
(3)拟似被抄袭
引用来源一览表及被引字数

    该软件功能强大

 

  • 预设供比对的常用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万方全文数据库、方正Apabi、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
  • 可以自定义方式,增设供比对的数据库(需具备全文检索功能)
  • 支持多种文本格式(txt、doc、pdf、caj、vip、html等)
  • 采用模糊匹配认定相同文字
  • 有批量比对功能,可一次导入大量文本进行比对

    可以预料,该软件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教师:检查学生论文(尤其可评为”优”的论文)
  • 编辑:审查作者投稿
  • 管理者:查核成果(如评职称、课题结题)
  • 评审人:课题成果、学位论文…
  • 作者:维护版权、了解作品引用情况

    “抄袭终结者”文本比对软件目前为beta版,今后还将提供在线版。

 

数字化:抄袭的双刃剑

    这世界诱惑太多,令人轻易就突破了道德底线。又在报上读到两条有关抄袭的消息:

    《中华读书报》2005年3月23日第19版”致歉声明”:”《中国城市批判》一书作者海默,坦承在该书中既未经许可也没有注明作者和出处,擅自抄用了易中天先生《读城记》一书核心内容、精华片断和其他表述共4600余字……”
    《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3月25日第7版陈福康”网上查到剽窃贼”:”点名揭发”2003年第3期《山东图书馆季刊》发表的《井中奇书――〈心史〉》,”全文五千多字,全部都是原封不动地抄自拙著《井中奇书考》”。不过,文末倒是将原书注为唯一的参考文献。

    记得去年Google宣布数字化五大图书馆馆藏,引起各方论争,也曾涉及抄袭问题:有人认为数字化后方便了抄袭,有人认为数字化后方便了抓抄袭。从”网上查到剽窃贼”来看,显然支持后者。但数字化方便抄袭也是显而易见的,至少不需要手工输入或扫描、识别,只要简单地CtrL+C加Ctrl+V就可以了。并且抄起来简单,抓起来就不那么容易,发现抄袭大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也是抄袭之风日盛的原因之一吧?

 

    固然也有原作者基于传播知识与理念、同情抄袭者改善自身际遇的愿望等等考量,如启功不在意别人假冒其名出售书法作品一般,并不特别在意他人抄袭自己。但对抄袭者而言,终究是伴随终身的污点――即使没有原作者追究,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有局外人揭发,最后或许还有自己的良心不安。如果因为受不了抄袭便利的诱惑而尝禁果,最终贻害的还是自己。
    如果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数字化环境下,用技术手段阻止诱惑、遏制肆无忌惮抄袭的恶习,可谓善莫大焉!

 

发明疾病与发明课题

    读书时业余生活不似现在这般丰富多彩,学生也都很恋家。周末本地学生都回了家,家在外地的学生百无聊赖,称自己患上了”周末综合症”。所幸当时尚未与国际接轨,医学也未发达到现在的地步,此病只停留在戏称阶段。
    现在,孩子太顽皮,猴子屁股坐不住,那是得了”多动症”;孩子笨手拙脚,原来患上了”感觉统合失调”;更年期综合症原本是妇女病,最近听说男性也有了”症状不明显”的更年期综合症。全民缺维生素、微量元素A-Zn,不知道高加索山区的长寿老人们是否每天在补充?
    刚开学,打开邮箱收到了成堆信息,正为来不及看而烦心,又听说一种新疾病――”信息成瘾“:多发于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高学历,性格内向,拘泥细节,从事与信息关联密切的人员。如果不是条件有所不符,倒要担心自己染上了。
    看”医学已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知道了医学界研究出来的更多千奇百怪的毛病,如笼中虎症候群天堂忧郁症悠闲病全身性开朗症惧血惧医症,据称有3万种之多。真是心情不好有病,开心也有病;工作太忙有病,闲来无事也有病。原来正常的个体、性格差异,正常的生理、心理状态起伏,以及正常的衰老进程,现在都成了疾病。众多的医药广告,实际已经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如同该文开头举的那个让所有健康人生病的乡村游医。

    医药界如此无异于谋财害命的行为并不是现代社会的孤例。学术研究或许不全是功利的,但如”学术工作中的帕金森定律“所说的情况,却也是处处可见:自己设计命题,并且孜孜以求,试图找到答案,由于视野狭窄而不得要领;或为了证明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制造大量自拟问题,耗费大量资源。
    如果问题是现实存在的,没有研究出成果,并没什么可非议的。但如果问题是”虚”拟的,其谋财意图与医药界难分伯仲。不过,二种情况有时还真难以区分,不但别人如此,研究者自己怕也如此。研究到全身心投入时,恐怕谁都会觉得自己的研究极有价值――就像骗子行骗到最后,连自己都会相信了。

原文见:《中华读书报》2005年2月16日
1、”医学已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摘自《发明疾病的人――现代医学产业如何卖掉我们的健康?》,尤格?布雷希著,张志成译,内地即将出版)
2、乔新生”学术工作中的帕金森定律”